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齐勇:倪培民教授《儒家功夫哲学论》读后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328 次 更新时间:2023-02-15 23:01

进入专题: 儒家   倪培民  

郭齐勇 (进入专栏)  


倪培民先生几乎用了三十年的时间潜心钻研儒家功夫哲学,给中国与国际哲学界贡献了这一佳构,我在此表示敬重与贺忱!是书由商务印书馆于2022年10月出版。

培民兄的煌煌大著精专厚实,深具启发性,令人钦佩。他把儒家、功夫、哲学三视域合而观之,交而论之,采用了分别讨论而又交叉整合的表述方式。他的大著“三位一体”,即“从功夫的视角诠释儒家哲学”,“从儒学的角度发掘功夫哲学”,“从哲学的角度反思儒家功夫”。作者认为这是对整个中国思想特征的还原,凸显了儒学作为一个功夫实践体系或生活艺术的本质特征。

全书三大部分,上篇格致学,中篇内圣学,下篇外王学。

全书不只是讨论儒家功夫哲学,实际讨论了整个中国哲学,回应了现代哲学的诸多问题,如文明对话、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形上学、贤能政治、李约瑟难题、黄金律、中医、后现代主义等等。全书随处都在作中西哲学与文化的比较,充满传统与现代互动的智慧。

钱穆先生曾指出,中国学术可分为两大纲,一是心性之学,一是治平之学。心性之学也可叫德性之学,即正心、诚意之学,属于人生修养性情、陶冶人格方面。中国哲学史乃至东亚儒学史上对于心性情才的讨论,资料非常丰富,可谓汗牛充栋。比如韩国儒学史上对四端与七情之关系的探讨。但把“功夫”抽绎出来作专门的讨论,尚不多见。

我们知道,明代心学的工夫本体论比较发达。王阳明的“静处体悟”与“事上磨练”。前者对上根器的人,后者对中下根之人。对后者,“在意念上实落为善去恶,工夫熟后,渣滓去得尽时,本体亦明尽了。”(《传习录》下)刘宗周有“诚意说”、“慎独教”、“意者心之所存”之说。刘宗周强调本体不离工夫,无工夫则无本体,由工夫可以悟本体。他主张,修养工夫从“一念之起灭”“一息之呼吸”契入,用到切实处,见之躬行。在此基础上,黄宗羲发展为无工夫即无真本体,工夫是本体所以可能的必要前提。

现代新儒家学者熊十力与唐君毅之间对刘宗周的“意”与“念”,以及“诚意”的工夫论有过争论,熊十力强调识本体即是工夫,唐君毅强调由工夫而识本体。我过去曾有专文讨论。

倪培民兄的大著优点与特色较多,这里略讲三点:

第一、问题意识很强。面对现代世界的问题,尤其是全球危机,作者讨论了生态问题、异化与人的全面发展、德性伦理、儒家尊严观、自由观及与民主、法治、科学、技术之关系、儒学是不是宗教及是否具有宗教性、良知是假设还是呈现等等问题。

在新冠流行的今天,关于身体哲学的讨论正当其时,作者对身、体、以身体之,诚意正心与人的健康与亚健康,养身与养心之关系,健身模式的对话,启我良多。作者由功夫取向来定位健身模式,认为广义的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的最佳壮态。这一模式带有强烈的实际问题意识和目的取向。因为这不只是语言,包括身体、行为。

作者还还提出了“平庸之善”的问题。以中庸之道考察当代世界,把精英主义转化为民间庸常之道,希骥促成社会风气的改善,社区与企业文化的重建。儒商的工作伦理与管理之道需大大发扬。我以我参与现代民间书院如武汉经心书院、郑州本源书院的经验,可以证成、证实作者的设想。

第二、对“功夫”范畴的选取、提炼与解读。作者匠心独运,下了极大的功夫,对“功夫”范畴作了全面深入地解读,开辟了新的论域。

哲学范畴是一定时空条件下哲学思想的纽结。学者们对于天、道、仁、礼,道器、理气、体用、心物、性命、知行,或独立或相对相关的诸范畴作了解读。有从本体论、宇宙论的角度,也有从心性论、修养论的角度而展开。但学者们常常忽略了“功夫”这个范畴。

作者也不是对功夫中的意、念等具体而微的细节的考察(如果有这些考察与细部论证当然更好),而是专就“功夫”来探索。

“功夫”是修养过程,是动态的、进行着的。“功夫”是与人的生命与生活密切相联的,做功夫,人各不同。同一人不同时空做功夫也不同。作者把“功夫”看作是“工夫”“功力”“功法”“功効”四维合一的概念簇。简言之,功夫是“生活的艺术”。

从功夫论到功夫哲学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作者讨论的哲学与功夫论的相互转向作了示范。在概念、范畴与命题的分析、对功夫实践的哲学反思、中西哲学的互释互动方面等,都有意义。源自孔子的“祭如在”说,作者对“如在主义”的讨论很有意思。作者认为这里反映出儒家精神性根植于古代宗教又超出了古代宗教,体现了中国哲学内在超越、即凡而圣、天人合一的特点。这对理解精神性人文主义打开了门径。作者也深入讨论了如在主义的合理性与精神性,提供了走出后世俗时代困境之方向。

第三、创造地诠释:儒学的核心与最高目标。

作者既严格区别又打通了先秦儒与宋明儒,在“学以成人”的总背景下讨论修养功夫,事关现代人的实践。因此他也打通了古今,打通了中外。

什么是儒学的核心?《大学》讲“以修身为本”。杜维明先生也强调修身。然而修身要做功夫。

本书作者指出:“儒学的核心是人的修养转化,学以成人,用宋明儒的话来说,就是‘功夫’的长进。当我们把‘学以成人’不只运用在个人身上,而是用于整个人类,那么显然我们现在最迫切需要的哲学,就是关于如何成人的功夫哲学了。而这,正是儒学的核心。”(560页)

什么是儒学的最高目标?作者认为是“艺术人生”。“孔子的最高目标是艺术的人生”(339页)作者擅长书法,在本书中以书法为例讨论艺术人生之为道。

儒家的理想人格论、社会理想论、理想境界论很丰富。有道德境界、艺术境界和超道德超艺术的境界,即“天德流行境界”。要达到一定境界,甚至最高境界,就要不断做“为善去恶”的功夫,要如王阳明那样对生命坎坷“见得破”“透得过”。我们强调功夫是达到本体理境的过程与手段,这与作者不同。

儒家哲学的内涵,儒学的理论与方法十分丰富,不只有“功夫”及“功夫哲学”,这只是其中之一。

作者似有把儒学简约化为功夫哲学的倾向,然后又把功夫哲学夸大了,普泛化了。

世界与中国各大宗教文化传统及其流派都有修养与实践的传统,有其相同相异的功夫、功夫论与功夫哲学,值得深究。


2023年2月11日


进入 郭齐勇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儒家   倪培民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哲学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075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