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新生: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前景广阔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84 次 更新时间:2022-01-23 21:49

进入专题: 数字经济  

乔新生  


2021年12月12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这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它对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乃至未来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文件开宗明义,强调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

这样的表述不仅把数字经济重要性从历史的大背景下浮现出来,而且全方位分析了数字经济的基本构成要件和主要特征。

人类文明数千年,大体上经过以下几个阶段:游牧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网络文明、数字文明。游牧文明的核心资源或者关键要素是牲畜;农业文明的核心资产或者关键要素是土地;工业文明的核心资产或者关键要素是机器;网络文明的核心资产或者关键要素是网络;数字文明的核心资产或者关键要素是数据。

很显然,数字经济不是凭空而来,数字经济是建立在农业、工业、网络文明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的关键要素是数据资源,但是,只有当数据与其他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生产力。

从这个角度来说,数字经济不是一种独立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是一种承前启后、承上启下,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数字经济承载着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网络经济,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传统农业、工业和网络的支撑。如果没有新一代的网络支撑,那么,数字经济的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看到了数字经济的虚拟化特点,而没有意识到数字经济是建立在传统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那么,分析数字经济的时候,就会以偏概全,盲人摸象。

数字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农业文明时代,人们耕作土地,创造财富。工业经济时代,人们建立工厂实现生产要素的组合,利用机器创造更多的财富。网络时代人们借助于信息高速公路,实现信息的传输,提高要素的配置效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数字经济时代高度重视数据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对数据的归纳整理分析,优化组合生产要素,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

数字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诞生了一大批有别于传统产业的数字产业。数字产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数据库,对积累的数据进行深入系统分析,促进传统产业的发展。在数字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诞生了一大批围绕着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形成的新技术,这些新技术催生了新的产业。可以这样说,数字经济是传统经济的倍增器,数字经济也是人类提高生产率的必由之路。

数字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虚拟化现象。传统农业、工业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进入网络文明时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网络经济发展催生了新的产业。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作用被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一些网络平台企业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数据,形成了数据垄断;一些国家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数字技术,形成了技术垄断。

可以这样说,数字经济的发展,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现象越来越严重。数据经济的发展,使南北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数字经济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同时也改变人类的走向。

数字经济包括传统产业的数字化,也包括数字产业化。国务院发布的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确立了主要指标。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新一代网络(IPv6)达到8亿的用户。千兆宽带达到6,000万用户。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达到140,000亿元人民币。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达到45%。全国网上零售额达到170,000亿元人民币。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460,000亿元人民币。在线政务服务实名用户规模达到800,000,000人。可以这样说,中国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数字经济战略规划。

当前困扰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不是数字经济技术。中国已经拥有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正在研发第六代移动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中国即将建设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不远的将来,中国通信产业将会全面赶超世界其他国家。然而,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普及率差强人意。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少数城市在城市数字化改造中,快马加鞭。绝大多数中小城市,由于经济发展速度下降,人口流失严重,数字经济的发展陷入停滞甚至出现了严重倒退。

解决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必须高瞻远瞩。另一方面必须统筹兼顾。

首先,数字经济发展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终点,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转折点。当数据被广泛应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时候,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就会加快。数据包括消费数据和工业数据。中国在消费数据领域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这是因为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在工业数据领域同样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这是因为中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制造国家。中国作为第一出口大国,积累了大量的外贸数据。可是,由于中国对内贸易和对外贸易相互脱节,中国消费数据和工业数据不相匹配,中国在数据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面临瓶颈制约因素。

中国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一些国家正在通过各种方式取得或者掠夺中国的数据。他们利用自己发达的资本市场,将中国网络平台企业包装上市,从而掌握中国消费数据和工业数据。更令人感到恐惧的是,由于中国网络平台经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搜集了大量国家信息特别是国家地理信息,因此,这些企业到海外挂牌上市的时候,必然会导致中国关键数据流失,必然会给中国的数据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正因为如此,中国制定《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严格控制工业数据和消费数据的跨国流动,采取一切可能采取的措施,确保国家信息特别是国家重要的信息不会因为资本市场运作而泄露。中国在数据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律规则,为中国数据安全和数据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但是,数据作为一项重要的生产要素,只有与其他生产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强大的生产力。正因为如此,中国不能因为积累了世界上最多的消费数据和工业数据,而认为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高枕无忧。事实证明,如果不能有效地挖掘数据,并且利用数据促进传统产业的发展,那么,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停滞不前。当务之急是要充分意识到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高瞻远瞩,洞察世界文明发展的方向,不断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的前提下,为未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数字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之后,一定会把二维空间变成三维空间。太空经济必将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数字经济为太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由于数字经济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太空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未来人类将会利用算法,开拓太空资源。无论是月球的氦3,还是其他星球上的资源,都可能会被人类所使用。未来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制造人造太阳,彻底解决人类能源资源短缺问题。中国在太空经济发展方面,必须快马加鞭。

其次,数字经济发展必须脚踏实地,不能好高骛远。发展数字经济是为了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各种要素的组合。无论是传统的农业社会还是工业社会,都是生产要素组合社会。数字经济是借助于大数据,对传统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进行要素优化配置,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如果忽视了农业、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片面发展数字技术,或者把数字经济看作是现代服务业的组成部分,把服务业和农业、工业对立起来,那么,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有可能会出现空心化,甚至有可能出现泡沫化的现象。

解决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中国在数字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利用现代数字技术,促进农业发展,加快工业现代化发展步伐。

中国许多农村已经借助于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无人驾驶技术,实现农田智能化耕作管理,借助于无人驾驶机器实现无人收割。中国新疆的万顷棉田,无人驾驶的收割机实现自动收割。中国淮海平原,无人驾驶飞机喷洒农药,提高农作物产量。所有这些都是农业数字化改造的具体表现。

中国科技人员充分利用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遥控指挥远在数千公里之外的隧洞挖掘机。中国生产的盾构机可以在洁净的调度中心实现自动化作业。中国华为公司专门组建数字时代的发展“军团”,为中国煤矿勘探开采等等传统产业发展提供数字化服务。

未来中国很可能会出现无人驾驶汽车城市,很可能会出现自动驾驶高速公路。中国数字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但是,必须充分意识到,对于中国绝大多数民众而言,数字技术的应用,仍然遥不可及。他们使用的是传统通信设备,他们无法借助于现代数字技术,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因此,发展数字经济一方面必须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始终站在数字经济发展的时代前沿;但是另一方面,也必须立足实际,充分照顾到广大民众的切身需要。

中国已经建设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站点,可是,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的普及速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推广与中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不相匹配,绝大多数民众没有能力使用服务费相对较高的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必须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与此同时,改革中国收入分配体制,增加居民的收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真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

数字经济的发展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数字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会走向太空经济。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仰望星空,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同时又要脚踏实地,关注民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前景广阔。


    进入专题: 数字经济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113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评社,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