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远招:学术失范之根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998 次 更新时间:2009-02-03 20:19

进入专题: 学术失范  

舒远招 (进入专栏)  

目前中国学术界确实存在着诸种“不规范”的现象。不过,在谈论学术失范的时候,人们不应该有这样的看法:在过去某个时期,中国学术界是具有严整的规范的。学术失范的真正含义是:在近20多年来,中国学术界并没有随着学术研究的进展,而积极地制订一套真正合乎学术要求的规范,而更加严重的问题是,即便是已有的一些学术规范,也得不到很好的遵守。学术失范的根源是多方面的,这里仅就笔者关注到的几个方面略加分析。

首先,是制度安排方面的根源。毫无疑问,学术规范是通行于学术界的规范。但是,由于社会各种制度安排对学术界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跳出单纯学术界的范围而考察一般社会制度安排对学术失范所理应负有的责任。我们当然承认国家在推行“科教兴国”战略时积极推动了学术研究的进展,诸如重点大学、重点学科的重点建设,博士点和硕士点以及各种科研项目的设置,各种奖项的设立和评比,重视学术研究者的学历和职称等等,无疑都产生了良好的效应。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正是由于学术的进展在目前的中国过分依赖政府和教育主管机构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制度,也正是因为几乎所有的学术研究者都只能在现有的体制内生存,于是,掌握了学术资源之分配的各种权力,便既有可能成为学术进展的巨大推动力,也可能构成威胁学术研究之独立性和自由的破坏力。目前人们有理由质疑的是:分配学术资源的各种权力(包括学术主管部门和不同层次、级别的主管部门所任用的各种类型的评委)是否能保证学术资源之分配的相对合理和公平,这里面是否存在着巨大的权力寻租的可能性空间,而尤为严重的是,这里面是否存在者学者和当权者的相互利用和资源交换,这本身既是最大的学术腐败,同时也是产生其他一切学术腐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根源。当我们看到某些“学者”因为和“官方”合作而拥有大量的学术资源,而另外一些纯粹的学者因为和“官方”相对疏远而受到冷落,或者还有一些学术研究者在职称评定方面遭遇困境而生存艰难,我们完全能够理解:这种不公平会在真正纯粹的学者心灵深处产生多大的负面影响——尽管一部分“成功的学者”通过和失败者的对比而获得了巨大的心理上(虚荣心)的满足!真正的学者确实需要有一种“殉道”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极其宝贵的,社会应该鼓励,学者应该自勉,但是,这决不能成为我们可以为以上不公正和腐败现象进行辩护的理由。而当我们看到某些并非专业学术研究者的官员也具有了博士生导师或硕士生导师的头衔,或者某些政府官员不是通过刻苦的专业学习而是通过权力的“运作”而获得了博士头衔(笔者绝无反对政府官员通过正常的考试渠道并凭借真才实学而获得博士学位之意)的时候,我们便不能不为中国目前的学术生态深感担忧,甚至悲哀。此外,在中国学术界,关系、圈子、门派等丑恶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学术界的这些腐败,极为严重地损伤了少数严谨治学的学者的尊严,败坏了中国学术界的空气!

究竟什么是学术失范?弄虚作假当然是学术失范,窃取他人成果也是学术失范围。但我以为:目前最大的学术失范,正是一部分并不真正致力于学术研究的人拥有了“学者”的头衔、身份。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权力对学术的不合理的干预所导致的。当然,使这种现象变得日益严重的,还有一个原因,即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术机构过分注重推进教育发展的速度,尤其是硕士和博士学历教育的速度。目前中国的硕士和博士学历教育正在出现“大跃进”现象,这当然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但同时也会造成硕士和博士学历教育质量的严重下降,造成大量非学术人员向学术领域的“不规范的渗透”。

换一个角度看,权力对学术自由和独立性的消极影响,也可以说是行政力量在学术研究中起主导作用。在学术站点的设立、学术职务的评聘等方面,我们常常看到非学术的行政因素在起作用。许多在某个方面具有一定“权威”的评委,在对某个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和成果进行评审时,并未严格地依照学术的标准,而是掺杂了许多外在的标准,包括指标的分配平衡,以及被评价者与评委的私人关系等等。在职称评定过程中,外行评内行现象普遍。各种评审受到权力的或大或小的干预乃至操纵。在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人为地给学术刊物和出版单位划定所谓的“级别”,在评奖或评定职称时,不是由真正的内行来评价某项成果的学术价值和份量,而是仅仅考虑成果发表的刊物或出版社“级别”。例如,有些高校把《自然辩证法研究》作为国家一级刊物,凡是在上面发表文章的,得奖并加工资,《自然辩证法通讯》等刊物则不算国家一级刊物,但究竟哪些刊物应该算是国家一级的,其学术标准未必清晰。而仅仅根据刊物或出版社的级别来评断学术成果的实际水平,其可信度也是大可怀疑的。

其次,是市场化的负面效应。就像权力既推动学术进展又有可能威胁其独立和自由一样,以市场化为趋向的改革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学术研究的进展,另一方面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市场是一种力量。它强化了人们的占有和利用各种资源的意识。它更有可能与权力相结合而滋生出各种腐败。我们当然不能由此而反对市场经济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各项改革。但是,我们也不能不对它的负面效应有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警惕。

为什么人们要主动迎合和巴结掌权者?从市场的角度看,是因为他们在进行学术资源的调拨和分配。为什么许多原本无意进行学术研究的人也要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同样从市场的角度看,是因为学历是一种资源,拥有它会产生附带的效应(增加工资、抬高身份、增强市场竞争力、乃至满足自尊心、自信心或寻求心理平衡等等)。为什么学者要不断地发表大量的、“高级别”的“学术论著”?也是因为惟有如此他们才能获得相应的待遇和资源。我当然承认这样一来学术和学者的地位无形中似乎增强了,承认这样的社会比起过去政治支配一切的时代是大大进步了。但是,学术的失范,往往很可能就发生在它的表面的极度繁荣之中。正是因为现在到了普遍都想要一张博士或至少硕士文凭的时候,因此不仅各种类型的评委成为人们极力巴结的对象,即便是博士或硕士生导师即有权力带博士生或硕士生的人,也同样成为众多报考者“攻关”的对象。这里自然也隐藏着学术的腐败。部分导师也热衷于和自己的学生进行资源的交换。而博士和硕士热也自然带动了博士点和硕士点热。为了使自己成为博士生或硕士生导师,学者们首先是大学里的教师,便迫切地希望自己所在的单位能有个博士点或硕士点。这个“点”不仅意味着学术上的层次,意味着学校在全国同类学校中的学术地位——因此往往受到所在学校或单位的高度重视,而且意味着会带来很多的其他的“效益”。我们还看到,有些学校博士生导师和研究生处招生管理部门也会发生冲突,说到底,这是权力之争,涉及到博士生招收中的权力分配,而权力分配又始终关系到利益分配。

再次,学术的失范,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道德的失范。虽然目前学风的浮夸和种种令人不满的状况是由权力和利益联手造成的,但是,也确实反映了学术工作者道德水准的下降。有些学术研究者(不仅包括教师,更包括学生首先是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学生)不仅谈不上严谨治学,根本就是把学术研究作为一种游戏,或者把它降格为生存的一种手段。于是,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常常不交代相关研究背景和学术界已有的成果,而只顾自己叙述,甚至常有抄袭,或将别人的文章“删改汇编”。而这样的文章只要有关系或愿意出钱,又不乏有刊物将其刊载。由于中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已进入真正的商业化(世俗化)时代,于是,人们似乎越来越普遍地丧失了对待学术的严肃态度。单纯从道德上谴责学人不讲学术规范和道德固然是软弱无力的,但如果所有的学人不能用真诚、严谨等道德要求来自律,则中国学术的失范就难以得到根治。

哲学家黑格尔曾感叹他的时代人们丧失了对真理的真诚的热情。我们发现,今天的中国学术界似乎也充斥了一种“真理虚无主义”的情绪,物质功利主义甚嚣尘上。当人们不再把治学当作对真理的探求,而仅仅视作一种人生游戏或者追求物质功利的手段的时候,我们还能指望他们治学严谨吗?

(载《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年第4期)

进入 舒远招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学术失范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哲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4570.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