丰子义:深刻把握“人的现代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13 次 更新时间:2024-11-02 10:39

进入专题: 人的现代化  

丰子义 (进入专栏)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刻领悟“人的现代化”的内涵要义,准确把握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相互关系,对于顺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

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内在关联

“人的现代化”概念的提出,是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的。伴随世界现代化的深入发展,人的现代化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现代化研究格外突出的重大课题。正是基于这样的缘由,要理解、把握现代化,必须从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谈起。社会现代化就其实际发展过程来看,并不是外在于人的纯粹客体运动过程,而是基于人的能动创造的内涵丰富的历史运动过程。看一个社会是否实现现代化或现代化程度高低,不仅是以社会客体发展的程度来界定,而且是以发展的结果对主体的价值关系来确定的。完整意义上的社会现代化,是同人的发展及其价值实现直接相关的现代化。在唯物史观视域中,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是融为一体的:人之所以要改变现实世界,促进社会现代化,目的就是为了改变人的现有生存状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和价值得以充分发展和实现;而社会现代化的合理性也就体现在它能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重要的社会条件,保障人的价值实现,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现代化作为一个总体性范畴,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但不管何种领域、何种方面的发展,最后都归结为人的发展,并体现和服务于人的发展。就此而言,社会现代化的目的和实质就是实现人的发展或人的现代化,离开了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也就失去了本来意义。

人的现代化既是社会现代化的目的,又是其手段。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始终是社会发展的中心和目的。研究现代化,始终不能偏离这一航向。但是,在坚持“人是目的”的前提下,不能忽视“人是手段”。目的固然很崇高,但目的的实现并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需要通过运用一定的方法、经由一定的手段来创造的。社会现代化就是人的创造活动的结果和产物,是人的现代化的积极展现。离开了人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社会现代化。明确这一点,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非常重要。“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客观上要求我们强化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实干意识。只有这样,中国式现代化才能顺利实现。

总的说来,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人不仅改造了世界,推动了社会现代化,而且改变了自身,创造出新的自我,促进了人的现代化。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是讲人的现代化,新时代赋予的内涵和强调的重点同20世纪80年代相比,已经大不一样。20世纪80年代,国内外兴起的“人的现代化”研究,限于加速经济发展、尽快改变落后状况的考虑,重点是围绕“社会”的现代化尤其是“经济”的现代化展开的,人的现代化主要是为实现社会现代化的目标服务的。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人的现代化固然需要紧扣社会现代化的主题,但其重点主要是围绕“人”来展开的,即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各项现代化建设都是为了满足这一目的的需要,同时人的现代化又成为社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与推动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学内涵

中国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两种现代化所遵循的逻辑不同,前者遵循的是人的逻辑,以人民为中心,后者遵循的是资本逻辑,以资本为中心。从历史上看,西方现代化曾经是借助“人的发现”起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在“人的发现”和现代化的启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就其总体发展而言,西方现代化是由资本驱动的,是资本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与之相反,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致力于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既是按照人的现代化逻辑推进的,又是人的现代化的具体展现。在其价值指向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其具体内容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就是适应人的各方面发展需要而展开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就是具体的实施与体现;在其推进方式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也是遵循人的发展逻辑顺序推进的,即在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不断满足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致力于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在其发展动力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始终高扬人民的主体性,充分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现代化注入强大活力和动力;在其奋斗目标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搞贫富悬殊、两极分化,而是以共同富裕作为目标追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总之,中国式现代化就是按照人的发展与人的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而有着深刻的人学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又合理对待资本,正确处理人的发展与资本发展的关系,从而走出了一条现代化新路。反对资本至上,并不意味着简单拒斥资本。这里关键是如何看待资本。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具有双重属性和功能。一方面,资本具有“伟大的文明作用”,它以巨大力量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加速了历史进程;另一方面,资本在创造文明的同时,又带来“文明中的野蛮”,它给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异化,阻碍了历史进步。对于资本的文明作用,马克思给予充分肯定,对其“野蛮”效应则给予深刻的揭露批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当代社会发展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对待资本的新认识、新对策。具体来说就是,充分发挥资本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注重激发包括非公有资本在内的各类资本活力,使之更好地促进科技进步、繁荣市场经济、便利人民生活、促进现代化建设。同时,又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给资本设立“红绿灯”,引导资本在合理的轨道上运行。上述对策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让资本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所以,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人民至上与注重激发资本活力是并行不悖的,这也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和生动创造。事实上,激发资本活力,发挥资本积极作用,也是人的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因为在现阶段,人的各方面的现代化以及各种需要的满足都离不开资本的作用。让资本造福于人的发展,无疑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深化人的现代化研究

立足新发展阶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使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必须加强人的现代化建设。而要切实推进人的现代化,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就是要深化人的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增强理论自觉。为此,从人学的角度看,应当在夯实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抓好以下三方面的研究着力点:

其一,加强新阶段新问题的研究。人的现代化是一个过程。不同的时期,面对的问题不同,要完成的任务、实现的具体目标不同,因而研究的重点和方式也不同。在新发展阶段,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人的现代化自然要关注和适应各种新的变化。就经济发展来说,应特别关注这样一些重大问题:一是高质量发展问题。新发展阶段不同于以前发展阶段的标志,就是由原来的高速度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一方面为人的发展、人的现代化创造了良好的基础与条件,另一方面又对人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质量发展要求高素质的人才。二是数字经济问题。数字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技术的发展,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又使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就是新的压力和挑战。三是人工智能问题。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引起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有力促进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引发的法律、伦理问题也日益突出,这些问题都是人的发展遇到的新问题。四是新质生产力问题。推进高质量发展,关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是培育和形成高素质的劳动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又需要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客观上要求提高人的现代化水平。研究人的现代化,必须对这些问题予以应对与回答。

其二,加强跨学科研究。人的现代化问题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整体性,需要各个学科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因此,人学固然偏重于哲学,但又不能仅限于哲学,应该充分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形成跨学科的研究。实际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如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全过程人民民主、美丽中国等,都聚焦人的问题,涉及人的理论。要深入研究“人的问题”,需要各个学科多管齐下,共同发力。与此同时,人学研究应当自觉关注其他学科的研究,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对话交流。因为就人的现代化来说,要研究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生活领域的现代化,必然需要关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性的探讨。否则,就会空疏浮泛、不着边际。

其三,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结合。人的现代化不是纯理论的问题,而是涉及人的发展的各种具体问题,因而需要加强实证分析,用事实、材料来说话,使理论分析更为具体化、明晰化,可感可知、可信可为。如国内外一些重要机构连年发表的人类发展指数、幸福指数、文明指数等,就是关于人的发展的实证研究,主要用数据来考察和说明人的发展水平。与此相关,个案研究、比较研究也是通常使用的实证研究方式。我们今天研究人的现代化,同样应当建立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而通过经验研究上升为理论,从而丰富和发展人的现代化理论。

(作者:丰子义,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进入 丰子义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人的现代化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617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2024年09月23日 15版),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