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中国经济彻底赶超美国指日可待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77 次 更新时间:2012-01-08 20:57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经济学人  

2011年春天,皮尤全球态度调查就“谁是全球经济领跑者”向全世界数千名民众展开调查,半数中国被调查者认为美国仍是世界第一,只有25%的中国人认为本国经济已赶超美国。而美国人也动摇了,43%的美国被调查者投票给中国,只有38%的人认为美国占上风。调查结果应该取决于其衡量标准,《经济学人》通过对21个指标(见全部数据)进行统计,结果发现,中国已有半数指标超越美国,并将在10年内实现全面赶超。

在衡量经济能力时,绝对经济总量比人均数据更有说服力。早在十年前,中国的钢铁消耗量,手机拥有率和啤酒消耗量( 衡量经济优势的重要标准)等指标就已高于美国,此后又陆续在部分其他指标上赶超。2011年,中国出口量比美国高出30%,固定资产投资额高出约40%,是全球最大的制造国,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燃耗比美国高出10%,温室气体排放高出近40%(尽管中国人均气体排放量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中国还是全世界年购车量最高的国家。

在发明创新领域,这个创造了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的国度也在向美国发起挑战。统计表明,2011年中国的专利许可数量要高于美国,虽然有些专利含金量存疑,但在未来必将有所改进。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世界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的数学科学教育水平在全球142个国家中位列第31位,遥遥领先屈居51位的美国。其外部金融影响力轻松秒杀美国,中国拥有两万亿美元的国外净资产,而美国背负着两万五千亿美元的债务。

下表显示了我们对中国何时在其他领域赶超美国的预期。官方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消费水平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一(鉴于中国服务业数据覆盖率较低,这一数据的真实性存疑)。过去五年内的相对增长率表明,这一差距将不断缩小,并将在2023年追平。中国零售业加速发展,有望在2014年赶超美国,同年还将成为世界最大进口国,早在2000年,美国进口量还是中国的六倍,这一转变可谓是中国的一个华丽转身。

至于衡量经济水平的首要标杆——国内生产总值(下文简称GDP),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如果基于购买力平价法来衡量,中国的GDP将在2016年超过美国,这也将证明相对贫穷国家的物价的确较低。但要真正实现超越美国,中国的GDP必须折合市场汇率,以美元计算方能作数。

据粗略估计,2011年美国的GDP仍是中国的两倍,但与2000年的八倍相比以有所下降。为预测中国何时能赶上美国,《经济学人》更新了下列互动图表(见下图),您可以输入自己对中美GDP实际增长率、通胀率以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估计值。我们得到的最优数据是,在未来十年内,中国的GDP实际年增长率将为7.75%(相比前十年的10.5%有所下降),美国为2.5%。(GDP平减指数显示)中美通胀平均水平分别为4%和1.5%,人民币每年将增值3%。若然,中国经济将在2018年超越美国,这比我们在2010年12月的预期提早了一年,因为中国的GDP美元价值增长高出了2011年的预期。

第二名才是大赢家

但即使中国能够在2018年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美国仍将是世界第一富庶大国,因为其人均GDP仍是中国的四倍。但据胡润中国富豪榜创始人胡润估计,中国亿万富豪人数或许已经超越美国。最近的统计显示,中国亿万(美元)富豪有270位,但他表示,真实数据恐怕要翻一倍,因为很多中国人崇尚财不外露。而据福布斯财富榜调查显示,美国有400多位亿万富翁。

在某些排行榜上,美国依旧遥遥领先中国。美国股市资本是中国的四倍,在按收益排序的世界500强企业中,美国企业数量是中国的两倍。最重要的是,虽然中国的国防开支正在快速增长,美国国防军备支出是中国的五倍,且根据目前增长势头来看,美国将保持领先优势至2025年。

做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确好处不少,它能巩固国家军事优势,并在制定国际规则时获得更多发言权。历史表明,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一直是主要贮备货币的发行者,故而与别国相比,美国能以最低的价格获得最多的贷款。但美国不该阻止中国的崛起,因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对全球经济都有利,一个飞速发展的世界第二比一个停滞不前的天下第一更有意义。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899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