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序篇中提出“三个务必”的新要求,特别是落点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结语提出了“团结奋斗”的号召,这其中有着深刻内涵和深远用意,充分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对一切风险挑战展现出的清醒头脑、丰富智慧和科学逻辑。从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已经开启的新征程看,斗争的历史教育了我们,斗争的实践告诫了我们:什么是斗争的逻辑,什么是胜利的逻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特别是全面体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内涵,有必要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斗争思想、斗争品格、斗争力量、斗争原则和斗争艺术。“斗争”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深刻内涵,包含着中国共产党政治品格的基本内容,凝聚着中国共产党强大力量的精神基础和队伍血性,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重大问题上的原则立场,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处理棘手难题的智慧策略和高超艺术。把握这些内容,对于我们开启第二个百年新征程,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三个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斗争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开篇点明大会的主题后,紧接着针对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的党以及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的全体党员,提出了“三个务必”的新要求:“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1]从“三个务必”排列顺序看,起点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落点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深入理解“三个务必”的内涵,特别是深入学习理解“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斗争精神和斗争内涵,对我们开启第二个百年新征程,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序论:“斗争”为何如此重要
观察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百年曲折而光辉的历程,我们会发现,她始终与伟大斗争中凝结起的一系列伟大精神相伴,这主要是因为,在百年奋斗史上,这个党面对的大多数局面不是顺境,而是艰难困苦甚至逆境。身处艰难而不屈奋斗,历经淬火而百炼成钢,自然也就形成了前赴后继奋斗、舍生忘死牺牲的“斗争”品格和必胜信念。
在国内斗争中,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奋起反抗一切反派势力,无数仁人志士奔走呐喊,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近代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不屈不挠的斗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才真正找到了一条通过团结奋斗实现伟大梦想的正确道路。特别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人民支持下,以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同穷凶极恶的敌人进行了殊死斗争,为夺取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
在国际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导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定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尊严;另一方面坚定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支持和援助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事业、新独立国家建设事业,支持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为实现世界永续和平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正是在这种正义斗争中,新中国的国际形象一步步树立起来,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一去不复返。
在自我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面临着与党内各种错误思想,各种错误路线,各类假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或形形色色的错误倾向的斗争,正如毛泽东在给《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作题注时所指出的:“共产党和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学到了许多东西,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2]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群众路线,既是在客观实际斗争中产生的,也是在同自身存在各种错误思想、错误路线的斗争中产生和不断丰富发展的,这些斗争的结果,促进党不断从斗争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新局面。
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斗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也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斗争的历史教育了我们,斗争的实践告诫了我们:什么是斗争的逻辑,什么是胜利的逻辑。
1949年8月,毛泽东在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时候,为回应美国方面发表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和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的一些错误论调,写下了《丢掉幻想,准备斗争》这篇经典文章。他当时给美国政客们讲了两个逻辑、两条定律:“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这就是帝国主义和世界上一切反动派对待人民事业的逻辑,他们决不会违背这个逻辑的。这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定律。”“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这就是人民的逻辑,他们也是决不会违背这个逻辑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又一条定律。”在这样的历史逻辑和历史定律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唯有站起来、豁出去,敢于斗争、敢于胜利,除此没有任何一条别的路可走。为此,毛泽东清晰地告诉美国政客们,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队伍是怎样取得胜利的:“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积一百零九年的经验,积几百次大小斗争的经验,军事的和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流血的和不流血的经验,方才获得今天这样的基本上的成功。这就是精神条件,没有这个精神条件,革命是不能胜利的。”他提醒那些还存在幻想的人们:“‘准备斗争’的口号,是对于在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关系的问题上,特别是在中国和美国的关系的问题上,还抱有某些幻想的人们说的。他们在这个问题上还是被动的,还没有下决心,还没有和美国帝国主义(以及英国帝国主义)作长期斗争的决心,因为他们对美国还有幻想。”[3]毛泽东这里说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不惧一切牺牲、战胜一切困难所具备的核心精神内涵。这一精神内涵,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起,就确立起来,成为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特别提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4]这既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概括,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继续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要求。其中“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作为伟大建党精神的一个核心内涵,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精神状态和政党特性。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人民,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政党。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5]这是对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性格特质和斗争精神的一个总体概括。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再次强调: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义无反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是对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已经走过道路的生动描述,也是对开启新征程后中国共产党应该干什么提出的根本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政党。”这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必须牢牢把握并时时磨砺的精神品格。从创建中国共产党到走过一百年光辉历程,这个党所形成的伟大精神谱系中,留下了斗争精神和斗争内涵的深深印记;在开启的未来新征程里,仍然需要我们牢记“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新要求。习近平多次说过,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6]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在这种艰巨、艰苦的努力中,继续发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至关重要。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体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内涵,有必要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斗争思想、斗争品格、斗争力量、斗争原则和斗争艺术。
一、“斗争”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深刻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阐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时,特别重申了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问题。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出发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实际,几乎都是充满着尖锐复杂局面的斗争实际。正因为如此,毛泽东早在1930年第一次明确提出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概念时,给这个概念规定的基本内核就是“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他特别指出:“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那些“具有一成不变的保守的形式的空洞乐观的头脑的同志们”,“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完全是一种保守路线。”毛泽东大声疾呼“唤醒这些同志”:“速速改变保守思想!换取共产党人的进步的斗争思想!到斗争中去!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7]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正确的思想认识是从斗争实际中得来的,正确的斗争策略是在团结群众一起斗争的过程中产生的,到实际中去和到群众中去的目的,就是去开展实实在在的斗争,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新局面。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中还有一些基本内涵,比如“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所要联系的“实际”,既是复杂的斗争实际,也是广大人民群众面临的实际问题、实际困难。这些都需要在斗争中加以解决。党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和工作路线是相互统一的。联系实际和联系群众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组织和团结群众一起斗争,这也是党的光荣传统。新中国成立初期,邓小平在总结中国共产党走过的三十年历程时,提出了“永远记取党的斗争经验和教训”的要求。他明确指出:“三十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不断领导群众走向胜利,根本的原因就是党不仅从未脱离群众,而且为群众制定了符合他们利益的斗争纲领,并组织他们进行斗争,这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8]正因为中国共产党能够密切联系群众,所以人民群众信赖这个党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如一日,不断将最优秀的分子输送到这个组织中来,使党组织由建党时的几十人发展成为今天的九千多万人,也使得这个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每一个最困难的时刻,都能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一起奋斗,从未失去斗争的信心。再比如,“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中国共产党探求真理和坚持真理的过程,正是与谬误进行反复较量、不断斗争的过程,也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过程。
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讲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问题时特别强调:毛泽东思想这一创造性的理论成果,恰恰是与错误思想作斗争的产物,“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前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我们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毛泽东思想是在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40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