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中国与南欧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实践与思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885 次 更新时间:2023-08-19 19:54

进入专题: 一带一路   南欧  

张敏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基于共商共建共享合作理念,《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加强政治互信、深化经贸合作、推进互联互通的重要合作指南。“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对接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协调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截至2023年1月6日,“中国已经同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得到有效提升。在欧盟成员国中,南欧国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响应者、支持者和实践者。中国与南欧国家在经贸、人文、能源、港口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密切了中国与南欧国家之间的关系,推动了中欧合作。“一带一路”倡议将中国与南欧国家的经贸投资、基础设施、人文交流等领域的资源要素紧密结合,不断增进中国与南欧国家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为中国与南欧国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有益探索。

一、共建“一带一路”深化了中国与南欧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

南欧主要国家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塞浦路斯和马耳他等6国在地理位置上与中国虽相距遥远,但都是古丝绸之路上连接欧亚、促进中欧贸易交往的重要驿站。这些国家长期对华友好,不惧美西方的施压,成为较早一批与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合作的欧盟成员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要进一步推动中国与南欧国家合作不断走实走深,创造“一带一路”合作新典范。

(一)南欧国家是推动中欧“一带一路”合作的引领者、示范者

共建“一带一路”为沿线国家带来发展机遇和合作红利。在欧盟国家中,南欧国家并非最早与我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的欧洲国家。2015年6月7日,匈牙利成为首个与我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的国家。但南欧国家在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上仍创造了多个“第一”。2018年8月至2019年4月期间,多数南欧国家先后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希腊是首个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的欧洲发达国家,也是南欧6国中首个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的国家。“葡萄牙不仅是欧盟内首个与中国正式建立‘蓝色伙伴关系’的国家,也是第一个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的大西洋沿岸欧洲国家。”意大利是首个签署这一协议的西方“七国集团”(G7)国家。中国与南欧小国马耳他和塞浦路斯也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在2018年11月马耳他总理穆斯卡特(Joseph Muscat)访华期间,中马签署“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2019年4月中国与塞浦路斯两国签署政府间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受国内政治形势的影响,迄今为止,南欧6国中,西班牙是唯一尚未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的国家,但西班牙政府对共建“一带一路”持积极态度。2017年5月和2019年4月,时任西班牙首相马里亚诺·拉霍伊·布雷(Mariano Rajoy Brey)等政府要员均来华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体现了其政府的诚意。

南欧国家也是推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的积极力量。2003年,中欧关系跃上新台阶,上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和希腊等南欧主要国家紧随其后,在2004年—2006年期间将传统双边关系提升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地区性和全球性问题上加强与中国的对话与沟通。2008年以来,中国与南欧国家关系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经受住了考验,迎来了发展新契机。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成功访问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希腊,中国与这些国家分别发表加强两国关系的联合声明,南欧国家表达了与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上加深合作的愿望。

(二)中欧文明互鉴得以赓续发展,经贸、人文交往日益密切

中国与南欧国家都是拥有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古丝绸之路贸易往来留下了中国与南欧国家友好交往的珍贵印记,推动了中欧文明交流互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8年访问西班牙时提到,“中国和西班牙虽然地理位置相距遥远,但早在2000多年前,古老的陆上丝绸之路就将古都长安同西班牙的塔拉戈纳联系在一起”。葡萄牙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欧洲起点,从大航海时代起,就和中国之间开始了密切的货物贸易和人员交往。意大利和中国曾位于古代的丝绸之路两端,这是我们两国密切联系的纽带。美国历史学家波默罗伊(Earl S. Pomeroy)认为,“早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的丝绸可能已经通过斯基泰人(中国《史记》《汉书》等称之为萨迦人,是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活跃在中亚和南俄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运输至希腊”。2000年前,福建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见证了无数商船劈波斩浪,为欧、非大陆人民带去丝绸、瓷器和香料等产品。“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另一端,马耳他几百年来作为地中海地区的商贸文化枢纽,连接东西方、联通欧非大陆。”塞浦路斯地处欧亚非三大洲枢纽位置,自古以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海陆两大通道使中国与南欧国家的交往历史在21世纪得以赓续发展。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正式提出以来,中国与南欧国家在经贸投资、人文交流等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深化,取得明显成效。双边贸易额不断增加,2013年中国与南欧6国的双边贸易额为560.61亿欧元,2021年增加到了1046.62亿欧元,基本实现翻番。经贸关系日益紧密,进出口商品种类日益多元化,体现了双边贸易的优势互补性。中国对南欧6国的投资存量规模也在逐年扩大,2013年至2021年,中国对欧盟的投资存量总额从3.1%增至5.08%。中国对南欧国家投资主要投入制造业、采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领域。

中国与南欧国家的人文交流日趋多元化。中国在马耳他设立了南欧地区首家中国文化中心,此后在西班牙马德里也设立了中国文化中心。与南欧国家合办的孔子学院数量持续增长,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中国与南欧国家合办了33所孔子学院,开设了3个独立的孔子课堂。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定期开设汉语、武术、舞蹈等各类培训课程,成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基地。

中国与南欧国家的人文交流还体现在双方高校和智库之间的高水平学术交流。2018年和2019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访问葡萄牙和希腊等国。期间,在中葡、中希两国最高领导人亲自见签下分别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希腊拉斯卡瑞德斯基金会中国研究中心,这些中心的成立推动了中国与南欧国家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高水平学术交流,为民心相通提供了智力支撑。

(三)拓展中国与南欧国家次区域合作领域,发挥区域综合优势

在双边层面上,中国与南欧国家在政治、经贸、能源、科教、体育等领域合作不断扩大和深化。“一带一路”倡议的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理念正在推进中国与南欧国家次区域层面上的合作。中国与南欧6国在农业、海洋领域合作逐渐呈现机制化。2013年2月13日,中国与南欧6国在罗马举行了首次农业合作圆桌会议。2015年11月7日,中国与南欧6国海洋合作首届论坛在厦门召开,双方共同探讨了全方位海洋合作的新未来,期待在壮大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旅游、渔业和渔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等方面加强合作,并构建中国与南欧国家稳定的海洋合作交流机制。近年来,中国与南欧主要国家将之前签署的双边《科技合作协定》提升为科技创新合作协议。2013年,中葡签署了先进材料领域科技创新合作协议,2018年两国又签署《关于推动2030中葡科技伙伴关系合作的谅解备忘录》;2017年5月,中意签署《加强经贸、文化和科技合作的行动计划》;2018年11月,中西签署《先进材料领域科技创新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希签署《科技创新合作行动计划》。加强中国与南欧国家之间的科技创新合作,成为南欧国家密切对华关系的共识和行动计划。迄今为止,在双边层面上,中葡、中西之间联合举行了科技创新合作研讨会,中意举行了九届创新合作周活动,参与各方表示愿意在新能源、先进材料、海洋研究、人工智能、数字化、气候变化等诸多领域开展联合创新研发活动,发挥科技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驱动作用,为中欧及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中葡、中西在先进材料领域的合作有望带动南欧国家在区域层面上加强与中国的创新合作。

(四)推动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在港口、能源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上共同书写合作新篇章

中国与南欧国家通过双边能源对话交流机制,在能源转型、先进光伏、能源技术创新等领域开展对话与合作。南欧国家能源严重短缺,高度依赖进口。近年来,欧盟提出绿色新政和在2050年达到“碳中和”目标。为实现欧盟总体能源转型目标,南欧国家都制定了《2021-2030年能源与气候计划》,但俄乌冲突导致欧洲能源危机,拖累欧盟能源联盟建设和南欧国家能源转型。南欧国家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与中国开展能源合作,有助于推动中欧能源战略对接,为能源安全供应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有效帮助南欧国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落实能源去碳化进程。

迄今为止,“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与南欧国家能源合作成效显著:深化并密切了中国与南欧国家的能源合作关系,推动建立了不同社会制度、大小国合作新典范;加快南欧国家次区域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为新丝绸之路畅通提供新动能;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快能源转型步伐,推动中国与南欧国家构建能源合作命运共同体。

中国与马耳他能源领域合作成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旗舰合作项目。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下,为解决马耳他电力严重短缺问题,2014年上海电力与马耳他能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正式成立上海电力马耳他控股有限公司。通过建立区域电力服务中心,上海电力为马耳他周边的电力项目提供服务。中国与塞浦路斯能源合作也具开创性。2020年7月,塞浦路斯液化天然气(LNG)终端设施项目正式奠基,该项目实现了十年来中资企业在塞浦路斯承包工程“零的突破”,也是中石油管道局首次进入欧洲市场。

位于葡萄牙南部城市阿尔科廷郊外的219兆瓦大型光伏电站,2021年10月由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总承包,这是欧洲单体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电站。中国国家电网参与建设的希腊克里特岛联网项目,成功获得第二届“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能源国际合作最佳实践奖,“项目有效替代岛上柴油和重油发电,每年减少10万吨碳排放量,进一步促进了希腊能源绿色转型和欧盟能源与环境目标实现,惠及当地民生”。

在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与南欧国家开展了一系列合作,冲破了一些欧洲大国在基础设施等关键领域对华设下的防线和阻力,带动了南欧国家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希务实合作,帮助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简称比港)实现腾飞发展,比港成为中欧“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的新标杆。比港近年来发展迅速,已经跃为地中海第一大港、欧洲第四大港,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带一路”的欧洲南大门和中欧经贸合作重要门户。在比港对外运输量中,包括石油、煤炭、液化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占了65%以上。

加快对南欧地区传统港口基础设施的提质增量建设,如参与葡萄牙的西内斯港、西班牙的瓦伦西亚港与加的斯港、意大利的里雅斯特与瓦多港等转型升级,通过中欧班列实现海陆联运,将为构建贯通中国与东南欧、南欧和西欧的中欧贸易运输新格局创造条件。

二、新形势下中国与南欧国家在“一带一路”合作中面临的阻力与挑战

南欧国家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基于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原则,推动“五通”建设,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效。然而,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美国称霸世界野心勃勃,发起价值观外交,不断拉拢欧盟。在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俄乌冲突持续的复杂形势下,中美欧关系出现大调整和大变化。2019年以来,欧盟对华关系重新定位,中欧关系跌宕起伏,中国与南欧国家的“一带一路”合作实践面临新的阻力与挑战。

(一)全球突发公共卫生重大事件,一度影响中国与南欧国家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可持续性

新冠肺炎疫情最为严重时期,中欧双方采取管控、停工停产等措施,造成一段时期内中欧产业链供应链中断、海陆运输业面临停运等局面,“中欧先后采取了封闭隔离等防疫措施,复工复产、开放边界的进度又难以同步,造成双边贸易降幅较大和产业链供应链受损的问题”。中欧在抗疫理念上的不同,也造成南欧国家一些极右翼政党对中国抗疫政策提出疑问。随着中国疫情防控政策的重大优化与调整,中国与南欧国家在供应链、产业链上的合作正在逐渐回到正轨,疫情带来的阻力和障碍将会不断减弱。

(二)中欧关系跌宕起伏,对欧投资遭遇全面审查,影响投资项目落地

中国与欧盟国家关系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不断经受考验,在跌宕起伏中探索合作新机制与新模式。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尤其是2010年中国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中欧实力对比发生明显变化,美西方国家对华加紧防范和遏制,中国的快速发展也被欧盟视为威胁和挑战。2006 年欧盟第6份对华政策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对华竞争,中欧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性互动平衡被打破,欧盟对华疑虑上升,中欧关系复杂化。2019年3月12日,欧盟发布《欧盟与中国:战略展望》,重新定位对华关系:中国是欧盟的合作和谈判伙伴、经济竞争对手和制度性对手。这也是欧盟首次提出中国是欧盟在全球治理领域中的制度性对手,“这一新的定位已经对中欧关系带来了负面影响。在欧盟对华新的定位下,从2020年到2021年,中国与欧盟的关系经历了多重考验,先后出现了重要双边协定审批程序被欧方冻结、双方围绕涉疆问题采取制裁与反制行动、第二十三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未能如期举办等问题”。

俄乌冲突后,欧盟国家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裹挟下,向乌克兰提供大量的杀伤性武器,欧盟亦明确表示当前中欧关系趋于恶化。随着欧盟对中欧合作热度下降、对华警惕性上升、将中国视作为经济竞争对手,中欧合作中出现了谈判协议难以生效和落地、在重大战略投资上对中国设置壁垒和障碍等新变数。

2020年12月30日,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在历经7年谈判后终于达成协议,但迄今为止,这一协定被欧方以各种理由加以搁置,未能落地。对华战略投资遭遇全面审查,“一带一路”倡议下许多项目的推进遭遇阻力,包括港口建设、新能源投资、5G通信设施等在内的互联互通项目进展缓慢,无法完成预期目标。

欧盟制定法律法规严格外国投资审查机制,影响中国对南欧国家直接投资和“一带一路”项目的开展。一些欧盟国家担心国际金融危机后,新兴经济体对欧盟直接投资的不断增加会引发各类国家安全风险,要求欧盟委员会开展投资审查。为此,欧盟委员会于2017年9月对外公布《关于制定建立外国对欧直接投资审查框架条例的建议》;欧洲议会于2019年2月表决通过了《建立外国对欧直接投资审查框架的条例》(亦称《欧盟外资审查条例》)。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欧盟成员国已经或正在酝酿对本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活动实施新的或更严格的审查,疫情暴发加速了这一趋势。2020年3月,欧盟委员会发布了经修订的指导意见,鼓励欧盟成员国充分利用其各自的外商直接投资审查制度。

法国、荷兰、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政府都分别收紧了外商直接投资审查制度,强调“这些新措施旨在保护本国涉及公共卫生、药品(包括疫苗)、医疗设备(如个人防护设备)、安全、公共秩序等领域的企业,以及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行业开展业务和/或由于疫情导致的经济及其他影响而容易成为外国投资者收购对象的企业”。

2022年9月发布的第2份欧盟投资年度报告显示,在欧盟27个成员国中,制定外资审查机制的成员国继续增加,目前仅有2个(保加利亚和塞浦路斯)国家尚未公开宣布建立外资投资审查机制。2021年欧盟审查的外国直接投资交易超过400余项,主要涉及领域为信息和通信技术、制造业、批发零售和金融业。在主要接受欧盟审查的投资国中,中国位列欧盟5大重点审查国之一。

西班牙、葡萄牙、希腊、意大利、马耳他等国都建立了外资审查制度。这些国家对外资审查的具体要求和严格程度有所不同:意大利适用于收购在条例所及的某些行业以及金融、保险和银行业的意大利目标公司的非意大利投资者,可在45天(5G通信行业为30日)内作出审查决定,如需要补充信息,可延长30天。葡萄牙适用于收购某些特定行业的战略性基础设施或资产的直接或间接控制权的非欧盟/欧洲经济区投资者,实行自愿申报制度等。

(三)美国固守冷战思维,推行价值观外交,加剧中欧合作中的竞争态势

美国因素制约着中欧关系发展。特朗普任期内发起中美贸易战,致使中美关系严重倒退,拜登上台后,中美关系仍未改善。拜登政府上台以来,美国以价值观外交为导向,高喊西方“民主、自由、人权”价值观,从意识形态上进一步拉拢欧洲,美欧关系全面升温。美国始终将中国作为战略遏制的对象和目标。2021年3月,美国出台《国家安全战略临时指南》,这是拜登政府发布的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指南。该报告将中国定义为“唯一有综合实力持续挑战国际秩序的竞争对手”,称中国的崛起使美国面临“21世纪最大地缘政治考验”。受此蛊惑,欧盟对华保持高度警惕,美国因素成为影响中欧关系发展主要制约因素。

以欧盟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为首的本届欧盟委员会推行意识形态地缘政治战略,强调欧盟战略自主。2021年12月1日,欧盟委员会推出了一项全球投资战略——“全球门户”计划 (Global Gateway)。按照计划,欧盟将在2027年前在全球范围内投资3000亿欧元,旨在加强欧洲供应链建设、促进欧盟贸易、应对气候变化,重点关注数字化、卫生、气候、能源和运输以及教育和研究等领域的基础设施投资。欧盟认为,“全球门户”计划就是为欧盟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可以信赖的多双边关系而提供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2023年3月1日,欧盟发布了与世界其他地区的门户计划清单,全球可靠的供应链项目,包括欧盟与非洲、欧盟与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欧盟与亚太地区、重点建设欧盟与西巴尔干地区及其周边邻国之间的旗舰合作项目。在与非洲国家的旗舰合作项目中,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在与拉美国家和加勒比地区的合作中,重点是应对气候变化;与亚太地区的合作项目,重点以交通走廊和水电站等建设为主;在巴尔干半岛的布局,主要侧重于电网和电缆设施建设。

冯德莱恩曾表示:欧盟的“全球门户”计划是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更好的替代方案。欧盟计划将重点关注有形基础设施,如光纤电缆、清洁运输走廊和清洁电力传输线路,以加强数字、运输和能源网络。为此,国内有学者指出,“‘全球门户’计划是一种外交工具,主要为战略目标而非发展政策服务,目的是‘在欧洲利益受到影响的地方遏制中国影响力’”。显而易见,“全球门户”计划的提出是基于欧盟自身的战略考量。加大基建项目投入,有利于欧盟全球供应链、生产链互联互通,并巩固和扩大欧盟传统伙伴关系或势力范围,“该计划具有明显的针对‘一带一路’的抗衡性,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投资”。

三、加强中国与南欧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思路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快速变化重组,俄乌冲突持续,影响中欧关系发展。鉴于南欧国家对“一带一路”合作普遍持积极开放态度,加强中国与南欧国家的合作,必将为中欧合作提供积极力量。为推进中国与南欧国家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我们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统筹考虑。

第一,基于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一带一路”项目的论证和立项要充分考虑南欧国家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当前,南欧国家普遍面临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过去3年的世纪疫情造成各国经济下滑。美西方国家在俄乌冲突上不断“拱火浇油”,导致冲突陷入僵持。受其影响,南欧国家遭遇能源危机、物价飙升、生活水平大幅下滑、失业率攀升等诸多挑战。南欧国家的左、右翼政党在是否支持乌克兰的问题上分歧加剧,导致政局不稳,这些因素严重阻碍南欧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中国与南欧国家设立共建“一带一路”项目,应充分考虑当前南欧国家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鼓励进出口企业将其业务从其他贸易条件不友好国家转向与我关系较友好的南欧国家,通过双方高水平贸易往来,增加南欧国家商品和服务贸易收入,有助于缓解各国普遍面临的高通胀、高物价、高债务等民生问题,推进高质量发展。

第二,抓住当前中欧关系发展新契机,促进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尽快生效与落实,为南欧国家绿色化数字化双转型提供发展机遇。

当前是推进中欧合作的重要窗口期。2022年12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来华访问的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Charles Michel)会谈时重申:“中欧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两大力量、促进共同发展的两大市场、推动人类进步的两大文明。中欧关系保持向前向上势头、坚持互利共赢,符合中欧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继2023年3月30日-31日西班牙首相访华后,4月5日-7日,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同期访华,展现出加强中欧对话与合作的积极姿态。应充分利用当前中欧关系发展的潜在良机,推进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生效落地,这将有利于中国与南欧国家在“一带一路”合作中加大绿色化数字化投资,建立中国与南欧国家绿色化数字化双转型合作平台,为推动南欧国家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和数字化互联互通提供新动能。

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如能尽快落地,未来中国与南欧国家在港口建设、新能源研发、环保、农业、气候变化等领域深化合作,有助于实现中国与南欧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

第三,加强中国与南欧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增进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中欧文明交流互鉴。

南欧国家是西方文明、欧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中国与南欧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将有助于促进民心相通。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将有助于增进两国政治互信、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中国在南欧国家设立的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成为促进中欧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的重要窗口。未来应持续推进中国与南欧国家在文化创意产业、文物博物馆业、音乐、美术、建筑、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人文交流与对话,落实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

推进“一带一路”“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建设,应“五位一体”、齐头并进,不能有所偏颇。应充分利用中国与南欧国家丰富的文化资源,推动中国与南欧国家在人文领域的全方位交流与合作,如互办文化年、艺术年、人文交流年和文化旅游年,从思想、文化等多个层面,推进中国与南欧国家人民之间的交流、对话和沟通,加深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不断夯实中国与南欧国家各领域合作基础,为共建“一带一路”在南欧国家可持续合作提供新路径。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向国际社会贡献的公共产品之一,进一步推动中国与南欧国家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与发展战略对接,可有效应对南欧国家经济、社会、安全等诸多领域的新挑战与新困境。鉴于此,共建“一带一路”必将成为联通中国与南欧国家的发展之桥、合作之桥和友谊之桥。

 

(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欧洲大国与次区域模式比较研究”(2021OZSA02)的阶段性成果)

(张敏,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西班牙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3年第5期

    进入专题: 一带一路   南欧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政治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547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