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烈:着力重振人文教育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64 次 更新时间:2021-04-29 15:42

进入专题: 人文教育  

楼宇烈 (进入专栏)  


今天,我们建立现代书院,就是要立足于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文化精神。学习国学就是为了重新振兴中国人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重新树立中国人的品格和形象,重新建立礼仪之邦的风度。如何振兴和重建?首先需要强调和厘清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问题:

务必培养教师的人文品格与素养

我们所讲的家,有小家、有大家,最大的家是国家,其次是家乡和学校。传统的书院就是一个家,书院如家庭、师生如父子。教师,应该具有两个心:爱心、耐心。关于教师的根本职责,韩愈在《师说》讲得很清楚,“传道授业解惑”,即传为人之道、授为学之方、解偏蔽之惑。为学的方法包括言行举止各个方面,包括认识世界、社会、家庭以及每个人的方法———教师要传授为学之方。很多“偏蔽之惑”都来自于认识的片面性、绝对化和理想化。《荀子·解蔽》提到了各种各样的偏蔽。有了偏蔽,就有疑惑;有了疑惑,就会产生很多心理的疾病。很多年轻人有理想之病,就是将理想绝对化,看到现实并不像想象中的样子,于是就产生困惑。作为教师,就要开启心灵,用全面、整体的眼光来教会学生认识世界。建立书院,引导教师学习传统文化,是可以培养教师的基本品德和人格素养的,进而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

务必加强中小学历史教育

敬德书院开展学术研究,不仅要研究传统教育方法,比如因材施教、教书育人的方法,还要研究现代教学课程内容中存在的问题。中小学历史教育存在的问题就比较多,欠缺的东西也比较多,中小学必须增加更多的史学教育课程。对中国历史的无知,导致了历史的虚无主义,导致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知。

当今,历史教育需求迫在眉睫。很多青年人对传统文化没有自信,是因为我们的历史教育不够。小学没有历史教育,中学教育也不多,尤其是中国历史的教育更是欠缺。历史教育的课程内容也很有问题,历史教育没有结合传统文化的教育,很多人学了历史之后反而更加反对传统文化,这个问题值得教育系统深入研究。一个人对本民族的历史失去信心,甚至看不起自己民族的历史,这一点非常值得重视。所以,务必要加强中小学历史教育。

务必重建中国人的文化信仰

敬德书院是以传播儒学为己任的。实际上,儒学发展离不开佛学和道学,儒释道是相通的。中国文化是儒释道共同塑造的,并不是单一的儒学。应该看到,没有佛教就不会有宋明理学,宋明理学也不是纯儒学,而是融合了佛教后的儒学。但是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我们要回避这个问题的原因很简单,就因为佛教是一个宗教。我们现在认为宗教就是迷信的,这根本是错误的观点,一直到今天我们都没有纠正。宗教也同样是起教化作用的,信仰最根本的含义就是表达人类内心的敬仰、敬畏。

我们过去对宗教的教育太缺乏,没有宗教的教育,所以分辨不出正确与错误,很容易让人钻空子。其实对信仰的追求很正常,而且必须要有通道让人们挖掘、抒发内心的敬意,既没有渠道、又不去主动提倡传统的“天地君亲师”,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我们的传统是尊崇“天地君亲师”,我们去祭祖,通过祭祖挖掘人内心对祖先的敬意;然后来学礼,所有的礼仪都是对内心的敬意的挖掘。礼者,敬也。人的内心必须有敬意,所以一定要挖掘内在的敬意。儒家也是提倡要“敬”的,核心是“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敬鬼神而远之,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是不用去夸大它、把它神秘化,但是要有敬意。即使对鬼神,也有不同的诠释,张载讲“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

在认识方面,我们不要将宗教排斥在传统文化之外,拒斥宗教是自己在破坏自己的敬畏心。有人说,中国人缺少敬畏心,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这是因为我们的德行培育出现问题,德行的培育首先就是敬畏。人在做,天在看,要有敬畏之心,有了敬畏之心,慢慢修炼就有了德行。

我们提出人文宗教这样一个认识,宗教并不只是神,有很多人文的含义在里面。尤其是在中国,比如佛教,佛也是个人,学佛就是让自己成佛,而不是靠佛救我。就像学儒就是自己要成圣,学道就是让人自己成仙,圣和仙也都是人,不是虚无缥缈的。中国文化的整体环境是一种充满人文精神的文化,是以人为本来构建的文化,信仰也是如此。


(本文根据作者在敬德书院2017年院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整理,有删节)


进入 楼宇烈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人文教育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哲学演讲稿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629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民政协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