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的面目可憎吗?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456 次 更新时间:2002-01-21 12:28

进入专题: 燕园文摘  

陈怀亮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最近在香港华人身上贴了一个标签,说他们“粗鲁暴躁”。

这份周刊其实是要借“粗鲁”的香港人,反衬菲律宾人的可爱。文章说,菲律宾一穷二白,人民纷纷到国外出卖劳力,受尽外地雇主的欺凌,香港雇主便是典型的例子。

西方主流媒体在形容个别族群时是很小心的,特别是自己国内的少数民族。美国传媒在谈论国内黑人时,绝不敢用任何具有种族色彩的字眼。英国报纸在提到国内人数日益壮大印度次大陆移民时,也是十分“政治正确”。

可是,当它们在描绘各地华人时,似乎就没这么多的顾虑。其中的原因很多,留美中国异议分子王丹最近在《明报月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也许提供了一点线索。他说,在许多美国人眼里,国内各大城市的唐人街,代表了整个华人世界。

欧美城市的唐人街,给予人的印象是既脏且乱,而且散发着铜臭。此外,唐人街的“唐人”,在政治上是沉默的一群。结果,西方人不但鄙视华人,在批评时也似乎没什么顾虑。

西方人对华人较不客气,或许还有另一个原因:各地华人的经济成就,加上中国是个社会主义国家,使西方人下意识地把华人当成竞争者或敌对者。九一一事件虽淡化了这种敌意,但是西方人的观点还未完全扭转过来。

他们对华人肯定存有偏见,但是他们的批评也不是毫无根据。华文世界的作家当中,许多曾毫不留情地批判自己族人的陋习和劣根性。在过去,五四运动作家指中国人的奴性和保守性格,造成中国积弱不振。现在,各地华人的经济条件改善了,在许多华文作家和评论者笔下,他们变得财大气粗,十足暴发户模样。

无论是中港台的华人,还是东南亚的华人,都有这样的现象:个人的行为和修养,赶不上国家经济发展的步伐。也就是说,我们的经济可能已经接近第一世界的水平,但是个人的行为举止可能还停留在第三世界的水平。

香港作家陶杰曾这么形容华人爱喧哗的陋习:“在国际航机上、在外国各大城市的博物馆、图书馆、观景点,都时常可以看见上海人、北京人、香港人,目中无人地以自己的方言大肆喧哗,令本地人面上露出鄙视的神色。”

香港传媒最近报道,泰国政府在一些旅游景点竖立华文告示牌,劝人不要随地吐痰和抛垃圾。这些告示牌显然是针对华族游客,一些中国游客因此感到不满。

其实,爱喧哗、随地吐痰,是公认的华人恶习,我们应该感到惭愧才是。

从其他亚洲人的角度来看,华人的恶习恶行,还有比喧哗、吐痰更糟的。《经济学家》杂志说,许多香港人对待家中菲佣,极尽刻薄之能事。

在新加坡,虐待女佣的事件层出不穷。肇事者在面控时,都不忘告诉法官,他们的生活压力大,他们是一时冲动。他们也许不知道,菲律宾和印尼报纸在报道他们的暴行时,流露的是浓浓的怨恨和很深的民族耻辱感。

在其他亚洲人眼中,华人也是“经济动物”,唯利是图,而且斤斤计较。在很大程度上,这些指责是出于妒忌。不过由财富的分配引发的种族矛盾,是东南亚华人不可忽视的问题,也是一直困扰着他们的问题。

近年来,在金融风暴和全球经济衰退的冲击下,许多亚洲国家不进反退,中国的经济却是一片兴旺,成了各国吸引外资的强劲对手。这样的发展,为区域内原本已是暗流汹涌的华族和非华族之间的关系,带来了新的变数。

越来越富裕的华人应该怎么做,才不会让人觉得面目可憎?

日本人是过来人。他们的经验有可资借鉴的地方。三十年前,日本人的“经济动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寻春团”,在一些亚洲国家引发一波波的反日浪潮。此后,日本人痛定思痛,为东南亚国家提供了慷慨的经济援助,并且在各处投资设厂,大大缓和了东南亚人的反日情绪。

  

日本人靠的也不全是“银弹攻势”,他们也善用文化的魅力。我们常责备日本人对战争暴行缺乏悔意,不过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文化精致的一面。也因为如此,在各地华人社会,反日和“哈日”的现象,经常交替出现。

此外,日本游客是出了名的文静有礼,与陶杰笔下的典型华人游客,形成强烈的对比。

中国的崛起,各地华人社会的兴旺,自然会引起其他国家或族群的不安。当人们感到不安时,难免就有抗拒和抑制的心理。如果华人喧嚣的形像未除,人们要围堵或抑制华人时,可能变得更加振振有词。

中国领导人显然明白这一点。他们展开外交攻势,积极同亚洲国家建立睦邻关系,强调中国带来的是商机,少谈彼此竞争关系。

但是,领导人的努力,必须获得人民的配合,否则成效有限。

美国布什总统在九一一事件发生后问道:“为什么他们(恐怖分子)这么恨美国人?”

如果华人不小心,难保不会遭遇同样的恶运。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问:“为什么人们这么恨我们?”

    进入专题: 燕园文摘  

本文责编: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众生诸相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28.html
文章来源:www.zaobao.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