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新春:与美国共处:中国中东政策的新挑战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52 次 更新时间:2023-02-09 00:41:34

进入专题: 中美关系   中东  

牛新春  

  

   【内容提要】冷战结束以来,中美在中东是一种平行关系,中国的基本态度是不配合、不支持、不对抗美国。近来中美在全球战略层面上对抗的态势越来越明显,在中间层面,战略空间相对宽松、冲突性不大,在双边层面上结构性矛盾越发尖锐。上下两层的环境日趋恶化,中间内核受到挤压,平行关系的现状不可持续,中美在中东的相处模式必然会进入一个新阶段。短期内,中美在中东的战略选择可能是一个过渡时期。“印太”、欧洲地区已经卷入中美全球竞争,中东何去何从,或许对拉美、非洲亦有启示意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因素。一百年前权力转移出现在英国与美国之间,未来中美之间会否发生权力转移,将成为21世纪最令人瞩目的国际政治事件。目前,美国将中国视为最大战略竞争对手,中美全方位、全球性竞争的态势日益真实。在中东,美国战略收缩,中国影响力扩大,“中升美降”的态势凸显,中美在中东的博弈渐渐由一个媒体话题演变为严肃的学术题目。中美如何在中东相处是一个真实的紧迫问题,全球、地区和双边三个层次的因素同时出现显著变化,中美在中东的相处模式必然要进入新阶段。

   一、全球环境渐趋紧张

   2020年5月,美国国务院公布《美国对中国战略方针》,宣布美中关系从“接触”进入“战略竞争”时代。2022版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直接宣布,“后冷战时代结束,大国竞争时代开始”,对华战略竞争升级为美国的时代主题。美中关系进入战略竞争时代,美俄关系处于“准战争”状态,冷战结束以来大国关系从未如此紧张。2022年5月,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发表对华政策演讲,称对内增强美国实力,对外构建盟友、伙伴网络,塑造中国的外部战略环境,是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路径。回顾拜登政府两年来的言行,美国遏制中国的联盟体系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同发达国家建立科技联盟,二是在中国周边构建安全联盟,三是全球范围内组织削弱中国影响的松散联盟。

   科技战是美国遏制中国的核心和前哨,西方发达国家是其主要合作伙伴。2022版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强调,“技术是地缘政治竞争的中心,也是美国安全、经济和民主的可靠依托”。—方面,美国充实或新增G7、北约等传统西方联盟的科技反华功能。2022年6月,G7峰会首次吸纳印度、印尼等国家参会,全面批评中国的经济、科技政策。白宫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立文称G7峰会是“自由世界的指导委员会”,美国还有一些人倡议将G7扩大为G12,吸纳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北约、欧盟加入。同月举行的北约马德里峰会首次邀请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韩国参会,宣布中国为北约全方位“系统性威胁”。另一方面,美国针对关键技术领域组建新联盟。2020年9月,美国倡议“芯片四方联盟”,成员包括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2021年6月,美国牵头成立美国一欧盟贸易和技术委员会,迄今召开过两届部长级会议,就技术标准、投资审查、出口管制、供应链重组、数字基础设施等议题协调立场。2022年10月,美国商务部次卿艾伦?艾斯蒂维兹透露,美国正在与日本、荷兰磋商一个芯片三边机制,协调对华制裁。

   建立政治、经济和军事包围圈是美国遏制中国的地缘战略,主要合作伙伴是中国周边国家。在美日、美韩、美澳、美国一东盟等传统双边体系之外,美国频频构建新的多边体系。2021年9月,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在华盛顿召开四方安全对话机制(QUAD),在地区安全、基础设施、供应链、新兴技术等方面展开排他性合作;四国还同越南、新西兰、韩国组成“四方安全对话机制+”。同月,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建立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英、美两国协助澳大利亚建造核动力潜艇舰队,并在数字安全等领域合作。2022年5月,美国与13个“印太”国家启动“印太经济繁荣框架”(IPEF),瞄准贸易、供应链、基建、清洁能源、税收、反腐等领域的合作。9月,美国与14个太平洋国家和经济体的领导人在华盛顿举行峰会,发表“美国一太平洋伙伴关系”声明。

   围绕贸易规则、技术标准、市场份额、意识形态等议题,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拉帮结派,削弱中国影响力,这是美国遏制中国战略的辅助机制。美国依据不同议题组织形式各异、规模不等的伙伴关系网络,这是一种非常松散的关系,成员遍布全球。2020年8月,美国推出扩展版“清洁网络计划”,动员60国加入,想把中国技术、产品排除在网络建设之外。2022年9月,美国召开首届“矿产安全伙伴关系”部长级会议,规划5~10年内摆脱关键矿产领域对华供应链的依赖。美国还召开“全球宗教大会”和“全球民主大会”,这是一种更松散、更模糊的反华机制。

   美中竞争越来越具有全球性,全球各个地区都卷入了美国对华战略竞争,但是涉入的程度和方式有区别。相比之下,中东受影响较小,且是被动卷入的。从地理角度看,美国依赖欧洲、“印太”核心盟友,中东属于外围;从功能角度看,绿色联盟、“民主联盟”、技术联盟、亚太联盟、美欧联盟等,中东(以色列除外)都不在其中。显然,在美国遏制中国的三类同盟体系中,中东位列第三类,处在边缘位置。

   中国方面,随着中美全球性博弈展开,中东在中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再度引起关注。早在延安时期,中共共产党领导人就认为中东属于超级大国争霸的“中间地带”,德国、日本势力可能汇合于中东,对中国形成联手包围之势。1949年后,中国要“防止敌对大国控制中东,对中国构成间接军事威胁”。1987年,邓小平指出:“我们之所以关心那里(中东)的局势,是因为那里是一个战略要地,那里的问题,牵扯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战与和的问题。从全球战略出发,我们关心这个地区局势的发展。冷战结束后,中东不再是大国博弈的主阵地,中国主要着眼于中东的市场,偶尔也借中东策应中美关系。目前,中东在大国博弈中的重要性再度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关注,“中间地带”概念重出江湖。

   二、地区环境相对宽松

   同日趋紧张的全球战略环境相比,中美关系在中东的处境则相对宽松。在地区事务上,中美两国没明显的冲突。美国中东战略收缩,中国维持相对中立、超脱的中东政策,中东国家鲜有选边站的压力。当然,在一些地区热点问题上,中美常有齟齬,但矛盾处于相互指责、互不配合的层次上,尚未上升到直接对抗的层次。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报告断言,尽管中国在叙利亚、伊朗问题上反对美国的做法,但是没直接挑战美国的地区主导地位。

   从大国博弈角度看,美国战略收缩,中国战略谨慎,中美共处的空间相对宽松。2001年“9·11”事件到2011年美国从伊拉克撤军,中东一度处在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位置。目前,中东石油仍然重要,但是美国已经实现能源独立;以色列仍然是美国最重要的中东盟友,但是以色列完全有实力保护自己;中东恐怖主义仍然是美国的重大安全关切,但是20年来美国本土没遭受大的恐怖袭击。中东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份量持续下降,两党历届政府都在执行战略收缩政策。美国华盛顿近东政策研究所报告说:“华盛顿的辩论不是美国要不要收缩,而是怎么收缩。如果说美国还没有决定要在中东做什么,那么美国不想在中东做什么则比较清晰。美国再也不会打一场大规模中东战争了,也不会全面重塑中东社会了,更不会承担治理中东的责任了。奥巴马曾说:“美国没有能力治理中东,治理的想法是错误的;即使中东对美国特别重要,美国也没有办法改善那里的形势。”近10年来,美国没有主导叙利亚、也门、利比亚战争,对埃及、约旦、伊拉克、黎巴嫩等重点国家的帮扶也意兴阑珊。中国方面,尽管对地区形势的关注度、参与度均有增加,但是没有实质性介入任何一场地区危机。关于叙利亚问题的阿斯塔纳进程、维也纳会议,关于巴以问题的四方机制,关于利比亚问题的巴黎会议、巴勒莫会议、柏林会议,关于也门问题的“斯德哥尔摩协议”等,中国要么没有参加,要么没唱主角。因此,同权力转移理论的预测相反,中东地区并没有出现中美对战略空间的争夺。

   从地区国家角度看,地区国家不想看到中美战略竞争,不愿意选边站,而想在大国间维持平衡,增强自己的自主权。冷战期间,阿拉伯国家围绕美苏竞争形成两个阵营;冷战结束后,美国独霸中东,阿拉伯国家根据美国的偏好分为温和伊斯兰国家与激进伊斯兰国家。2011年“阿拉伯之春”后,伊朗、土耳其、以色列等非阿拉伯国家崛起,同沙特、埃及、阿联酋、卡塔尔等阿拉伯国家各领风骚。这些地区强国既不围绕美国偏好站队,也不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而是在美、欧、俄、中、印之间寻求新平衡。美国仍然是影响力最大的国家,但其他国家的吸引力上升,没有一个中东国家完全押注美国。以阿联酋为例,同中国、印度、韩国、法国、日本的关系同步强化。2021年,中国是阿联酋第一贸易伙伴(756亿美元),印度第二(610亿),日本第三(370亿),而印度、日本又是分别是阿联酋最大出口目的地。2021年12月,阿联酋购买美国F-35战斗机的谈判破裂,当月与法国签署190亿美元军购合同,第二个月同韩国签署35亿导弹购买合同,第三个月宣布购买12架中国L-15训练机。虽然这些军购不能取代F-35,但阿联酋安全多元化的意图非常明显。在利比亚问题上,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希腊、土耳其、埃及、以色列、卡塔尔、阿联酋、欧盟、联合国、北约都有卷入,美国并未发挥主导作用,中东政治舞台上从来没有出现这么多旗鼓相当的主角。日益多元化的地区格局,消减了中美战略竞争的地区动力。

   从自身利益的角度看,中美在中东的利益大体相似,矛盾点少、矛盾程度较轻。2011年,奥巴马把美国在中东的利益界定为能源、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以及保护以色列安全和推动巴以和谈。10年后,美国在中东的利益仍然是这4个领域,没有变化,且鲜有争议。对中国而言,能源安全、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推动巴以和谈等,也完全符合自身利益。在这一点上,中美利益几乎完全重叠。美国兰德公司报告直言,中美在中东多数领域利益一致,若美国仅通过大国竞争视角看中国,会错失诸多可以合作的领域。美国要保护自己的中东盟友,主要是维护以色列和部分阿拉伯国家;中国实行不结盟的平衡政策,同所有国家保持正常关系,没有敌我之分,这是中美最大的差别。即便从这个角度看,中美也并非完全对立,偶尔还有一些合作空间。如在伊朗问题上,中美立场差异很大,美国视伊朗为敌人,中国视伊朗为伙伴,但是中美都不愿看到伊朗成为核国家,地区稳定对中国十分重要。因此,在断续近20年的伊核谈判中,中美大体上合作多于冲突。2022年8月,美国国务院负责近东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芭芭拉?丽芙在参议作证时表示,到目前为止美国认为中国在伊核谈判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即便中美在中东有利益冲突的领域,也未有积极、主动地破坏对方政策目标的行为。利益重叠是中美能够在中东和平共处的基础。

从地区影响力的角度看,美国享有安全优势,中国拥有经济优势,中美削弱、取代对方优势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全面竞争的愿意。中美在中东影响力的性质不同,不可能相互取代,就连挑战对方的代价都过于高昂。经济上,中国与中东的贸易额从2000年的152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2843亿美元,同期美国仅从634亿美元增长到984亿美元;中国进口中东石油约500万桶/天,美国约80万桶/天。在经济领域,中国的重要性明显大于美国,这是中美各自经济结构决定的,不可能轻易改变。安全上,2017~2019年中东采购军火1406亿元,美国武器占67%,中国占6.7%;中国对阿联酋武器出口不到美国的2%,对沙特不到美国的1%;美常驻中东战斗部队达数万人,中国没有驻军;美国在巴林、吉布提、埃及、伊拉克、以色列、约旦、科威特、阿曼、卡塔尔、沙特、土耳其、阿联酋拥有军事基地或设施,中国没有军事基地;美国在中东拥有7个“非北约重要盟国”,(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专题: 中美关系   中东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国际关系 > 地区问题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40576.html
文章来源:《现代国际关系》2022年第11期

0 推荐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