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恭让:人间佛教的历史必然性及星云大师对人间佛教的贡献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5 次 更新时间:2023-02-08 16:24:14

进入专题: 佛学   星云大师   人间佛教  

程恭让  

  

   前言

   现今时代是人间佛教已经取得巨大成长的时代,也是人间佛教继续蓬勃发展的时代,由于种种历史、现实的因素的影响,也使得学界、佛教界关于人间佛教的讨论,目前尚存在一些不同的理解。其实目前出现这样那样关于人间佛教的理解上的一些歧异并不奇怪,因为现代人间佛教尚在进步当中,足够的思想理性,宽容的佛教环境,多元的文化立场,健康的社会氛围,相信都将是促成人间佛教成长为参天大树所需要的诸多元素。

   在讨论所谓人间佛教的历史必然性议题之前,我们先要对“人间佛教”这个概念的内容,取得一些共识。何谓“人间佛教”?这里仅介绍两位人间佛教导师关于人间佛教的重要定义。其中一个是太虚大师的定义,另外一个是星云大师的定义。太虚大师曾经说过(1933):“人间佛教,是表明并非教人离开人类去做神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里去做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 太虚大师:《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太虚大师全书(十四)支论》,第431页。]星云大师提供的定义是(2003):“凡是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凡是有助于幸福人生增进的教法,都是人间佛教。”[ 参见符之瑛:《云水日月——星云大师传》,第247页。]两位大师对于人间佛教的定义各有特色,太虚大师的定义可以说是要从现象的角度刻画何谓人间佛教,而星云大师的定义则可以说是要从本质的角度来界说何谓人间佛教,两位大师的定义相互补充,正好较为完整地提示了人间佛教的内涵与外延,精神与特质。

   我们认为,人间佛教一方面持守传统佛教的基本价值、核心价值,一方面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现实人生及社会参与。同时具备上述两个方面精神特质的,就是人间佛教。

   在现代人间佛教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过各种对于人间佛教的疑问。其中一个疑问就是怀疑甚至质疑人间佛教与佛陀之教的关系,人间佛教与传统佛教的关系。本文要提出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人间佛教的历史必然性问题,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正面回应社会上或佛教界内部对人间佛教的这样一种目前存在的疑问或质疑。

   人间佛教的历史必然性

   我们认为:人间佛教具有历史的必然性,这个观点包涵两个层面的意思:佛教就是人间佛教,所以人间佛教是必然的;人间佛教就是佛教,所以人间佛教是必然的。如何清晰理解这一议题的丰富内涵,展示这一议题的深度逻辑?下面,我们就拟从四个方面,来尝试理解人间佛教历史必然性的问题。

   (一)由佛陀本怀看人间佛教的历史必然性;

   (二)由佛陀之后佛教史的反思看人间佛教的历史必然性;

   (三)由佛教智慧学原理——般若慧与善巧方便智的辩证统一——看人间佛教的历史必然性;

   (四)由19-20世纪以来人类文化、社会的发展看人间佛教的历史必然性。

   第一个方面,由佛陀本怀看人间佛教的历史必然性。

   我们这里使用“佛陀本怀”这个术语,意在表示佛陀本人的基本思想,基本价值,基本理念,及基本关怀。虽然关此议题的讨论,注定歧异纷纭,但是恰当的和审慎的方法,仍可以引导我们获得对佛陀本怀的一种合理认识。

   首先,我们可以由四圣谛法轮来检讨佛陀本怀问题,因为四种圣谛及其相关的教育,是大家所公认的佛陀最早的教育,也是他一生遗留的最权威的教育。四种圣谛中的第一圣谛苦圣谛,是佛陀对人生实相的觉解。在圣贤看来,人生充满种种不自在、不圆满,人生是种种苦恼之处,这就是苦,而这种苦乃是真实,所以称为“苦圣谛”。为了启发人们对苦这种人生实相的理解,佛陀讲了诸多的苦,如三苦、四苦、五苦、八苦等等。由于苦是佛教的第一个圣谛,而佛教中又确实讲了很多的苦,所以有很多人就把苦谛理解为一种心理主义,一种悲观主义,一种个体主义的人生观,其实这样的理解方式与佛陀制定苦圣谛说的本意,存在很大的误差。

   例如,我们就举苦圣谛中的“病苦”为例。病苦,从表面上看是讨论人体生理、心理机能上的事情,但是仔细分析,情况远为复杂。一种被视为疾病的东西,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很可能被视为健康、正常;随着技术的进步,许多前人未能治愈的疾病,现在已经可能治愈;在实行不同程度医疗福利制度的社会,人们对疾病的态度以及由此引起的生理、心理之负担,也往往存在巨大的不同。所以,病苦,是佛陀对人生实相的一个觉解,而在这个觉解里其实既包含了对个体生命机能的理解,也包含了对社会文化因素的理解。换言之,任何被称为“疾病”的东西,都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既是机体的,又是社会关系的。因之佛陀病苦的学说不仅是对于个体的、生命机体的实相的观察,也同时是对群体的、社会机制的实相的观察。

   阅读佛陀传记的人们,常常很关注佛陀传记中记载佛陀“四门游观”的内容,所谓“四门游观”发生在佛陀的青年时代,不过在早期经典中,也有记载佛陀作为12岁少年的一段生活观察,这段生活观察及其意义在后来的佛陀传记中,未像“四门游观”那样得到高度的强调,不过这段记载对于准确理解佛陀人生观、社会观的基质,其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看这段传记:

   復有一時,其淨飯王,共多釋種諸童子輩,并將太子,出外野遊,觀看田種。時彼地內所有作人,赤體辛勤而事耕墾,以牛縻繫,彼犁槅端,牛若行遲時時搖掣,日長天熱,喘嚇汗流,人牛並皆困乏飢渴。又復身體羸瘦連骸,而彼犁傷土墢之下,皆有虫出。人犁過後,時諸鳥雀,競飛下來,食此虫豸。太子覩茲犁牛疲頓,兼被鞭撻,犁槅研領,鞅繩勒咽,血出下流,傷破皮肉。復見犁人,被日炙背,裸露赤體,塵土坌身,烏鳥飛來,爭拾蟲食。太子見已,起大憂愁。譬如有人見家親族被繫縛時,生大憂愁,太子憐愍彼諸眾等,亦復如是。見是事已,起大慈悲,即從馬王揵陟上下,下已安庠行,思念諸眾生等,有如是事,即復唱言:嗚呼嗚呼!世間眾生,極受諸苦,所謂生老及以病死,兼復受於種種苦惱,展轉其中,不能得離。云何不求捨是諸苦?云何不求厭苦寂智?云何不念免脫生老病死苦因?我今於何得空閑處,思惟如是諸苦惱事?[《佛本行集經》,大正藏第3冊,No. 0190,页705下。]

   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出佛陀12岁“出外野遊,觀看田種”,所看到的是一个阶级等级森然,贫富贵贱悬殊的社会,同时他所看到的也是一个自然界、人类社会生存竞争、弱肉强食、强者为王、依势不依德的景象,这就是宇宙人生的实相,也就是少年时期的佛陀所觉解的“苦”!所以从佛陀12岁的这个觉解我们看到,佛陀所体会的苦,首先是人类社会、自然界以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诸种以弱肉强食、依势不依德为特点的逼迫、煎熬,而在这个觉解背后,则是佛陀对于人的尊严以及生命的尊严的深刻意识。这就是我前面所谓不能仅仅从心理主义、悲观主义、个人主义等等视角来解读佛陀苦圣谛思想的主因!

   我们知道,在佛陀之前及佛陀时代的印度传统文化、传统宗教婆罗门教,以提倡、实施种姓制度著称,而佛陀之教一个重要的思想方向,就是与之明显对立的倡导种姓平等的学说。如下面一条记载: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有四大河水從阿耨達泉出。云何為四?所謂恒伽、新頭、婆叉、私陀。彼恒伽水牛頭口出向東流,新頭南流師子口出,私陀西流象口中出,婆叉北流從馬口中出。是時,四大河水遶阿耨達泉已,恒伽入東海,新頭入南海,婆叉入西海,私陀入北海。爾時,四大河入海已,無復本名字,但名為海。此亦如是。有四姓。云何為四?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種,於如來所,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出家學道,無復本姓,但言沙門釋迦子。所以然者,如來眾者,其猶大海,四諦其如四大河,除去結使,入於無畏涅槃城。[《增壹阿含經》,大正藏第2冊,No. 0125,页658中。]

   佛陀著名弟子優波離是一位作“贱役”的首陀罗,其得以在佛陀创立的僧团中出家,并且成长为一位重要长老的故事,可谓是原始佛教僧团种姓平等主张最伟大的见证之一:

   時優波離說是偈已,到世尊所,胡跪合掌,右膝著地,而說偈言:

   於四種姓中,  俱得出家不?

   涅槃解脫樂,  我等可得耶?

   善哉救世者,  大悲普平等,

   哀愍願聽我,  得及出家次。

   爾時世尊知優波離心意調順,善根淳熟應可化度,即舉相好莊嚴右手以摩其頂,而告之言:聽汝出家。外道祕法不示弟子,如來不爾,大悲平等而無偏黨等同說法,示其勝道而拔濟之,猶市賣物不選貴賤,佛法亦爾,不擇貧富及以種姓。[《大莊嚴論經》,大正藏第4冊,No. 0201,页300上。]

   在原始佛教的经典中,下面这段经文的意义值得我们重视:

   爾時,有一比丘白世尊言:三十三天云何得生善處?云何快得善利?云何安處善業?世尊告曰:人間於天則是善處,得善處、得善利者,生正見家,與善知識從事,於如來法中得信根,是謂名為快得善利。彼云何名為安處善業?於如來法中而得信根,剃除鬚髮,以信堅固,出家學道;彼以學道,戒性具足,諸根不缺,飯食知足,恒念經行,得三達明,是謂名為安處善業。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人為天善處,良友為善利,出家為善業,有漏盡無漏。比丘當知,三十三天著於五欲,彼以人間為善趣;於如來得出家,為善利而得三達。所以然者,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是故,比丘!於此命終當生天上。[ 《增一阿含经》,大正藏第2冊,No. 0125,页693下。]

   这段经典中指出:人间对于天神来说是“善处”,原因是“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诸佛世尊都出生在人间,在人间成道。这也就是在印度文化及佛教文化五道轮回之宇宙观模式中,佛陀作为一位伟大觉者对于人道的尊严与价值的最高肯定!这段经典显示佛陀的世界观是全宇宙的,而非仅仅限于地球,佛陀的生命观是一切生命而非限于人类,但佛陀显然最为肯定和重视的是人类这种生命体的至高价值。这就启发我们,佛教本是关心人类事务的宗教,佛教所思考的中心议题是人类的困境及其救赎可能性的议题。20世纪人间佛教的重要理论家之一的印顺导师,曾深深为这段经文所感动,他也正是依据《增一阿含》的这段经文,确认佛陀的本怀就是人间佛教!

   以上我们省思了佛陀之教四圣谛说的内涵,佛陀对于生命尊严及人的尊严的深刻觉解,佛陀之教对于不合理的种姓制度的态度,还有《增一阿含经》关于人道崇高价值的明确信念。从这些文献所显示的佛陀本怀都可以看出,佛教是重视人类生存、人类尊严及人道价值实现的佛教,是关怀社会、关怀生命的佛教,一句话佛教本来就是人间佛教。因此透过对于佛陀本怀的反思,我们可以体认到人间佛教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个方面,由佛陀之后佛教史的反思看人间佛教的历史必然性。

   佛陀降诞及生活于公元前5世纪,他在觉悟之后不久创立僧团,佛陀涅槃100年,僧团分裂为上座部及大众部,这时佛教也基本完成经典的结集。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阿育王在位时期,佛教传遍全印度及南亚次大陆,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公元前后,由于对佛陀的深厚怀念,对于佛陀本怀的重新理解,对于声闻佛教脱离群众的不忙,形成了大乘佛教最初的教团——菩萨众。7世纪以后,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复兴趋势加快,佛教出现显著的密教化。11-12世纪,伊斯兰教势力逐渐侵入印度,佛教在印度基本消亡。

通过简略地浏览佛教在印度发展、传播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佛教在佛陀之后的印度产生过巨大的历史影响及作用,(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专题: 佛学   星云大师   人间佛教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哲学 > 佛学专题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40546.html

0 推荐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