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军 刘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 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942 次 更新时间:2024-01-26 00:57

进入专题: 一带一路  

王一军   刘帆  

 

内容提要:共建“一带一路”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提出的第一个全球性、全方位的国际经济合作倡议,也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十年来,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持续深化全方位互联互通,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面对共建“一带一路”的新形势、新挑战,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明确提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并宣布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下一步,应更加注重规划标准对接、绿色低碳发展、创新数字发展、融合统筹发展、履行社会责任、深化第三方市场合作、加强风险防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发展。

 

2013年秋天,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时代大势,统筹国内外发展大局,创造性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在国内外各方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目前,共建“一带一路”已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二十大报告,以及国家“十三五”规划、“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意义十分重大。今年10月17—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明确提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进一步擘画了未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回顾过去十年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的显著成就,认真总结成功经验,对于未来更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的显著成就

共建“一带一路”以全方位多领域互联互通为主线,扎实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与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取得显著成就,对世界繁荣发展和我国发展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一)搭建了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近年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和治理体系深刻调整,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大势不可逆转,各国谋和平、求发展的心声更加强烈。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原则,旨在打造多元合作平台,实现共赢和共享发展。这一倡议顺应了世界发展新形势,为改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了新思维、新路径。

十年来,我国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遍布五大洲和主要国际组织,国际社会合作共识不断凝聚。我国与各方携手搭建了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引领,宏观经济政策、互联互通、贸易投资、金融、科技、人文等领域多双边对话合作机制为支撑的合作架构,为各方深化对话交流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我国与有关共建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合作倡议、疫苗合作伙伴关系倡议、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等,为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了新方案。我国出资设立丝路基金,与相关国家一道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为共建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经济社会发展搭建了多元投融资平台,进一步推动了国际金融治理改革。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我国更加深入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以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助力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

(二)推动了全球互联互通,扩大了贸易投资规模

共建“一带一路”以基础设施“硬联通”为重要方向,扎实推进多层次、复合型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基本形成了“陆海天网”四位一体的互联互通格局。陆上大通道加快畅通,印尼雅万高铁、同江铁路大桥、柬埔寨金边—西哈努克港高速公路、黑河公路大桥等建成通车。航运合作持续深化,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已成为地中海第一、欧洲第四大港口,西非地区最大深水港之一的尼日利亚莱基深水港投入运营,货物运输效率大幅提升。“空中丝绸之路”建设成效显著,航线网络不断织密,我国与赞比亚、津巴布韦等共同实施机场建设和升级扩建项目,有力支撑跨境人员流动和贸易往来。

基础设施建设打通了国际物流运输黄金大通道,促进了商品、资金、技术、人员的大流通,为深化共建“一带一路”贸易投资合作搭建了“快车道”。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的217个城市,以及沿线11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城市,物流网络覆盖欧亚大陆。中老铁路使老挝成为“陆联国”,运输网辐射至泰国、柬埔寨等10多个共建国家。蒙内铁路开通运行后,节省物流运输成本近40%,雅万高铁使雅加达和万隆两地出行时间从过去的3小时缩短至40分钟。世界银行研究发现,预计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将使沿线经济体间贸易的平均运输时间缩短4%,贸易成本降低3.5%。

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有力支撑带动下,我国与共建国家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13—2022年进出口总额累计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占我国外贸总值比重从39.2%提升至45.4%;产业投资合作蓬勃发展,双向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其中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超过2400亿美元,与共建国家共同建设运营了70余个产业园区,新能源、汽车、钢铁、工程机械、纺织服装、电子设备等领域产业合作不断深化。

(三)促进了全球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实现了互利共赢

共建“一带一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惠民生为重要目标。我国助力共建国家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消除贫困,形成了一大批接地气、聚人心的合作成果,为共建国家创造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等项目的实施,有力带动了共建国家经济发展。中欧班列为沿线各国搭建了经贸合作新平台,在产业、贸易、投资等方面为共建国家带来了大量发展机遇。蒙内铁路带动沿线物流业和制造业快速发展,对肯尼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湖山铀矿、罗辛铀矿对纳米比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普华永道预测科伦坡港口城将为斯里兰卡吸引外资超过97亿美元,为该国政府增加超过50亿美元的财政收入。印尼雅万高铁建设期间,采购当地钢材、水泥等原材料和设备超过51亿美元,有力带动印尼相关产业发展。帕德玛大桥铁路连接线项目投入运营后,将带动孟加拉国西南部旅游、水产等资源开发利用,预计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

共建“一带一路”项目建设运营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我国企业在共建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为当地创造了42.1万个就业岗位。雅万高铁累计带动当地5.1万人次就业,显著改善了当地民众生活。尼日利亚莱基港已为当地提供了3000多个就业岗位,技术岗和管理岗属地化率超过90%,预计未来几年将为当地创造近2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我国秉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理念,为共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为其长远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蒙内铁路开通运营以来,采取“因人因专业因岗位”的培训方式,为肯尼亚培养1150多名专业技术成熟人员。雅万高铁项目培训印尼员工达4.5万人次,培养了一批高铁建设运营的技术人才和员工队伍。世界银行研究发现,如果“一带一路”框架下有关交通项目全部实施,有望使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使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

(四)提高了国内各区域开放水平,有力支撑了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

共建“一带一路”进一步提高了国内各区域、各领域对外开放水平,已成为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为全国各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各地区对外通道不断拓展。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已覆盖我国中西部18个省(区、市),通达120个国家和地区的473个港口,成为中西部地区联通世界的重要通道。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使河南突破了“不沿边、不靠海、不临江”的区位限制,搭建了中欧互联互通的空中桥梁。在共建“一带一路”引领带动下,开放平台载体相继落地,提升了各地区制度型开放水平。我国累计建立21个自贸试验区及海南自贸港,设立9 个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在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大胆探索,形成了一大批引领性的制度型开放成果。国内外资金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显著增加,现代农业、现代装备制造、新能源、现代商贸物流等一大批项目纷纷落地,沿边地区“通道经济”正在加速向“产业经济”转变。

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我国开放空间从沿海、沿江向内陆、沿边不断延伸,边陲省份一跃成为开放前沿,有力带动了沿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缩小了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2022年我国西部地区的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达21.4%,比2012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常住人口占全国的比重2021年达27.12%,比10年前提高了0.22个百分点。可以说,共建“一带一路”有效促进了兴边富民、稳边固边,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提升了我国国际影响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

共建“一带一路”为共建国家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注入了强大动力,赢得了广泛民心。此外,我国积极推进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深化文化、旅游、教育、体育、考古等领域务实合作,支持民间组织、智库、媒体、青年、妇女交流,推动构建了多元互动、百花齐放的人文交流格局,有效促进了我国与共建国家人民的相知相亲。“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鲁班工坊”、“光明行”、菌草技术等民生合作品牌受到共建国家广泛欢迎,共建国家人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我国与共建国家在卫生健康、防灾减灾、紧急人道主义等领域守望相助,有力应对新冠疫情、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我国赢得了广泛国际赞誉,全球治理理念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共商、共建、共享等核心理念被写入联合国、G20等多个国际组织的重要文件。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多项海外综合性民意调查显示,发展中国家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不断提高,其主要原因是共建“一带一路”。如2022年10月英国剑桥民主未来中心对137个国家调查(融合了30个全球调查项目,涵盖97%的世界人口)发现,发展中国家目前有62%的民众对中国有好感,首次超过美国(61%),其中共建国家近2/3的民众对中国持积极看法。共建“一带一路”通过为共建国家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赢得了广泛支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下出了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先手棋。

共建“一带一路”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共建“一带一路”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功,主要在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时代发展大趋势和各国期待,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在于成功构建了共建“一带一路”科学理论体系。共建“一带一路”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成功实践,并在实践中做到了世界之需和中国优势、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项目、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有机结合,为未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构建共建“一带一路”科学理论指导体系

共建“一带一路”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是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对外开放和对外合作的管总规划,也是我国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主动作为。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大写意”到“工笔画”,十年来,中央召开三次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我国举办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上述活动并发表系列重要讲话,且在国际多双边场合多次深刻阐述共建“一带一路”的指导原则、科学内涵和目标路径,不断深化拓展共建“一带一路”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擘画了宏伟蓝图。

十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无到有、立梁架柱,形成了根植历史、因应现实、源自中国、属于世界的理论体系。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着力扩大合作“朋友圈”、提升合作质量、促进共同发展;坚持将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不断提升全方位互联互通水平;按照“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的外交总布局,聚焦亚欧非大陆等重点区域,提出了“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合作框架,扎实推进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建设。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已经成为习近平经济思想和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共建“一带一路”是科学理论体系指导下的成功实践,其理论体系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

(二)坚持世界之需和中国优势的有机结合

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经济发展不平衡、安全和治理问题突出等严峻挑战,对于通过开放合作带动本国发展充满期待。近年来,许多国际组织和国家相继提出系列发展战略或倡议,如《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东盟印太展望、非盟《2063年议程》、欧盟欧亚互联互通战略、欧亚经济联盟、印尼“全球海洋支点”构想、越南“两廊一圈”等,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加强对话、深化合作的共同愿望。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不将价值观强加于合作伙伴,不附加政治、经济、社会改革等限制条件;充分发挥我国经济规模大、产业门类齐全、基建能力和资金动员能力强、项目交付快等优势,积极共享高铁、新能源制造等领域先进技术和发展成果;着力维护真正的多边主义、打造包容兼蓄的朋友圈、构建开放型合作平台、提升区域互联互通水平,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度契合,与相关发展战略或倡议实现有效对接,得到全球2/3国家的积极支持。

(三)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商业运作、国际惯例的原则,广泛调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各类企业参与,让企业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力军,激发了企业的主动性和创造力。通过市场化运作照顾各方利益诉求,鼓励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引导撬动各类资金积极参与,以市场化、商业化方式支持共建“一带一路”项目,促进了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2013—2022年,我国民营企业对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超过1.5万亿美元,占同期我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的53.7%。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举行的企业家大会达成了972亿美元的项目合作协议。

有效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我国政府成立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1+N+X”政策体系。2014年印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战略规划》,先后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5)、《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实践与中国的贡献》(2017)、《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2019)、《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2023)4份白皮书;有关部门和地方出台系列配套政策规划,为各方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指引。切实强化服务保障,为企业搭建合作平台,优化贸易投资促进服务,开展政策宣传推介,为企业创造良好合作环境。持续加强统筹协调,各部门各地区加强分工合作,密切配合、狠抓落实,形成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工作的强大合力。

(四)坚持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项目的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我国同共建国家成功推动中老铁路、雅万高铁、比雷埃夫斯港、卡洛特水电站、中白工业园、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等标志性项目落地生根,打造了一大批可视性成果,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重要抓手,在加强互联互通、促进经贸投资、改善民众生计等方面有效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积极推进雪中送炭的“小而美”项目建设。我国企业先后在共建国家实施了300多个“爱心助困”“康复助医”“幸福家园”项目,开展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在106个国家推广菌草技术,与20多个共建国家合作建设“鲁班工坊”。援非盟非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部一期、援老挝玛霍索综合医院项目一期、安哥拉卡宾达供水项目、中菲农技中心等民生工程投入使用,解决了共建国家民众的燃眉之急,快速提升了共建国家民众获得感,也为重大标志性项目建设夯实了民意基础。

(五)坚持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的有机结合

积极推动进出口协同发展。我国坚持实施扩大进口战略,与2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21个自贸协定,降低进口关税和制度性成本。开创性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功举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重大展会活动。通过不断扩大进口规模、拓展进口渠道,我国连续14年稳居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为我国人民生活消费提供了优质商品和服务,为国内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设备和能源资源,为共建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遇。

持续提升双向投资水平。我国在积极推动产品、服务、技术、品牌、标准“走出去”的同时,更大力度吸引包括共建国家在内的合作伙伴来华投资,更加高效利用全球资源要素。通过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压减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分别至31条和27条,优化外商投资服务保障,我国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利用外资结构和布局不断优化,外资纷纷投向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和中西部地区,有力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

共建“一带一路”展望

当前,受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以及全球金融环境紧缩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复苏动力不足。据世界银行预测,全球经济增长预计将从2022年的3.1%放缓至2023年的2.1%;中国以外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率将从4.1%下降至2.9%。面对世界经济发展困境,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各国进一步加强团结协作。从过去十年共建“一带一路”的成功实践看,加强全方位互联互通可以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从而实现各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从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各国嘉宾的出席盛况可以看到,共建“一带一路”惠己达人,深受广大共建国家的欢迎,未来仍面临重要发展机遇。

但也必须看到,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冠疫情深层次影响仍未消除,地缘政治局势持续紧张,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遭受冲击,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进程受阻,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影响日趋严重,一些发展中国家主权债务风险攀升,给共建“一带一路”带来风险挑战。面向未来,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的紧密关系,进一步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同时,明确提出中方愿同各方深化“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并宣布了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下一步,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统筹发展与安全、国内与国际、斗争与合作、存量与增量、整体与重点,更加注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更加注重规划标准对接

互联互通仍是未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优先领域,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沟通,更加精准对接共建国家战略规划和发展需求,协助共建国家编制或细化发展建设规划,把中国之所能与共建国家之所需进行更好对接。要完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同共建国家在贸易畅通、投资合作、能源矿产、金融税收、文化交流等领域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搭建多双边交流合作平台。要主动对照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积极推动同共建国家规则标准“软联通”,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领域合作,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

(二)更加注重绿色低碳发展

当前,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可持续复苏已成为全球共识,各国纷纷出台“绿色复苏新政”,共建绿色丝绸之路正面临重要战略机遇。要坚持把绿色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鲜明底色,将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贯穿共建“一带一路”的各领域和全过程。重点推进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领域合作,积极深化绿色产业、绿色科技合作。落实“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创新推出绿色金融产品。努力通过工程建设、贸易投资把我国先进的绿色低碳技术、产品带出去,与共建国家分享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经验,把“一带一路”建成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三)更加注重创新数字发展

当前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演进,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对促进经济增长、便利人民生产生活的作用日益显现。我国在数字经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智能化数字终端制造等领域具有比较优势,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要加强创新合作,实施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与共建国家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办好“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积极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大力发展数字贸易,扩大数字产品等市场准入,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举办好“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更加注重数字技术和先进数字智能装备、产品推广应用,助力共建国家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和跨越式发展。

(四)更加注重融合统筹发展

要推动贸易与投资融合发展、协同布局,以出口贸易更好支撑境外投资合作,以境外投资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促进进口来源多元化,助力构建更加紧密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与贸易投资融合发展,以更加便捷畅通的“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助力贸易流动和产业投资合作,以更加兴旺的贸易投资合作提升基础设施项目运营成效,实现港航贸等一体化发展。要推动健康丝绸之路建设与设施联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等更加紧密衔接,积极开展药品和医疗器械贸易、跨境诊疗、创新药研发和技术转让等领域合作,支持建设中医药海外中心,助力优化贸易投资结构;积极开展医学人才培养、义诊、医疗援助、康养旅游等领域合作,助力共建国家提高医疗卫生水平。

(五)更加注重履行社会责任

“走出去”企业要严格遵守东道国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鼓励参照国际通行标准或我国更高标准,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将合规管理贯穿项目建设、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各环节,鼓励定期发布环境、社会和治理报告。聚焦改善民生,更多雇用当地员工,助力当地民众增加收入。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技能培训,通过“鲁班工坊”等推进中外职业教育合作,努力提升当地民众就业技能。要更多开展“小而美”惠民生项目建设,加大对社会保障性住房、医疗卫生设施、供水等配套项目的投入,不断改善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夯实共建“一带一路”民心基础。

(六)更加注重第三方市场合作

过去十年,共建“一带一路”秉持开放的合作理念,积极探索既切合共建国家需求、又能吸引其他国家参与的多元化国际合作模式,取得了积极成效。我国与14个国家签署第三方市场合作文件,中国港湾公司与法国达飞集团联合运营的尼日利亚莱基港、山东红桥集团与新加坡韦立集团等投资运营的印尼宏发韦立氧化铝项目等顺利落地,成为多方共赢的典型案例。未来应秉持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在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融资、咨询服务等领域,进一步挖掘第三方市场合作潜力,积极吸引发达国家企业参与,努力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携手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七)更加注重风险防范

要加强廉洁丝绸之路建设,积极推进国际反腐合作,建立健全“一带一路”企业廉洁合规评价体系,引导各方共同遵守《廉洁丝绸之路北京倡议》《“一带一路”廉洁建设高级原则》,努力营造更加廉洁高效的营商环境。要加快健全共建“一带一路”投资合作风险防控体系,强化国际风险监测评估,向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风险预警提示。要落实好风险防控制度,引导企业增强风险防控意识、提升防控能力,做好“走出去”风险综合评估,规范经营行为,落实好风险防控主体责任。要加强与共建国家在风险防控、安全保障等领域交流合作,共同提升共建“一带一路”风险防控能力,同各方加强对共建“一带一路”项目和人员的安全保障。

 

作者: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副主任 王一军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助理研究员 刘帆 来源: 《中国发展观察》2023年第9-10期

    进入专题: 一带一路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政治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889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