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强:一个可敬而且可亲的人——怀念我的导师陈旭麓先生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966 次 更新时间:2017-09-15 09:13

进入专题: 陈旭麓  

杨国强  

我十七岁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始知陈旭麓先生之名。二十年以后入师门,随先生习史,受教于和风化雨之中。寒暑易移,历历见先生以热肠真心向人,道德学问立身,乾乾硁硁而不知老之将至,私心每多孺慕。在一个权威和情谊同趋淡化的时代里,有些人可敬而不可亲,有些人可亲而不可敬,有些人既不可敬又不可亲。回顾人群,可敬而且可亲如先生者是不多的。毕业前夕,先生嘱我留意近代儒学的变迁,期于师生合作,写《近代中国新儒学》一书。言犹在耳,而先生遽尔谢世。闻讣之日垂首坐先生书房中,睹物思人,泫然呜咽。

我自小受学,先后历多师,先生是恳恳扶植我的第一人,八七年春,我听先生讲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有得,返视一百一十年之间的历史人物,常常时贤所论之外别有会心,初作《曾国藩简论》一文送先生批阅。先生当日阅毕,次一日,亟召我去谈,语酣情长,多奖掖之词,并亲手封寄,力荐于《历史研究》杂志。文章刊出后,稍得学界好评,先生为之心喜,两次对我说:“打响了”。他的高兴,更在我自己以上。其实,大学四年,我学的专业并不是历史。以初学历史而间有所斩获,正得益于初悟先生关于近代历史的总体思想。

回想数年以前在另一个学校的另一个系里读书时,曾作《试论孔子天道观中的“命”》一文投学报,事垂成而为一位业中国哲学史的老师所沮。以此事比彼事,其感触实难一一言述。师与师之间的差异,相去竟如此之远,而小知识分子与大知识分子人格之不同也由此确然可见。继之,先生以《曾国藩与传统文化》为题,命我作硕士论文,并谆谆期以再努力。以我资质之钝迟不敏,完成这个题目并不是一件轻易可就的事,然而每苦窒涩,我师之情常会涌上眼前心头,催我勉力以赴,积数月之久稿成,先生阅两过,称许能得其心,以“有卓识”三字相奖。答辩之日,特请博士导师王元化、冯契先生和由京来沪的金冲及先生出席,领我受诸先生一评。而接送用车,司机索所谓加班费,皆出先生私囊。父之于子为至情,其殷切感人殆实过于此。答辩毕,宣读诸先生评审词,当我听到“答辩委员会对所提问题的回答表示满意”一语时,久久思我师三年裁化之恩,不觉眼为之湿。在人的一生中,很多东西都会成为过眼烟云,但学生永远不会忘记曾经以心血相哺的老师。

先生是一个历史学家,同时又是自觉于天下国家之责的人。合两者之义而一以贯之,他名之曰“以史经世”。政治风雨的来来去去,曾给中国知识分子留下过难以平复的创伤,也养成了另一些人善整同类的惯性。先生从风雨中过来,至老犹受深文周纳者欺,然而他并不怯于无端得咎,近年引史发议,益多论时之言。在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还全力贯注,阐述民主、科学、启蒙;呼唤“历史学家的良知”和真实的“信史”,期于反思历史,给今日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提供一种启迪。他对我说过:“到了这个年纪,我不能再讲自己不相信的话了”。一个患于私的人是不可能在老境日近之时讲出这种话来的。它不仅显示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勇气,而且显示了中国知识分子历经忧患而从未泯灭的良心。老师和学生之间,传授学问易;度化气质难,而大匠塑人总是两全的。相从数年,于学问之外,从先生身上我又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学者应有的怀抱和精神境界。改革的中国需要知识分子,然而没有怀抱和境界,知识分子是站不起来的。

去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晚我去看先生。其时,他刚从广州参加戊戌变法讨论会归来,到家还不满二十四小时。虽甫经劳顿,犹孜孜有兴,与我谈移时。在叙述近期思考中的若干问题时,先生表现了一个健于思想者特有的理性神采;而言及会议期间朱月白来看他,先生又拳拳为其工作环境之不如人意而怅然。在这种场合,他流露的则是一个富于感性者的至性。他有心帮朱月白换个环境,并嘱我以后常给她写信。学生虽已毕业远去,而老师的心却不能忘怀学生。望着鬓已斑斑白的先生,我几拙于言词。当我向先生告辞的时候,绝不会想到这同时又是与先生的永诀。四天之后,他就离开了人世。旬月以来,我常常想起先生,也常常想起这一天的晚上。

在这个世界上,我有幸遇到了一位好老师。然而造化无情,相随仅三年几个月,我又失去了领我走入学界的老师。岁月可以淡化震悼的苦痛。但怀念之情是绵绵无尽的。好在先生留下的思想和情谊是不可磨灭的,而这一切都足以使他不朽。

一九八九年一月

原载《陈旭麓先生哀思录》 ,自印本。

    进入专题: 陈旭麓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人风范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595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新史学1902,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