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浚:欧盟与亚洲关系的演进及发展前景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97 次 更新时间:2019-10-09 19:56

进入专题: 欧盟   欧亚关系  

张浚  

在全球价值链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欧洲和亚洲的经济联系变得日益紧密。未来10—15年中,全球90%的经济增长将发生在欧盟之外的地区,而其中相当大一部分会产生在亚洲地区。因此,与亚洲地区的关系对欧盟的未来发展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一、全球化、全球价值链及欧亚之间的经济联系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欧洲和亚洲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这首先表现在两个地区之间不断发展的贸易联系之上。尤其重要的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过程出现了“碎片化”倾向,一些生产活动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使得全球价值链不断发展。在这种条件下,传统的贸易统计数字已经不能全面地反映欧洲和亚洲经济联系的实际状况。大量的欧洲工业向亚洲地区转移,亚欧之间形成了经济上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

根据在全球价值链中欧盟与亚洲关系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全球化过程中,欧盟尤其是欧元区国家利用国际分工的程度远远高于美国和日本,从而更加深入地融入全球价值链中。自1995年起,欧元区12国的制造业使用进口中间产品的比例不断上升,大量的进口产品来自亚洲地区。至2007年,中国变成了欧元区12国生产所使用的中间产品的最大外部提供方,这还尚未考虑到日本、东南亚和印度等其他主要的亚洲国家。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加深的区域经济联系同时带来了被称为“区域化”的现象。地理距离仍然影响着跨国公司主导的超越国界的生产活动,而出现了以“总部经济体”+“工厂经济体”的区域性生产链条,最为突出的是北美、欧洲和亚洲三大经济板块,也被称为“北美工厂”、“欧洲工厂”和“亚洲工厂”。三个区域内部的经济关系比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要密切得多,而三个区域经济相比较而言,亚洲地区的价值链关系最为复杂。关于亚洲与欧、美之间价值链关系的分析显示,在三个区域内部的价值链贸易的紧密程度以及区域内部各经济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要远远超过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而就区域间产业链发展情况来看,1995—2009年间最大的变化是跨太平洋价值链贸易的发展。

除跨太平洋经济关系发展之外,1995年以来全球化和全球价值链发展所带来的另外一个变化是: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新兴经济体快速发展,其中中国的经济发展尤其引起关注。1995年中国还是全球价值链贸易中一个无足轻重的国家,到2009年,中国已经和美国并列成为全球最大的中间产品提供方,其出口的中间产品总量占到了全球中间产品出口量的11%。同时,中国还是最大的中间产品购买方,其进口的中间产品占全球中间产品进口总量的13%。目前,中国同美国、德国和日本一道成为全球价值链贸易中举足轻重的角色,而且,中国成为与美国并列的向全球提供中间产品的国家。这种发展趋势还意味着,不仅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中国经济的依赖程度加强了,而且,中国经济的继续发展尤其是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和产业升级会给欧美发达国家带来竞争压力。

综合分析亚洲地区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变化可以看出,亚洲的经济发展对于欧洲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给欧洲国家带来了极大挑战。欧盟不再把单纯贸易量的增长视为贸易政策所要实现的目标,而是致力于保证欧盟在全球价值链高端的位置,并保持自身在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领先优势。

总的看来,在全球价值链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欧洲和亚洲的经济联系变得日益紧密。根据2015年欧盟委员会的估算,在未来的10—15年中,全球90%的经济增长将发生在欧盟之外的地区,而其中相当大一部分会产生在亚洲地区。因此,与亚洲地区的关系对欧盟的未来发展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二、欧盟对亚洲政策及欧亚区域间合作的发展


整体上说,欧盟的亚洲战略主要针对的是东南亚、东北亚和南亚地区,2001年欧盟更新其亚洲政策时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一并纳入。经济因素在欧盟的战略考量中占据了首位。但是,在亚洲创造于欧洲有利的经济环境,尤其是推动市场开放涉及经济、社会和政治领域的诸多政策。同时,欧盟发展同亚洲的关系还需要考虑亚洲地区的政治现状,所以,欧盟对亚洲的战略是全方位的,政治和安全目标被置于经济目标之前,但其背后的推动力力量是经济的。

为了实现对亚洲战略,欧盟积极推动两个地区之间的合作,1996年联合新加坡倡议启动了区域间的合作机制“亚欧会议”。亚欧会议是区域对区域的对话机制,成员根据所属地区分为两个集团,一边是欧盟及其成员国,另外一边是亚洲国家。这种区域对区域特性体现在亚欧会议的日常组织之中,给亚洲国家之间加强合作带来了外部压力。在亚欧会议启动后不久,在东亚就出现了一些新的合作与对话机制,如“10+1”和“10+3”定期对话机制。

但是,原本“地区对地区”的对话机制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欧亚之间的合作也出现了多元化趋势。从2001年起,欧盟从推动地区之间的对话与合作转而发展与亚洲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之间的多重双边关系。尽管2001年的对亚洲政策文件强调了继续区域间对话的重要意义,但文件也同时指出与亚洲伙伴发展双边经济关系的重要意义,预示了此后欧盟发展同亚洲国家关系的路径的转变:从多边主义和加强区域间合作转向了加强多重双边关系。

导致欧盟对亚洲政策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亚太地区翻天覆地的变化。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亚太地区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如雨后春笋,截至2014年底,APEC成员间一共签订54个区域贸易协定/自由贸易协定,包含APEC成员对外建立并生效的则高达148个。多重因素导致了这种发展趋势,第一,WTO框架下的多边贸易谈判停滞不前,地区经济利益关系日趋紧密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市场开放、加强区域合作以实现共同发展的需求。第二,大国利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一方面希望借助发展亚太地区的区域合作来对抗欧洲共同市场所可能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希望通过推动有约束力的协议来实现东亚市场的深度开放。但是,在亚太地区不具备通过有约束力的协议来实现市场开放的条件,所以亚太国家纷纷通过签订区域贸易协定/自贸协定来推动彼此之间的市场开放。

国际多边贸易谈判的停滞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态势导致了欧盟也不得不选择发展同亚洲国家多重双边贸易联系。与此同时,区域间合作停滞不前,表现为亚欧会议这个区域间的对话机制缺乏动力,成果有限。

欧盟从推动区域间合作转向发展多重双边经济关系,说明欧盟的对外经济战略在两个方面受到了阻力。一是,加强亚欧之间经济联系的目标没有能够充分实现,尽管欧亚之间的贸易量迅速提升,但无论是从贸易量还是从价值链的角度,欧亚之间经济关系的发展速度和密切程度都比不上亚洲国家与北美之间的经济关系。就东亚、欧洲和北美三个经济板块之间的联系来看,欧亚之间的经济联系仍然是最薄弱的。二是,从亚欧会议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欧盟力图联系亚洲国家来共同加强国际多边框架,但是这种努力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尽管如此,此前发展起来的欧亚之间的联系网络为推动亚欧之间的经济关系开创了多重渠道,有区域层面的,有国家层面的,还有社会层面的,这为欧亚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结论: “一带一路”及欧亚关系的未来发展


纵观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体系的发展趋势,欧亚之间跨区域经济关系的发展速度落后于环太平洋地区的经济联系,加强欧盟和东亚之间的经济纽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由于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欧盟希望加强在欧亚经济联系的愿望得到了有力支持。在目前中美贸易冲突加剧的背景之下,持续稳定地推动亚欧经济关系的发展对于促进全球经济的繁荣与稳定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浚,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摘自周弘、苏宏达主编《欧盟对外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10月版)



    进入专题: 欧盟   欧亚关系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850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