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阳:我印象中的苏联俄罗斯领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587 次 更新时间:2019-08-30 15:13

进入专题: 列宁   斯大林   普京   中苏关系  

贺阳 (进入专栏)  


昨天在电视机前观看普京、习近平等国家元首和众多政要的莫斯科红场阅兵,头脑中不由自主地想到苏联和俄罗斯,想到苏、俄的历届领导人,想到苏、俄同中国的关系……

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学的外语是俄语,脑瓜儿里整天被灌输的都是"苏联老大哥如何如何好……"没有过多少年,满耳充斥的又成了"苏修如何如何坏……"好也是它,坏也是它,那时的中国老百姓真是有点无所适从!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目前国内60岁以上的人,对苏联以至后来的俄罗斯,完全不了解的,还真是绝无仅有。今天借这个机会,我想把自己脑海里存储的有关苏联和俄罗斯的信息搜罗一下并略加梳理,把自己曾经了解和关注过的苏联、俄罗斯历届领导人的主要作为简要地罗列一番,供有兴趣者参阅。


列宁


作为苏联的开国元勋,列宁从1917年十月革命成功到1924年初去世,仅仅领导这个新生政权6年多,而且1922年之后,由于身体欠佳,列宁实际上已经退出了实际领导岗位……我记得小时候看过不少有关列宁的电影,像"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难忘的1919",等等;但是今天看来,列宁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的"暴力革命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以及"政党和领袖的学说"。

按照列宁的理论,无产阶级要取得政权,必须依靠暴力革命。这个理论在我们这里曾经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但是从这些年来世界上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看,暴力革命搞不好,很容易产生许多恶劣的后遗症,特别是容易出现"暴民"和"暴政",做出一些有违基本人道和人性的事情。

1918年7月苏维埃"革命者"根据列宁的指令,将身陷囹圄、手无寸铁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夫妇、其5名未成年子女以及保健医、厨师和女佣等11人枪杀在一个地下室,并用硫酸毁尸,这种灭绝人性的恶行无论发生在哪里,都是要受到严厉谴责的……

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为后来斯大林搞大清洗,残酷排斥异己、镇压杀戮异己打下了理论基础……

列宁有关政党和领袖的学说,为苏共党内外多年盛行的个人崇拜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斯大林在个人崇拜的氛围中大搞个人独裁、个人专权打下了基础……

列宁不到54岁就去世了。我想,如果他能够多活一些年,或许能从后来的实践中发现自己理论中的问题和谬误,逐步主动地加以纠正--当然,这是揣测,都是后话了。


斯大林


从1924年1月列宁逝世,到1953年3月其本人去世,斯大林在苏联"一把手"的"宝座"上坐了29年,是苏联历史上掌权时间最长的领导人。

毛泽东对斯大林的评价是"三七开"--三分错误,七分成绩;但是在大多数人看来,"倒三七"恐怕都算是对他评价过高了。

斯大林掌权之后,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列宁晚年搞的"新经济政策",强力推行农业集体化,造成上世纪30年代初的大饥荒--仅乌克兰就饿死了几百万农民,乌克兰人至今对此记忆犹新,这恐怕也是后来乌克兰执意脱离苏联、至今对俄罗斯当年的"恶行"耿耿于怀的重要原因之一……

借苏共党内众望所归的基洛夫1934年遇刺身亡的契机,斯大林以肃反为名发起大清洗,几年内逮捕、关押、屠杀了大批无辜的公民,屠杀了大量党政军高级干部。1941年德军进犯苏联初期,苏军之所以兵败如山倒,肃反中军队成千上万精明强干的高、中级将领--当时杰出的坦克、装甲作战专家图哈切夫斯基元帅被冤杀,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证--被残杀,使苏军元气大伤,不能不说是重要因素之一……

希特勒在欧洲燃起战火,大肆侵略、吞并他国之时,为了获取自身利益并把战火引向他国,1939年斯大林同希特勒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瓜分波兰的同时,解除了希特勒的后顾之忧,使其肆无忌惮地去占领那些弱小的欧洲国家

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斯大林按照《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战争前夕吞并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等3个波罗的海小国,将其纳入苏联的版图。

不知出于何种考虑,1940年,斯大林下令在苏联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卡廷森林枪杀了两万多名正处于危难之中的波兰军人、知识分子和政界人士--这是波兰至今对俄罗斯耿耿于怀、充满仇恨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特别诡谲的是,苏联曾经千方百计地将这一罪行嫁祸于希特勒,直到多年之后才真相大白。

在二战即将结束之际,斯大林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利用实力,乘人之危,胁迫作为盟友的中国放弃对外蒙古的主权,造成蒙古国独立的事实--这种恶劣行径,让不少热爱祖国的中国人至今不能忘怀--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和乘人之危地攫取利益,在斯大林时代表现得淋漓尽至……


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从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后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到1964年10月"退休",在苏联的最高岗位任职11年半。

在我看来,赫鲁晓夫最值得写入历史的,是他在1956年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上所做举世闻名的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以肃反为名滥杀无辜的罪恶行径,高调提出改造苏共党内政治生活、反对个人崇拜。"二十大"之后,苏联开展了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的行动……

赫鲁晓夫热衷于改革,国内农业、工业体制,国际关系等等,他都想改。但是由于第这位顿涅茨克矿工出身的苏共领袖自身文化水准明显偏低,以致其对改革的理解存在明显的缺陷;另外,当时国际和苏联自身尚不具备进行较为深入的改革的条件,因此赫鲁晓夫的改革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反而为后来勃列日涅夫等人的政变埋下了伏笔……

尽管毛泽东十分看不起赫鲁晓夫,有时甚至对这位来自"苏联老大哥"的最高领导人表现得相当不礼貌--比如在游泳池穿着泳裤、浴衣"接见"这位领导人--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给予中国的实质性援助,是最多的。中国后来能够在相当短的时间內搞出原子弹,同当年赫鲁晓夫领导下苏联的援助是分不开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中苏两党的矛盾公开化,毛泽东亲自主持了对苏论战、九评苏共中央公开信……不过我们今天回过头去读读当年最具火药味的"第九评",看看我们对当时苏联国内"复辟资本主义"的指责,再看看今天的中国,恐怕谁都能发现:我们今天的所作所为同当年的苏联相比,"复辟"的程度要高出许多,以致今天有人把那场论战概括为"以极左反左"……

赫鲁晓夫在处理国际问题上的一些败笔,多年来在坊间流传。比如,1962年人为制造的古巴导弹危机;又比如,在联合国大会讲坛上激动地脱下皮鞋敲桌子,等等。


勃列日涅夫


从1964年到1982年,勃列日涅夫任职苏共中央总书记18年。这18年,是苏联最稳定、最保守、最停滞不前,也是各种特权越来越盛行、腐败越来越严重的18年。

勃烈日涅夫是一个相当平庸的人,能力平平,没有什么突出的特点--有人说他之所以能够走到权力的顶端,也许就是因为中庸、不得罪人,也不至于对他人造成威胁--在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干部制度中,这类人物往往有机会不断升迁、直至进入高层。

勃烈日涅夫虽然文化程度高于赫鲁晓夫,但是远不像他的前任那样追求改革,勇于进取,他安于维持现状,满足于保持平衡。苏联经济一步步走向衰败,勃烈日涅夫的确是"功不可没"……

国内事务如此,对国际事务的处理却是截然两样。在勃烈日涅夫的主持下,那些年苏联同美国之间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国内经济不景气,人民生活改善缓慢,却要拿出大量的金钱去扩充军备,这不是死路一条吗?

1968年,"布拉格之春"爆发,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在杜布切克的"纵容"下,争取摆脱苏联的控制,寻求自由民主之路。不久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扼杀了这一运动。为此,勃列日涅夫还让手下的理论家们专门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理论"--有限主权论。1979 年,苏联又入侵阿富汗,开始了长达10 年的阿富汗战争……


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


勃烈日涅夫1982年去世,安德罗波夫接任总书记。过了不到两年,安德罗波夫去世,契尔年科担任总书记。刚刚一年多,契尔年科又去世。一些迷信的老人揣摩:这个苏联到底是怎么了? 3年之内失去3位总书记,莫不是气数已尽的预兆?

这两位短命的总书记中,安德罗波夫尽管和普京相似,多年从事克格勃工作,但是职业性质使其对外部世界有着更多的认识和理解,使得他对改革情有独衷。可惜因为身体不争气,安德罗波夫还没有来得及做些什么就离去了。

契尔年科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党务干部,一切徇规蹈矩,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更没有什么创见……


戈尔巴乔夫


1985年,戈尔巴乔夫接替契尔年科,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那一年,他刚刚54岁。之所以这么年轻就走上苏联这个超级大国的最高领导岗位,除去自身才能和自我努力之外,"伯乐"安德罗波夫的青睐和提携是最关键的因素。前面讲到,安德罗波夫热衷改革却未了心愿,他就把自己未竟事业的成就寄托于他认为具有改革意识的后生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上任之后,针对经济趋于停滞的状态,提出"加速战略",并在整肃劳动纪律、反酗酒等方面下功夫……但是这些措施并没有收到明显的成效。戈尔巴乔夫认为,"经济改革"搞不动的症结,在于政治体制僵化,于是他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他提出的口号是"公开性",试图用公开性对付官僚主义,对付腐败……

戈尔巴乔夫1985年上台,1991年下台,同时苏联解体。短短6年多的时间就把苏联共产党共和苏联送入坟墓,有人说他是叛徒、败家子儿,有人说他是改革家--西方世界普遍赞誉他,挪威诺委会还在苏联解体前夕的1990年10月授予他诺贝尔和平奖……

客观地讲,戈尔巴乔夫是真心想要改革的,他的改革之所以失败,我看关键在于两点:

第一, 戈尔巴乔夫不懂经济。

苏联经济之所以趋于停滞,主要原因是体制、制度出了问题--普遍的国有制和计划经济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他当时推行的"改革",无论是整肃劳动纪律还是反酗酒,都没有涉及制度变革制度创新,严格地讲都属于隔靴搔痒,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

第二,戈尔巴乔夫没有看清苏联自身危机的本质--严格地讲这应该属于不大懂政治。

戈想当然地认为,搞了公开性,搞了民主化,党员和公民"当家作主",就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现实远非如此简单。

首先,在经济丝毫未见起色,领导干部特权丝毫没有触动,老百姓生活日益艰难、怨气冲天的条件下,"公开性"意味着什么,不是很清楚吗?

其次,苏联共产党几十年的历史中充满大量各种各样的"猫腻"乃至罪恶,这些东西在没有进行必要的改变和"铺垫"的情况下被冒然公开,今后苏共还有什么威信,还有什么资格去领导这个国家、领导改革事业呢?

在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100多个民族中,各种利益纠葛、各种矛盾不计其数,过去靠着党中央的权威把大家聚合在一起,实施"公开性"和"民主化"之后,苏共及其中央威信扫地,权威没有了,离心倾向靠什么去抑制、去化解呢……

由此看来,当初戈尔巴乔夫式的政治体制改革一开始,实际上就已经决定了苏联共产党和苏联的最终命运……


叶利钦


叶利钦由戈尔巴乔夫调任莫斯科市委书记,是其飞黄腾达的起点。由于微服私访,由于打击官僚主义,由于"为民请命"……他成为苏联民众心目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  

叶利钦1991年当选为俄罗斯首任总统,1999年最后一天辞职,担任总统8年。

叶利钦就任总统以后,立刻着手争取俄罗斯从苏联独立。

1991年的"8·19 政变",给了叶利钦成为"民族英雄"的机遇,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当然,即便没有"8·19",苏联解体也是迟早的事情……

为了迅速进入市场经济,叶利钦重用了一批熟悉西方经济学的年轻经济学家,采取"休克疗法"。其结果,俄罗斯的GDP连续几年负增长;物价普遍大幅度上涨;大量原国有企业的产权迅速向少数权贵集中,形成经济寡头、金融寡头;国家财政捉襟见肘,外债累累难以偿还;居民生活水平急速下降……

一时间,昔日的超级大国变得惨不忍睹,昔日"民族英雄"叶利钦的声望和能力受到公民的普遍质疑。  

屋漏偏逢连阴雨,车臣分离势力为了达到独立的目的,这时开始大搞恐怖活动,俄军几番出兵剿灭,却屡战不胜……

俄罗斯的国力跌到了谷底,叶利钦的信任率跌到了谷底。为了继续当权,叶利钦采取了两个办法:一是走马灯似地撤换总理,二是借助经济、金融寡头的金钱和势力--这无疑是一条饮鸩止渴之道……

就在那几乎走投无路的时刻,叶利钦发现了普京,并任命他为总理;几个月后,叶利钦辞去总统职务退休。宣布辞职之际,他将总统职权临时交给总理普京执掌--对叶利钦而言,这也许是他对当时的俄罗斯特别是自己的腐败家族做出的最有利的决策了……


普京


普京从叶利钦手中接过的,是一个烂得不能再烂的烂摊子。当时俄罗斯的国民经济接近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国家对外负债累累……另外,车臣匪帮劫持人质、不断制造爆炸事件,搞得人心慌慌……普京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前克格勃官员,带领俄罗斯走出困境,走到现在,实属不易--难怪在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强力打压的今天,普京还能拥有相当高的支持率。

普京目前的国内民调支持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要问那些"普粉儿"们为什么至今还坚定地支持普京,他们的回答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第一,普京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给了他们安全感,让他们感觉自己今后有盼头;第二,普京振兴了国家,振兴了军队,让他们感觉国家今后有奔头;第三,普京为他们找回了失去多年的自信,让他们感觉俄罗斯还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还能够在世界上占到自己应有的位置……

某些西方强硬势力一直试图用施压加颜色革命的方式,促使俄罗斯国内的反普京势力发展壮大,以便从内部颠覆普京政权,可惜他们高估了自己的能量--眼前他们不会得逞,可以预见的短期内他们也不太容易得逞。

其实,普京是十分渴望同西方特别是同美国搞好关系、和睦相处的,他上台后曾多次向西方示好。特别是"9.11"之后,普京是第一个给小布什打电话慰问、并表示愿意提供一切支持的外国元首……小布什为首的美国和北约也曾向普京表示过,在北约东扩和"反导"部署上,会充分考虑俄罗斯的利益和关切……可是随后的事实,让俄罗斯和普京越来越感到受骗了,被人愚弄了……

简单讲,这就是今天俄美关系和乌克兰局势背后的根源和实质。看来只要美国不改变普京认为的"背信弃义"做法,不改变压缩俄罗斯战略空间的做法,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就不大可能让步……

要说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的缺陷,我看最主要的一点是:国家至今没有实现可持续发展。俄罗斯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国民教育水平很高,十分有利于经济发展,可是不知道为什么,除油气出口和国防军工之外,高科技、民用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等,至今没有什么起色。要知道,作为一个1亿多人口的大国,仅靠出口资源、出口军品,是无法持久,无法长治久安的……

另外,在普京两次担任俄罗斯总统之间,他的一位老部下梅德韦杰夫担任了4年总统。但是大家心里都明白,这只是一种满足宪法要求的过渡,那几年俄罗斯实际上的最高领袖还是普京。

2015年5月10日


进入 贺阳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列宁   斯大林   普京   中苏关系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读史札记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7970.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