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伟:周恩来对中国现代化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892 次 更新时间:2024-01-30 17:40

进入专题: 周恩来   中国式现代化  

杨明伟  

 

[摘 要]在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也是新中国开国总理周恩来的夙愿。自青少年时期起,周恩来就立下“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产生了“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梦想。新中国成立前夕,周恩来提出了“用极大的努力使国家现代化”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与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道确定了“四个现代化”发展目标,提出了各方面现代化建设“有配合地向前发展”的统筹原则,开启了“两步走”战略发展安排,为中国共产党奠定了以战略规划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传统。为实现现代化目标,周恩来还提出过一系列具体思路和发展举措。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的开创性探索,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式现代化。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周恩来;“四个现代化”;“两步走”

 

在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也是新中国开国总理周恩来的夙愿。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心任务就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所要解决的重大历史课题。中国式现代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结果。其中,周恩来等人对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些思考和探索,就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早期思考和初步探索,有着奠基性意义。

一、走向现代化始终蕴含于周恩来思考和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生主题

探讨中国走现代化的问题,离不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主题。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目的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他们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牺牲和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周恩来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考,起源于青少年时期“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志向和梦想。周恩来始终坚定地践行着青少年时期立下的远大志向。正如他1946年给家人的一封书信中所说的:“人生赖奋斗而存!”周恩来所讲的“奋斗”,立足点是“旧社会日趋没落,吾家亦同此命运”,因此不局限于在家庭内涵,而侧重强调参与社会革命。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为中国人民各个家庭的兴旺而奋斗——这就是周恩来始终不变的远大志向。

经过周恩来等共产党人的不断求索奋斗,到1949年上半年,一个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即将成立。就在这个历史当口,周恩来明确提出了有关“国家现代化”的设想。1949年4月,在筹建和探索建立一个与以往不一样的新中国的过程中,周恩来指出:“中国太落后,现代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只占百分之十左右,需要用极大的努力才能使国家现代化。”此时提出的“用极大的努力使国家现代化”目标,反映了周恩来设想新中国远景的一个重点。从一定意义上说,这就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点方向。周恩来考虑这个问题时,中国还处在选择战争抑或和平的关键性较量中。当时,国民党政府在发动战争遭到失败的背景下,提出了所谓“和平建议”。周恩来认为:“尽管建议是虚伪的,条件是不能接受的,但和平建议我们却要拿过来。人民要真和平,我们也要真和平。”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现在要考虑的是如何用和平方式来达到胜利,以便使国家少受破坏,多保存一些人力物力,使将来的和平建设多一份物质力量”。以和平的方式建立新中国,“用极大的努力使国家现代化”,这就是周恩来和他的战友们追求的主要目标:民族独立、国家富强。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各方面现代化建设推进中国各民族共同走向繁荣,推进整个中华民族走向复兴。正如周恩来所说,“我们各民族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建设这样的祖国,就是我们各族人民团结的共同基础。我们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共同目的,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祖国大家庭,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社会主义国家,不是哪一个民族所专有,而是我们五十多个民族所共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人民所共有”。新中国的现代化是大家共同的目标,为了达到它,各民族必须团结奋斗、共同努力。因此,他强调:“在平等友爱的民族大家庭中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的祖国,这是大家的共同目的。为着这个目的,我们要把历史上的痕迹消除掉,要把各民族在经济、文化方面事实上的不平等状况逐步消除掉。当然这不是短时间所能做得到的,需要共同努力。”周恩来认为,各民族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应该认识清楚,如果不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不能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的。要摆脱这种状态,只有我们五十多个民族,大家合作起来,共同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

然而,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于一个刚从极为贫穷落后的旧中国脱胎而出的新中国而言,是极为艰巨的任务。显然, 新中国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都需要付出极为艰辛的努力。仅从经济角度看,周恩来认为,由于“我们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人口这么多,地区这么辽阔,民族这么多”,因此在发展上“总是参差不齐,不平衡现象总是长期存在的”。为此,他明确提出,中国走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需要逐步达到的过程,“如果说我们中国实现现代化需要几十年的时间,那么,整个社会主义社会完全建成,就得花更长时间,然后才能向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前进”。他告诫人们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一定要有一个比较长期的想法”。尽管随着社会制度的彻底变革,新中国经济建设和文化事业迅速发展起来,但不平衡现象依然明显存在。一边是举世瞩目的成就,一边是落后的现实,与真正现代化的巨大差距,不是一下子或短期内就能消除的。针对这种情况,周恩来不断发出告诫:“中国变成现代化的国家,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针对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落后的情况,新中国逐步建立起了健全完整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其他一系列根本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经过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逐步改善。这就为中国式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条件。正是在周恩来等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奋斗下,新中国“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遵循这样的目标、路径和方向,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接续奋斗,不断深化以现代化建设推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规划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是在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人开创奋斗的基础上,一代代同志得出的共同结论。

二、确定“四个现代化”和“两步走”战略是周恩来等推动新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战略抓手

推动新中国走向现代化,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确定切实可行的现代化目标和可实现路径。习近平强调:“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这就告诉我们,要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规模巨大、地区差异复杂的国家建设现代化,就必须明确所要建设的现代化的特色,要提出“可感可行”的战略原则。作为开国领袖,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也从“可感可行”的角度确定了新中国现代化的突破口。这突出体现在以“四个现代化”为重点抓手和以“两步走”战略作为总体步骤的战略安排上。

(一)由一两个方面的“现代化”到“四个现代化”

在周恩来等人的思考中,建设现代化新中国最初是由有限一两个方面的“现代化”目标切入的。

第一,军队和国防现代化。这是创建新中国首先要面对的突出任务。建立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要以巩固的国防为战略支撑,因此,自筹建新中国开始,周恩来一直首先考虑的是军队和国防现代化的问题。他在组织起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时,就把军队和国防现代化的问题放到了突出位置,明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应加强现代化的陆军”,同时,还要建设空军、海军等兵种以巩固国防。

第二,工业和农业现代化。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突出任务。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和农业的落后成为突出问题。一方面,经济社会要发展,没有现代工业绝对不行;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如果解决不了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人民政权难以巩固。因此,在现代化建设上,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的战略方针首先明确下来,工业现代化以及由此建设一个现代化工业强国的任务被提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上。1949年12月,新中国刚刚成立,周恩来在对全国农业、钢铁和航务等系统的代表谈到建设目标时,提出了“使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的设想。1951年3月,在抗美援朝的背景下,周恩来更加明确地提出:一方面要应对长期、曲折的战争局面,另一方面还要搞好建设,特别是要落实好“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总方针,因此,“我们要准备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发展现代化的工业”。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恩来提出的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包括在国家现代化总体目标中的。

第三,各方面现代化建设“有配合地向前发展”。这是新中国统筹兼顾的战略原则。与工业、农业、国防现代化等方面的现代化建设相应,其他方面的现代化设想,也随着新中国建设事业一步步展开。从《周恩来选集》《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等一系列文献可以清楚看到,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5年,周恩来不断提出并强调了其他一系列现代化概念,如“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城市”“现代化的大生产”“现代化的重工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等。同时,周恩来也阐述了各个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涉及各门类现代化之间的相互协调。他指出:“总之,要使各个方面都能全面地有配合地向前发展,才能保证我们计划建设的胜利。”这讲的其实就是今天提出并强调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各种文明之间相互协调的现代化”,反映了老一辈领导人在初步探索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重点关注和着力推进的方向。

第四,在兼顾推进各方面现代化建设基础上,以“四个现代化”为主要方向和重点抓手。新中国总体上的落后状况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找到突破口,迅速摆脱贫困。1954年9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提出“摆脱落后和贫困”的突破口:“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这里既提出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四个现代化”目标,也从革命目的上讲清楚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在提出有关“四个现代化”设想的同时,周恩来坚定地预言:“我们一定可以经过几个五年计划,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在做这次政府工作报告时,周恩来对“现代化”问题讲得最多,涉及“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交通运输业”“现代化国防力量”“现代化的技术”“现代化的新企业”等方面。此外,有关“五年计划”的分步骤战略安排,也有了一定雏形。

在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同时,周恩来也从总体目标和综合性角度强调过“现代化”概念。比如1956年1月,周恩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号召大家“更进一步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完全现代化的、富强的社会主义工业大国”。这里讲的“完全现代化”和“富强”两个目标概念,显然与单纯的“工业化”有区别,是综合性指标。同时,周恩来强调了“完全现代化”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才能实现。

从对“四个现代化”问题的多次阐述来看,周恩来主要着眼于“现代化的工业国家”,特别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对此,他说:“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国防为战略支撑,以科学技术为关键,全面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这就是周恩来在现代化建设问题上的思路。

除上述标准外,周恩来还多次以人民幸福生活为指数和标准定义过现代化目标。他明确提出:“民族繁荣是我们各民族的共同事业,对此不能有任何轻视。只有改革才能使民族繁荣。经济改革是各民族必须走的路。走这条路才能工业化、现代化。工业化、现代化了,经济生活才能富裕,民族才能繁荣,各族人民才能幸福。”这是提到的现代化标准,看重的是人民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是以“生活富裕”“民族繁荣”“人民幸福”等为追求的全面标准。

(二)“四个现代化”目标蕴含“两步走”战略安排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近十年的发展,到1963年制订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有关分步骤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战略安排也明晰起来。由此,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开启了中国走向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安排传统。

第一,“两步走”战略安排由周恩来明确表达出来。

“两步走”发展战略的正式提出是在1964年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周恩来明确指出:“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历史任务,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在这里,周恩来讲清了“四个现代化”与“两步走”战略安排的关系。同时,他还特别提出,下一个五年即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是实现上述第一步任务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工作做好了,再经过大约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就可以有把握地使我国建立起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里要求紧紧抓下一个五年的关键时期,用十五年时间,完成第一步战略安排;同时也明确了在实现宏伟目标的历史进程中,以五年、十年、十五年逐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明确思路和未来战略安排。

“两步走”战略的进一步强调,是在周恩来所做的最后一次政府工作报告中。1975年1月,周恩来在党的第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进一步重申:“遵照毛主席的指示,三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曾经提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一九八○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事隔十年,周恩来重申了之前的战略安排,并进一步明确了“两个十五年”阶段性战略构想。这充分彰显出新中国现代化战略的连续性、阶梯性和科学性以及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实施这一战略的坚定性。

第二,“两步走”战略安排成为我们党以战略规划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传统。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确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并以“四个现代化”为重点突破方向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安排也清晰起来。随着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推进,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人开启的有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发展战略特别是以“两个十五年”为节点进行战略规划的构想,也得到了继承,构成我们党在现代化强国发展战略安排上的政治优势、规划传统和实践传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新起点上进一步拓展了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安排。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新的“两步走”发展战略目标,即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党的二十大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申了“两步走”战略,并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了全面宏观展望。“两步走”发展战略和“两个十五年”战略安排进一步展开,由此,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主题主线。

三、为实现现代化目标,周恩来提出一系列具体思路和发展举措

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是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的发展目标,也是一个宏伟的远景规划。然而,如何走向现代化,如何实现现代化远景,还需要有一系列切合实际的具体思路和发展举措。

以“五年计划”逐步推动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朝着现代化方向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这是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提出的总体思路和发展战略。在该战略落实过程中,周恩来还明确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消除民族和区域差距,一个民族和地区都不能少、不能落下。这是为了解决现代化建设的协调、平衡和共同发展的问题。

周恩来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是任何民族都不能例外的。我们不能设想,只有汉族地区工业高度发展,让西藏长期落后下去,让维吾尔自治区长期落后下去,让内蒙牧区长期落后下去,这样就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要所有的兄弟民族地区、区域自治的地区都现代化。全中国的现代化一定要全面地发展起来。我们有这样一个气概,这是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真正平等友爱的气概。我们不能使落后的地方永远落后下去,如果让落后的地方永远落后下去,这就是不平等,就是错误。”

第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是为了抓住现代化建设的突破口和关键环节。

周恩来明确提出:“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而对于如何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他又提出了四点:“实事求是,循序前进,相互促进,迎头赶上。”他说:“前两点是指要有科学的态度。”“我们的四个现代化,要同时并进,相互促进,不能等工业现代化以后再来进行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只有把实事求是、循序前进和相互促进、迎头赶上统一起来,才能使我们科学技术的发展适应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要求,比较快地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对于如何更快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周恩来还讲了一些“具体意见”,包括加强科技界人士的主人翁责任感、集中和加强科学技术力量、改进各方面关系、适当改善科学技术研究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等。

第三,建设现代化强国,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特别是要突破尖端,更快地把尖端科学技术和国防工业搞起来。这是为了解决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障和战略支撑问题。

新中国成立不久,周恩来就明确提出:“按现代化的标准来说,现在我国的国防工业已经落后了。我们要搞尖端国防。尖端和国防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作战用在战争上,不作战就可用在和平建设上。尖端的国防,即原子、电子、导弹、航空要更快地搞起来,从而建立起现代化的国防工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力量。”他要求有关部门“更快地把尖端科学技术和国防工业搞起来”。周恩来始终认为,经济建设与国防现代化是相互促进的。在党的第三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周恩来专门阐述了这一点,提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应当相互促进。我们建设了强大的现代工业,就能够生产更多的新型材料、新型燃料、新型元件和新型机械设备来保证国防建设的需要,促进国防现代化。集中优势的科学技术力量,加强国防建设,突破尖端,这不仅有利于加速国防现代化,而且能够推动整个工业的发展,带动整个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处理国防科学技术同一般科学技术的关系上,既要使一般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尽可能为国防建设服务,又要把国防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尽可能地运用到经济建设中去。”

第四,现代化建设必须尊重科学规律,分类指导、分阶段进行。这是为了解决工业、农业和国防等各方面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客观规律办事的问题。

周恩来在讲到各方面现代化建设时,经常提醒人们要尊重客观规律。以农业现代化为例,他指出:“要做到农业现代化,就要解决化肥、种子、农药、机械、水利、土壤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和科学技术有关。要了解世界上农业发展的规律,也是离不开科学研究的。我国处于寒带、温带、热带三种地区,还有山地与平原,沿海与内地等,环境都不相同,重点也应不同,因此农业现代化必须分地区、分阶段地进行。农业如此,工业也是如此,国防尖端更加如此。”

第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建设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目的是改善人民生活,与西方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现代化完全不同。这是为了认清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的殖民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区别。

周恩来认为,如果没有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国不可能成为现代化国家,更不能实现人民生活幸福。在这一点上,中国要建设的现代化与西方殖民主义者的现代化完全不同。1956年12月,在回答英国广播公司记者提问时,周恩来根据“殖民主义在中国遗留下来的罪恶的情况”明确指出:“在殖民地或是半殖民地中,殖民主义总是设法使人民贫困,并且阻止他们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由于这个原因,它们没有独立的经济,更谈不上完整的工业体系。由于没有独立的经济和完整的工业体系,它们不能够成为现代化的国家,并且不能够改善它们的人民的生活。”中国要建成现代化国家,就必须经济独立、体系完整,以人民的富裕和幸福为目标。

总之,周恩来认为,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保障下,在全体中国人民的团结努力下,中国建成现代化强国是任何反对力量都阻挡不了的,代表了一种必然历史趋势。1964年12月,经毛泽东修改后的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共计一百零五年时间,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国,都打过我们,除了最后一次,即抗日战争,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告终以外,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我国失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终。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对于如何彻底改变种状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明确提出:“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他们一致认为:“这是一种必然趋势,是任何反动势力所阻挡不了的。”

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开创性探索,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深刻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他还特别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

系统梳理和深化研究周恩来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系列问题,特别是深入挖掘周恩来等人在这方面所作的艰辛探索,从老一辈革命家的思想结晶中找智慧、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这对于我们在新征程上进一步实施新发展战略、实现新的“两步走”战略安排,特别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作用。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合作交流局局长、研究员;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会长。)

原载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3年第9期

    进入专题: 周恩来   中国式现代化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思想与思潮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8729.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毛邓理论研究,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