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程 王莎莎:特朗普政府战略部署调整及对中国周边形势的影响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51 次 更新时间:2020-12-10 22:17

进入专题: 特朗普   中美关系  

高程   王莎莎  

【内容提要】特朗普执政以来,中国是美国中长期首要战略竞争对手成为美国政治建制派精英共识。为维护美国的霸权,打压中国是现阶段美国战略部署调整的主要外部动因。鉴于相当一段时期内,中美战略竞争的核心领域将聚焦在经济、科技和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争夺,特朗普政府一方面缩减和调整美国在中东和欧洲地区的战略部署,另一方面通过落实"印太战略"的相关内容,加大美国在中国周边的干预力度,阻遏中国持续崛起的进程和不断拓展的地区影响力。尽管在美国的战略部署下,中美博弈加剧,但美国的亚太地区传统盟友和伙伴不愿明确在中美之间选边。近年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稳定和趋缓表明,美国在中国周边影响力有限,以及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睦邻、安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取得一定积极效果。对于崛起进程中的中国而言,中美关系并非中国处理自身与周边关系的前提条件。中国需要立足周边客观现实,切实从双边、小多边和大多边视角切入,合理经营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关键词】特朗普政府;战略部署;中国周边

2017年以来,特朗普政府以推行"印太"战略为名,较大幅度地调整了美国的战略部署,在安全、经济、治理领域等方面加大了对亚太地区事务的参与和介入。特朗普政府为什么要调整战略部署?这种调整是如何进行的?对中国周边形势产生了哪些影响?本文试图对此加以讨论,并就如何塑造中国周边环境提出一些建议。


一、特朗普政府调整战略部署的原因


国家地缘战略部署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冷战结束后,维持军事霸主和全球领导地位,防范在地缘核心地带出现崛起大国,是美国的全球战略目标,其地缘战略部署的调整始终围绕这一目标展开。苏联解体后,美国确立了单极格局,在之后的二十年里一直缺乏一个实体大国作为竞争对手。在"9.11"事件中,本土安全受到威胁的美国,一度将反恐这一非传统安全议题视为国家对外的首要关切,中东地区成为美国对外战略部署的重心。

随着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力量增长,美国的战略关注开始向东亚地区转移。但由于美国精英阶层对于长期主要竞争对手和中短期迫切矛盾的认知存在分歧,奥巴马政府的战略着力点仍同时放在欧洲、中东和亚太三个地区。尽管奥马巴时期提出了"重返亚太"和"亚太再平衡"等政策,但由于当时美国精英阶层在外部世界威胁排序上并未达成共识,美国在实际政策执行中并不坚决,没有根本调整美国对华接触+遏制的大框架。在欧亚大陆颜色革命和斯诺登事件相继暴发的背景下,美俄关系在奥巴马时期不断恶化。尤其是 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奥巴马政府视俄罗斯为美国的主要战略竞争对手。除进一步加大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力度,奥巴马政府还出台了《欧洲再保障倡议》,旨在联合北约盟友打压俄罗斯。

奥巴马时期美国在平衡国内和国际事务过程中战略资源多点投射,以致力不从心。一方面,因长期陷入反恐战争泥淖,巨额的国防开支导致美国内财政赤字不断累积、主权债务高筑,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体系内部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和美国国内显著的贫富差距,需要美政府尽可能维系国内发展和国防开支的关系。这是特朗普时期美国在全球其他区域采取收缩政策的重要国内原因,美国无力也无心再在多地区多领域进行全球干预政策。

中国崛起进程的加速是美国在其他地区战略收缩,集中优势战略资源投向"印太"地区的主要外部动因。随着中美战略竞争态势的加剧,阻遏中国在亚太地区影响力的拓展成为美国对外压倒性的有限目标。随着特朗普政府出台的《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防务战略概要》,美国明确大国竞争是美国政府首要对外议题,美国两党精英阶层在外部主要威胁的认知上也达成新的超党派共识,即中国是美国中长期首要战略竞争对手。由于中美战略博弈,将在相当一段时间聚焦于经济和科技领域。为更有效保证自己在新一轮大国竞争中的优势,美国重新调整地缘战略部署,避免将其有限战略资源的过度分散。

尽管,美国当前介入亚太地区事务的主要抓手仍是传统安全议题,冷战时期构筑并延续至今的亚太盟友体系也为美国提供了军事基础,但在当前阶段,中美核心竞争领域并非军事领域,而是集中于经济与高技术领域。特别在美国逐渐开始与中国进行局部产业"脱钩"的背景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信息化、智能化的数字经济将成为未来国家实力积累与竞争的重要领域。亚太地区在数字经济方面有一定的潜在优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8年10月发布的《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济展望》指出∶"亚洲引领着数字化的潮流,而数字化将会彻底改变全球经济甚至全球社会……亚洲的经济增长面临着一些根本性的挑战,但是只要继续主动而稳妥地决策,该地区很有希望在今后十年乃至更远的将来保持其全球前沿地位"此外,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委员会2019年9月发布的《数字经济报告》里指出∶美国和中国是数字经济的共同领导者。两国在区块链技术领域专利、全球物联网消费和全球七十家最大数字平台市值共占比分别是75%、50%和90%。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核心科技领域的绝对领先和主导地位也是美国的核心利益,确保在经济、新技术及与之相关的规则制定上的领导权,是美国战略聚焦亚太地区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尽管中国在制造业方面有着相当程度的不可替代性,使得美国当前难以全面和迅速地与中国"脱钩",但美国政治精英在所谓事关"国家安全"的产业与中国部分"脱钩"的意愿,随着新冠疫情暴发可能进一步强化。中国周边特别是东亚和南亚地区自身的经济发展潜力也是美国不愿放弃地区经济主导权的原因。2018年全球制造业产出来看,亚洲、欧洲和北美地区在全球制造业产出所占比重分别为52%、22%和18%。中日韩印和东南亚的印尼、马来、菲律宾、泰国、新加坡、越南占比约为46%,除去中国,剩余占比约为 18%。北美和拉美地区共占比为 23%,美墨加三国合计占比约为19%,其中美国就占比近17%。亚太地区,尤其是东亚和南亚地区对振兴美国制造业有重要意义。


二、特朗普政府的战略部署调整


重视推行"印太"战略,淡化中东、欧洲的重要性,越来越把战略重点放在亚太地区,是特朗普政府战略部署调整的主要特征。

(一)淡出中东

在宣布战胜伊斯兰国(ISIS)后,美国加速从中东撤军的进程。特朗普政府重新整合和部署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既有驻军,总趋势是逐渐淡出。特朗普总统发推宣布战胜叙利亚境内的伊斯兰国势力后,白宫新闻发言人证实美国开始逐渐撤回驻叙美军。土叙冲突之际,特朗普政府持不主动介入的模糊态度,将叙利亚事务的话语权放任给俄罗斯、土耳其和伊朗自行解决。与此同时,因刺杀伊朗高级将领苏莱曼尼,导致驻伊拉克美军基地频繁受袭,特朗普政府仍做出部分撤离伊拉克的决定。为脱离阿富汗战争的泥淖,特朗普政府不仅与塔利班组织达成协议,还威逼阿富汗政府内部达成一致,加速美国从阿富汗撤军的进程。在伊朗问题上,为维持利于美国的局势,特朗普政府一方面加大经济制裁、政治施压的力度,另一方面通过外交斡旋,推动地区盟友间合作,试图将主动介入战略转为离岸平衡手战略,捏合以以色列、沙特为主的中东版小北约—"中东战略联盟",制衡域内大国伊朗和域外大国俄罗斯势力范围的拓展。应对遗留的恐怖主义问题,美国主要通过间接参与的方式进行干预。削减美国地面作战部队的同时,通过采取必要空中行动,搜集、交换情报和提供武器、人员培训,推动反恐本土化的解决进程。中东地区仍对美国有地缘政治价值,因而美军难以大规模和迅速撤离该区域。当前美国政府欲通过扮演离岸平衡手的角色,塑造于美国有利的中东地区均势。

(二)降低北约的战略地位,缓和美俄关系

特朗普政府对北约的关注度下降。特朗普总统多次批评北约盟友在军费防务开支上的搭便车行为,要求盟国承担更多北约防务开支。为了表示美国的不满,特朗普总统甚至一度提及退出北约。由于美国内政治精英主流的强烈反对和国会内部起草的有关法案,特朗普政府不会放弃北约,但北约对美国的战略重要性正在下降。

北约成立和发展的主要防范对象是俄罗斯,而特朗普政府不再视俄罗斯为美国的首要战略竞争对手。因而其整合北约和欧洲盟国,打压俄罗斯的意愿下降。特朗普政府基本放弃了小布什政府和奥巴马政府的政策,即将乌克兰和格鲁吉亚作为桥头堡来打压俄罗斯。对于俄罗斯在其周边的核心安全诉求,特朗普政府采取了妥协和绥靖政策。表面看,美俄关系虽然仍碍于美国政界主流对俄罗斯认知消极而不时紧张和摩擦,但特朗普政府不再试图将乌克兰和格鲁吉亚纳入西方阵营,对乌克兰东部的分裂状态不予以干预,这在实际上默认俄罗斯在欧亚地区辐射的势力范围。与此同时,顶着国内"通俄门"的压力,主动缓和与俄罗斯之间的地缘紧张关系,试图寻求与俄罗斯之间的地缘战略和解。202O年3月30日,特朗普总统在和普金总统通话时,决定向俄罗斯购买包括呼吸机和个人防护设备在内的必要医疗物资,以应对国内的新冠疫情。在4月中旬的新闻发布会上,特朗普总统表示将向俄罗斯提供呼吸机。截至2020年年6月初,特朗普政府已向俄罗斯提供200 台呼吸机。

美国对欧盟仍然非常关注,试图在经济议题上团结欧盟国家来制衡中国。美国不仅在关于中国市场国家认定、发展中国家地位界定和世界贸易组织(WTO)改革问题上,寻求和欧盟国家的合作,而且在围绕外来投资审核、知识产权和所谓技术盗窃等问题,美欧出台的相应政策也呈现一定程度的趋同和相互配合。美国试图通过和欧盟国家开展必要经贸合作,并给予其直接压力,阻遏"17+1"中欧合作进程和中国5G在欧洲地区落地。继2019年的《布拉格提案》后,特朗普政府不仅宣布加入七国集团提出的"人工智能全球合作伙伴组织",与此同时特朗普明确指出七国集团"过时",提议在原有成员基础上将韩国、澳大利亚、印度纳入,组建美国在高技术领域的反华同盟。此外,2020年6月初与普金通话期间,特朗普总统邀请俄罗斯重返七国集团,体现美国对俄政策的变化。

(三)"印太"战略将中国周边列为核心战略区

美国在中东的战略淡出和在欧洲地区对俄妥协,是为了将核心战略资源集中于中国周边,主要是东亚和南亚地区。从奥巴马时期的"重返亚太"、"亚太再平衡"战略到特朗普时期"印太战略",中国周边对美国战略部署重要性不断提升。美国在中国周边地区部署呈现的特征在于∶安全议题仍是美国介入亚太地区事务的着力点,同时为重点削弱中国"一带一路"力推的经济议题和睦邻、安邻周边外交政策的正面影响,美国加大了从经济和高科技领域对该地区事务的介入。总体而言,相比在欧洲和中东地区相对消极和以防御为主的战略收缩,美国当前在亚太地区呈现明显的主动性和进攻性。

在安全领域,美国一直努力整合既有多组双边盟友关系,积极寻求新的地区伙伴,试图打造一个网络化的亚太多边军事同盟体系。但这种效果不尽如人意,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传统联盟体系难以缔结成网络。美国和韩国就驻军开支的谈判进程反复,日本和韩国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各种摩擦和龈龋不断,美日韩三边同盟难以形成。泰国对中国崛起的态度一向温和,没有在中美之间选边的驱动力;而自杜特尔特总统执政以来,美菲关系恶化的同时中菲关系改善,杜特尔特政府不愿菲律宾继续扮演美国在亚太地区遏制中国的桥头堡角色。在传统的"亚太战略"框架下,美国认识到打造"亚洲版小北约"的难度,特朗普政府另起炉灶,将其重点放在推动"印太战略"上∶ 一方面拉拢与中国有竞争关系的新兴大国印度,另一方面升级巩固与日本和澳大利亚的三边战略合作。2017年11月访问亚太地区期间,特朗普总统明确提出"自由、开放的印太"概念。在同年12月份出台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和次年初出台的《国家防务战略概要》里,特朗普政府进一步阐述了其"印太战略"的内容。2018年通过的《亚洲再保障法案》,2019年美国国防部和国务院分别出台《印太战略报告》和《自由、开放的印太》表明,美国试图在"印太战略"的大框架下,从安全、经济和价值观三方面对中国实行有效打压。

在经济领域,特朗普政府放弃奥巴马政府通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多边主义俱乐部的思路,采取基于自身经济优势,以"单挑"的方式在亚太地区做出如下经济战略调整。为反制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美国在 2018年国内通过的《建设法案》指导下,整合国际援助署和海外私人投资公司,成立了美国国际发展金融公司。新公司负责美国在印太地区开展所谓"高质量"、可持续的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和数字经济方面的相关事宜。随后,在第 35届东盟峰会及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期间,美宣布启动"蓝点网络"计划。一方面,美国要求加大国内对外来投资审核及部分涉及"国家安全"的核心技术产品出口管制的力度。譬如∶美国对外投资委员会试图通过改革,更充分应对中国投资对美国家安全的"威胁"。2020年4月美商务部产业安全局通过修改《出口管理条列》,加强对技术出口限制,防止美公司向海外出口可能加强中国军力的产品。另一方面,美国打着保护信息安全,维护印太地区"自由"和"开放"的旗号,"提醒"地区盟友和伙伴警惕中国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和 "一带一路"倡议,尤其是数字丝路内隐藏的"陷阱"。与此同时,美国向亚太地区国家推销美国及盟友主导的有关基建、能源和数字经济倡议。此外,美国还试图在高端核心技术领域,即半导体、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等方面对华实行全方位封锁,在部分中低端供给链寻找替代方,降│低美国市场对中国制造依赖。以带回制造业重建美国为口号上台的特朗普,在其开启中美贸易战期间,已有部分公司、产业出于规避风险,将供给链迁出中国。


三、对中国周边形势的影响


尽管中国周边各次区域关注的议题和发展诉求存在差异,但各次区域态势的变动都不同程度受域内大国、中等强国和主要域外大国之间互动的影响。总体来看,与往届政府相比,特朗普政府在亚太地区的战略投入逐渐加大。尽管当前"印太"战略正在不断落实,但并未导致中国周边形势恶化。由于"一带一路"倡议和睦邻、安邻的周边政策有效推进,中国和亚太周边多数国家,包括非美国西方价值盟友体系的盟国,实现了整体稳定、缓和或向好的关系发展态势。

(一)中国和东亚国家的关系保持整体缓和

东亚地区是美国在"印太战略"框架下与中国战略互动的首要地区。东亚地区由东北亚和东南亚两个次区域组成,两个次区域关注的议题存在明显差异。

安全议题是美国介入东北亚地区事务的主要切入点,尤其是朝核问题和钓鱼岛问题。执政伊始,特朗普总统虽然多次口头上就朝核问题威慑朝鲜,但随后举行的两次美朝首脑会晤,以及此后就朝鲜进行的系列导弹试射,除延续既有对朝经济制裁外,特朗普政府更多以语言威胁,而并未进一步加大针对朝鲜的措施力度表明,解决朝核问题已不是当前美国对朝政策的主要目的,争取朝鲜事实上成为美国的可选项。在特朗普政府缓和对朝政策之际,中国同时改善了与朝鲜和韩国的关系。不到一年时间的四次双边最高领导人会晤,彰显中朝关系的升温。2018年3月中朝双方最高领导人就发展新时代的中朝关系达成的四方面共识,不仅有助于增加双方理解互信,也有助于进一步确保中朝在朝半岛形势发展进程中的沟通和协商,推动半岛形势的缓和和稳定。

中韩关系虽曾因"萨德事件"一度陷入危机,但随着2017年中韩两国同时发表"关于改善双边关系的沟通结果"和同年底韩国总统文在寅访华,中韩关系逐渐回暖。政治关系改善的同时,中韩两国经济往来也逐渐复苏。2018年8月在韩国举办的中韩经济协力论坛吸引了大量中方代表参与。

尽管日本是美国在亚太地区制衡中国的核心盟友,但中日关系近年来明显改善。自 2010年以来,中日关系一度因日本购岛事件、日本历史教科书修改等问题,摩擦不断甚至陷入低谷。随着,2014年四点原则出台和中日高级别政治对话召开,中日关系逐渐回温。迄今为止中日高级别政治对话已成功举办八次。2019年3月外交部长王毅在两会记者会上表示,2018年以来,中日关系终于重回正轨,呈现出改善发展的良好势头。2019年6月中日两国最高领导人在大阪会晤时,安倍晋三首相表示,对中日关系重回正常发展轨道感到高兴,同时他指出双方应本着"化竞争为协调、互为合作伙伴、互不够成威胁"的共识,遵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等重要政治文件,密切保持高层交往和对话,确保中日双边关系长期稳定发展。中国新冠疫情暴发早期,日本向中国提供了医疗物资援助;在香港事务和台湾问题上,日本政府也并未紧随美国的步伐。

在改善与东北亚国家政治关系的基础上,中国也进一步推动了东北亚地区主要经济体间的合作进程。在2019年12月举办的第七届中日韩工商峰会期间发表的三方联合声明中,中日韩三国在维护自由贸易、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推动三国企业在 5G、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开展合作达成了共识。从整体看,虽然美国试图通过介入东北亚地区的主要安全议题来针对中国,但中国实现了与域内国家关系的改善和缓和。

在"印太战略"框架下,美国从安全和经济领域介入东南亚地区事务。从安全领域来看,南海问题是美国介入东南亚地区的主要着力点。不同于奥巴马政府的"仲裁者"介入方式,特朗普政府更倾向于直接介入南海问题,并单独挑战中国在南海地区的利益。然而,在寻求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的前提下,中国和南海问题主要争端国家之间的关系总体改善。中国与东盟就南海问题签订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和《南海行为准则》。2017年5月中国与东盟国家为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所举行的第十四次会议上,参会各方就南海行为准则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此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南海行为准则框架。2019年7月,外交部部长王毅在出席中国—东盟外长会议时表示,中国与东盟比预期中更早完成了《行为准则》单一磋商文本草案的第一审读。从双边关系层面看,中国与南海争端主要国家菲律宾和越南关系稳定上升。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三年五次访华,并就南海争端表示期望以和平而非争端方式解决,提倡践行《南海各方行为宣言》。2019年1月,在越南举行的中越政府级边界谈判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中越双方表示加大在陆地边界管理的相关合作外,均承认海上问题是中越唯一悬而未决的问题。双方应基于重要双边共识和《关于指导解决海上问题基本原则协议》,管控海上分歧、推进务实合作,实现海上和平稳定。此外,东盟中跟随美国最紧的新加坡在中美之间趋于中立。新加坡外长维文表示,新加坡既希望美国在亚太地区持续存在,也希望中国能在其发展过程之中占据应有的地位。2019年6月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指出,由于中美关系的发展态势将对国际环境未来走向起决定性作用,因而中美两国必须和其他国家合作。2020年李显龙在美国《外交》杂志发表文章,对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表示担忧的同时,再次表明新加坡不愿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

就经济领域而言,特朗普政府在"印太战略"整体框架下,试图通过譬如∶ 美日+东盟,美日澳+东盟和美印+东盟等形式,即"美国+X+东盟"这一合作模式来对冲中国在该地区不断拓展的影响力。但是,特朗普政府的政策试图让其亚太盟友承担更多的合作交易成本,且并未充分考虑东盟成员各国的实际发展诉求,因此战略效果并不尽其意。相反,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与东南亚国家共同发展的进程。澜湄合作是当前中国实现与东南亚地区国家共同发展的典范。为深化澜湄六国睦邻友好的务实经济合作,共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除成立了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和澜湄环境合作中心外,2018年首批132个澜湄合作专项基金项目均顺利实施,近30个基础设施和工业化项目开工。此外,在2018年金边举行的第二次领导人会议上,也将既有的"3+5合作框架"升级为"3+5+X合作框架",旨在重点开展在水资源、产能、农业、人力资源和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合作。不同于美国区域合作模式的单边利己特征,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合作模式具有显著的务实性、全面性和互利性。综上,尽管中美在东南亚地区战略竞争的态势加剧,中国在睦邻、安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原则指导下,明显改善并缓和了与东南亚地区争端国家间关系的同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也推动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国家共同发展的进程。

(二)南亚地区形势基本稳定

拉拢印度制衡中国,是美国介入南亚地区事务的主要目标。在美国视中国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之前,美国相当一段时期对南亚事务的关切聚焦地区核问题和反恐问题。尽管因反恐美国一度和巴基斯坦建立了密切的安全合作关系,但特朗普总统执政后,对巴基斯坦的反恐"决心不坚定"表示不满,以及取消美国对巴基斯坦的安全援助等行为表明,巴基斯坦不是美国当前在南亚地区试图争取的主要对象。特朗普政府制定的"印太战略"有显著的大国优先导向特征,即美国更重视优先发展与地区大国的双边和多边关系。与此同时,由于美国在南亚地区存在传统安全盟友缺失的现象,且南亚地区对中国地区影响力拓展担忧的主要国家是印度,因而当前美国在南亚地区积极拉拢印度。特朗普政府不仅将多款美式先进武器装备出售给印度,将阿帕奇攻击直升机机身生产线投放至印度,同时在《2019年度国防授权法案》中批准了取消《以制裁反击美国敌人法案》对印度制裁这一内容。2018年举行的美印"2+2"高层对话中,双方签署《通信兼容性和安全协议》,允许印军接触美国的通信网络,确保美印军事力量的通信联络能力,实现双方在指挥、监控和侦察相关方面的数据共享。推进美印双边军事安全合作的同时,美国还积极推动印度融入美国在亚太地区既有的双边同盟体系。特朗普政府不仅频频促成美日印三方军事演习,同时2019年9月举行的美日印澳"四边安全对话机制",也从四国原有的司局级别的磋商首次调整为部长级别的磋商。

尽管美印频繁互动,且现实中的中美分歧和中印分歧大于美印分歧,但美国试图通过拉拢印度制衡中国的实际效果有限。在班公湖和加勒万壑河谷地带暴发新一轮中印边界对峙之际,特朗普总统明确表示期望扮演"调停者",来"确保"地区的安全和稳定。然而,印度政府公开谢绝特朗普"好意"。2020年5月28日,印度外交部发言人AnuragSrivastava表示,中印将在建立的军事和外交机制下,通过对话解决边界纷争。印度即便期望与美国合作制衡中国,也不愿意成为美国在南亚地区打压中国的棋子。

就中印双边关系而言,自洞朗事件后,中印双边关系维持表面稳定。2019年 10月中印两国最高领导人在金奈会晤时,莫迪总理表示在照顾彼此重大关切的同时,也需要有效管控和处理双方之间的分歧。尽管近期中印边界地区纷争再起,但总体形势依然可控。当前,印军在中印边界地区的反复挑衅行为,实质是印度军方基于寻机主义试图增加自身在中印边界谈判中的要价筹码。

此外,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和睦邻、亲邻周边外交政策的指导下,中国和南亚地区的尼泊尔、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国等,保持整体稳定或向好的双边关系。2019年中国与尼泊尔、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国公开发布的三份联合声明均指出,推进、扩大双方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相关合作项目的同时,将继续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尊重和支持彼此的核心利益、重大关切和自主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

然而,在推动各自与中国关系发展进程中,各方有所区别。中国和尼泊尔实现了稳中有进的双边关系。在中国和尼伯尔的联合声明里,尼方不仅重申坚定奉行一个中国原则,也明确提出不允许尼泊尔领土被用来从事任何分裂反华活动。在美国出台"印太战略"试图拉拢南亚地区国家,对冲中国不断拓展的地区影响力之际,尼方官员表明不愿参加美国旨在制衡中国的"印太战略"。与此同时,中国于2019年批准尼泊尔在成都设立领事馆。

中国与斯里兰卡保持着稳定的双边关系。尽管在 2015年因其国内政治因素,中斯发生了"港口城事件",但随着斯里兰卡国内政局逐渐稳定,中国在科伦坡港口的建设项目也重新恢复。2019年12月斯里兰卡新任总统表示,斯政府不会与中国重新谈判汉班托塔港合作协议,已签署商业合同不会因政府更迭而变化。此外,斯里兰卡对中国为维护南海和平与稳定而作出的努力表示赞赏。

中国和孟加拉国,自 2016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维持稳定的双边关系。在孟加拉国和缅甸一度因罗兴亚人事件关系紧张之际,出于维护地区稳定和秩序,暨2017年亚欧会议外长会上,中方提议分三阶段解决罗兴亚人问题后,在2019年的中孟联合声明中,中国表明愿继续举行中孟缅三方会晤,妥善解决若开邦问题。

综上,尽管美国诉求在"印太战略"框架下拉拢南亚地区国家,尤其是地区大国印度来制衡中国,但是印度较明确寻求自主处理与中国关系和中印关系维持表面稳定的现实,使得美国欲通过介入南亚地区事务制衡中国的实际效果不尽其意。与此同时,中国与南亚地区其他国家维持了稳定或向好的双边关系。

(三)中国和俄罗斯、中亚国家关系稳定

俄罗斯一直视中亚地区是其"传统势力范围",尤其自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暴发后,随着西方国家加大封锁和制裁俄罗斯的力度,中亚地区对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经济意义进一步提升。当前,尽管美国试图通过"C5+1"机制和"新丝绸之路计划"提升其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但由于投入力度较小且经营时间较短,因而实施效果尚不明显。鉴于此,持续维系中俄关系的稳定发展,是中国和中亚地区国家关系稳定向好的大前提。

中俄持续地良性互动深化了双边战略互信,特朗普政府"拉俄制华"的策略面临较大阻力。为稳定全球秩序,反对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2016 年中俄两国元首签署了《关于加强当代全球战略稳定的联合声明》,《关于协作推进信息网络空间发展的联合声明》和《中俄联合声明》。2019年6月,中俄两国元首重申继续遵循《关于加强当代全球战略稳定的联合声明》,同时明确抨击美国退出《中导条约》、拒绝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等破坏性行为,并就维护多边军控体系、政治解决防核扩散问题和加强战略稳定提出了"中俄思路"。2020年7月,中俄第八次执政党会议期间,双方执政党明确将在新形势下,不断深化战略沟通,反对外部势力干涉,维护多边主义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在军事合作方面,中俄不仅在2017年签署了《2017-2020年军事领域合作发展"路线图"》,中国还受邀接连参加了俄罗斯大规模战略演习,即"东方—2018"和"中部—2019"战略演习,并和俄罗斯首次举行联合空战战略巡航,与此同时,俄罗斯方面还在第十六届"瓦尔代论坛"公开表示,中俄将共同研制新一代导弹预警系统。

在新冠疫情暴发期间,中俄也不断深化双边相关合作。在美国舆论大肆渲染"中国病毒起源论"期间,俄罗斯总统普金在四月与习近平主席通电时表示,俄方在病毒问题上不接受抹黑中方做法的同时,俄罗斯将继续同中国加强抗疫等各领域交流合作。在俄罗斯官方指出美国领导层高调批评世卫组织的相关立场具有非建设性,不合时宜的同时,中国对俄立场表示赞赏,并明确愿同俄方在内的国际社会一道,支持世卫组织在全球抗疫合作中发挥领导作用。

总的来说,尽管在视中国为首要战略竞争对手的背景下,本届美国政府试图通过缓和并改善美俄关系,达到制华的目的,然而,克里米亚危机后的新一轮中美俄三边战略互动中,美国政治精英建制派对俄罗斯敌意难以短期扭转和中俄不断深化的战略互信,使得美国方面试图通过钉入"楔子",比如在美俄核武器和新型战略武器谈判之际"呼吁"中国参与,以及试图渲染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亚地区推进将削弱俄罗斯在中亚地区影响力等,离间中俄关系的做法难以达到美国诉求的效果。

在中俄关系不断深化,中国奉行睦邻、安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处理与中亚国家关系的背景下,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推动了中国与中亚地区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和合作。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实现了与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吉尔吉斯斯坦"2018-2040 国家发展战略"和塔吉克斯坦"2030年前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与此同时,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在各自与中国发布的双边联合声明中均表示,各方将不参加任何损害对方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的联盟或集团,也不同第三国缔结此类条约。不允许第三国、任何组织、团体或人员在本国领土上从事损害对方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的活动。理解和尊重各自独立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各方政府为维护国家内部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所采取的一切措施。

此外,各方继续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重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为维护中亚地区的稳定与和平,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表示,愿与中国在上合组织为代表等地区和国际有关机制框架下,开展打击"三股势力"、国际恐怖组织和网络犯罪等一切形式的跨国有组织犯罪活动。

在新冠疫情暴发期间,中国与中亚地区国家开展了积极的抗疫合作。中国新冠疫情暴发早期,中亚国家是第一批向中国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的国家。在随后中亚国家疫情暴发之际,中国也第一时间提供了必要的物资援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杨洁篪在今年应邀访问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时,就中方与三国疫情间和后疫情实际合作的重点进行磋商。总体来看,由于美国介入中亚地区事务有限,在中俄关系持续良性互动,双边战略互信不断深化的前提下,中国和中亚地区国家保持了整体稳定向好的发展势头。

综上所述,尽管当前美国政府试图在"印太战略"框架下制衡中国,但一方面,其战略本身极强的单边利己主义和优先推进与地区大国关系的特征;另一方面,中国通过推进务实、互利的"一带一路"倡议和践行睦邻、安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使得美国"印太战略"的实际执行效果大打折扣。中国维持了周边政治生态大体稳定的趋势。


四、结论


特朗普执政时期,大国竞争成为美国对华战略的主要定位,亚太地区成为美国地缘战略部署的核心区域。尽管美国试图通过加大在亚太地区的投入力度来打压中国,但是美国地区传统盟友和伙伴在美国政府采取"威逼"手段之际,不愿明确在中美之间选边,以及中国和周边国家关系的稳│定、缓和或者向好,既表明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实际影响力有限,也反映了中国相关周边政策的合理有效。中国仍需持续主动地塑造符合国家利益的周边生存和发展环境。美国如今视亚太地区为首要地缘战略部署区域,是美国国内政治精英阶层基于国家战略目标和威胁排序的结果。中美战略竞争关系定性是双方相对实力变化所致,美国政府的更迭并不会对此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大选结果可能引起的变化集中在具体实施手段方面。在中美战略竞争呈现负面趋势、美国将亚太地区视为其全球战略首要部署地区的前提下,中国在经略周边地区时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需要明确意识到,中美关系向好并不是构建良好的周边环境和中国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的要结和前提。有观点认为大国关系应先于周边关系,只有中美关系向好,周边才能理顺。事实上,这种逻辑是先验地将中国周边笼统视为美国的传统势力范围。2017年以来,亚太地区发展态势和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发展否定了这一流行的观点。现实情况是,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美国在亚太地区遏制中国的力度再升级,但与此同时,中国与多数周边国家关系实现了改善。周边是中国地理上的客观实在。崛起大国在维护自身国家利益时,需要立足本国与周边国家的直接关系来制定周边政策。

第二、中国要通过"一带一路"重点经营好周边地区,切实把关注点放在周边国家的关系塑造上,才能在与美国的战略博弈中拥有更多空间。在中美战略竞争背景下,亚太地区是美国认为与中国的核心地缘竞争区域。美国当前主要以地区安全提供者的身份介入亚太地区事务,然而大部分中国周边国家不愿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所以使得美国联合地区多数国家在安全问题上对中国集体发难的空间有限。中美当前竞争的领域在经济和科技方面。因而,中美在中国周边地区的博弈将围绕发展模式、发展理念和地区创新力展开角逐。特朗普政府虽然退出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但在"印太战略"框架下,仍积极团结地区主要盟友在经济和科技领域封锁中国,并试图将中国周边国家发展为与中国部分产业"脱钩"的替代市场。中国需要高质量地在周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明确"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优化中国周边经济结构,巩固、提升中国在亚太地区影响力等方面的重要性。

第三、中国要继续在周边地区突出共同发展的议题,打造共同发展的地区发展生态。亚太地区是中美战略竞争的核心区域。与此同时亚太地区│及其国家也有各自的发展诉求和共同发展的议题。从美国通过"印太战略"介入亚太地区的现实来看,美国在亚太地区政策重点在于破环中国在│周边地区的经营。通过安全议题扰乱地区发展方向的同时,美国无意于关│注地区国家尤其是地区小国的发展诉求本身。中国要反其道而行之,扎实│推进共同发展的地区合作规范,建设性地帮助地区国家解决长期发展问题。一方面,中国在地区公共治理领域,要充分关切需要地区国家通力合作的公共议题,发挥大国责任,提供非传统安全和经济领域的地区公共产品,协调供给机制。另一方面,鉴于地区不同国家的发展情况和诉求存在差异,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要更多从双边经济关系入手,积极推动较成熟的次区域合作,先完善与缅甸、柬埔寨、巴基斯坦等重点国家的合作,落实澜湄合作相关项目作为示范,让中国周边地区在中长期以发展和合作作为主要关切。

第四、中国要极力避免与主要战略协作大国之间发生战略误判和区域竞争关系。美国当前视中国和俄罗斯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尽管特朗普政府表现出在涉俄核心利益问题上采取战略和解的倾向,但美国战略界主流仍主张维持对俄打压和制裁的力度。中国周边大国里,日本和印度均是美国的盟友或战略合作伙伴,俄罗斯是中国周边地区和全球层面唯一可以形成战略制衡美国的大国。因此,作为彼此相邻的大国,中国需要尊重俄罗斯的核心地缘利益诉求,避免释放错误的战略信号,影响两国的合作基础。基于历史、战略因素考量,中亚地区一直被俄罗斯视为"势力范围",是其核心利益所在。中国在俄欧亚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要避免无视俄罗斯的利益和关切,在中亚和白俄罗斯采取冒进和经营策略,引起俄罗斯战略误解。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亚美尼亚一道成立了"欧亚经济联盟",该组织被俄罗斯视为助力其黏合后苏联空间和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部署。而五国同时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因此,中国在俄欧亚地区推进"一带一路"时,要首先立足巩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一前提,重点放在寻求中俄共同利益交集上,采取与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进行机制对接,而非与相关国家采取双边深耕的合作方式。

作者:高程 王莎莎(作者分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

原载于2020年第6期《战略决策研究》



    进入专题: 特朗普   中美关系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大国关系与国际格局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386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