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内容提要: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实质是世界秩序的重塑,体现为大国力量对比均衡化、经济全球化遭遇“反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充满变数、文化多样化催生“模式之争”、国际行为体多元化、国际危机常态化。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中国的“应变方略”,包括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思维、新形势与新布局。进一步运筹好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两大关键,一是统筹兼顾“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二是趋利避害、维护并延长重要战略机遇期。
关 键 词:习近平外交思想 世界大变局 战略机遇期
当前世界正处在新旧秩序“新陈代谢”、此消彼长的过渡期,不稳定与不确定性格外突出。面对深刻复杂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央外事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系统论述了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丰富内涵与宽广外延,彰显了中国外交战略思想的继往开来与大国担当。进一步运筹好新时代中国外交应贯彻落实习近平外交思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统筹兼顾“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有效维护并努力延长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具体表现
在2018年6月22~23日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①习近平提出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本质是世界秩序的重塑,其核心是世界权力在国家之间以及政府与社会之间的重新分配,其具体表现包括如下六个方面:
第一,世界力量对比呈现“东升西降”、“新升老降”,新兴经济体与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大势难改,西方在国际体系中的主导权与美国的霸权难以为继,国际战略格局多极化步入“多级化”的新阶段。当今世界主要力量呈现为“一超六强”,其分别属于三个层级:第一层级仍是美国,第二层级包括中国、欧盟、俄罗斯,第三层级为“脱欧”后的英国、日本、印度。其中,中国的综合实力坐二望一,其“世界第二”的特殊地位更加敏感,易被“聚焦”乃至“前后夹击”。而世界力量对比“东升西降”、“新升老降”,特别是“中进美退”,也使得美国的危机感加深,其不甘示弱并加紧反制,重点施压围堵中俄两国,导致中美、美俄战略博弈加剧,博弈领域涵盖经贸文化与地缘政治等,较量手段包括舆论战与贸易战等,乃至引发了世人对所谓“新冷战”的担忧。与此同时,美国特朗普政府还企图分化新兴大国以免两线作战,试图拉拢印度与俄罗斯以全力压制中国。
第二,经济全球化、多边主义与全球治理遭遇“特朗普逆风”。美国民粹主义甚嚣尘上,特朗普政府一味强调“美国优先”和所谓的“公平贸易”,大肆推行贸易与投资保护主义等“反全球化”的倒行逆施,重点针对中国乃至盟友发动贸易战,致使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自由贸易多边机制备受冲击。特朗普还大搞反多边的“退出外交”,坚持唯我独尊、唯利是图、推卸责任。
第三,社会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势不可挡,新科技与新工业革命的“双刃剑”效应凸显。互联网将全球“一网打尽”有利有弊,网络安全脆弱敏感,人工智能与“无人化”等新技术应用加快,其潜伏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与国家安全异化突变的风险,与此同时大国之间尤其是中美高科技竞争日趋激烈。
第四,文化多样化进一步走强,“发展模式之争”加剧。中国倡导践行文明对话与治国理政交流互鉴,独立自主、对外开放、改革创新、行之有效的“中国模式”影响力增强,导致西方发达国家对华政治疑虑与意识形态焦虑加重,故而大肆炒作与不断翻新“中国威胁论”。
第五,国际关系行为体多元化影响深远复杂。非国家行为体五花八门、大行其道,其借助全球化与信息化发展壮大,高科技跨国公司的能量尤为惊人,美国企业优势明显,政府权威及国家安全面临侵蚀,自17世纪中叶以来延续至今、以主权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正经历深刻转型。
第六,国际危机趋于常态化,“黑天鹅”与“灰犀牛”层出不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警告全球过度举债,指当前全球债务规模超过了10年前金融危机最严重时的水平,国际金融危机可能改头换面、卷土重来;持续八年的中东北非危机仍然看不到尽头,美国退出伊朗核协议催生新乱局;欧美族群矛盾与社会分化酝酿内部政治危机,其外溢效应堪忧。美国特朗普大搞“推特治国”、一味任性斗狠,不排除其为摆脱国内执政困境(如“通俄门”调查等)而对外逞强,以转移国内公众视线。西方政治民粹化尤其是“特朗普变量”加大国际形势的不稳定与不确定性;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与生态环境危机频发,特朗普为美国一己之私悍然退出《巴黎协定》,2018年全球极端天气频发为世人敲响警钟。
由此可见,当今世界正处于新旧秩序交替的过渡期,世界秩序重塑潜伏着失序乃至无序的风险,中国新时代遭遇世界大变局,外部挑战更趋复杂多变。
二、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中国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方略
适值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多事之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释了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五个新”(新经验、新思想、新思维、新形势、新布局),堪称中国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应变方略。
首先,回顾总结新时代中国外交新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外工作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波澜壮阔,开创性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经历了许多风险考验,打赢了不少大仗硬仗,办成了不少大事难事,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强调对外工作积累了有益经验和深刻体会,包括“七个坚持”: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注重内外兼修、内圣外王;坚持战略自信和保持战略定力,乱云飞渡仍从容,冷静观察、沉着应对、从长计议;坚持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提出了一系列国际关系新理念,为世界注入正能量、贡献中国智慧;坚持战略谋划和全球布局,引领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特别是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大手笔;坚持捍卫国家核心和重大利益,坚决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主权;坚持合作共赢和义利相兼,致力中外良性互动,主动承担大国责任;坚持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强化风险预判与危机管控,确保了战略主动。
其次,提炼升华新时代中国外交新思想,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简称“习近平外交思想”),这是中共十九大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外事外交领域的具体呈现和最新发展,内涵丰富、逻辑严密,古为今用、继往开来,包括十大方面②:一是在领导体制上,以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统领,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强调,外交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必须坚持外交大权在党中央。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令行禁止、步调统一。对外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党、政府、人大、政协、军队、地方、民间等要强化统筹协调,各有侧重,相互配合,形成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对外工作大协同局面,确保党中央对外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落到实处。而依据中共中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原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升格为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可以说,这一外事领导体制是对“大一统”的中华传统战略体制的传承;二是在战略目标上,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这是当代中国“大战略”的本质体现,即谋求民族复兴并为此打好“新持久战”;三是在思想境界上,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天下为公、兼济天下、协和万邦、世界大同”的中华传统王道战略文化的一贯抱负和胸怀,而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书也已出版;四是在内在定力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这体现了“外交是内政的延续”的本质规律性,即内政与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其政治信仰与政治本色对外交的决定性作用;五是在主要途径上,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外交对古代中国优秀外交遗产的传承,既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外交的大手笔,也是地缘经济的大智慧和共同发展的大平台;六是在崛起方式上,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信“国强必霸”的所谓“铁律”,这是“和为贵”和“以德服人”的中华王道战略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体现;七是在关系形态上,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这体现了“与人为善、广结善缘、广交朋友”的中华伦理道德,和“悦近来远”、从容周旋、保持主动的外交战略意图;八是在价值取向上,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这同样体现了“天下为公、兼济天下”的中华传统战略文化大格局;九是在现实依归上,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底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这是居安思危和底线思维的体现,反映了中华传统战略文化的务实性与忧患意识;十是在大国形象上,以对外工作优良传统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为方向,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当代中国外交弘扬“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儒家品格,着力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不断传播正能量,不断展现“中国机遇”与“中国贡献”。
再次,深刻阐述新时代中国外交新思维,包括“三个正确观”:一是正确历史观,即不仅要看现在国际形势什么样,而且要端起历史望远镜回顾过去、总结历史规律,展望未来、把握历史前进大势;二是正确大局观,即不仅要看到现象和细节怎么样,而且要把握本质和全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避免在林林总总、纷纭多变的国际乱象中迷失方向、舍本逐末;三是正确角色观,即不仅要冷静分析各种国际现象,而且要“把自己摆进去”,在中国同世界的关系中看问题,弄清楚在世界格局演变中中国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制定中国对外方针政策。
“三个正确观”之中尤以第三个即“正确角色观”最富新意,因为当今中国的国际角色更趋丰富,从对国际社会的影响看是“负责任大国”,即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三个者”(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③从中外力量对比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崛起大国,在承担更多大国责任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外部阻力;另一方面仍是发展中大国,应坚持“内功优先”,对外承担大国责任需量力而行。
复次,辩证研判新时代中国外交新形势,对“历史交汇期”趋利避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2022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具有特殊重大意义。强调要深入分析“世界转型过渡期”(即世界秩序重塑与“新陈代谢”)国际形势的演变规律,准确把握“历史交汇期”中国外部环境的基本特征,统筹谋划和推进对外工作,为此辩证提出“四个既和又”:
一是既要把握世界多极化加速推进的大势,又要重视大国关系深入调整的态势。多极化虽令“唯一超级大国”难以为所欲为,但与此同时中国加速崛起“树大招风”、存在被“前后夹击”的风险;二是既要把握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的大势,又要重视世界经济格局深刻演变的动向。全球化虽难完全逆转,但西方发达国家民粹主义泛滥、保护主义抬头,“反全球化”逆流汹涌;三是既要把握国际环境总体稳定的大势,又要重视国际安全挑战错综复杂的局面。多极化与多边机制虽令大国关系总体稳定,但特朗普唯利是图、唯我独尊的“美国优先”搅得天下不安,非传统安全威胁更是层出不穷;四是既要把握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大势,(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国际关系 > 中国外交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18882.html 文章来源:《现代国际关系》201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