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定学:精神的革命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62 次 更新时间:2015-03-02 15:36

进入专题: 精神的革命  

陈定学  


(《精神的革命》一书封面,出版时略有改动)

郑州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书号:ISBN 978—7—5645—2112—7

作者:陈定学


一、扉页题词

继20世纪的基因革命之后,科学正在酝酿着一场新的革命,这就是精神的革命。当流传了千百年的传统精神观被颠覆,当新的科学精神观取代陈旧的精神观的时候,人类的精神观将发生一场天翻地覆的大革命!


二、内容简介

精神之谜是一个长期困扰人类的千古之谜,也是哲学、心理学、生命科学等诸多学科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和哲人对精神之谜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本书对这些答案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与总结,并对它们做出了客观的评价。

千百年来,传统精神观广为流传,它一直被人们尊崇为不容置疑的经典。本书不仅对传统精神观进行了认真的审视与反思,而且对它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也提出了质疑与批评。

长期以来,精神这一概念一直缺乏一个准确、完善的定义,造成精神与许多同类概念纠缠不清的混乱局面。本书提出了一个新的精神定义,对精神这一概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并对精神与许多同类概念的区别与关系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本书重点介绍了作者所提出的一个原创精神理论——“精神分子论”,精神分子论对精神的本质提出了一个更新、更接近科学的答案:精神的本质是分子。为什么说精神的本质是分子?本书不仅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论证,不仅提出了大量确凿有力的证据,而且还通过许多科学实验进行了检验与验证。

除精神本质之谜外,还有许多精神现象之谜也是哲学、心理学和科学领域中的难题。本书尝试从精神分子论的角度,对这些精神现象之谜——思维之谜、记忆之谜、意识之谜、感情之谜、智慧之谜、精神世界之谜、他心之谜、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之谜以及意识感受性之谜等,也做出了新的解释。

随着人们对精神认识的逐步深入,一个新的精神观——科学精神观正在形成与发展。科学精神观不仅有可能替代传统精神观,而且还有可能引发人类的精神观发生一场天翻地覆的大革命,这场大革命有可能对哲学、心理学以及科学等诸多领域都产生广泛而又深刻的冲击与影响。

精神之谜一直是哲学、神学、心理学、脑科学、意识科学、思维科学、生命科学以及精神病学等诸多学科探索的一个焦点问题,所以本书很值得从事以上学科的朋友们参阅。本书语言生动活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也适宜所有对精神或意识问题有兴趣的朋友们阅读。



三、学者和读者的评论


——“你是一位严肃的学者,为发展我国学术事业下了很大的工夫。例如你说:‘精神的本质是分子’、‘精神是……氨基酸序列或蛋白质分子’,这些观点与传统观点截然不同,如能成立,就会产生重大影响。”(北京大学哲学系原主任 黄楠森教授)


——“先生提出‘精神是物质的一种高级形态’,将精神定义为各种各样的分子,是一种崭新的观点,虽有待于证实。这与恩格斯的‘精神却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的论述一脉相承,他的论述仍然需要自然科学的检验和阐明。”(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中心 寿天德教授)


——“大作不仅具有独到的创新之见,而且文笔简洁流畅。读后既能学到不少新知识,也能得到一种文学享受。”(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张浩研究员)


——“对千百年来无法破解的精神、思维、意识等谜团进行了探索,提出了特殊蛋白质分子是我们大脑之谜的真相的观点。这很可能是一本超越了时代的著作。”(网友:心随爱飘逝 )


——“非常创新且有根据的假说”( 网友:杭州apple )


——“‘精神分子论’是一种全新的观点,是对传统的物质、精神二元哲学理论的挑战。立论之新颖,设想之大胆,使人耳目一新。”(河南 宋荣甫律师)


——“中国有的科学家已经提出了关于人类精神、意识和思维的新看法,认为精神、意识和思维等都是物质的高级表现形式,而不是非物质的东西,一个理论就是精神分子论,始作俑者是陈定学,从事了40年的脑科学研究,以一种新的思想,冲击了当代哲学和心理学,作者坚信:物质的大脑怎么会造就出非物质的东西。如果这种理论被普遍接受,…… 那么很多现在无法解释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网友:夕故£淩霜)


四、作者简介


陈定学(1947—),男,祖籍河南孟州,现居郑州。主任医师,河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河南省东方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学时代因向毛泽东上书批评“五八年大跃进”、主张“包产到户”,被打成“小彭德怀”“小反革命”,蒙冤14年。虽身处逆境,仍发愤努力,致力于医学、哲学和脑科学研究数十年,提出新的精神理论——“精神分子论”,并通过新理论对大脑和精神之谜做出了全新的解释。先后发表《精神的本质是分子》《精神的结构与形态》《精神世界在哪里》《究竟什么是信息》《究竟什么是意识》《究竟什么是物质》《从科学的角度看心物关系》《哲学家对心物关系的种种误解》《心智哲学12个问题探析》《中国历史发展中的“恶性周期律”》等学术论文数十篇,并发表《一个中学生向毛泽东上万言书》《我向毛泽东上书批评“反右斗争”》《五二八编辑》《感受编风》等文章多篇,著有《破解大脑之谜——精神分子论》《精神的革命》两书。


五、自序——精神为什么要革命


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有灵性有智慧的高级动物,之所以能够成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人类具有最高级、最神奇的精神。然而精神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精神之谜的谜底究竟在哪里呢?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和哲人对精神之谜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但却一直未能破解这个深邃难解的谜。精神之谜不仅成为一个千古之谜,而且也成为长期困扰哲学、心理学及科学的一大难题。

《精神的革命》是一本专门探讨精神之谜的书,它尝试从科学的角度对这个千古之谜做出新的解释。然而,古往今来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科学家们已经写过许多探讨精神之谜的书,那么,与这些书籍相比较,《精神的革命》一书究竟有哪些新意??又有哪些独特之处呢?

1.长期以来,虽然讨论精神的书很多,但专门探讨精神本质之谜的书并不多,从多学科角度对精神之谜进行系统探讨的书更少。本书从脑科学、哲学、心理学以及信息科学等多学科角度,对精神本质之谜和精神现象之谜进行了系统而又全面的探讨,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2.虽然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和哲人对精神本质之谜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但这些答案大都分散在浩若烟海的典籍之中。本书不仅对这些答案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与总结,而且还进行了认真的审视与评析,这也是本书的一个独特之处。

3.千百年来,传统精神观一直被人们尊崇为不容置疑的经典,本书不仅对传统精神观进行了认真的审视与反思,而且对它的科学性和真实性也提出了质疑与批评。大胆质疑经典,勇于批判落后的传统观念,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4.长期以来,精神这一概念一直缺乏一个准确、完善的定义,造成精神与许多同类概念纠缠不清的混乱局面。本书不仅提出了一个新的精神定义,不仅对精神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而且还对精神与许多同类概念的区别与关系进行了详细的探讨,这也是本书的一个独特之处。

5.千百年来,不少前贤和哲人都是通过猜测、想象或思辨的方法对精神之谜进行探索,而本书则从科学的角度进行了新的探索,不仅提出了一个原创的精神理论——精神分子论,而且还通过精神分子论对精神本质和精神现象做出了更新、更为科学的解释,并且提供了大量确凿有力的证据和实验验证,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6.本书不仅对各家学说进行了回顾与总结,而且还提出了不少原创观点,例如对传统精神观的质疑与批判、精神的新定义、精神与同类概念的区别、精神分子论、科学精神观以及对诸多精神现象的新解释,等等。这些原创观点给本书带来了许多新意。

7.本书不仅对传统精神观进行了质疑与批判,不仅对精神本质和精神现象做出了更为科学的解释,而且还首次提出了“精神革命”的观点,并展望了精神革命所产生的广泛冲击与影响。批判落后的或错误的传统精神观,提出新的科学精神观,并尝试用科学精神观替代传统精神观,这不仅是本书的独特之处,而且也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8.本书是作者长达40余年艰难探索的总结与结晶,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关于作者艰难的探索历程,在书后的“跋——探索精神之谜40年”中有更为详细的介绍,建议朋友们一读。

本书的主题就是“精神的革命”,所谓“精神的革命”就是指人们对精神认识的革命,就是人们精神观的革命。人们的精神观为什么要革命呢?这是因为千百年来传统精神观一直告诉人们,精神就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来无影、去无踪、神秘莫测的灵魂、理念、“幽灵”或“映象”等,精神的本质就是虚无缥缈的非物质;但是越来越多的科学事实却证明,精神的本质并不是虚无缥缈的非物质,传统精神观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或错误,它必然要被更科学的精神观所替代。一个可以预见的事实是,当陈旧的、有缺陷的或错误的传统精神观被修正、被更新的时候,当科学精神观替代传统精神观的时候,人类的精神观必将会发生一场天翻地覆的大革命!

20世纪曾经发生过一场基因的革命,这场革命导致科学以及人类的知识和观念都发生了深刻而又广泛的革命。在21世纪,科学正在酝酿着一场新的革命,这场新的革命就是精神的革命,或者说大脑的革命。精神的革命不仅有可能引发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革命,而且还有可能导致人类的知识、观念以及人类对整个世界的认识都发生一场翻天覆地的大革命。与基因革命及前几次科学革命相比较,这将是一场更伟大、更波澜壮阔的革命,将是科学史和人类认识史上更精彩、更辉煌的篇章!

书中参考、引用了不少学者的著作,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衷心感谢郑州大学出版社,衷心感谢学术出版中心吕双喜主任、张卫明编辑和胥丽光编辑,在他们的热情关心下,本书才得以与读者见面。精神之谜是一个深邃难解的千古之谜,由于自己学识浅薄,所以书中不足及错讹之处一定甚多,真诚地欢迎专家、同仁以及读者批评教正,真诚地欢迎朋友们赐教!我的E-mail:Dxchen1946@sina.com


陈定学

2007年12月16日于郑州

2014年5月16日于郑州



六、目录


  自序    精神为什么要革命

第一章一个千古之谜

第一节  神奇而又神秘的精神

第二节  一个千古之谜

第二章  传统精神观:精神是虚无缥缈的非物质

第一节  灵魂观念的起源

第二节  神学家的答案

第三节  哲学家的答案

第四节  科学家的答案

第五节  传统精神观的两个共同点

第三章  对传统精神观的质疑与反思

第一节  对传统精神观的质疑与反思

第二节  对传统精神观的评价

第四章  物理主义精神观:精神是物理现象

第一节  物理主义精神观

第二节  “庸俗唯物主义”的精神观

第三节  对物理主义精神观的评析

第五章  究竟什么是精神

第一节  一个模糊而又混乱的概念

第二节  精神的新定义

第三节  精神和同类概念的区别与关系

第六章  一个新的精神观:精神的本质是分子

第一节  精神的本质是分子

第二节为什么说精神的本质是分子

第三节精神的结构与形态

第四节破解精神本质之谜

第五节对一些质疑和困惑的解释与回答

第七章  精神分子论对精神现象的解释

第一节  精神分子论对若干精神现象的解释

第二节  精神分子论评析

第八章  一场精神观的革命

第一节  历史的回顾与总结

第二节  从传统精神观到科学精神观

  第三节  一场精神观的革命

  跋  探索精神之谜40年

参考文献



七、跋 ——探索精神之谜40年


2005年12月,拙作《破解大脑之谜——精神分子论》出版;2007年12月,我又完成了《精神的革命》一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到两书的完成,我对精神之谜的探索已经走过了漫长的40余年。40多年前,我还是一个年轻的中学生,而今已是两鬓如雪的老人,为了探索精神之谜,我几乎用去了自己的大半生!

我为什么花费几十年心血去探索精神之谜呢?这个问题还需要从我的学生时代说起,我的学生时代是在河南西部的一个小县城——渑池度过的,渑池位于洛阳和三门峡之间,北临黄河,南依涧水,东邻新安,西接函崤,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小城,但也曾是一个极左之风甚为猖獗的地方。1959年,我小学毕业考入县一中,由于全县唯一的高中就设在这里,所以那时的一中堪称是全县的最高学府。进入一中不久,我就接触到了哲学,也许是与哲学三生有缘,我立刻疯狂地爱上了哲学,爱上了这个让我为之付出毕生心血的哲学!那时,哲学就像面包和水一样吸引着我这个具有强烈求知欲的中学生,我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哲学著作。

我第一次认真思考精神问题,是在读了原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后。精神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苏联哲学家们回答说:精神是大脑的产物,但精神的本质却是非物质的,因为我们的任何一个感觉器官都无法直接感知它们,我们既无法看到、听到精神,更无法嗅到、触到精神,所以精神的本质就是虚无缥缈的非物质。在当时的中国,这种解释被人们尊崇为不容置疑的经典,人们都相信这种解释就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但喜欢独立思考的我却对这个解释产生了深深的疑问:既然大脑是一个物质结构,可是,为什么一个物质结构却会产生出非物质的产物呢?假若一个物质结构真的产生出了非物质的产物,那就是说物质有可能变成非物质,这岂不是违背了物质不灭或质量守衡定律了吗?苏联哲学家们说,“我们的任何一个感觉器官都不能直接感知”精神,既然“我们的任何一个感觉器官都不能直接感知”精神,可是为什么哲学家们却能够断定精神的本质就是非物质的呢?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由于产生了深深的疑问,所以我认为苏联哲学家们的解释难以令人信服,精神的真正本质不一定就是虚无缥缈的非物质。如果说精神的本质并不是虚无缥缈的非物质,那精神的真正本质又是什么呢?这个深邃难解的谜深深地吸引了我,年少气盛、不知天高地厚的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我要自己去寻找精神的真正本质,我要找到精神之谜的真实答案。没有想到,这样一个决定竟使我走上了一条漫长而又艰难的探索之路。

从初中到高中的几年间,我一直默默地进行着自己的探索,经过几年的思考与探索,我对精神的本质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我认为,既然精神产生于大脑,而大脑又是一个物质结构,那么精神这个产物就应该是物质的,而不可能是非物质的,精神的本质极可能就是物质。我把自己的想法记录到一个硬皮笔记本中,这就是精神分子论的胚胎和萌芽。

由于酷爱哲学,所以早在初中我就立志报考北京大学哲学系,立志当一名哲学家,去完成自己的探索。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场政治灾难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我在初中读书时正值三年困难,“大跃进”、“大炼钢铁”、“大食堂”等政治运动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给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度的困难,虽然我只是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但国事和民生让我忧心如焚、寝食难安。那时我曾写过一首题为“忧思”的小诗,诗中真实地表达了我当时的心情:


苦苦思国事,切切忧民生。

夜阑不能寐,年少发如翁!


出于一片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在1961年的夏天,我给毛泽东写了一封长达数万言的信,信中不仅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真实情况,不仅对“五八年大跃进”和“五七年反右斗争”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而且还提出了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整顿干部作风”、“大力发扬民主”等一系列建议。那是一个左祸肆虐、正邪颠倒的年代,我的万言书被扣上了“替农民叫苦”、“恶毒攻击三面红旗”、“鼓吹修正主义”的罪名;我在哲学方面的新探索和新观点也被定为“反马列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反动理论”!在批判我的大会上,冤案的制造者之一

——当时的渑池高中校长张相如(另一个是我所在的高三一班的班主任吕忠德),高高举起我的几册哲学手稿,疾言厉色地对全校师生说:“写了这么厚一沓子,我看了几夜都没有看懂,真是反动得很!”在这些人眼里,凡是他们看不懂的,统统都是反动的!

1965年1月,一场政治灾难降临到我的头上,渑池高中全校停课对我进行大批判,校园里贴满了揭发、批判我的大字报,我被打成了“小彭德怀”、“小反革命”、“反动学生”,被开除学籍、团籍,送农村监督劳动改造!那年我才18岁,18岁的我便不得不踏上一条艰难坎坷的人生之路。文革爆发后,我又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批斗,涂黑脸、挂黑牌、住牛棚、捆绑打骂、游街示众,受尽了折磨与打击!我在农村劳动改造达8年之久,后来又到一个煤矿挖煤3年,那时的我不仅在政治上屡受打击,而且工作无着、四处碰壁、厄运不断、度日艰难。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我写好了一封信,竟然连8分钱的邮票钱都没有,那时的我几乎是处在一个山穷水尽的人生绝境之中!

我虽身处人生的绝境之中,但精神之谜依然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我觉得人生是如此短暂,我决不能虚度此生,不管再艰难,我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探索,一定要破解精神之谜!离开学校后,我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像许多哲学前辈一样,几年来我对精神的探索一直局限在哲学领域,探索的方法也局限于推理和思辨;然而,我总觉得这种通过推理和思辨而得出的结论有些空洞,有些漂浮,既缺乏确凿的证据,又无法得到事实的检验和验证。如何才能找到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答案呢?如何才能为自己的答案找到确凿的证据呢?这时我意识到,哲学的研究方法存在着较大的缺陷,我不能老是在哲学的小天地里兜圈子,我必须另辟蹊径,去寻找新的研究方向和新的研究方法。然而新的方向和方法又在哪里呢?这时我想到了大脑,既然精神是大脑的产物,那么我们就应该集中力量去研究大脑,就应该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大脑的结构和大脑产生精神的机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揭示出精神的真正本质。确定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之后,我就把精力从哲学转入到脑科学和其他相关学科,又开始了一个新的探索历程。我广泛学习了神经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神经生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以及心理学、精神病学、逻辑学、计算机科学、系统论、信息论等等,并从多学科的角度对大脑的结构、功能以及大脑产生精神的机理进行了反复探索。我从脑到脑区,再从脑区到神经系统、神经网络、神经元、亚细胞,一步步深入,最后一直深入到分子层次。这时我终于发现了人脑中的精神分子,发现了精神的真正本质!“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经过几十年艰难探索,一个新的精神理论终于诞生了,我把它命名为“精神分子论”。“精神分子论”是我几十年艰难探索所取得的成果,是我几十年心血的结晶,它不仅有可能对精神的本质做出更科学、更接近实际的解释,而且还有可能对感觉、思维、记忆、意识、感情、思想、智慧等诸多精神现象也做出新的解释。与许多精神理论不同的是,“精神分子论”吸取了大量科学新成果,它不仅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证据,而且还得到了大量科学实验的验证与证明,所以精神分子论是一个更接近科学、更接近实际的精神理论。

虽然精神分子论是一个更接近科学、更接近实际的精神理论,但是这个新理论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生存环境。在阶级斗争的年代里,领袖们的思想被尊崇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他们对精神的论述也成了不容置疑的“经典”,谁胆敢提出一点不同意见,立马就会被扣上“反马列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大帽子,就会受到迫害和打击!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精神分子论只能深藏于我的大脑和笔记之中,根本得不到公开发表的机会。一直到20世纪的80年代,思想开始解放,许多学术“禁区”被打破,我尝试撰写了《究竟什么是精神》等文章,投给一些学术刊物。但由于传统观念仍然主宰着人们的头脑,我的这些文章大都遭到了退稿的命运,而退稿的理由大都是:“你的观点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存在着错误。”我不甘心自己花费了几十年心血得到的成果就这样一直埋没下去,于是在2001年,我又重新撰写了《精神的本质是分子》一文,投给河南社会科学院主编的《中州学刊》。非常幸运的是,这次我遇到了一位好心的编辑,他就是何大明先生。在何先生的帮助下,我的文章终于发表了,这是精神分子论第一次公开与世人见面。2002年、2004年,我在《中州学刊》又相继发表了两篇文章,进一步对精神分子论进行了论述。文章发表后,这种新的精神理论很快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科学技术哲学》、《哲学动态》等刊物都进行了转载。2005年12月,我完成了40万字的《破解大脑之谜——精神分子论》一书,并由北京群言出版社出版。后来,我又在“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学术论坛”、“爱思想”、“学说连线”等网站发表了多篇论述精神分子论的文章。我的第二本书《精神的革命》几经修改即将出版,我相信它一定会受到更多人的关注。经过十余年努力,我欣喜地看到,精神分子论得到了传播,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了解这个新的精神理论。

然而也应清醒地看到,新的精神观替代传统精神观的过程决不会是一个一帆风顺的过程,正如W·I·B·贝弗里奇所说的那样,抵制新发现、新学说是人类难以克服的“一项基本法则”。况且传统精神观已经流传了千百年之久,已经牢牢地扎根于人们的思想之中,所以让人们抛弃旧观念、接受新观念,将会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但是我相信,随着人们对科学精神观的日益了解,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支持这种新的精神观。

新的精神理论——“精神分子论”对流传了千百年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大胆的质疑,对一些所谓的“经典”也提出了挑战,不了解的人可能会认为我是一个自不量力的“狂妄之徒”,其实我是一个对科学探索十分严肃认真的人,“精神分子论”就是经过几十年反复探索、反复论证、反复检验之后才提出的,决不敢有半点虚妄与马虎。我之所以斗胆提出新的“精神分子论”,其目的只是为了把自己40多年来艰难探索的结果真实地公之于众,并不是为了沽名钓誉、哗众取宠!正如勒·布伦坦诺所说的那样:“真理必然会不顾得失,不图赞扬,不怕谴责,而坦白地说出检验的结果。”

人们常说,科学的生命在于创新,科学的胜利在于冲破传统观念。

传统观念虽然在科学与文化的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并非所有的传统观念和“经典”都是千真万确、尽善尽美的,随着科学和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发展,那些陈旧的、有缺陷的或错误的传统观念与“经典”也需要更新,也需要进行不断的革命。假若人们都满足于传统观念,满足于“经典”,不敢创新,不敢冲破传统观念,那科学将如何发展?科学又如何能够取得不断的胜利呢?传统精神观虽然流传了千百年之久,虽然被尊崇为经典,但由于受科学发展水平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它确实存在着很多缺陷与错误,所以它必然要被更科学的精神观所替代。在科学精神观替代传统精神观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许多曲折和困难,但我仍然坚定地相信,科学一定会冲破传统观念,科学精神观一定会替代传统精神观,人类的精神观一定会发生一场天翻地覆的大革命!

在2011年的3月,一位中国老人郑重地写下了这个预言,希望这个预言能够被日后的历史所证实!


陈定学


2008年4月22日于郑州

2011年3月19日修改

2014年3月19日重修

    进入专题: 精神的革命  

本文责编:黎振宇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科学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451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