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进入专题: 人文教育
自序
1. 如果说“智育”的中心是培育工具理性,那么,德育、美育、体育乃至整个教育的要义则应是培育价值理性。
2. 《教育论语》并非刻意建构,而是随心所论,就像一部读书心得和上学笔记。
一、 教育论语
教师职业
1. 教师是人类世界最光荣、最受尊重的职业。
2. 我把学校、寺庙、医院视为人间的三大净土,而学校则是第一净土。
3. 当你看到自己的学生出色地站立于社会,你会感到人生很有意义。
教育的家庭原因
4. 佛学其实就是教育学。
高举心灵的旗帜
5. 生命质量的目的大于生存技能的目的;品格大于知识;灵魂的健康大于体魄的健康。
6. 我们的教育目标,不能培育布满心机的“三国中人”,也不能培养满身破坏性格的嗜杀好斗的“水浒中人”。
中国与美国的教育结构
7. 以高分为乐,和以“有所发现”为乐,是完全不同的方向。
8. 钱学森临终前曾发出一个提问:为什么中国的学校产生不了大人才?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回答便是:“因为中国学校缺少个性发展空间。”
9. 杜威强调的是“经验”,不是“人”;是职业准备,不是生命质量。杜威的教育思想也有可取之处,但基本上是错误的。杜威那种否认教育中心环节(育人、树人、立人)的大思路,是绝对不可取的。
10. 自然的人化,只有两条途径,一是人类集体的历史实践;二是人类个体的接受教育。
11. 优秀的老师正是掌握好“度”的老师。
美育与情感教育
12. 美育的宗旨应是这样两个目的:一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审美能力的审美主体,即马克思所说,要有“审美的眼睛”和“音乐的耳朵”。二是培养学生的人生拥有“审美境界”。
13. 美育的使命在于培育高尚的情感,美育的本质不是艺术教育,而是情感教育。这种情感乃是道德的动力。道德要成为真道德而不是伪道德,关键是一个“诚”字。必须真诚,才是真道德。
14. 教育的高境界应教育学生既爱自己的祖国,也爱全人类。既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感,又培育学生的人类情感。
德育的内涵
15. 《论语》整部书可以说就是孔子的道德经,也就是孔子的德育内涵,德育教材。
16. 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它的进步性在于它把人与人的关系从雇佣关系转化为契约关系。
17. “五四”批判旧道德,实际上是批判“伪道德”,即传统道德的变形和伪形。
18. 李泽厚的伦理学比美学更为重要。
19. 伦理是历史的产物,也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迁。而道德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规范。
20. “德育”至少必须包括二大内容:第一,明确外在社会对人的行为规范和要求,并自觉地遵循这些规范和要求,从而成为人类社会基本秩序的维护者。第二,明确并建构个人内在的道德心理形式(康德),培育自身富有绝对道德感的人性能力(也称为文化心理结构,李泽厚)。
21. 培育道德心理形式,才是德育的根本使命。
22. 人生的根本不是金钱,不是权力,不是功名,也不是谋取一个好职业。人生的根本是要做一个有心灵的人,有道德的人,有质量的人,有全面优秀人性的人。也是高举绝对律令旗帜的人。
23.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这是我最爱的康德名言,我自以为译得很好。(引李泽厚)
德育不可复古倒退
24. 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这样一种公民—人。这种人既能“理性地自我观察”,又是“世界公民”。“这种公民最根本的特征是他不是风俗习惯或者流行言论的盲从者,而是一个能够对最重要的事件进行独立思考的人。”(引Matha Nusshaum)
“智育”的内涵
25. 把“智育”理解为启迪智慧和培育智慧,可能比理解为“传授知识、灌输知识”更好。尽管两者都是必要的。
26. 信仰,意味着崇尚,意味着敬畏,意味着可以为之奋斗和为之牺牲。
27. 我的智育哲学主要是两点:一是提高认知能力比灌输知识更重要;二是崇尚真理比崇尚老师更为重要。我的人生哲学,其第一要义是对真理的崇尚。
28. 信仰会产生智力,而且会产生胆力、魄力、毅力、定力,这多种力的合力才导致成功,才构成境界。
“体育”的内涵
29. 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的孩子赢得了机器,却失去了山脉、河流、星辰、月亮以及整个大自然。
30. 如果说德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智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那么,体育则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能力。
学校的“免疫力”
31. 如果我年轻二十岁,真的让我主持一所学校,那么,我一定会让学校与社会潮流、社会风气保持一种批判性的距离。
32. 教育的目的之一应该是教导人民忽视由他们的社会环境所强加在他们身上的那些无意识的偏见。(赫胥黎 《科学研究与社会需要》)
33. 学校不仅应当有免疫意识,还应当有“反潮流”的意识。反潮流不是造反,而是坚守。即坚守教育的初衷,教育的灵魂,教育的境界。
自学与自明
34. 只要独立不移地自学,我在第二人生中,心灵还会继续成长,知识也会继续成长。
35. 经典是人生的护身符。(卡尔维诺)
36. 师法社会,师法自然,师法敌人,只要能丰富自己和提升自己,我都学习。
37. 打破“我执”,不是打破真我,而是打破假我。打破“我执”不是一次性的完成,而是一辈子的觉悟过程。打破“我执”便是打破自己所构筑的自我地狱,用权力、财富、功名垒成的地狱。自我的偶像,是最难冲破的偶像,自我的地狱,是最难冲破的地狱。
教育的境界
38. 学校天生就是追求真理的摇篮,当然要求学生要崇尚真理,把追求真理看作比追求权力、追求财富、追求功名高百倍、高千倍的精神境界。
39. 功利主义主宰的学校,不可能是一流的学校。
40. 在功利境界中,人即于“与”时,其目的亦是在“取”。在道德境界中,人即于“取”时,其目的亦是在于“与”。道德境界中的人“无我”而“有我”。而天地境界中的人,则“大无我”而“大有我”。(冯友兰《新原人》)
二、 教育讲演
1. 教育应当把培养优秀的人性、培养有质量的生命作为第一目的。
2. 人与人的差别,最根本的是生命质量的差别,就是第三维度的差别。这第三维度就是灵魂的维度。
3. 《山海经》不是一部历史,但它却是我们中国最本真、最本然的历史,是我们中华文化最本真、最本然的文化,它有一个最重要的精神,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4. 我个人主张吸收中国传统教育和美国教育的长处,对学生应当有严格要求,特别注重基本知识(智育)和基本规范(德育)的教育,同时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由心性发展和身体健康。我认为学校的基本使命是培育学生身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健康,而身体健康和灵魂健康是互动的。
5. 评价一位历史“人物”,最重要的不是看其书本语言,而是看其行为语言。
6. 专制包括专制制度、专制人格、专制语言与专制氛围。
7.天才是神瑛,教师是侍者。
8. 米开朗基罗是天才的最高范本,他包含着天才的全部密码,而这一密码的第一要义,便是天才既是“天才”(先天)的结果,也是“人为”(后天)的结果。它是两者缺一不可的完美的结合。
9.《上海摩登》堪称欧梵的代表作,这是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研究者和文科大学生必读的书。
10. 情感是人生最后的真实。(李泽厚)
11. 山顶独立,海底自行。(刘再复的座右铭)
12. 可以告慰老师的是,我虽然赤手空拳回来,但我带着母校给我的那一颗简单的、质朴的、对知识充满渴求、对人类充满信赖的心灵回来。
13. 回望人生之旅,我觉得是国光中学给了我文学的兴趣,而厦门大学中文系则给了我文学的信仰。
14.二十年来,我赢得三样东西,这就是“自由时间”、“自由表述”与“完整人格”。
三、 教育访谈与对话
1. 教育的第一目的是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性,而不仅是锻造生存技能和职业技能。(这是第二目的)。
2“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事业惨遭破坏,从批判教师开始,造成了一代的破坏性文化性格(目空一切、不知谦卑)。现在则从“弄虚作假”开始,正在形成一代世故性文化性格(善于敷衍,不知正直与创造)。
3. 二十世纪是语言学的世纪(机器的世纪),二十一世纪是教育学的世纪(培养人的世纪)。
4.推荐制度势必造成后门交易的腐败之风,势必造成学生的乖巧性格(迎合推荐主体的驯良标准),势必造成选拔人才基本规范的混乱。
5.教育面临的最关键的问题乃是能否把人培育成为一种超机器、超生物、超工具的社会存在物,而不是机器的奴隶和仅能使用工具的存在物。(引李泽厚)
6.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如何在他们的日常生活相互对待和社会交往活动中积极健康之心理。(引李泽厚)
7.中国的人文教育将面临双重的压挤,一面是原来就有的意识形态的压挤;一面是高科技的压挤。
8.我喜欢的近代思维学者是王国维、陈寅恪、钱钟书、李泽厚。
9.享受生活,不是吃喝玩乐,而是享受上帝给予的自然成果与人类自己创造的人文成果,尤其是音乐与艺术成果。懂得享受生活,才能珍惜生活。
10.我读每本书,大约都是三部曲:(1)拥抱书本;(2)穿透书本;(3)提升书本。
四、 与教育有关的文章
1. 人类童年的长度在缩短,天真的孩提王国在瓦解,一种布满自然芳香的心灵在被打成碎片。
2.人性能力包括认知能力、道德能力、质疑能力和情感能力。(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专题: 人文教育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学时评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98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