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王小鲁,1951年出生,经济学博士,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收入分配、市场化改革等。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百余篇。曾两次获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首届中国软科学奖,博士论文获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杰出博士论文奖。
近日,一乘文化在北京就近期一些热点话题视频专访了王小鲁研究员,本文为根据视频整理的采访实录,爱思想受权发布,有删节。(欲浏览视频,请在B站搜索“一乘文化”)
问:您怎么理解“共同富裕”?
王:共同富裕这个话题,最近社会上讨论很多,大家都非常关注,也有各种不同的理解。我觉得讨论这个问题,还是要先把前提讨论清楚:什么是共同富裕?为什么要搞共同富裕?搞什么样的共同富裕?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社会上还有一些认识误区或者说不正确的理解。比如说,有些人把共同富裕理解为均贫富,有些民营企业做得很大,这个资本的力量太强了,要均贫富,要把他们的财产拿出来,让全社会共享。我觉得这种想法很像当年搞计划经济的时候那样一种情况。
例如,1957年搞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之前,市场是存在的,民营经济是存在的。57年搞工商业改造,实际上就发起了一场运动,搞公私合营,一开始公私合营都说是自愿的,鼓励民企把资本拿出来和国家合营,实际上资产都捐献给国家了。民营企业的老板只拿一点定息。因为形成了一场强大的政治性的运动,有很大的社会压力,所有的民企老板也都纷纷表示自愿,我把资产拿出来,把企业交出来。经过这场运动,全国的民营企业全部变成了国有企业。民间资本就没有了,市场也没有了,然后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就转向了计划经济。城市是国有经济大一统,农村是人民公社,叫做“一大二公”。
农村一开始,农民在土改以后分到了田地,是个体经营,然后就提倡合作化,合作化初期也说是自愿的,农民入社自愿、退社自由。但是后来就形成了一场巨大的政治运动,不自愿也得自愿,到后来就是全体农民都入社,形式上说都自愿。以后就由初级社变成高级社。从高级社变成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几十个村子、几万人按照同一个标准来进行分配。过去农民自己种田,自己收获,是按劳取酬的,而到了人民公社时期就变成了平均分配。
城市的国有经济,企业职工搞八级工资制,每一级工资什么标准,全都是政府定的。工人在工厂里干活就变成了熬年头,你一进工厂是一级工,然后一级一级,最多熬到八级工,也就退休了。你的报酬和你的贡献没什么关系,大体上是一种平均主义的分配。这种情况其实是极大的损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到农村去看看也是这样,老百姓不太愿意干活了,出工但是不出力。自留地里的粮食亩产通常是集体大田的三倍以上。因为自己自留地里种的庄稼,多打粮食就能多收。在大田里干活,你无论花多少力气,最后分配基本是一样的。这样一种平均主义的分配,其实伤害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而且那时候因为没有市场了,也没有资本报酬了,也就不可能鼓励资本积累。资本积累都是靠国家,国家把企业的利润全部拿走,由国家来分配。给谁一笔钱,让去投资干什么事,都在国家计划之中,企业和个人完全是被动的。在这台巨大的机器里,每个企业、每个个人都是一个零部件,被动地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式运行,谈何生产积极性,谈何提高效率!技术创新也很难进行,因为技术创新都在计划之外,你要想出好点子来,发现好的方法,要搞新产品或者开发新技术,因为在计划之外,个人就没法去搞,企业也没法去搞。所以这样一个经济,也就闭塞了技术创新的道路。生产率没法提高,技术没法进步。
所以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一直搞到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中国的人均GDP只有两百美元。两百美元还不是个人收入,是整个国家的GDP平摊到每个人头上。跟现在比,现在一万美元以上。为什么改革开放以后有这么大的发展?因为从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因为给企业给个人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去自由发展,他们一方面实现自己的利益,同时也就为社会做了更多的贡献。这样一种体制,首先是能够推动效率提高,在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就给全国老百姓带来了好处。哪怕是普通工薪阶层,因为生产率在不断提高,他的工资也会不断上升,所以今天看看我们一般老百姓,企业里的工人,服务人员,农村的农民,他的生活水平和改革以前相比,那是没法比的,是大幅度的改善。
改革开放开始的时候,按当时的贫困标准是每人年收入一百元。农村有30%的农民处在贫困线以下,当时是两亿五千万人。按这个标准的贫困人口是什么情况?基本上吃不饱饭。如果按现在的农村贫困标准,那当时的农民超过97%都是贫困人口。所以,首先因为市场的发展,因为从过去的旧体制转向了市场经济体制,才有全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经济发展才有这么大的变化。这是得益于市场经济的。
有些人认为中国现在贫富差距很大,都是市场带来的,他们认为市场造成了两极分化,把这个市场这个东西改掉,才能够共同富裕。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因为如果你改掉了市场经济,就一定是回到过去的旧的体制,那种平均主义的分配。从上而下通过计划、通过指令来推动经济运行那样一种经济形态,它一定是缺乏效率的。你的目标是共同富裕,最后结果可能是共同贫困。收入差距可以缩小,但是大家都处在贫困状态。我们要的不是这样的所谓共同富裕,我们要的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实现全民的共同富裕。
市场经济首先要保证效率提高,要通过公平的竞争实现分配。如果是一个完善的市场,竞争是公平的,那么不管你是什么企业,不管你什么人,你对社会做出了贡献,在市场上会得到相应的报酬。总体而言,这种分配制度是公平的,但是它也有缺陷,就是它没有办法防止贫富差距扩大。它没有办法靠市场自身的力量来缩小贫富差距。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就是要靠一套制度,建立一套收入再分配的制度,给全民提供社会保障,把每一个人都覆盖在内,给全民提供基础的公共服务。比如说基础教育,基本的医疗保障,养老保险等,还有必要的住房保障,这些由社会来提供,这样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那些低收入群体的负担,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
我们看那些经济发展程度更高的发达国家,他们实际上在这些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事情,这是和早期资本主义有重大区别的地方。马克思生活的那个时代,基本上就是完全放任的自由经济。穷的就该穷,富的就该富。到了二十世纪上半期,这些发达国家都纷纷在建立或者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像美国1929年发生大萧条以后,罗斯福上台,搞了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建立了济贫的制度,通过收入转移支付,对贫困人口失业人口进行救济。随后就建立了失业保险,对失业人口的扶助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社会保障的体系也是在不断完善,不断改进,逐步形成了一套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靠这样一套制度,就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贫富之间的差距。
我们看今天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在OECD(经合组织)国家中间,只有美国基尼系数到了0.4左右,它是发达国家中收入差距最大的一个。其他所有的发达国家,比如说西欧、北欧,日本这些国家,收入差距都小得多。像北欧几个国家,基尼系数大致在0.25左右或0.3以下。这样一个基尼系数代表的收入分配,在世界上来讲是收入差距很小的。但是收入差距小并不意味着平均分配,因为它的基础是市场,它是在一个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分配,又通过一些制度,来对市场做不到的事情进行补充,来改善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和财富分配的差距。还有一些西欧国家,像英国、法国基尼系数也不过0.3多一点,德国可能就在0.3左右。
那么我们国家现在是多少?去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是0.465,我们的收入差距还远远大于世界上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其实就说明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搞了市场经济,就一定会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吗?不对。在一个完善的市场条件下,再加上一套合理的制度进行收入再分配,来进行普遍的社会保障,提供全民覆盖的公共服务,就一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缩小收入差距,把差距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使得全民能够共同走向富裕。我想我们也需要这样一套制度。收入再分配制度可以说早已经开始建立了,社会保障也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公共服务,像医疗,教育,这些年也在改善。但是,还有很多方面的制度是不健全的。
比如说。城镇4亿多劳动者,其中一半以上是外来人口,是没有城镇户口的,这些人是不是纳入了城镇社保的覆盖范围?大部分还没有。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的数据看,外出农民工中,纳入了当地社会保障的,恐怕几项保障都在一半以下。有的保障覆盖率是在百分之二、三十,高的也就是大概50%左右。这么一个状况,说明社会保障没有实现全覆盖,很多公共服务他们也享受不到。比如说病了怎么办?好多人还得靠自己花钱看病。
子女教育,他们人到城镇了,但是因为缺乏在城镇的生活基础,所以很多人把子女留在农村。即便把孩子带到城市里来了,但也不大容易接受普通的公共教育,好多人没办法,就把孩子送到私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不是他们那么喜欢私立学校,是因为进公立学校他们有好多困难,进不去,有的能够进去,但是感觉在学校里孩子受歧视,老师也对他另眼相看,对他缺乏足够的关心、爱护。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他们只能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私立学校还常常受到教育部门今天检查,明天检查,说你这个不合格,那个不合格,你没有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哪些哪些要求,因此你这个学校必须关门。学校关掉了,孩子的教育机会也丢掉了。
这样一种情况,说明我们没有提供一个完善的公共教育方面的服务,说明公共服务不健全。我们的教育部门关心的是,学校都要符合我的规定,但是并不那么关心让每个孩子都受到合理的教育,给每个孩子提供同等的教育机会。这好像不是很多教育主管部门关心的问题。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教育体制仍然不够完善,仍然存在问题,仍然需要改革。我们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仍然是不健全的。
所以,在我看来,实现共同富裕,要做什么?首先要做的,是要有一个公平竞争的、比较完善的市场制度,以市场经济为基础,这是前提。如果在一个市场上都做不到公平竞争,那就这个共同富裕也谈不到。比如说垄断部门、垄断行业、垄断性的企业,常常占有极大的优势,常常是得到行政保护的。在行政保护下,它比其他的企业、其他的行业,有很多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现在还存在很多这样的情况。举个例子说,我们的金融业和普通的制造业相比,金融业享受到更好的条件。你看看收益率可以看出来差别,看看行业的平均工资也可以看出来差别,这个差别都是相当大的。
说明我们有些行业还没有实现充分竞争。地方保护的情况也很普遍。很多地方政府保护自己的企业,哪怕你是效率更低的,比较落后的企业,但你是我的企业,我给你提供保护,阻止外来竞争,或者说给外来的竞争设置障碍。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普遍存在的。所以我们首先是需要一个更完善的市场,更充分竞争的市场,实现资源配置由市场决定。在这些方面做到第一步:公平竞争。
然后第二步的问题是什么?是由社会来完善制度,解决那些市场本身解决不了的问题。有些弱势群体,贫困人口,比如说家里没有劳动力,都是老弱病残,有些人长期患病,丧失了工作能力,或者是因为伤残失去工作能力。这些人谁来保障他?市场不能给他提供保障,必须要有一套更完善的公共服务,一套社会保障,来保护这些人,来给他们提供起码的生存和生活条件。(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学人访谈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9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