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领: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大学(二):大学的教育目标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551 次 更新时间:2013-05-19 23:24

进入专题: 大学教育  

柯领 (进入专栏)  

我经过自己的生命体验与综观世界各国大学教育的经验,把大学阶段的教育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世界文化胸怀和善于解决问题的人。这样,大学教育就有了生动的灵魂,充满了人文主义理想与激动人心的人生探索和职业探索。对于追求真理,作为继承文明与发展新思想为使命的大学首先要把学生们培养成为具有世界文化胸怀的人。世界文化胸怀是指站在东西方文化相整合的角度,具有“艺术的感觉、哲学的思辨、科学的实证”这三大核心素质的胸怀。大学的校园文化应给予学生们丰富的生命体验,让学生们过一种真正的精神文化生活。高雅文化的陶冶是教育的本质,无论是知识作为一种文化,还是生活作为一种文化,其教育的功能都只在于陶冶。学校的一切,都可以被看作是文化,因为学校的核心功能就是对学生进行精神的训练与精神的陶冶。人要过一种优美而高尚的生活,就需要内心有丰厚的人文修养。在大学里,作为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最为激动人心的课程是艺术、哲学与科学相结合的课程。在我看来,健全而又美好的人生是以人文精神为中心而展开的生命历程,大学教育的重心不在技艺而在精神。大学首先要通过人文学科课程的学习对学生们进行一种精神和气质的训练,让学生们的内心充满一种高贵的人文底蕴与审美精神:艺术是从感性形式与审美价值的角度把握世界的学问;哲学是从高度概括性与普遍适用性的角度把握世界的学问;科学是从实验化、逻辑化、模型化与定量化的角度把握世界的学问。就构成人的精神世界来说,科学并不是全圆,正如艺术、哲学不是全圆,而仅仅是全圆的一个弧面。只有艺术、哲学和科学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统一体,才是一个全圆。而这个全圆就是健全理性与完整人性的象征 。

世界文化胸怀是一种对人的心灵空间的全面拓展,这种全面拓展应从学生的心灵活动开始,重心是个人的文化体验和精神感受,以及从这种文化体验和精神感受中获得的快乐和意义。在大学这个充满各种梦想的好高骛远的理想主义的阶段,让生命渗透着一种强烈的美感吧,沐浴着艺术、哲学与科学的美感沉潜到人类精神的最底层,是多么优美而崇高的享受啊。高雅的艺术、哲学与科学有着海洋底层的性格和气质,尽管海面上波涛汹涌,可海水深处总是宁静的,静穆的,安详的。作为大学生,首先要培养艺术的感觉,艺术的感觉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的修养,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对美好形式与美好色彩的激情。观察一下吧,凡是审美修养高的人,他(她)的言和行往往都有一种超越性。康德讲:美具有超越性与普遍性。美的超越精神永远引领我们超越现实而指向未来。在我看来,唯有超越,人才可能浪漫;唯有超越,人才显得天真可爱;唯有超越,人生才值得一过。因此,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一直倡导要用“人生的艺术化”这种审美的态度来对待生活。这里,人生的艺术化从何开始呢?我认为人生的艺术化应从培养一个人的艺术的感觉开始,这就需要我们至少掌握一种艺术形式(音乐、文学、美术、舞蹈、摄影等)来走向生活。艺术的感觉是个体生命展开的精神基础,如果人生没有这一精神基础,个体生命实际上就只是人的符号,而缺少人的内涵。西方人说:一个不懂音乐的人会失去一半的生命,如果再不懂文学就会失 去另一半的生命。我却说:一个人如果不懂艺术,他只是在求生存,只有学会了用艺术语言来表达情感,能够享受人类的艺术语言,他才算是真正地进入了生活。其次,大学生还需要培养哲学思辨的头脑:培养哲学思辩的头脑主要是通过系统阅读《西方哲学史》与《中国哲学史》以及《中西哲学名著选读》来实现。这是每个优秀人才的基本素质的训练。在我看来,哲学对个体人生的核心意义是,为我们的内心世界灌注一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并享受孤独的精神气质,铸造我们一种“仰望星空与俯察大地“的高贵感。哲学思辩的头脑就是智慧的头脑,因为哲学本身就是智慧的同义词。哲学思想是思想的至高点、是时代精神的先锋,哲学教会我们不是片面地思考而是整体地思考,教会我们安静下来回归内心的精神生活,让我们学会沉思与冥想,学会静观与玄览,学会与天地人进行心灵的对话。受过较长时间哲学熏陶并深爱哲学的人会从内心深处会升发出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 山小”的摧枯拉朽的气势与一往无前的批判精神。真正的哲学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什么是哲学?简单地说,哲学就是宏观思考问题的智慧与激情,是对思维着的事物所作的形而上的考察,是系统化与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有力思想武器。德国诗人海涅曾告诫人们“千万不要轻视闭门苦思的哲学家,因为他们可以产生出雷霆万均的力量。”马克思说:“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它是文明活的灵魂。”根据我的感受,一个人要挤身于强者之林,就不能没有哲学思维。德国著名物理学家、1914年诺贝尔奖获得者M·劳厄在《我的物理学道路》一书中说了一段激动人心的话:“我从来就没有听过哲学课,但是我对康德哲学却很花了一番功夫,作了深入研究。开始的时候,我读了库诺·费舍尔的哲学史,后来我便一而再、再而三地钻研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以及他的其它一些论著,主要是伦理学著作。我对康德哲学的热情发端于中学时代,奥托·B是我的启蒙老师。不过我认为只有进了大学我才开始成熟到理解哲学。哲学从根本上改造了我的生命存在,从此以后,甚至物理学的内在价值也在于为哲学提供了一种基本的手段。我的看法是,整个科学都必须把哲学视为它们共同的中心,并围绕着它来运转。科学的内在目标乃是为哲学作出贡献。这样,也只有这样,面临科学日益专业化,我们才能保有科学文化的统一性。倘若没有这种统一性,整个文化就会崩溃。”这真是一段真知灼见和鼓舞人心的自白。最后,大学生还需要培养科学的实证精神:科学的实证精神就是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与行动能力,需要我们学会用实验化、逻辑化、模型化与定量化的科学思维方式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以使我们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实验化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运用观察、实验等感性方法以获取数据的思维方式;逻辑化的思维方式就是一种通过概念、判断与推理来进行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主要有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判断与推理等思维形式;模型化的思维方式就是一种建立模型的思维方式,模型是一种以简单的图形、符号、实体等表示一个真实系统的简化形式,模型是为了化繁为简,便于对真实系统进行分析、说明、控制和试验而建立的,建立模型是科学研究中最基本 的研究方法和核心环节;定量化的思维方式就是一种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计算,以及用数量来表达关系与结果的思维方式。

有了“艺术的感觉、哲学的思辩、科学的实证”这三大核心素质,我们就有了充分享受人生的基础。人生是多面而相互和谐的整体。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艺术作品。艺术是情趣的活动,哲学是智慧的活动,科学是解决问题的活动。所谓享受人生也就是享受情趣丰富的人生、享受探索智慧的人生以及享受解决问题的人生。有艺术感觉的人是体验丰富和情感极其饱满的人,他(她)能通过“音乐、文学、美术”去体验不同时间与不同空间的各种各样的优美与崇高、粗俗与高雅、保守与反叛,激情与浪漫,他(她)能通过一株草、一棵树感受四季的变化和宇宙的存在,他(她)能从平淡的一首诗、一支歌曲中感受人类真挚的情感;有哲学思辨的人是善于思考和思想博大精深的人,他能通过思辩,从混顿和杂乱的现象中整 理出秩序和规律,他能享受世界思想名著并与世界智者进行心灵对话,放大了认知、扩展了思维,从而思想变得象大海般的宁静与深沉;有科学实证的人是善于分析与勇于实践的人,他的生活始终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尝试着用实验化、逻辑化、模型化与定量化的科学思维方式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而因善于解决问题而找到成功的感觉。现在,在大学这个充满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人生阶段,让我们“学会诗意地栖居”并出自内心地欣赏生命吧,正象一首诗写道:欣赏生命吧,让我们的心有一个沉静的时候,笑看生命中那些愉美的瞬间,体味那种无以名状的感动。在秋夜,静听秋虫的低吟;在冬晨,欢呼漫天的飞雪;在夏天,为几只知了而童心大发;在春天,为整个世界被唤醒而鼓舞。生命给了我们清新的早晨和怡人的黄昏,生命给了我们激荡的音乐和忧伤的诗歌,甚至,生命给了我们一个雨季,让我们怀想那个打着油纸伞,结着丁香般愁怨的姑娘。生命给了我们许多,生命是值得珍惜和欣赏的呀。欣赏生命吧,这实际上是欣赏我们灿烂多姿的自己。人生多美好,聪明的人总是能够把握住每个人生的机会。一路走,慢慢欣赏啊……

其次,对于追求真理,作为继承文明与发展新思想为使命的大学还需要把学生们培养成为善于解决问题的人。善于解决问题的人,也就是掌握一定专业技术的具有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这里,对大学生“解决问题的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就突显为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作为创造性核心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是一个民族与一个国家生命活力的象征,是社会朝气蓬勃全面发展的动力源泉。为了使大学教育充满对个体潜能的充分激发与创造性素质的全面培养,我认为主要应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创造首先要培养审美人格。审美人格是一种“逍遥游”的人生境界;一种澄明、敞亮、与万物为友与天地为一的阔大心胸;一种体验“道”的内在感觉;一种道法自然的本真生命状态;一种以出世精神做入世工作的内在动力与内在素质。人格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大致可分为功利人格、审美人格与创造性人格三种类型。功利人格追求的是物质利益第一、精神利益第二,审美人格追求的是精神利益第一、物质利益第二。审美人格可以走向创造,功利人格也可以走向创造,但是,功利人格立足的是求生存而创造,以满足自己生理的需要与安全的需要为主,审美人格立足的是求发展而创造,以满足自己审美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为主,其创造的层次及其创造的数量与质量都会远远高于功利人格的创造。因此,由审美人格到创造性人格再到创 造性的精神向物质的转化,这是开发人类创造潜能的最佳途径,也是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的最佳途径。由此可见,大学要尽可能通过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系统训练来激活学生们的创造意识,让学生们的“身、心、灵”都沉潜到创造的感觉中,并深深体会到创造的种种乐趣。生命唯有创造才有欢乐;创造需要强烈的性格与强烈的生命;创造是什么?创造就是把自我意识灌注到世界中去的一种情感冲动,是自我实现的最高表现形式;创造就是生命的再生,不论是精神方面的或肉体方面的,创造总是脱离躯壳的樊笼,卷入生命的旋风,与日月争辉,与神明同寿;创造就是消灭死,就是永生,就是不朽。。。。。。一个真正的创造者,一生都要与精神同行去极积而勤劳地开拓着自己的理想的世界;创造者比其他人更加需 要精神,关心精神,重视精神,精神就是自我意识,也就是说,自我意识就是纯粹精神和绝对精神;创造必须要达到纯粹精神与绝对精神的高度,才能创作出有个性、有思想、有生命力的作品。作为一个追求卓越的创造者,与纯粹精神同行并抱持“真理至上”与“学术至上”的内心信念,是一件极难做到的事情,他不但要有“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有一种能把创新的感觉推到极致的内在生命的爆发力,有一颗简单的心、洁净的灵魂与宁静的心态,而且还要有为理想而献身的品格,是为真理、为理想、为信仰而创造。创造者必须要与审美精神同行并修炼出一种纯粹精神与绝对精神,然后才能走向有生命力的创造。

第二、参与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实践。一要有兴趣,二要有能力,这是一切成功的基础。兴趣是一种选择,能力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实践,实践,再实践,这就是培养能力的秘诀。这里,培养创造性素质的重要途径是自我确定研究课题或跟随导师确定的研究课题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科研实践。在科研实践中积累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以更好地完善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在我看来,一个好的研究人员的素质主要有:审美人格与全面的知识;问题意识;彻底投入实践的生命体验,以及由此生发出的见解与创造性的学术洞见。为此,我们需要注重以下三大研究素质的培养。

1.树立问题意识。科学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或者说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由此可知,树立问题意识是科研素质的基本功。问题产生于主体与被认知对象的相互接触的过程中。要真正做到正视问题,我们就必须要端正对问题与知识的认识,知识是对解决了问题的思想、理论、方法、资料的积累,问题解决得越多,知识量越大。问题是对既定知识的质疑或否定,它是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动力。因此,问题可视为生长新知识的种子,此时,知识便是问题的果实。但是,种子与果实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所以,知识同时也是引发问题的种子,而问题又成了知识的产物。科研人员要善于从现有知识与成果的基础上发现研究领域中未解决的问题,了解这些问题主要有两大途径, 一是通过自学来了解,二是通过老师来了解。老师是掌握知识的先行者,在教学中,应向学生介绍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疑难问题,有争论的问题、前沿问题或为解决相关学科的问题而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提倡把老师问倒,在研究中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十分强调问题的重要意义。他说:“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验、去观察。”提出问题,才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吸引人们进入科研领域,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创造。

2.培养科研精神。科研精神就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研究态度与研究作风。科研精神可以从很多个方面来进行阐释,但我认为最重的科研精神主要有三大精神,即享受研究乐趣的精神、挑战科研难题的精神与走向科学实证的精神。对于充满创造性的人来说,走向科学研究道路的核心动机主要就是研究本身所带来的自我实现的乐趣,如果一个人不能从研究过程中享受科研所带来的自我实现的乐趣,那么,就应该放弃研究而转向做其它工作,科研乐趣会使一个研究人员面对困难时,仍能坚持不懈、吃苦耐劳地坚持下去,直到做出成果,或者否定最初设计的方案而另寻新思路;敢于挑战科研难题这是衡量一个研究人员的勇气、信心与研究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一个国家与一个 大型企业的科学研究主要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这三种形态,国家与企业科研发展的比例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2∶3∶5”为最优的结构。这里,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基础理论与应用开发是水涨船高的关系。基础研究是对新理论、新原理的探讨,属探索性的科学研究,它的主要任务是认识自然,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揭示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并加以理论的说明。它的目的并不是立即直接地应用于生产,而在于创新知识,为应用和开发研究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共同理论基础;应用研究既有基础研究认识自然的一面,又有开发研究改造自然的一面,是介于它们之间并成为沟通它们的桥梁。应用研究有两方面的任务:(1)探索基础研究成果应用的领域和可能性。研究如何对它们进行应用的原理和方法;(2)研究生产中提出的带有方向性或共同性的科学技术问题,找出某一生产领域内的具体规律,有的还包括在实验室阶段创造新技术、新方法、新流程等;开发研究是把应用研究的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的研究。它的主要任务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展开知识,把应用研究的成果发展成为某项工程的或某种商品生产的技术,使实验室的成果进一步地扩大和具体化,包括进行工业性中间试验、定型设计、小批量生产或大田试验等。这三大研究领域存在着许多科研难题,我们要敢于挑战基础性的研究难题,造就大师级的科学家以此来带动国家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如果忽视了对“基本问题”的关注,往往只能成为工匠型的专才,对于人类进步的贡献只能停留在某些技术的层面。因此,敢于挑战科研难题是 造就大科学家振兴国家科研水平的战略思维。走向科学实证的精神就是指抱持科学的经验性、精确性与可检验性相统一的精神。科学以经验为出发点和归缩。起于经验(由观察、实验而来)迄于经验(用实验与所得到的科学认识进行检验),力求不超越经验。科学要求得到的结论是具体而精确的,一般都能用公式、数据、图形来表示,其误差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科学的最终结果不是笼统的、有歧义的普遍性规范,而是个别确定的、具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可重复性)。其中可检验性是关键,它是经验性的基础和精确性的保证。在科学研究中极为重要,后来被称为实证原则的可证实性标准,正是对科学可检验性特征的一种哲学反思。实证性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可检验性。可检验性(可实证 性)至少包含这层意思:首先它意味着科学实验是基本的科学实践活动,实验方法是科学的标志,是最重要的科学方法;其次,它为科学假说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方法论原理,不论提出假说还是鉴别假说都应当遵循这个可检验性的道理;最后它是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在这里表现为实验结果必须可以再现的重复性特点。

3.掌握研究方法。科学研究要从树立问题意识入手,通过培养科研精神与掌握研究方法才能将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科研实践进行到底。掌握研究方法就是对展开研究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方法论训练以内化为自己的研究素质。研究方法的全过程主要由如下几个环节构成:科研选题方法——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与进行科学抽象的方法——建立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的方法。下面分别对这几个环节进行简要的阐述。

掌握研究方法的第一步:掌握科研选题的方法——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开始。科学研究首先要从科技发展需要与社会需要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并提出假说与设计研究方案。选择课题,一般需要通过社会调研和查阅情报资料,搜集有关素材,准确掌握有关理论、学说及研究动向,在综合已有信息的基础上发现研究课题,对目标与约束条件进行必要的分析研究,提出假说构想。与此同时,还需用数学方法或图表等形式,对初步确认的研究目标进行科学表述,并设计可行性的研究方案。最后要进行论证与评价。对所立课题的研究目标、立论根据、前期工作、实验手段、研究方法、实施条件等逐一论证;其次,对课题应开展综合性评价,估价科学价值、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经全面系统的可行性、可靠性论证评价后,才可确认课题。

掌握研究方法的第二步:掌握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与进行科学抽象的方法——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方法、实验方法与模拟方法等。观察方法是人们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自然发生的自然现象的一种科学方法;实验方法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科学研究目的,应用一定的物质手段(科学仪器和设备),在人为控制或变革客观事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模拟方法是以客观事物某些相似方面为基础,用模型模拟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称为间接实验方法。通过这三种方法积累感性经验与原始数据,为进行科学抽象作好经验准备与资料准备。进行科学抽象的方法主要有逻辑思维方法、思想实验方法与系统科学方法。逻辑思维方法又称理论思维或抽象思维方法。它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对客观世界进行抽象与概括的方法。常见的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比较、分类与类比等方法;思想实验方法是一种运用想象力在人们头脑中进行实验的方法。它既没有实在的仪器设备,也没有实际的实验操作,拥有的“实验”为特定的思维活动形式所提供。思想实验不受限制,借助于想象能力,可以把实验者置身于任何对象的环境之中。爱因斯坦称它为“思维的自由创造”,是“理智的自由发明”。要获取它,既要对要解决的问题有深刻的洞察,又要进行长期艰苦的思索和多种多样的尝试。系统科学方法是指按照系统科学的整体化 观念、模型化观念、最优化观念与系统科学的整体原理、有序原理、反馈原理以及系统科学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的理论,把研究对象视为系统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系。系统科学方法把注意力集中于研究对象的整体关系,集中于研究对象的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总体过程,全面把握环境与系统,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变化的规律。倡导用系统——要素——层次,结构——功能——涨落,状态——过程——转化的系统分析法来考察研究的对象,以达到最优化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系统科学方法是一种由分析走向综合的方法。我们常用的主要有八种方法:系统分析方法、信息分析方法、反馈控制方法、耗散结构方法、黑箱认识方法、功能 模拟方法、系统规划方法、系统工程方法。

掌握研究方法的第三步:掌握建立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的方法—— 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在某一特定领域内,找出支配全局的统一的规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仅仅应用科学认识的感性方法是不够的,还必须要应用认识的理性方法,借以对感性材料进行研究和加工,在理性认识的过程中提出科学假说。科学假说一般是指以一定事实材料和确定的科学理论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规律作出假定性的说明或解释,通常由命题、理论陈述、推论三大要素组成。科学假说常常抨击着传统观念和历史错觉,恢复科学的本来面目;各种假说并存,有利于集思广益,更全面与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促进科学理论的建立;假说增强科学研究的主动性、计划性和目的性,以更好指导科学实践。”科学理论是指系统化了的已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知识体系。它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完整地反映客观对象的本质及规律。科学理论必须有三大功能,即解释功能、预见功能与指导实践功能。构建科学理论体系常见的主要有三种方法。①归纳化方法。归纳化建构方法是从个别的单称陈述推导出一般的全称陈述的方法。它的前提是关于观察事实的陈述,结论是理论形态的陈述,基础是归纳原理。借助归纳方法能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原因是在客观事物中,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因此,同类的个别具体事物中存在着相同的一般性、关系和本质,其次,在现实世界中也客观地存在因果规律;②具有演绎性质的公理化方法。公理化构建方法,称为公理化的逻辑方法。一般从少数几个基本概念,即公理化公设出发,逻辑地演绎出一系列的推论,由此所得到的逻辑演绎体系,称为公理化体系。爱因斯坦所谓“完整的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概念是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即公理化的理论体系。公理体系的建立是人类科学实践的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建立的公理化体系是有局限的,所谓逻辑严谨、完备、无矛盾、简单等只能相对于一定历史条件而言。随着实践和科学认识的发展,理论的局限和缺陷,会为新的体系所取代。③综合构建方法。现代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综合出创造、综合而创新、综合促发展。构建自然科学理论体系不可缺少综合。从历史上看,综合构建理论,多用于学科内综合,邻近学科综合,非邻近学科综合,多学科综合等。每一种综合都可建立起新的知识体系。牛顿理论体系的建立,使用了包括天体运动学、地球力学、数学等多学科理论的综合;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建立,不仅运用了生物学知识,也综合了物理学、化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至于生物力学、物理化学、量子化学、生态学、经济地理学等本身就是不同学科通过综合方法构建起来的理论体系,随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综合法构建新理论体系的趋势,将会进一步加强。

经过以上创造首先要培养审美人格,以及参与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科研实践这两个方面的系统训练后,内心世界已处于激活的状态,此时,生命的启示、创造的灵感、解决问题的思路,就会从心底里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生成小溪、汇成江河、融入大海。

2013年5月17日于美国旧金山

进入 柯领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大学教育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学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4120.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