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清友:石油的逻辑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37 次 更新时间:2010-04-17 17:27

进入专题: 石油  

管清友  

问题每讲一遍,总会有所不同。那些长久以来困惑经济学家们的问题总是存在无数个谜底。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曾经悲观地说,“经济学中关键的难题从不会得到重新解决,他们只会慢慢消失。”世界能源价格及其走势恐怕是这些“关键的难题”当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

国际油价的波动有规律吗?

石油是能源的核心。探索国际油价波动的规律无论从经济还是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石油作为全球核心能源,既是现代工业的血液,也是国际政治中的“权力源泉”。由于资源的可耗竭性,石油成为世界主要大国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西方学者金凯德指出,历史上大多数时期的大多数人都生活在赤贫之中和稀缺的边缘,毫不奇怪,资源稀缺一直是西方政治思想中的核心问题。石油价格的波动是供给和需求双方以及金融市场各种因素综合波动的反应,也是产油国和消费国两大国家集团国家权力消长的反应。因此,油价波动直接地影响到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的变迁。

价格波动是石油问题的“纲”,纲举则目张。只有弄清国际油价的波动机制,深刻把握国际油价的波动规律,才能实现国家发展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内,以合理的成本可持续地获得经济增长必需的能源供应。并能有效地采取预警措施,最大限度地平滑石油价格波动周期与我国产业经营周期不协调而给实体经济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同时,采取相应的政策,处理好与主要产油国和消费国的关系,保障国家石油安全。

第二,国际油价波动机制经历了十分复杂的演变过程,但目前尚无一个比较完善的分析框架可以帮助研究者和决策者相对容易地把握油价波动的规律,这使得解释和预测油价波动趋势极其困难。国际油价波动是否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本身就存在很大争议。现有的文献要么很简单,缺乏逻辑;要么很复杂,很难说清楚问题。意大利经济学家阿尔伯托·克劳认为,“没有一种理论模式能经得起事实的检验,尽管理论经济学者们似乎并未意识到或者担心这一点”,“石油资源在地缘政治上的分布使我们不能相信决定石油市场供需平衡的条件或知道石油贸易商作出相应选择的因素是纯粹的市场机制或理性的经济参数。经济模型或理论在未来将不能够像过去那样为我们提供如此大量的帮助”。

我在之前的研究过程中也发现,关于石油价格的问题几乎每年都惊人的相似,而关于问题出现原因的解释却每年都不相同,大部分国际机构对油价的预测都与实际走势相差甚远。可能也正是鉴于这种情况,美国著名的智囊机构兰德公司干脆就放弃对油价作任何预测。我深深感到,用经济学对未来油价作出预测的可信度是不太高的,即便是最权威的经济学家、经济机构使用最精巧的经济模型。

第三,油价波动日益脱离供求关系而趋于金融化。在金融全球化和石油金融化的背景下,石油期货市场作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主要经济体特别是美国国内的货币政策和相关经济政策的影响。传统的供求框架无法解释当今的石油市场及其价格波动。美国是如何通过货币、金融政策影响油价波动?其逻辑关系如何?又将会产生什么后果?鉴于石油的资源属性逐渐让位于其金融属性,而目前业界和研究界对这一新变化还知之甚少,对于如何应对这一新趋势还显得底气不足。

石油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

用“自然资源—市场—权力”的分析框架,来揭示油价波动背后的政治经济动因和货币驱动力,将提供另一种视角。其思路是,石油不仅仅是一种大宗商品,而且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实质上是石油利益的重新分配。石油利益分配的实现既依赖于一国之内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又依赖于国际石油市场供给、需求和石油领域一系列国际机制。依靠这样一个分析框架,我们发现,在大量经济学文献当中作为突发事件的诸如石油危机、俄乌天然气之争以及关于石油价格预测错误的解释等等都可以当做我们这一分析框架的常态事件。我们认为,这些非市场因素是一个常态的存在,而不是如有关经济学文献里面所认为的是突发的、不可持续的。

从新千年以来国际石油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2003年以来,国际石油市场经历了自1861年以来最长的一次上涨周期,油价从2003年的25—30美元暴涨至2008年7月份每桶接近150美元,在五年内上涨了五六倍之多。但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给石油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2008年7月中旬以后,国际油价步入下跌通道。2008年9月16日,石油价格跌破100美元,到12月31日收盘时,纽约市场的WTI现货价格为39.25美元。仅从2008年来看,上半年国际油价从100美元暴涨至147美元,升幅近50%;下半年则从147美元跌至40美元以下,跌幅达到70%,是历史上最短时间内最大的跌幅。2009年初以来,国际油价再次逐步攀升,从30多美元一路飙升至80美元左右,上涨幅度超过一倍。

驱动油价这样大起大落的因素众多。本文回顾了石油价格波动的历史轨迹,认为国际油价波动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从微观机制来看,国际油价波动是供求关系的反映,供给(生产)和需求(消费)是决定国际油价的基本因素,这是国际石油市场的基本结构——供求结构。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石油的贸易方式和定价机制发生巨大变化,石油期货市场与衍生品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导致金融资本大量进入石油市场,使石油市场成为世界金融市场的一部分,石油价格的波动也成为一种金融现象和货币现象,形成了所谓“石油金融化”现象。这种现象的重要结果之一则是交易员的“感知”和投资者的预期对石油期货价格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油价在短期内出现暴涨暴跌,产生正泡沫和负泡沫。从宏观机制来看,全球性的生产—消费体系决定了石油市场的权力结构。权力介入市场放大了供求双方的矛盾,既可能扩大石油价格“风险溢价”的区间,也可能引发市场资金的恐慌性抽逃,从而加剧了石油市场的波动。

油价将有可能再次冲击高位

最后,不免俗套的是,我还得对未来做一个“展望”。实际上早在2009年年初石油市场最低迷的时候,在一些内部会议上,业内许多专家就指出,尽管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油价经历了大幅度下跌,但由于现有油田老化导致产量大幅度衰减,加之许多石油勘探开发项目与替代能源因金融危机与低油价而被取消或推迟,一旦世界刺激经济增长的倍增计划发挥作用,油价将有再次冲高位的可能。现在看来,这一判断基本还是正确的,并且我对油价在未来几年的走势仍然看好。因此,中国还是应该抓住油价回落、国际金融市场重整的机会推动国内能源改革,完善石油储备体系,充分利用庞大的外汇储备实现外汇资产与能源资源的转化,积极参与全球石油与金融市场的治理,增强中国市场对国际石油定价的影响力。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能源经济研究院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进入专题: 石油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304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