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泉:少年父亲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43 次 更新时间:2021-02-10 22:44

进入专题: 父亲  

杨福泉 (进入专栏)  


父亲生于1935年2月13日(当天是农历的除夕),2020年10月18日去世。除夕又要到了,而父亲已经长眠在家乡的山林,从2015年12月冬至之日起,没有了每年的母子相聚,而5年之后,我又没有了每年的父子相聚了。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人世间亲人生离死别的悲怆!谨以这篇旧文,缅怀父亲。愿父亲和母亲的灵魂,能相聚在一个美好的所在。

我父亲生于1935年2月13日,这天刚恰是农历的除夕。当地人相信这一天是天神降临之日,在这天出生是吉利的事。

当时丽江古城读书风气很浓,贫苦人家也都想方设法让儿子读书。除了一些富户人家的女儿,20世纪50年代前的丽江古城里,女子读书的还很少。当时我家也贫穷,但祖母节衣缩食地供父亲读书。作为本地有名望的书香世家杨氏家族中的一个家庭,我祖父因父母早逝而未能上学读书,最后成了被当时的社会看不起的滇戏艺人。因此,祖母把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父亲身上。

我家附近有个著名的汉传佛教寺庙,叫做大佛寺。民国年间,很多寺庙道观被用作学校校舍。父亲就是在这个大佛寺里读初小。当时该寺庙的一部分作学校,另一部分还是留作寺庙用。父亲读书时,大佛寺还有4个和尚,父亲记得4个和尚中的二师傅是丽江黄山乡长水人。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远近各个寺庙的和尚们就到大佛寺来做法事,和尚们的诵经声与学生们的诵书声交融在一起。(大佛寺即今天位于丽江古城五一街的“丽江兴仁方国瑜小学”))

父亲读书很用功,在小学4年的8个学期考试中,每次都名列第一,年年都被老师指定为年级的“级长”。在1944年9岁时, 父亲以第一名的成绩读完了初小的课程。

父亲的好学和在学校的成绩使学校的老师对他十分赞赏,也在家族中赢得了好名声,这使祖母十分欣慰。她为父亲而自豪,据父亲回忆,每当杨氏家族中有婚丧大事而族人聚会之时,祖母总是要父亲跟她站在一起,很明显,过去因为祖父从事滇戏演艺活动而受到一些人讥嘲的祖母,因为拥有了父亲这样“成器”的读书人而感到了莫大的欣慰,再也没有在这个作为医儒世家的大家族中感到低人一等。

父亲后来又在丽江古城南门桥附近的中心完小读完了高小。在毕业前夕,中心完小的校长和增甲先生特地叫校工准备了一桌便宴,将8 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请来赴宴,并特定请来当时丽江的名伶赵四在饭后清唱了一出“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表达这位爱才的校长对得意学生的难舍之情。

据父亲回忆,那时杨氏家族还保留着本家族相沿甚久的“春秋二祭”习俗,在每年的春天和秋天分别举行祭祖仪式,整个家族在这个祭仪中聚会一次。我家虽清贫,但祖母是重视礼仪的人,因此,由她作东在我家举行过一次春祭,将所有家族的人都请来家中参加祭祖活动。

那时杨氏家族中有族长,父亲小时的族长是曾当过云南省元谋县县长的杨均之。按照习俗,每年春节,祖父就领着父亲去向族长拜年,族长会给一点“压岁钱”。

在父亲读高小第二学期的假期,恰逢抗日战争胜利。整个丽江古城都沸腾了,洋溢在一片喜庆胜利的欢乐中。我家所在的告肯(汉名兴仁村,即现在的五一街,当时古城的各个社区都称为村。)民众决定举办“龙灯会”来庆祝胜利。“龙灯会”除了耍龙以外,还有由小孩为主角表演的“耍云”(由6-8 岁的小孩装成小喜鹊模样,手持一团彩云形的舞灯团转飘舞)、“跳猴”、“演戏”等内容。其中演戏最为重要,要从10-12岁的小孩中挑出嗓子好、漂亮活泼、聪明伶俐者, 请戏师排练教唱。龙灯会要博得大商号的欢迎和邀请,全靠这出戏,唱得好,请舞的人就多,商号给的酬劳也就多。因此,这出戏被称为“彩戏”。

告肯村(兴仁街)的村人选出了6个小孩来排演两出滇戏,请我祖父指导。父亲和几个中选的小伙伴一起演出了“高旺过关”,剧情内容描写宋朝忠良杨家将中的杨八姐,为抵抗异国入侵,外出求援,请来了猛将高旺。途中,却被乌牛国牧虎关守将、高旺的亲生子张豹所阻拦。高旺外出十多年,父子不相识。全剧是描写最初父子相战、老夫人亦出战,最后夫妻父子相认的一出戏。父亲在这出戏中演张豹,他的同伴赵耀刚则扮演高旺。另一出戏名“游御园”,亦由父亲等6 个小孩全部演出。

在龙灯会上,八十老翁掌龙头,六个孩童出喜剧。首先在丽江著名的黑龙潭公园公演一次,然后从除夕开始,多次上演,由于反映很好,受到了不少古城官宦商贾富户的邀请,一一去这些人家家中去演,先唱戏后舞龙,一个晚上要去五六家,一直到正月十五才告结束。后来,兴仁村将这次演出由各户所赏赐的收入用来修兴仁村的街道路面。原来兴仁村街道路面因年深月久,已经坑洼不平,只有两块石板并排的一溜窄窄的五花石板路面,石块两旁则是泥土路,下雨天十分泥泞。村人用这次演出的收入将路面全部铺上了五花石,一直从兴仁村的“将军第”(因该村出了个陆军中将习自强而得名)一直铺到大石桥,长达一华里。如今从著名的大石桥向东面上来的这一段长长的五花石路面,是当年父亲他们一帮兴仁村(街)的小孩和大人一起用自己劳动的汗水铺就的,后来父亲每回忆此事,说走在这石板路上,想到自己还是个小孩的时候,就为社区作了一些贡献,心里觉得很惬意和舒坦。

过去,丽江大研古城的民众的公益事业观念是很强的,古城现在很多的五花石板路,过去就是靠古城民众的共同努力而一块块铺就的。古城的有些商贾富户也做过铺四方街石板等公益事业。

父亲在这次活动后不久,就在家里大人的安排下,与母亲订了婚。那时他才10岁。

丽江古城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沿海各地的对外交通运输线皆被日寇封锁,滇缅滇越公路也被日寇切断,因此,丽江成了昆明至印度的国际通道的商品集散地和中转站。据不完全统计,当时设在丽江古城的全国银行就有五六家;并有来自北京、四川、山东、昆明、大理、腾冲等地的100多家商号。从丽江到拉萨和印度的古老的“茶马古道”,就成了唯一的一条通往国外的运输线,丽江古城也成为当时全国著名的繁荣集市。“茶马古道”和丽江古城在抗日战争时期扮演了辉煌的角色,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丰功伟绩。

但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国内沿海各地的交通运输又恢复正常,各地的商号纷纷撤走。丽江古城那碰上机遇的繁荣便烟消云散,丽江一下子又成了一个偏僻冷落的古城。市面一下子萧条下来,很多商店纷纷倒闭。我家在抗战期间,除了祖母卖丽江粑粑和为人量谷物的一点收益之外,也经营少许土杂百货,日子过得还算比较宽裕。随着古城商贸的萧条,家庭经济开始日益拮据。这时我的二姑妈出世了,祖母因难产而变得更加体弱多病,求医买药花费了不少钱。父亲好几次见到祖母抱着生下不久的妹妹哭泣。父亲意识到,就家庭目前的状况而言,自己再继续读书已是不可能了。祖父祖母曾商量过,是否将父亲送到一个商号去当小伙计,但他们不忍心让自己的这个独儿子去给人家当仆人。最后决定将父亲送到杨氏家族的长辈杨鉴勤先生家读私塾。

杨鉴勤(1891-1956)字少九,号铁岩,是民国年间云南著名的书法家。他于1914年在昆明读蚕桑学校,未毕业而投笔从戎,参加护国军。曾任贵州黔中卫戍司令部第25团副团长。后来因厌倦军阀混战,辞官回家,于1926年起设书馆教学,并沉湎于书法诗文创作,著有诗文《长啸集》数卷,以其所著长联《雪山联》(收入《中国长联集》)最为著称。父亲投师其门下,每天练习毛笔书法,午后由杨鉴勤老师讲授一篇唐诗宋词或《左传》。后来,父亲又在李慰昌先生所办的私塾里学了半年,在这两位汉学底子深厚的老师那里打下了较好的古文底子。

上联:  数万里长江,穿流脚下,放眼遥望:洋洋乎纵横无际,况东连巴蜀,北距乌拉,南接交趾,西毗天竺,今来古往,空把感慨兴亡,趁月白风清,露出她冰肌玉骨,从朝云暮雨,消却了蛮烟瘴雾,只赢得千载积雪,一壁铁台,半弯灵湖,四围花鸟。

下联:  十二时景象,幻在胸中,高怀独步:皎皎然俯仰有情,看晓吞红日,夕照霞光,午吐碧岚, 夜焕星斗,燕去鸿归,任凭经过寒暑,籍龙吟虎啸,宣扬那帝德神威, 于喜霁愁阴,分明着廉吏贪官,更有些三危胜迹,六诏遗碑,西汉船鼓,百世山河。

丽江古城在历史上除了汉学教育和商业贸易,手工业也很发达,有皮革、染布、毛纺、纺织、打铜、打铁、织毡等行业。古城居民所从事的行业有狐皮匠、皮匠、鞋匠、织布工、染匠、铜匠、铁匠、木匠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古城镇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主要依靠手工业和商业谋生,曾有过独立的手工业者二千五百多人,私人木织机七百多架。父亲在读私塾期间,家里买了一架简易的木织机。父亲看到祖父每天吃力地操作着,非常不熟练。他看了几天后,便自己开始上机,很快其技艺就超过了祖父母,纺出了均匀的羊毛线,祖父母反而成了他的帮手。纺出的羊毛经清洗晒干后上市卖给商家,父亲第一次织出的羊毛就受到了买家的称赞,于是,父亲就改为读书为辅,纺羊毛为主。由于父亲心灵手巧,颇为街坊邻居所称道,祖父祖母为此而高兴不已。

在好心的亲朋的鼓动下,祖父母又一次下决心让父亲升学,经过考试,被当时的丽江县立中学录取。按当时学校的规定,要自己缝制一套童子军卡几服装和一套行李在学校住宿。这对一个贫寒人家来说实非易事。祖父祖母只得将仅有的2 间铺子典当出租一间,以解决父亲的服装、行李和学费。按规定新生必须在学校开伙,这笔费用家里担当不起,父母多方奔走求告,后来还是通过族中亲戚、当时任丽江民众教育馆馆长、著名纳西女作家赵银棠出面,向校方交纳了一元半开,特准回家用膳。父亲发愤读书,在第一学期结束时的考试中争取得第一名,1949年第二学期一开学,父亲就被选为班主席,成了全校公认的好学生。


摘自杨福泉:《古王国的望族后裔》(应约而写的一本小书),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进入 杨福泉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父亲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曾经心动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5081.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