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秀丽:列宁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丰富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497 次 更新时间:2024-04-08 00:10

进入专题: 列宁   政党理论  

苑秀丽  

 

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政党理论与实践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建设与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在19、20世纪之交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背离、攻击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时代背景下,在俄国深受错误思潮影响的背景下,列宁捍卫和坚持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结合俄国革命和建设实践,阐发了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新结晶。列宁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的理论主张、制度举措、实践探索,开创了无产阶级政党革命和建设的新阶段,推进了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列宁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至今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列宁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发展

列宁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经历了五个历史时期:提出组建社会主义工人政党时期,创建新型无产阶级政党时期,推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统一时期,十月革命胜利后确立和巩固党的领导时期,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动制度建设时期。

1.指导社会民主党人建立独立的社会主义工人政党

列宁批判地总结俄国解放运动经历的三个主要阶段:贵族革命阶段、平民知识分子或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阶段、无产阶级革命斗争阶段,在1894年就提出要“组织社会主义工人政党”1。列宁认为,在革命的洪流中,“90年代俄国两个深刻的社会运动汇合的结果:一个是工人阶级的自发的群众运动;另一个是接受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接受社会民主党的学说的社会思想运动”2。列宁反思革命民主主义的丰富遗产,揭露和批判民粹主义、“合法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做了思想理论准备。1895年秋,列宁领导创建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建立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作了组织和实践准备。在这一时期,列宁阐述了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与任务:社会民主党人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无产阶级是整个解放运动的领导力量,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把无产阶级团结成一个独立的社会主义工人政党。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的社会民主主义运动不再是在少数先进工人的狭小范围内宣传马克思主义,而是走上了使科学社会主义同群众性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康庄大道。

2.创建新型无产阶级政党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工人革命运动进一步发展,彼得堡纺织工人大罢工等罢工、游行示威、农民起义掀起了革命风潮。但是,1898年春天,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却在组织上、思想上和实践上落后于群众的革命高潮。列宁在《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抗议书》《从何着手?》《怎么办?》等著述中,阐明创建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提出俄国社会民主党人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和巩固的新型政党。当时,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经济主义思潮活跃,还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革命组织,组织形式还处于“手工业方式”阶段。列宁提出了要把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各个分散的地方组织联合成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政党,提出通过创办全俄政治机关报,把党建立和巩固起来的计划。列宁批评了经济派的错误,阐发了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党要成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坚持党的纲领,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制定和遵守党的章程,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党性和遵守党的纪律等理论。1903年夏天,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列宁以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理论指导和巩固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主要成果是在俄国建立了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布尔什维克党。”3

3.推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统一时期

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后,孟什维克坚持机会主义立场,分裂和瓦解党的组织。列宁争取党在布尔什维克立场上的团结。1905年革命失败后,列宁既反对孟什维克取消派,又反对布尔什维克中的召回派、最后通牒派,阐发了在新形势下要捍卫党的组织及原则、发挥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先进性作用、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党、建设和巩固党的秘密组织、加强党的纪律、发挥中央委员会和党的代表大会的作用、加强党与苏维埃的关系、发挥党的报刊的作用、坚持和捍卫党性等理论主张,这些理论指导党克服革命低潮、迎接新的革命高潮。列宁批判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经验批判主义、造神说,排除错误思想干扰,为恢复党的组织和活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1917年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时期,列宁提出布尔什维克保持党的独立性、无产阶级政党应当推动革命转变,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指导党开展宣传、教育群众的工作,积聚革命力量。七月事变后,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在布尔什维克党被迫转入地下的艰难处境下,列宁向全党阐明了要依靠先进的阶级,依靠人民的革命高潮,依靠现实形势,推动武装起义,立即夺取政权。在革命进程中,列宁提出更改党的名称、修改党的纲领、加强党的组织、严肃党的纪律等主张,指导党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4.十月革命胜利后确立和巩固党的领导时期

1918年3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将党的名称更改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列宁认为,社会民主党人普列汉诺夫和全世界的其他社会沙文主义者背叛了社会主义。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应当被称作“共产党”。无产阶级执政党与其他剥削阶级执政党有本质区别,“共产党”是唯一科学的名称。这个名称时刻提醒着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要实现共产主义。4

十月革命后,在先后瓦解了立宪民主党、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对苏维埃政权的敌对和反抗后,布尔什维克党确立了对苏维埃政权的领导。“党是直接执政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是领导者。”5列宁批评了党内反对派提出的把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权交给“全俄生产者代表大会”的错误主张,认为这是一种否定党的领导的工团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倾向。在执政时期,列宁更加重视党的建设,指导开展组织建设、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共产党员素质。为了只让有觉悟的真正忠于共产主义的人留在党内,开展了重新登记党员、征收党员周活动,提高党员质量,注重正确地使用党员,使党和工人阶级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列宁注重加强党的理论武装,成立社会主义社会科学院,关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献收集、翻译情况;重视党的宣传出版工作,要求党领导报刊立足于实际切实发挥作用。列宁还批判无产阶级文化派否定党的领导等错误主张,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党的建设进一步制度化、完善化。

5.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动党的制度建设时期

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十分重视无产阶级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加强党的统一、开展组织建设,重视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党的纪律建设、党的作风建设、完善党的制度建设、学习型政党建设等。列宁认识到,党肩负着领导国家的重任,管理和建设国家比夺取政权的历史行程更长、更复杂、任务更艰巨,这就对党员和党的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列宁维护党在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团结统一,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关于党的统一的决议》,要求严禁一切派别活动,捍卫党的统一。党开展了第一次清党。这是在实行新经济政策后资产阶级分子及其在党内的代理人有所活跃的情况下进行的。列宁提出延长预备期,接受新党员的条件等,并拟定了一些条例,指导党的建设工作。列宁领导建立组织机构,阐明了要坚持党管意识形态、政治教育、宣传出版等思想主张。列宁重视开展党的作风建设,探索和创立发扬党内民主,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党的民主和纪律建设的措施,包括发扬党员的主动精神,以开辟《争论专页》等形式为广泛开展党内批评提供条件等。列宁逐步推动党的制度性建设,指导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党的中央全会等组织形式、制度安排,建立报告制度、监督制度、定期替换制度等。面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迫切任务,列宁还阐述了布尔什维克党作为执政党,首要的任务是学会工作,建设学习型政党等重要思想。可以看到,列宁重视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他认为社会主义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在党的领导下苏维埃俄国必将走向光辉灿烂的未来。

二、列宁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丰富内涵

恩格斯逝世后,第二国际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歪曲、否定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使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出现了思想混乱和立场动摇。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的经济派,宣扬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过时了”,信奉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否定政党的领导作用,崇拜工人运动的自发性;反对建立严格集中的组织,维护所谓“广泛民主”原则;在党的策略上持机会主义立场,鼓吹和平的“民主化”斗争方式;把经济斗争同政治斗争对立。这些错误主张成为传播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俄国革命运动发展的严重障碍。列宁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面对俄国国情和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形成了丰富的、系统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理论。这一理论成为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在1897年年底,在《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任务》一文中,列宁就赞同“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6。在《怎么办?》中,列宁阐明:“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7。列宁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我们完全以马克思的理论为依据,因为它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给这个科学奠定了巩固的基础,指出了继续发展和详细研究这个科学所应遵循的道路。”8列宁坚决反对修正主义、经济主义攻击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是“不完备”“过时了”的,是“教条”的论调,揭露其所谓“反对教条主义”就是打着反对教条主义的旗号修正、抛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用修正主义代替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否定革命理论的重要性和作用,是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解除工人阶级的武装。在1905年革命失败后的革命低潮时期,列宁批判取消派、召回派、最后通牒派、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经验批判主义、造神说等错误思潮。列宁认为,布尔什维克是无产阶级的团结一致的先锋队,只有在思想上把错误思想彻底肃清、从党的身上清除掉污垢,才能为建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扫清道路。

列宁指导社会民主党人以科学的态度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不是什么一成不变的学说,而是活的行动指南”9。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既要捍卫它又不能不顾具体国情照抄照搬,而是要在各方面推向前进。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列宁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1921年2月初,列宁在写给梁赞诺夫的两封信中,询问能否收集、翻译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献等情况10。1923年6月,党中央作出决议,由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负责编辑和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版和其他文字版本。在列宁的高度重视下,全党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和教育工作,包括建立建设组织机构,组织编写和出版马克思主义教科书,大量出版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活跃社会主义学院和共产主义大学科学教研室的工作,在苏维埃各大学创办学术刊物,创办党校,扩大党校网,成立各种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通过开设党课、训练班、研究班等形式开展党的教育,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2.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列宁认为,党是阶级的先进部队,是阶级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无产阶级政党作为先进领导发挥重要作用。“党是阶级的先进觉悟阶层,是阶级的先锋队。这个先锋队的力量比它的人数大10倍,100倍,甚至更多。”11列宁分析指出,20世纪初俄国社会民主主义运动出现危机的基本原因是,自觉的领导者落后于群众自发高潮,自发觉醒起来的无产阶级的斗争没有坚强的革命家组织的领导,俄国工人运动涣散、没有战斗力。因此,必须把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团结成为一个真正的政党,一个完全不依赖其他政党的完全独立的政党。同时列宁还指出,绝不能把作为先进部队的党同整个阶级混淆起来。“党应当只是工人阶级广大群众的先进部队和领导者,工人阶级全体(或者几乎全体)在党组织的‘监督和领导下’进行工作,但工人阶级并非全体、也不应当全体都参加党。”12列宁还阐发了党的领袖的作用,指出:“在现代社会中,假如没有‘十来个’富有天才(而天才人物不是成千成百地产生的)、经过考验、受过专业训练和长期教育并且彼此配合得很好的领袖,无论哪个阶级都无法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13在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的分裂时期,列宁指导布尔什维克要团结起来,促进组织的完备,建立起坚定的核心,从而迫使孟什维克与布尔什维克统一起来。

在1905年革命中,无产阶级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新《火星报》贬低党作为阶级的先进部队、领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贬低党对无产阶级自发运动的影响,并从理论上将马克思主义庸俗化。列宁认为,俄国正处于革命关头,这些观点对革命的无产阶级政党特别有害,会在理论、实践方面都造成党的倒退。列宁对此表达了坚决的态度,“革命无产阶级的独立的、毫不妥协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胜利的唯一保证,是一条通向胜利的康庄大道”14。布尔什维克党这个先锋队带领人民群众,在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前进。

列宁还阐发了阶级、政党、领袖和群众之间的关系。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如果“不学会把领袖和阶级、领袖和群众结成一个整体,结成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它便不配拥有这种称号”。“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15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党的领导发挥巨大力量。“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有组织的先锋队,一经同千百万人联系起来,就比它原来的人数强大几十万倍。”16在俄国革命中,正是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领袖引领人民群众开创了革命的新阶段,缔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捍卫和加强党的组织

列宁提出:“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17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政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原则形成了思想一致,这种思想一致需要用组织的统一来巩固,就是要建立严密的党组织。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列宁提出:“凡承认党纲、在物质上支持党并亲自参加党的一个组织的人,可以作为党员。”18马尔托夫则提出:“凡承认党纲、在物质上支持党并在党的一个组织领导下经常亲自协助党的人,可以作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党员。”19列宁认为,在当时的政治条件下,在真正的政治上的组织性还处于萌芽状态的情况下,党的界限极不明确,党的“称号”广泛散布,必然造成把党和阶级混淆起来,会为一切涣散、动摇和机会主义的分子敞开大门,直接导致党组织的涣散和混乱。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马尔托夫分子反对党的组织性原则,坚持模糊不清、成分复杂、无定形的党的观点,后来发展成一整套机会主义的观点,严重阻碍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发展。

列宁认为,组织对于无产阶级具有决定意义,没有组织就不可能有统一,没有少数服从多数就不可能有组织。孟什维克低估无产阶级组织的意义,认为党只是一个宣传机构,否定党在工人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中作为主要武器的作用。列宁坚持推动、捍卫党的组织统一。即使是在孟什维克活动猖獗的时期,列宁依然反对建立“第三党”或集团、小组,认为这样只会加深分裂。列宁也反对无原则的调和主义,提出只有在正确的组织原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同党内分裂出去的部分实现统一。执政后,列宁依然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和党员素质的提高,重视纯洁党的组织,通过重新登记党员、征收党员周活动、开展清党、规定更严格的入党条件、建设和发挥党支部的作用等使党员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组织基础。

4.坚持党的纲领

列宁提出必须用党的纲领来巩固思想一致。1895—1896年,列宁写作了《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及其说明》。1899年,列宁写作了《我们的纲领》《我们党的纲领草案》等,阐发了制定党的纲领的意义、党的纲领的一些关键性原则等。“现在社会民主党的活动已经带动了相当多的知识分子社会党人和觉悟工人,因此迫切需要用纲领来巩固他们之间的联系,从而为他们今后更广泛的活动打下牢固的基础。”20列宁指出,当时党内外对于是否需要和适宜制定党纲存在误解和分歧,特别是社会民主党人内部发生意见分歧并开始争论,这正好说明有必须制定纲领的理由。党纲表明了党的基本观点,社会民主党人运动的性质、目的、任务、活动方式等基本观点,是党团结一致进行斗争的旗帜。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否决了马尔托夫等人以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的精神修改《火星报》编辑部的纲领草案的企图,通过了真正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纲领,阐明无产阶级政党要组织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领导这一斗争,实现最终目的,这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思想统一奠定了基础。

在制定和修改党的纲领的过程中,列宁提出一系列指导原则。列宁立足于世界形势的发展和俄国的实际指导党的纲领的制定,党的纲领应当从马克思主义原理出发,应当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紧密相连,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列宁认为,从理论上看,在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在历史的曲折和波折中,要始终牢记党的最高纲领,坚定总的前景和目标,不迷失方向;同时,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党的纲领还应该注重阐明面临的具体任务、阐明现实情况,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的党纲。列宁立足于苏维埃俄国的迫切需要,注重对经济建设的现实指导。他认为,党的纲领应该是经济建设的纲领。在党的纲领的指引下,苏维埃俄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会成为未来社会主义的欧洲和亚洲的榜样。同时,列宁注重实践,认为比最好的党纲还要胜过百万倍的实际经验将无限地扩大党的眼界,将更有力地创造新的东西,并进一步丰富党的纲领。

5.党要灌输社会主义意识

列宁阐发了灌输的意义,提出要用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武装工人阶级,共同进行推翻沙皇政府和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赢得无产阶级革命并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在《火星报》创刊号刊载的社论《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一文中,列宁总结了俄国社会民主主义运动的历史教训,指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必须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思想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组织一个同自发工人运动有紧密联系的革命政党。在《怎么办?》中,列宁批判经济派崇拜自发性,阐释了“灌输”的科学内涵。列宁认为,工人本来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即科学社会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即确信必须结成工会,必须同厂主斗争,必须向政府争取颁布对工人是必要的某些法律,如此等等。”列宁认为,要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引导和教育工人阶级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和各项权利,以提高工人运动的自觉性。列宁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意识灌输到工人运动中去,从而战胜资产阶级思想体系。“问题只能是这样: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这里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因为人类没有创造过任何‘第三种’意识形态,而且在为阶级矛盾所分裂的社会中,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意识形态)。因此,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加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渊源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久远得多,它经过了更加全面的加工,它拥有的传播工具也多得不能相比。”21这就要求无产阶级同一切巩固各种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企图作斗争,防止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侵蚀。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列宁重视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十月革命后,波格丹诺夫及其支持者掌握了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领导权,他们否认以往的文化遗产的意义,鼓吹“独立性”,将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置于同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相对立的地位。列宁批判了他们的严重错误。列宁还批评对“出版自由”的错误认识,阐发了党要领导宣传出版事业等原则。列宁阐明了思想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坚持党领导思想意识形态等基本立场和主张。

6.遵守党的章程

列宁考察俄国革命从狭隘的小组时代向广泛的党的联系的发展,提出要制定正式的章程。党的章程是全体党员行动的基本准则,是正式规定的整体意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保证。“为了保证党内团结,为了保证党的工作集中化,还需要有组织上的章程,而这种统一在一个已经多少超出了家庭式小组范围的党里面,如果没有正式规定的党章,没有少数服从多数,没有部分服从整体,那是不可想象的”22。当时,一些有威望的小组中的一些领导人和成员,把自己的小组利益同全党的利益混淆起来,不习惯党的纪律所要求的自我约束。列宁指出,党的联系不能靠朋友关系或盲目的、没有根据的“信任”来维持,党的联系一定要以正式的、体现集中制原则的党章为基础,只有严格遵守党的章程,才能摆脱小组习气,摆脱小组的任意胡闹和无谓争吵。

在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后,孟什维克不断挑起矛盾。列宁提出,要通过党章来保证采取党的方式进行党内斗争。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的章程规定:“‘代表大会的一切决定和它所进行的一切选举,都是党的决定,一切党组织都必须执行。这些决定任何人都不能以任何借口加以反对,只有下一届党代表大会才能取消或加以修改。’这个决定是在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全党通过并且为代表大会一再确认了的,它等于是全体社会民主党员自愿作出的保证。”23列宁提出:要尽快抛弃彼此之间微不足道的旧日恩怨,不能让思想斗争导致破坏章程而阻碍正常的工作和活动,不能用没有原则的、粗暴的、机械的斗争手段而毁坏革命者们经历千辛万苦团结起来建立的整个党。列宁竭力维护党的统一。在布尔什维克的艰难时期,列宁坚持不召开布尔什维克单独的代表会议和代表大会,认为这虽然会使带头造成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彻底分裂的派别遭到致命打击,但也必然会使党发生自上而下的分裂,使党遭到沉重打击。

列宁指导全党按照党的章程工作。按照党的章程,党的代表大会是解决“指挥棒”问题的机构。列宁强调党员应当真正遵守党的代表大会的决议,不能违背代表大会的决定。特别是在反对孟什维克分裂和瓦解组织的行为的斗争中,列宁重视党的代表大会的作用,主张召开党的代表大会解决党内问题。十月革命胜利后,在列宁的领导下,党的章程不断得到完善。

7.党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列宁认为,革命运动的发展需要有专门献身于党的活动的职业革命家。同时,革命家组织、职业革命家必须与工人阶级、与千百万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在1905年革命时期,党不再处于地下状态。一些人担心非社会民主主义者的群众一下子涌入党内,会使党淹没在群众之中,党就不成其为阶级的有觉悟的先进部队,而将沦为群众的尾巴。列宁认为,不要夸大这种危险性。党的党性基础包括纲领、策略规定、组织经验,这些使党强大。在党组织的培养下,正在加入党或者将要加入党的工人会成长为社会民主主义者。在列宁的领导下,许多党组织依靠吸收先进工人而不断发展壮大,一些新的布尔什维克组织建立起来,在革命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自由派攻击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是“知识分子的”党,工人同它是隔绝的。列宁以工人伊万·瓦西里耶维奇·巴布什金10年来进行的社会民主党的活动为例,阐明了党团结工人在革命中发挥巨大作用,有力地驳斥了自由派的谬论。巴布什金是火星派工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正是在他这样的工人英雄的支持下,团结无产阶级群众,发展群众的组织,发扬群众的革命主动性,先进群众“在危机到来的时候,在革命爆发的时候,在千百万人投入运动的时候,就成为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群众性武装斗争的领导者”24。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力量也不断壮大。

列宁肯定了1905年革命中在群众性政治罢工的基础上自发地产生的工人群众的非党组织——工人代表苏维埃。一些人不理解无产阶级政党与苏维埃的关系,提出了“是苏维埃还是党”的问题。列宁回答:“答案无疑应该是:既要工人代表苏维埃,又要党。”25全党应当支援工人代表苏维埃,直接参加苏维埃并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影响,努力在苏维埃中占据领导地位,在争取民主主义变革的同时,还要为社会主义而斗争。

二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提醒党,在还没有得到人民大多数支持的时候试图取得政权就是冒险,就是布朗基主义。布尔什维主义获得胜利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得到无产阶级绝大多数人的拥护”26。在列宁的指导下,通过坚持不懈联系和引导群众,布尔什维克得到群众的支持。在1917年6月召开的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共产党员即布尔什维克的人数只占13%。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创立了工农政权,此时布尔什维克的人数已经占51%。而在1918年7月举行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布尔什维克的人数已经占66%。在苏维埃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布尔什维克的人数占了97%27。列宁认为,这充分展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紧密地团结在苏维埃政权周围,从事实层面驳斥了孟什维克和第二国际攻击布尔什维克只得到无产阶级“少数人”拥护的谎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列宁提出: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无产阶级作为全体劳动者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教育者,肩负着更广泛地吸收劳动群众进行建设的任务。在人民群众中,党是沧海一粟。列宁提出:要密切党群关系,共产党员要深入工人和人民群众;党要保持和改善同人民的关系、要正确对待非党代表会议等,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成为同本阶级更紧密联系从而引导本阶级走向胜利的先锋队。

8.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列宁提出,在俄国沙皇的专制统治之下,工人阶级政党在政治上没有自由可言,被迫处于地下活动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将完全的公开性和实行选举制作为广泛的民主原则,实行所谓党组织的“广泛民主制”根本不可能做到。只有集中的战斗组织,才能保障革命运动。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党必须根据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孟什维克说集中制把党员变成“小轮子和小螺丝钉”,少数服从多数是硬性压制党员的意志,是“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维护党的纪律是在党内实行“农奴制”。列宁反复强调民主集中制是贯穿在整个党章中的唯一原则。孟什维克侈谈党内民主,实则践踏党内民主。列宁还提出,所有党员不管职位高低必须遵守统一的纪律,“不仅要求普通党员,而且要求‘上层人物’履行党员的义务”28。列宁批评孟什维克把“上层”和“下层”相对立,把自己置于全党之上,藐视党员群众的意志,任意破坏党章和党纪,破坏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

列宁还论述了对民主集中制与批评自由的认识。民主集中制和地方机关自治的原则所表明的正是充分的普遍的批评自由。“行动一致,讨论和批评自由——这就是我们明确的看法。”29纵观列宁的思想和实践可以看出,民主集中制原则是民主和集中、自由和纪律的统一,它同民主制并不矛盾。民主集中制反对无政府主义的自治制,克服了党的涣散状态和小组习气,保证了党的战斗力。十月革命后,俄国共产党(布)的党章确立了民主集中制原则。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党的巩固和新任务》提出:“对俄国不同地区的党的工作这样区别对待,无论如何不能违背集中制的原则。代表大会强调指出,如果不极严格地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党就不能管理这个几乎占整个地球地面六分之一的国家。”30党组织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使基层组织真正成为党的基本组织细胞。这对于保证党的统一和政策的正确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9.遵守党的纪律

列宁要求全体党员必须遵守党的纪律。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围绕党章第1条的争论也反映出维护与反对无产阶级纪律性的斗争。马尔托夫等人维护自治制,力图削弱党的纪律。他们攻击党的纪律是“死板纪律”,遵守纪律是要求“盲目服从”,是“唯命是从”,是要把党员变成“政治僵尸”。第二次代表大会后,孟什维克分子为了小组的利益,否定组织和纪律,攻击布尔什维克,替违反党性的小组习气辩护和辩解,不顾党的意志,采取种种抵制和瓦解组织的手段。列宁批评马尔托夫等人的所作所为已达到无视党员义务而直接破坏党的纪律的地步。

列宁起草的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关于党的统一》的决议的第七条,规定对破坏党的纪律或搞派别活动的人可以采取党内一切处分办法,直到开除出党。列宁的主张受到党内一些人的反对。奥新斯基认为,列宁所主张的极严格的党纪是“军事性的”,过时了,不符合当时的状况。他把党纪同党的“心理动员”的任务对立起来,认为只有后者能够激发复兴国家所必需的社会的旺盛情绪31。列宁捍卫党的纪律,主张严格查处违反纪律的行为、事件,表明了坚定维护党的纪律的立场。

列宁提出了坚持党性、开展党内自我教育、正确开展批评等党内生活准则。列宁主张,任何一个党员或党组织都有权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应该容许党内不同意见的争论,但决不容许用违反党性的斗争手段来破坏党的利益。列宁认为,在一个大党内总是有各种情况,在各种不同的问题上总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意见分歧,只是应当使它们在党的范围内进行。要知道党内斗争应该在什么范围内进行,这种斗争采用什么形式是可以容许的、什么形式是不能容许的。列宁一再批评孟什维克领导人抵制党中央机关的破坏党的纪律的行为。

针对所谓“批评自由”,列宁作出了指导。党员布勃诺夫认为,代表会议应该有更多的批评自由。列宁认为,批评自由是个好东西,关键在于批评的内容。同时,批评是为了作出正确的决定,是为了加强和改善党的工作。列宁认为,党内关于理论和策略问题的思想分歧和争论,对于促进党的健康发展、提高无产阶级的政治觉悟、防止一切使党脱离正确道路的倾向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统一的党内进行的思想斗争应当在原则基础上以同志式的态度进行,而且应当严格与组织统一,同大家服从共同的代表大会的决议相一致。列宁还阐述了党内批评自由同党的行动一致的相互关系:“党的政治行动必须一致。不论在广大群众性的集会上,不论在党的会议上或者在党的报刊上,发出任何破坏已经确定的行动一致的‘号召’都是不能容许的。”32列宁对党的纪律的重视,保障了党的革命和建设事业。

10.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在革命实践中,列宁注重党的制度建设。在1902年秋天,在给彼得堡社会民主党人阿·阿·施涅尔松的复信《就我们的组织任务给一位同志的信》中,列宁论述了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各级委员会的建立及其工作的计划,包括建立专门的中央组织、由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委员会领导党的全部地方工作和所有地方组织、成立区小组和工厂小组、建立建设宣传员小组、建立工厂小组等。地方组织在《火星报》周围团结起来,并适应革命的需要,根据列宁的组织计划进行了整顿,坚定地成了全民革命运动的领导者。列宁关于党的组织的原则、计划等制度安排,使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观念和工作实现了变革,对党的工作方法和干部的规制提出了原则和指导。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决定不再设立两个中央即中央委员会和中央机关报;设立党的中央委员会,负责统一和指导党的全部活动,组织各委员会并领导它们的活动,安排党的人力和财力,代表党同其他政党发生关系。在孟什维克分裂和瓦解党的活动猖獗的时期,列宁重视发挥党的中央委员会、党的代表会议、党的代表大会的作用。列宁要求遵守党的纲领、党的章程、党内生活准则,要求党员遵守党员义务等,通过这些制度性建设,解决党内分歧和斗争。

十月革命胜利后,在列宁的领导下,逐步探索和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党的中央全会等组织形式、制度安排,建立建设选举制度、报告制度、监督制度、定期替换制度等。这些制度建设措施对于党的建设、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列宁指导加强党的代表大会建设,要求善于根据党的代表大会的精神来解决不同意见,统一思想,保障贯彻党的主张,领导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列宁认为,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条件下,中央和地方监察委员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行,那些最不坚定的经不住考验的党员发生蜕化变质的危险在日益增长。面对党的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列宁提出在工作上将工农检查院和中央监察委员会结合起来,形成有机整体。工农检查院在工作中依靠广大的工人、农民和专家中的积极分子。这样就把党的监督、国家监督与人民监督结合起来了。列宁高度重视党的稳定、党的统一,口述了《给代表大会的信》,建议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对政治制度作一系列的变动。这些制度性建议和安排,对于保障党的团结统一、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当代启示

“列宁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每一个阶段,都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推动党成长、壮大。”33在列宁的领导下,布尔什维克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确立了领导地位,结合实际解决和探索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也深刻地指导和影响着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当代中国共产党具有重要启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34走过百年发展历程的中国共产党,汲取了列宁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宝贵资源。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创建、发展和完善党的领导。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全党全国人民更加团结统一。

第一,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指导。

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克服了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经济主义以及孟什维克机会主义等错误思想的影响,坚持党的原则、坚定党的立场,建设和巩固党的领导。但是有人认为,在当代世界政党的民主化趋势下,中国共产党已经实现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列宁的党的建设理论已不再适用,这一理论只适合于领导革命、夺取政权的时期。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革命党”转变成了“执政党”这个说法不准确,“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但同时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党”35。当前,尽管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共产党坚定遵循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原则和科学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坚持严密党的组织。中国共产党坚定的理论自觉和清醒认识,体现了一个长期执政的党的远见卓识。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革命永远在路上。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反映了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正确把握,以一系列原创性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既与前人的理论创造一脉相承,又在新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包含“十三个坚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坚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坚持严密党的组织体系,坚持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坚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坚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36。这些新发展集中体现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原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坚持和发展。党在新时代新征程担负着新的使命任务,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作为执政大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大也有大的难处,管好党很不容易。中国共产党要继续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推进百年大党自我革命新境界,开创中国之治、中国共产党之治新阶段。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在列宁的领导下,确立了苏维埃俄国的一党政权,但这一政权受到指责和攻击。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指责布尔什维克党是“一党专政”。列宁驳斥道:如果以为共产党领导就是“一党专政”,那我们就说:“是的,是一党专政!我们就是坚持一党专政,而且我们决不能离开这个基地,因为这是一个在几十年内争得了整个工厂无产阶级即工业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地位的党”37。正是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苏维埃俄国在艰难的国内国际环境中生存下来,对俄国、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但是,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联却放弃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实行多党制,最终造成了苏共下台、苏联解体的惨痛结局。苏联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由苏联宪法第6条作出了规定,苏联共产党是社会的领导力量和政治体制的核心。但是,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在改革的“新思维”“无限制的公开性”“彻底的民主化”的口号下,有组织的反对派,特别是民主派,提出从国家宪法中废除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要求苏共“放弃政治垄断地位”、实行多党制,“取消宪法第6条”。在1990年3月召开的第三次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设立苏联总统职位和苏联宪法(根本法)修改补充法》,对宪法作出了修改,提出苏共将作为“一个自治的社会组织而存在”。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被取消,多党制在苏联得到法律的确认。在多党制下,各种政治反对势力获得了合法的政治地位,苏联爆发了频繁的政治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民族危机,最终导致亡党亡国,走向解体。可以看到,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是关系社会主义制度存亡的根本问题。

中国共产党特别注重吸取苏联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覆亡的惨痛教训,筑牢自己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国共产党和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命运的比较中,清醒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38党要想牢牢保持长期执政地位,必须始终坚持和践行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理论。“马克思主义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巩固政权更不容易;只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出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就出不了大问题”39。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历史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自觉坚守与执着捍卫的伟大历程。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还会面临各种风险考验,会面临大党独有难题,要始终保持清醒和坚定,始终坚持和发挥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第三,新时代要拥护“两个确立”、坚定践行“两个维护”。

在革命中,列宁强调,“任何革命运动,如果没有一种稳定的和能够保持继承性的领导者组织,就不能持久”40。只有形成比较稳定、有见识的领导核心和领袖,形成强大的领导力量,党才能担负起引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历史重任,推进革命事业。“造就一批有经验、有极高威望的党的领袖是一件长期的艰难的事情”,做不到这一点,“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的‘意志统一’就只能是一句空话”41。在列宁的领导下,布尔什维克党开辟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阶段。

新时代,面对国内外新形势带来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沉着应对时代挑战,勇于担当时代重任、善于应对历史变革。《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42习近平总书记阐发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性,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党、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党中央不能实行坚强有力的集中统一领导,就会出现各自为政、自行其是的局面,那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43。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以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为最高原则”44。新时代十年党的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充分彰显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新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将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责任,巩固长期执政的大党地位,开启奋斗新征程,谱写奋斗新篇章。

第四,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

列宁重视党在执政时期的建设,认为掌握政权、管理和建设国家比夺取政权的历史更长、更复杂,任务更艰巨,执政的共产党要做好执政党建设,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马克思主义政党之所以是“新型的党”,就在于是“能够经常同群众保持真正的联系的党,善于领导这些群众的党”45。在革命时期,列宁领导党启发和教育人民群众,以党的精神去影响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列宁更注重指导党,只有深入人民群众,教育与组织群众,才能不负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历史使命。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中,人民始终是坚定的支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成长、发展、壮大起来的。人民是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没有人民的支持,党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就一事无成”46。新时代,人民的支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最牢固的根基。这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坚持和运用,展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价值追求,体现了党的性质与宗旨的有机统一。回眸历史,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推动“两个结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同样是为人民、靠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47这就发出了赢得民心党才能赢得未来的时代强音。中国共产党汇集起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

 

(苑秀丽,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年第12期

    进入专题: 列宁   政党理论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047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