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存:民国首任总理的人格意义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063 次 更新时间:2014-07-24 13:53

进入专题: 唐绍仪  

余世存 (进入专栏)  


唐绍仪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外交家,清政府总理总办、山东大学(时称山东大学堂)第一任校长、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晚年最受人注目的官位是中山县县长……我们中华民族推翻帝制,首任总理就是唐绍仪。这样一个总理居然是在西方成长、受教育的中西合璧式的人物,他的人生选择,后人已经难以理解了。毛泽东在1957年提到过唐绍仪,并说:“旧社会的一个内阁总理可以去当县长,为什么我们的部长倒不能去当县长?我看,那些闹级别、升得降不得的人,在这一点上,还不如这个旧官僚。”

1862年,唐绍仪生于广东珠海。他的父亲在上海做茶叶生意,故唐小时候即到上海读书,耳濡目染,受到开放社会的影响。1874年,10来岁的唐绍仪因族叔唐廷枢的保荐和同乡容闳的亲自选拔,成为留美幼童被选派到美国留学,由中学升入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家说,从日后唐绍仪的表现来看,他在美国的7年,“这不仅令他掌握了流利的英文,而且还熟练掌握了将政治作为走秀的美式风格”。

1881年,唐绍仪归国,被派往天津的洋务学堂读书,随后被政府征调。1884年朝鲜发生甲申政变,朝鲜亲华高官被亲日派打伤,袁世凯前去探望,正好唐绍仪奉命守卫在门口,22岁的唐绍仪给26岁的袁世凯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二年,袁世凯奉诏出使朝鲜,“办理朝鲜交涉通商事务”。袁粗鄙少文,故对自幼出国学外文、中外皆通的唐绍仪十分看重。唐绍仪也向袁介绍了一些政经读物,如《孟德斯鸠法意》、《欧洲新政史》,还有《万国国力比较》、《日本宪政略论》等,并向袁介绍自己的美国实地见闻,使袁世凯大开眼界。正是在朝鲜期间,唐绍仪与袁世凯建立起友谊。

受袁世凯信任,1889年,唐绍仪被委任为驻龙山商务委员,即驻朝鲜汉城领事。甲午战争打响之前,有情报显示日本人决心刺杀抗日最力的袁世凯,为协助袁撤离,唐绍仪亲自带着两支枪、两把刀、两匹马,连夜护送袁世凯搬到英国军舰上。1896年10月,清政府正式委任唐绍仪为中国驻朝鲜总领事。1898年9月,唐绍仪因奔父丧返国,结束其出使朝鲜近10年的外交生涯,此时他的才能已经众所周知。

1899年,“山东教案”发生,法国政府要求清政府赔款84万两白银,唐绍仪接手了谈判任务,在他的努力下,赔款数额由84万两白银降为17万两,大大减轻了清政府的负担,因而深得清政府的赏识,使得唐绍仪此后有机会参加多次外交谈判,并一次次取得重大胜利。

袁世凯擢升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重用唐绍仪为天津海关道。唐绍仪不负厚望,他通洋文也懂洋法,可与外商直接沟通,将天津海关治理得井井有条,积累了许多经验,为摇摇欲坠的清廷亏空的财政源源输血,提供了比上一任多出许多倍的关税白银。袁世凯出任山东巡抚时,唐绍仪协助袁处理最为棘手和微妙的外交事务,为袁平安度过义和团及八国联军之祸立下了汗马功劳。

1902年,英国入侵西藏,攻陷拉萨,清朝驻藏大臣令西藏地方政府与英国签订了《拉萨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清政府向英国政府提出谈判照会,唐绍仪成为此次谈判的最佳人选。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唐绍仪于1905年2月率代表团抵达印度加尔各答。在谈判过程中,唐绍仪以流畅的英语发表讲话,评点各国宪法大纲,并对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体、地貌、物产、人情、风土等进行评述。唐认为应该废除英、藏签订的条约,因为这个条约不合法。英国代表不得不心悦诚服,同意继续谈判。谈判地点转移到北京后,由于唐绍仪的坚持,加上英国政局的变动,在英方承认中国在西藏的主权的前提下,两国签订了《中英新订藏印条约》,英政府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个地方政府,从属于中国。尽管该条约仍然使清政府失去了一些权益,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够维护西藏主权,无疑是唐绍仪最大的贡献。

此后,唐绍仪升官,并且参与主持中日、中俄关于东北问题的谈判。在客观条件十分不利的情况下,他力争避免损失过多的权益,抑制了日本在东北扩张侵略的野心,并完全拒绝了俄国企图保留在东北利益的要求。可以说,唐绍仪是当时中国政府中少有的现代意义上的事务官。

自1906年起,唐绍仪先后被委任为全国铁路总公司督办、税务处会办大臣、邮传部左侍郎。不用说,他是一个干才。

1907年,唐绍仪任奉天巡抚,并负责东北地区的对外交涉。他企图引进英、美资本,修筑一条贯穿东北全境的铁路,以制约日本,但英商在日本的抗议下退缩了;唐绍仪又打算联美制日,计划依赖美国资本开发东北来遏制日本。翌年,美国以部分庚子赔款退还中国政府,唐被派为专使,赴美活动,并响应德国皇帝的号召,争取建立中、美、德三国同盟。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起用袁世凯为总理大臣。袁世凯任命唐绍仪为南北议和北方总代表,赴上海与南方革命军总代表伍廷芳谈判议和。孙中山归国抵沪,很快跟唐绍仪见面。两人“同乡里,彼此一见,以乡音倾谈,握手称孙中山,似故交。此后不三五日而一晤,尽掏肺腑”。自此,唐绍仪的思想有了新变化,对孙主张的西方议会制表示赞成。他是袁世凯的代表,却有了自己的主见,他以“清廷不足保全,而共和应当推动”作为自己参加议和的指导思想,并规劝袁世凯:“共和已成定局,乃人心所向,惟一之法,立与孙中山周旋。”

可以说,正是南北和谈,使唐绍仪的人生自我由事务官向政务官跃进。他的独立倾向,使谈判的几件关键事项,如停战、召开国民会议确立国体、优待退位的清廷等,迅速达成协议,为南北统一、清帝退位、建立共和政府奠定了基础。

但由于唐绍仪在和谈中未能尽如袁世凯之意,对南方让步过多,引起了袁世凯的不满,在中途被撤销了总代表资格。袁亲自出马,以电报方式与伍廷芳交涉,并不断地对革命军施加政治、军事压力。和谈的结果是清帝退位、建立民国、孙中山临时总统的职位让给袁世凯。但由于伍廷芳、唐绍仪在议和中所签署的条款已产生重要影响,辛亥革命的成果最终得以巩固,使革命党人处于较有利的地位。

1912年3月,唐绍仪出任内阁总理。他认为“孙中山的思想、袁世凯的实力”是中国统一的发展基础。他的内阁因此成为“同盟会中心内阁”,他挑选宋教仁、蔡元培、陈其美等同盟会骨干成员入阁,分别担任农林、教育、工商总长,使同盟会会员在政府中占据多数。一周后,唐绍仪由黄兴、蔡元培介绍,孙中山监誓,加入了同盟会。曾担任清政府外务部侍郎、邮传部尚书、奉天巡抚、袁总统内阁国务总理的唐绍仪,竟加入了革命党的同盟会!唐绍仪勤于公务,注重办事效率,使政府呈现一派新气象。

这个当初袁世凯的部属此时跟袁平起平坐了,他显然走得太快了,因此遭到了袁世凯的反击。袁世凯多次暗示他“有所为、有所不为”,他都没有听进去。1912年6月初,直隶省议会选举王芝祥为直隶都督,袁世凯不予承认,并抛开总理附署权,公布另任命令。唐绍仪见《临时约法》已遭到破坏,“彻悟袁之种种行为,存心欺骗民党”。唐绍仪的反应是,宣布辞职。袁还假惺惺地说:“才任职四个月,怎么就辞了呢?”唐绍仪回说:“也不算短了。”两人的缘分到此结束。

此后,唐绍仪寓居上海经商。1913年袁世凯暗中指使刺杀宋教仁,唐绍仪予以强烈谴责,并拒绝袁世凯拉拢其复任北洋军阀政府总理。1915年,袁世凯复辟,唐绍仪与蔡元培、汪精卫联名致电,警告他应“取消帝制野心,并辞职以谢天下”。护国军兴起后,唐绍仪再次致电袁世凯,劝其退位:“……近闻报悉撤销承认帝制之令,而仍总统之职。在执事之意,以为是可敷衍了事,第在天下视之,咸以为连吃道丧,为自来中外历史所无。试就真理窥测,今举国果有一笃信执事复能真践前誓,而真心拥护共和者乎?……此次举义,断非武力可解决,为执事劲敌者,盖全国人心,人心一去,万牛莫挽。此陈惟一良策,则只有请执事以毅力自退,诚以为约法上自有规定相当继承之人,亦正无俟张皇也。”这个喝过西洋墨水的政治家劝说袁世凯,只有退位才是“惟一良策”,他要求袁“为国家计,为公(袁)计,例当引避、辞职”。

可以说,由于唐绍仪没有留下多少自己的文字,我们今天已经难以想象他的心理。这个西方文化中熏陶出来的中国第一代政治家,跟清末民初的众多政治人物有所不同,跟李鸿章、袁世凯、康有为、梁启超不同,跟成年后才去西方的孙中山等人也不同,他确实有着西方人对政治的豁达。因此他一生都有着十足的底气去劝人退位——劝清廷退位,劝袁世凯退位等。

遗憾的是,唐绍仪远没有成长为继往开来的政治家,他即使跃升为政务官,但仍没有跳出事务官的窠臼,敬业、专业、职业有余,而谋略、战略、策略不足。政治家对自己有着期许,即使垄断资源,也不会予人以口实。但唐绍仪出生商家,长在美国,对日常生活的享受肆无忌惮。他的洋派,甚至表现在他的家事上,他亲自为女儿挑选夫婿顾维钧,自己也要迎娶第三位夫人。为不使两事冲突,他让女儿的婚事在他婚事两天后举行,此事成为当时新闻界大事。这种跟国人道德感颇有距离的行为一如今日80老翁迎娶二八少女,私德当然私德,但这也太不中国了。显然,唐绍仪对他生存的国土缺乏足够的认知,他只是依他见识过的世界的丰富性行事。他小看了中国。在他依傍又离心的强人袁世凯死后,他的政治前途就更得任人摆布了。

1916年,国会任命唐绍仪为外交总长,但张勋等实力派巨头联名通电,反对唐入京。该电文声称:“唐绍仪学识凡庸,才智猥下,除奢华外,别无所长,故不适合担任外交总长。”可见,这个洋气十足、奢侈过度的人物缺少一定的人格魅力。

好在唐绍仪明白历史的方向,他坚决地站在了孙中山的革命党一边。1917年8月,国会非常会议在广州正式揭幕。大会选举吴景濂、王正廷为非常国会的正、副议长。随后,中华民国军政府在广州宣告成立,唐绍仪被任命为财政总长,并被非常国会通过。1919年初,北洋军阀政府与护法军政府谈判议和,唐绍仪担任南方总代表。“五四”运动时期,唐绍仪通电北洋军阀政府表示支持爱国学生。他去电巴黎,要求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他的女婿顾维钧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但在南方,唐绍仪失去军阀的庇护,被人任意利用。1920年6月,唐绍仪与孙中山等在上海通电反对桂系军阀,11月,桂系军阀势力被驱逐出广东,唐随孙中山回到广州,重建军政府。同是书生、老乡,此时的唐绍仪与孙中山的分歧已越来越大,他对孙中山通过军阀战争来完成统一、恢复共和体制的理想已失去信心。或者说,作为一名曾经留美7年的留学生,唐绍仪对美国的政党体制多少有所了解,他倡导“政党政治”和“责任内阁”。即使孙中山的军政府,在唐绍仪看来也只是一种军人政府,不符合西方文人治国的体例。而且他认为孙中山的理想太高,难以实现,因此他拒绝出任军政府财政总长一职。

这个在西方生活过的中国人并不消极悲观,他像一个智者一样敦劝他遇到的政客、政治家、军阀们退出政治舞台,以促成中国新的政治生态。他曾经劝清廷退位,劝袁世凯退位,劝段祺瑞退位,现在他又劝孙中山。好在孙中山这样的政治家不以为意,对他一笑置之。但他一旦面对军阀一样的枭雄,或枭雄一样的政治人物,他的劝退就是不识时务了。他不理解:在美国,退位是一种荣誉;而在中国,让人退位就是要人的命。

因此,在实力派如陈济棠、蒋介石看来,唐绍仪本应该低三下四的,但他这个外来和尚自恃有真经在手,毫无顾忌。他平视他们,甚至对他们指指点点,他在陈济棠的属地工作,却自成一统,因此让陈怀恨在心;他要求蒋介石退位,因此也让后者心怀愤恨。

1929年,年近70岁的唐绍仪就任广东省中山县训政实施委员会主席,他表示要“将中山县建设成为全国各县的模范”。两年后,他出任中山县县长,集中精力实施建设模范县的计划。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他四处化缘,修马路,建医院,把自家的花园改建成城市公园,对市民开放……至今中山还流传着他的逸事,说他修马路的时候,碰到土地公公挡路,民工不敢动,他就用手杖敲敲土地公公的头,然后让民工接着干。因为下水道的井盖老是被偷,唐绍仪下令在井盖上铸上“盗买与盗卖,均罚50元;报信或引拿,均六成充赏”字样,后来就没有人偷了。

从一国总理到一县县长,他都做得有声有色。在县长任上,唐绍仪甚至一除旧时奢华习气,比较注意为政清廉,革除官吏衙门陋习,并微服察访,及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有“布衣县长”之称。但唐没想过中国官场在恶化,1934年10月,陈济棠通过亲信在中山唆使县兵以索饷为名发动哗变,包围了他的寓所,逼他去职。

抗日战争爆发后,唐绍仪由香港还居上海,他的政治声望使得他被视为“以华制华”傀儡的最佳选择。据说日本方面计划由唐组织全国性伪政府,取蒋介石之位而代之。日本特务如谷正之、土肥原等和汉奸陈中孚、温宗尧等频繁往来于唐府,于是唐绍仪将要出任伪职之说不胫而走,通过各种渠道流传散播。国民政府派人劝说唐离开是非之地,唐的态度暧昧不明,加上蒋介石对他的独立超然姿态早有忌恨,因此决定由国民政府军统派员刺杀唐,这样既能威慑异己,又断了日人妄想。

1938年9月30日,唐绍仪被国民政府特务刺杀身亡。10月5日,蒋介石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行政院院长孔祥熙等人名义,特地颁布《唐绍仪褒扬令》,同时拨付治丧费5000元,并令将唐氏生平事迹“宣付国史”。国史馆撰写的《唐绍仪传》,称唐晚年被日本人拉拢,要其充当傀儡,“终不肯出”。后来的台湾地区杂志所载军统北平站站长的回忆录中说:“因唐已定意做汉奸,故予处决。”而留在大陆的军统骨干沈醉认为,刺唐是军统奉命行事,实属“误杀”。对于唐绍仪之死应该说是“晚节未失,惨遭错杀”。

因为这些原因,这位中华民国的首任总理至今不为大众所知并纪念。他的人格光环也因洋派而失去可亲、可界定之可能,我们今天也似乎难以理解他的心路历程。但考察他的一生,用旧官僚、守旧派、政客等来形容他显然是不够的。因为他曾在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等多朝为官,有的历史学家甚至直指他为“风派”,这显然也是对他的误读。不夸张的说,唐绍仪是中西文明交汇后的第一代政治家,他有着至今中国人难得的现代精神。

跟唐绍仪关系密切的叶恭绰曾回忆说,唐绍仪“有劝人退位之习惯,以为政治家无身临绝境之理,退可复进。故劝清帝退位,劝袁退位,劝段退位,又劝蒋退位,而不知除清室被逼外,余皆不听其言,蒋尤误会,以及干祸”。这种政治人格,不仅当时人不理解、他的朋友不理解,就是今天的中国人也少有理解者,今天的历史学家甚至称他为魏延式人物,脑后有反骨。实际上,把唐绍仪的政治人生放在西方的背景下,无论他劝政治人物退位,还是他从总理之尊屈身为一县之长,都是再正常不过的。

因此,我们说,这个中华民国的首任总理是最具有现代精神的人物。他也年轻过,也有过所有人都会有的正常欲望。比如,他年轻时在个人操守上不太谨慎,《申报》就曾报道说,唐绍仪在担任副部长时,嫌工资待遇低,“用款浩繁,入不敷出”。《申报》评价其“实不外拜金主义也”。以至于清政府翰林院的侍读马吉樟弹劾他,说他在担任邮传部左侍郎时,“所用垂参,皆其同乡亲戚,以贿而行,咨调司员,亦多以贿成者”。当时的报纸也报道说,唐绍仪出任邮传部尚书后,“日食非百金不乐,一切举动,皆摹仿西洋豪华,非中国诸王大臣所可及。惟对于部中司员异常刻薄,闻近日又有裁员减薪之举,邮部之司员无不怨形于色。夫减之诚是,然唐自待亦太过也”。时人也记载说唐绍仪“广交游,善挥霍,每日四餐,每餐十金,犹云无可下箸”。日本人佐藤铁治郎的记载干脆说:“唐本骄奢淫佚,无利不为。”

但这个得中西文明精髓的政治人物并非止步不前,因为他的本性仍在,他自始至终就没有失去中国的认同,也没有失去对文明责任的皈依。在唐绍仪留学归国时,他的日本同学曾问他:“40年前,大英帝国的利炮坚艇,如果不是打到中国而是日本,你认为结果将是怎样?”唐绍仪回答说:“英国的舰艇,不论是打到中国抑或日本,都是侵略行为,是非正义的,全世界都应该予以谴责,你说是吗?”日本留学生嘲讽道:“绍仪君,你不认为这是答非所问吗?”唐绍仪毫不客气地回击:“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日本同学到处向人讨教唐的话是何意思,另一位中国留学生告诉他:“这句成语是说你知识浅薄,对中国知之甚少。”

因此我们能够理解,唐绍仪在积贫积弱的清末,能够最大限度地为政府和国家争取利益。他比之前曾纪泽(曾国藩的儿子)的职业外交才华更为出色,他影响了自己的女婿顾维钧,使顾成为一个敬业的事务官或政务官,只是他自己生不逢时。

1905年,在印度举行中英谈判时,唐绍仪几乎征服了对手,即使英国人向他施压,他仍敢自决:“我是来谈判的,要我签字,我不签!”这应该算是顾维钧在巴黎和会谈判态度的先声。唐绍仪在征得清政府同意后,宣布中止谈判,使英方的企图无法得逞。

因此,我们才能理解,晚年的唐绍仪在政治人格的演进中日趋完善。1928年,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当时的南京仅为中等城市,一时拥入中央、直辖市两级政府,役员遍地,人满为患。两级政府决定,划分建房地域,解决住房办公困难。南京大片的闲置地顿时成了热门抢手货。有人找到担任中央赈灾委员的唐绍仪,请他挪用赈灾款合购地皮,以求牟取暴利。唐毫不为之所动,告诉对方:“连划分给我建房的地皮我都不要了,还有必要动用灾民救命钱去抢购土地吗?”

因此,我们才能理解,他后来会投身于社会公益、中国基层建设。1915年,唐绍仪从北京退出政坛后,回乡建造了一所“共乐园”,他希望这个花园是全城人所共有的。为避免日后子孙独占此园,他还履行了赠送仪式,写出字据,自己签名,妻室子女都在字据上签字:“共乐园”为乡亲共有。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几次用唐绍仪“当了总理再当县长”的例子,来教育干部能上能下、安居其位。同样是50年代,美国第31任总统胡佛出版回忆录,其中多次提到好友唐绍仪,对他的评价是:“为人正直,有才干,对中国的未来怀有远大的抱负。”可见,唐绍仪虽然死于非命,但他的人格意义仍有待今人挖掘。

本文摘自《大民小国》,作者余世存,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4月版。

进入 余世存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唐绍仪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大浪淘沙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652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