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良:解毒水浒系列之:有毒名著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768 次 更新时间:2012-09-04 00:55

进入专题: 水浒  

陈良  

《水浒》这部书,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它与《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自它成书问世以来,受到历代无数读者的青睐,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年来,国内出现了一种文化现象,诸多学者纷纷著书立说或走上荧屏,向公众解读中国古典名著,对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实际上,中国素有解读经典的传统,孔子所谓“述而不作”,就是倾向于讲述或解读经典,而不进行创作。不过,孔老夫子的“述而不作”,也被后世奉为经典,引得无数读书人“述而不作”,一辈子皓首穷经,把四书五经嚼得滚瓜烂熟。

当然,好书不厌百回读,尤其是经典名著。在所有文学名著当中,本人最早接触的是《水浒》,尽管谈不上对它情有独钟,至少非常欣赏它。那是1975年,我在一所乡村学校读初一,正赶上全国掀起评《水浒》批宋江运动,虽然当时并没有读过原著,但是通过老师讲解、读报刊和听广播,我们对《水浒》多少有所了解;为了响应上面号召,我们也七拼八凑地写起评《水浒》批宋江的作文。现在回想起来,初中生参与那场运动非常可笑。不过,那年代就是这样,只要上面搞什么运动,下面都跟着响应。当我还是一个小学生的时候,就参加了“批林批孔”运动,也煞有介事地口诛笔伐,稀里哗啦把林彪和孔子批得狗血淋头。

前些年,我也跟风赶时髦,解读名著《水浒传》,形成了专著《灵魂笑忘书——水浒人物心灵探秘》(2009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基本上表达了我对《水浒》的理解和感悟,它站在历史和现实交叉的角度观察与思考,以第一人称进行内心独白,表现水浒人物的各自境遇与心路历程。但是,不同时期,不同的人对同一部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部作品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关于《水浒》这部书,我觉得还有许多话要说,不得不一吐为快。

首先要肯定《水浒传》是一部伟大的文学杰作。这本书非常奇特,无论是题材,还是创作,都极不寻常。可以说,它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故事情节并非完全虚构,而是取材于宋江起义。宋江历史上实有其人,有很多史书、文人笔记都记录过宋江的事迹,不过那些记述是零星、零散的,不成系统的。据考证,宋江起义大概发生北宋宣和年间,时间持续了二三年,人数不多,三十六人;不过,学术界对此有争议,有人认为三十六人恐怕只是头领的数目,下边还有一些人马,也有人认为刚起事的时候可能只有三十六人。宋江等人主要活动在河北、山东、苏北一带,最后打到海州(也就是现在江苏连云港),在那儿失败,被朝廷招安,随后去征方腊。

《水浒传》的创作非同寻常,它不是由某个作家独创完成,而是许多人智慧的结晶。水浒故事在南宋开始流传于民间,宋元之间便有《大宋宣和遗事》的话本,记述宋江等三十六人的事迹。元代以后,部分水浒故事改编为杂剧,走上戏曲舞台。元末明初,历经市井传说、话本演义、文人改写和杂剧发展,最终由施耐庵、罗贯中加工整理,形成了完整的长篇巨制。

说《水浒传》是一部伟大的文学杰作,它是当之无愧的。从文学角度看,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尤其是108个梁山好汉。金圣叹曾说,《水浒传》写了108将而有108个样。仅此一点,就是了不起的文学成就。小说以北宋宣和年间为切面,对当时社会进行了全景式描绘,除了塑造108个梁山好汉,还写出了其他数百个人物;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角色,也写得活灵活现。很多低劣小说,不仅在情节上缺乏创意,写人物也落入俗套,往往是“千人一面”,大同小异。《水浒》能写出众多鲜活的人物,不愧为 “大才子书”。

或许是成书时间跨度大、吸取了诸多前人智慧的原故,使得《水浒》包罗万象,内涵丰富,堪称一部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准确地说,是中国人性的百科全书,书中每个人物就是一个灵魂的标本,透视一个个标本,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和精神状态。那些水浒人物,不管是小说虚构的,还是历史存在的,都是我们的先辈,我们身上依然流淌着他们的血液,依然传承他们的文化基因。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水浒》,就是阅读中国,了解水浒人物就是了解我们自己,解剖水浒人物就是解剖我们自己。

当然,在肯定《水浒》在文学上杰出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它蕴含有害的毒素。当代学者刘再复对此作过深刻的论述,他认为《水浒传》、《三国演义》是有才艺、有艺术魅力的大才子书,但是,这两部作品蕴含着毒气和血腥气,一部是暴力崇拜,一部是权术崇拜,都是造成心灵灾难的坏书。

刘再复先生指出,500年来,危害中国世道人心最大最广泛的文学作品,就是《水浒传》、《三国演义》这两部经典。他认为,这两部小说是中国人的地狱之门,引领人们走进你砍我杀、你死我活、布满心机权术的活地狱。可怕的是,这两部小说不仅过去,而且现在仍然在影响和破坏中国的人心,并化作中国人的潜意识继续塑造中国的民族性格。

其实,鲁迅先生早在1935年就说过:“中国确也还盛行《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但这是为了社会还有三国气和水浒气的缘故。”不得不承认,鲁迅先生这一论断非常富有洞察力,至今仍不过时。的确,当今中国社会依然弥漫三国气和水浒气。人们乐于品《三国》,指望借用三国人物的权谋,获取官场或职场上的成功;人们乐于看《水浒》,以水浒人物的生存方式活在当下,从假冒伪劣产品流行的背后,可以看到李鬼的影子;从横行城乡的流氓地痞身上,不难看出他们是牛二的传人;从许多暴力事件中,似乎能嗅出李逵的血腥;从百姓受侵害并频繁上访中,容易使人联想到水浒时代的司法腐败。

鲁迅先生看到中国人喜欢《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是因为有其国民性基础,也就是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与之相通合拍。刘再复先生进而指出,随着这两部小说的广泛流行,又反过来强化了中国人的水浒气和三国气,并不断渗入国民性格之中。的确,这是一种恶性互动:原有的国民性格演绎了《水浒》、《三国》的故事,《水浒》、《三国》的传播又使国民性进一步恶化。我个人认为,说这两部小说是中国人的地狱之门,也许有些夸张,但至少是或中国人的黑洞,能使人性异化或丑化。

时下,不少专家学者热衷于国学,有的试图从典籍里找到治世良方,有的专门从名著里挖掘前人成功的秘诀,有的居然把自己咀嚼过的经典当作心灵鸡汤。说实话,五花八门的解读,有有益的,也有有害的。有一则报道说,一个农村老太太去城里带孙女,她给孙女喂饭,总要自己先在嘴里嚼了嚼,再喂给孩子吃;后来孙女莫名其妙患病,全身出现溃烂;经过医院检测,才知道是老太太喂养有问题,她咀嚼的唾液导致孙女中毒。所以,对于经典名著要慎重对待,若以农村老太太的方式咀嚼,再拿来喂给读者,势必误人子弟。

那么,我们今天该怎样阅读《水浒》这部名著呢?我想,作为现代人,我们应当从现代视角看《水浒》,要以科学、理性和批判的态度来解读它,通过解读,实现解毒。也就是通过解读《水浒》,消解它留给我们的精神毒素,让我们的国民性更加健全更加完善。假如我们不能意识到书中的病毒,而是默然欣赏和接受水浒人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那么我们将陷入人性的黑洞,找不到前途和光明。

的确,《水浒传》蕴含太多的精神毒素,其价值取向与现代文明很不合拍,甚至格格不入。比如说,人文精神和法治精神是现代文明的基石。人文精神主要体现为对生命的关爱和尊重,可是大多数水浒人物身上都不具备人文精神,正是这种精神的缺失,使他们成为他人的地狱。贪官污吏且不说,就说梁山泊好汉吧。除了朱仝为小衙内被杀感到伤痛与愧疚外,许多好汉对他人的生命缺乏最起码的尊重。武松在鸳鸯楼将张都监全家老小赶尽杀绝之后,居然没有丝毫自责,为杀人报复心安理得;李逵在江州劫法场“只顾砍人,一斧一个,排头儿砍将去……”他只感觉爽快,像小孩打电子游戏一样快乐。法治精神,主要体现为尊崇法律和依法办事,在《水浒》里面,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人们很少按照按程序和规则出牌,很少借助正当的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凭借哥们义气和金银贿赂来“摆平”,这两招不管用了,就只好诉诸暴力,用拳头来说话。

走向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建成民主法治的国家,就不可能构建文明和谐的社会。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说得好:“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的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法,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

可见,人的现代化,并不意味着“会电脑,会英语,会开车,会跳舞”,更不意味着过上享受物质文明的时尚生活,关键在于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即价值尺度、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文化心理方面的现代化。今天我们解读《水浒》,就是要消解其精神毒素,促进水浒人的文化心理向现代人的文化心理转变。

本篇讲座视频:http://video.sina.com.cn/playlist/5214105-1349311750-1.html#68908555

    进入专题: 水浒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语言学与文学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7011.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