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毓方:在厉以宁家做客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16 次 更新时间:2023-03-02 15:38

进入专题: 厉以宁  

卞毓方 (进入专栏)  


在当代经济学家中,笔者一度和厉以宁走得很近。举例说,我曾经组稿、编辑、出版过他的两本书:一、《非均衡的中国经济》,此书1990年由经济日报出版社推出,1998年被评为“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十大经济学著作”之一;二、《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此书为厉以宁、孟晓苏、李源潮、李克强合著,1991年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有评论者认为:“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本书的所有论点后来完全被认同,渐渐变为正在实行的政策”。(近来得知,此书该出版社再版时,将包括我与曾新民、管益忻三位名字都换成了莫名其妙的张三李四,世间竟然有如此混账事?!)

笔者曾以文字为厉以宁先生勾勒过几幅肖像,现择其二,送厉公远行。

数载坎坷志未消,登山且莫问山高。野无人迹非无路,村有溪流必有桥。

风飕飕,路迢迢,但凭年少与勤劳。倾听江下涛声急,一代新潮接旧潮。

——《鹧鸪天》

这首诗是厉以宁赠给女儿厉放的。个中有激动,有期待,也有自勉。自勉?是的。厉以宁拧着油瓶,走近来指点说:“《开放时代》杂志问我经常用什么话来自励,我告诉他们就是这两句:‘野无人迹非无路,村有溪流必有桥。’”

这是他在学问王国坎坷跋涉数十年而不迷的信条。

听说我也是诗词爱好者,厉以宁又从书橱里找出一大叠旧作,然后迅速退进厨房,一边炒菜一边接听电话,间歇还回答我的提问。

略翻一翻,欣然有感。厉先生的词,正如他的姓名“凌厉而出以宁静”所暗示的吧?清丽、明净是不必说的了,雄浑、高迈、遒劲等等,却是藏而不见的,显山露水的只有质朴;质朴到让浮躁者疑为平淡。

这或许与他的经历有关。

厉以宁说,他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也没有过金戈铁马的生涯。他出生于1930年,原籍江苏仪征,成长于抗日期间被迫往返迁徙的路上,高中毕业后,在湘西沅陵一个消费合作社当会计。

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北大这摇篮很重要。”他从厨房探出头来,“这儿学术环境相对宽松,你既能饱尝苏联的大菜,又能偷吃到西方的禁果。思想之树本是繁枝丛根的,文化之源本是多元的嘛。”

“咚、咚、咚”,有人敲门。放着门铃为何不按?门开了,是来自山东的一位基层干部。他说俺那儿正搞股份制,刚开头,不知咋闹,早听说厉教授厉专家“厉股份”的大名,特来邀请去讲课。

厉以宁说哩,我是走不开的。我是教师,每周都要给学生讲课。你大老远的跑来,先坐下,这里有盘录像带,是关于股份经济基本知识的,你先看看,待会儿我们再谈。

刚才我们说到哪儿?他为客人调节好录像机,又转脸问我。噢,我是1955年毕业,留系当资料员,干了二十年。怎么干那么长?1957年“反右”,对我影响较大的老师几乎都成了右派,你想我还能好?罚坐冷板凳嘛!如果评选坐冷板凳专家或资深资料员,我先投自己一票。

是么?哈——,这“哈”字刚一出口,就在半空中冻住了,笑不起来。“文革”呢?我问。那还用说,在劫难逃啰!抄家,游斗,监督劳动,隔离审查,样样有份,真是天要降大任于斯人呢!哈——,复又噎住,又是一句滴血的幽默。

人们熟知今日的厉以宁:北京大学名教授,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等等,殊不知他直到将近五十岁,还默默无闻。

这里有两首小诗,都是作于六十年代末的,记载着他在默默中的“鹰击”、“燕翔”和强毅、乐观。风格么,自然都是“看似平常最崎崛”的。

其一为《唐多令》──隔江遥望故乡仪征有感:

风雨小桃园,杏花深巷边,遍池塘一色浮莲,年少只知乡里好,看新笋,竹林前。

鹰击九重天,燕翔路几千,半箱书伴我尘烟,从此应知天下秀,心已到,五洲间。

其二为《破阵子》(写于在昌平北太平庄农场监督劳动期间):

乱石堆前野草,雄关影里荒滩,千嶂沉云昏白日,百里狂沙隐碧山,此心依旧丹。

隔世浑然容易,忘情我却为难。既是三江春汛到,不信孤村独自寒,花开转瞬间。

慨对风雨故园,心仪三江春汛,神驰八极,精骛万仞。

历史圆了他的梦,八十年代以来,他终于以一个因长期砥砺、积累而成熟了的经济学家的智慧,参与了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进程。

“厉以宁教授是中国经济理论界的著名代表人物。他的经济观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随着录像带的的转动,荧光屏上显示出厉以宁在讲坛上授课时的图像,“1、所有制改革论;2、第二次调节论;3、平衡非目标论;4、经济学研究三层次论;5、经济学创新论……”厉以宁快步走过来,瞧了眼图像,对那位山东同志说,“对不起,不是这一盘。”边擦手,边说:“我这再给你找。”

“叮铃铃”,电话又响了,厉以宁转回去接电话。身后,门铃声叮当有致,这回轮到我去开门。

厉以宁很忙。他每天不到六点便起床,听完早间新闻,立刻投入写作,通常都要写一千多字。白天的安排,则更紧张了。所以他常常亲自下厨房,他把这看作是一种精神放松。

“这样炒出来的菜,还香么?”待送走两位不速之客,宾主终于坐到了餐桌之前,我忍不住想调侃一下。厉以宁却不知心驰何处,显然答非所问,他说:“你不想来一杯酒么?”

1994年


诗言志


厉以宁的文化魅力,与其说是他的经济学理论,莫如说是他的诗词。

在笔者看来,他诗词的最大特点,就是“清”和“真”。

试举例证明:

鹧鸪天

大学毕业自勉

溪水清清下石沟,

千弯百折不回头,

兼容并蓄终宽阔,

若谷虚怀鱼自游。

心寂寂,念休休,

沉沙无意却成洲,

一生治学当如此,

只计耕耘莫问收。

1955年

文眼在于“沉沙无意却成洲”句,全诗堪谓清湛、真切。诗作于一九五五年,厉以宁毕业留校,彼时教条主义已席卷全国,压倒一切,所幸北大还有一小块“兼容并蓄”的绿洲,供他辛勤耕耘,营构绿色梦境。

鹧鸪天

未名湖畔

塔影钟声柳岸西,

校园四月乱穿衣,

青春少女绸衫薄,

年长教师棉袄披。

晴或雨,信将疑,

桃花未放草仍稀,

早春天气谁能料,

燕子高飞又转低。

1957年春

破阵子

北大镜春园

日落行云朵朵,

风停暮雨潇潇。

昨夜枝头犹茂盛,

今夕园中何寂寥,

残红沟内漂。

世上无情处处,

文坛新律条条。

早见笑容晚见怒,

不怕饥寒怕折腰,

静心观落潮。

1957年夏

观察何等真确,脑瓜又是何等清醒。这些都是所谓政治诗、社会诗,在当日一旦被人揭发,铁定“右派”无疑。北大自蔡元培,自胡适以来,不乏这种清醒的思考者,以及这种“不怕饥寒怕折腰,静心观落潮”的书生傲骨。

七绝

河北农村所见

高炉余火映红霞,

农舍停炊社即家。

岂止城中遭苦雨

溪头荠菜不开花。

1959年

踏莎行

惊闻河南信阳地区灾情严重有感

雀跃千家,

欢腾万户,

前年此日敲锣鼓。

牛羊鸡鸭尽归公,

三餐粥菜同锅煮。

赋税依然,

向谁诉苦,

榆槐皮剥皆枯树,

人间行路已艰难,

天堂分外难行路。

1960年

七绝

登江陵南门城楼

芳草无情才碍马,

从来云好不遮楼,

楚天极目堪思索,

何故名城四季秋?

1964年

七律

江西归来,途经南京,车

中默诵萨都剌词有感

都城空负好山川,

六代豪华只偏安。

辇路东风无远志,

樽前歌舞失边关。

深宫那见春潮急,

玉树从来血泪斑。

吴楚天低应自省,

居高能不一身寒。

1971年

南乡子

无题

禾叶已枯黄,

未见谁家抗旱忙,

公社匆匆传指示,

荒唐,

明日全村批宋江。

无处可逃荒,

每日两餐稀粥汤,

有客告知西北事,

凄凉,

儿女卖身一担粮。

1975年

在一个普世指鹿为马的年代,敢于循名责实,求真求是(当然,这些诗词都没有发表,也不可能发表),光有清醒还不够,还得有对真理的执著。

前两首诗,堪比彭德怀一九五九年的不朽杰作:“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的日子怎么过?我为人民鼓与呼!”尤其第二首《踏莎行》,写于庐山风云突变、彭德怀沦于阶下囚之后的次年,更见出作者的冰雪肝胆。后三首,写于文革前和文革中,是秘藏未露的大字报。笔者1964年秋进燕园,一九七0年春离开,正赶上那一段“芳草无情”、“恶云遮楼”的日子,据笔者所知,北大的师生中有一批,而不是一个,有此锐眼和功力,考察他们的命运,凡当日藏锋敛锷、隐忍潜行者,尔后改革开放的曙光一露,都纷纷长啸而出,大展宏图。

如果有人要出二十世纪中叶的歌谣,我想,以上诗作是不可或缺的。

文革结束,拨乱反正,厉以宁等待的日子终于到了,他有《木兰花·校园初春》(1978)一首,记述当时的喜悦:

湖边残雪风吹去,

墙外麦苗青几许,

一行燕子报春来,

小径花丛闻笑语。

黄昏忽又潇潇雨,

乍暖还寒何足虑,

隆冬已尽再难回,

历史无情终有序。

词句含蓄清亮,感情真挚浓烈,从诗里可以看出,厉以宁正摩拳擦掌,踌躇满志,准备放手大干一场。

一九八零年,改革初起,厉以宁参与了经济理论界的一系列论战,这时,诗词就成了他得心应手的武器。比如下面这首:

七绝·无题

隋代不循秦汉律,

明人不着宋人装。

陈规当变终须变,

留与儿孙评短长。

以清朗、清爽的寥寥数语,和盘托出社会发展的真谛,一经发表,就广为传诵,脍炙人口。

笔者依据的是一册《厉以宁诗词选集》,概而言之,文革结束,厉以宁诗情澎湃,创作了大量精彩作品。厉以宁的诗,知性重于感性,扮演的是智者的角色。本文仅选两首,略窥其文采风流:

七绝·无题

日升日落孰为先,

月缺并非月不圆。

山景总须横侧看,

晚晴也是艳阳天。

1978年

七绝·广东新兴国恩寺

六祖堂前悟性生,

菩提明镜意中成。

此心长似清泉水,

处处无声即有声。

2002年

说是清明、清澈、清逸,都不为过;字字如真金纯银,语语呈真知灼见。厉以宁有一番人生解悟,可以作为上述两首《七绝》的注脚。他说:

“解悟人生,重在一个‘悟’字。悟了,就心静了;悟透了,就心安了。

“无声并非胜有声,无声就是有声。只要对人生有所解悟,任何回忆都不会引起伤感,即使是伤感时光流逝太快。只要解悟了人生,就会更加理解大自然的规律。日出日落,潮升潮退,花开花谢,谁能违背这一自然规律?山景总须横侧看,尽管同一个地点,日出的同时不可能有日落,潮升的同时不可能有潮退,但世界这么大,海洋这样广阔,此处日出,彼处不正日落吗?此处涨潮,彼处不正退潮吗?至于花开花谢,那就更有意思了。花的种类繁多,这种花已在凋谢,那种花正在绽放,这是常见的。同一种花在同一个地方,也有边开边谢的。

“花开也是花飞日,月亏且作月盈时。这就是人生。这就是对人生的解悟。”

总体而言,厉以宁的诗词稍显轻灵、秀逸,如果再带几分苍茫气、豪侠气,他的成就会更大。


2010年


进入 卞毓方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厉以宁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人风范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1156.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