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朴民:自勉的镜子:读《论语·子罕篇》有感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82 次 更新时间:2022-12-24 10:50

进入专题: 论语   子罕篇  

黄朴民 (进入专栏)  


本篇为《论语》第九篇,主要记载有关孔子本人的性情、好恶、爱憎、襟怀、信念、理想。三十一章中,有少数内容是孔门弟子心目中对孔子的印象,其他大部分文字当属于孔子剖白心迹或对其子弟行止的评说。相较于《述而》篇侧重于教育宗旨与方法,本篇的重点,乃是孔子的自我勉励与警示。

孔子认为,要成为真正的君子,首先要有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这种意志与信念,不会因威胁而动摇,不会因利诱而放弃,“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他经得起考验,扛得住打击,道路越是坎坷崎岖,步伐越是稳健从容,打击越是频繁沉重,斗志越是高昂激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面对挑战,能坦然接受,面对挫折,能矢志不移。孔子是这样自我期许的,更是如此自我实现的。正是因为秉持了这种信念,孔子无论身处顺境或逆境,都做到了坚持一贯的立场,投入不懈的努力。正气磅礴,大义凛然,为儒之大者提供了现身的说法,为生之意义做出了生动的诠释。应该说,孔子“不可夺志”的精神,对后世志士仁人的人格塑造与铸就,曾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如于谦《石灰吟》所言:“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郑板桥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就是对孔子所倡导的理想信念的异代同调,一脉相承。

之所以能有坚定的信念,能有坚强的意志,是因为孔子对自己所从事的大业拥有充分的信心,认为自己身上担负着传承文化,接续文脉的光荣责任,天命所归,义不容辞,“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这也就是孟子所宣称的“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伟大使命感。在这样的使命感召唤下,个人际遇的坎坷自然是无足轻重,坦然接受;成就得失的理解自然是卓尔不群,别出机杼。换言之,意志的背后,是以信心为支撑;信念的底蕴,是以理想为引导。

当然,意志的坚强,信念的坚定,并不是自以为是,孤芳自赏。如果是这样,那就意味着自我膨胀,自我封闭,就不免犯偏激、走极端的错误。孔子的伟大,在于他既坚持原则,明确立场,又杜绝固执,反对僵化,所谓“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从不凭空揣测,决不绝对肯定,从不拘泥固执,决不自以为是。能够欣赏他人身上的优点,“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能够寄希望于未来,“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由此可见,在孔子那里,坚定立场与博采兼容并不矛盾,坚持信念与择善而从并不对立。因此,孔子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善于改进自己的学习,“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这种从不自满,摒弃骄傲的态度,实在难能可贵,它是孔子追求完美的动力,也是孔子超越他人的缘由。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对自己实现精神超越,完成文化使命始终怀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时不我待,机不再来,犹如无声的召呼,催促着孔子始终不敢有任何的懈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于是他反对坐而论道,而主张及时付诸行动,所谓“与其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孔子强调:在践行大道的过程中,最可忧虑的是浅尝辄止,画地为牢,半途而废,前功尽弃,“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孔子强调实现使命的强烈紧迫感,倡导忧患意识,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人生觉悟。这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因为没有紧迫感,那就必然导致做事拖拉疲沓,一日打鱼,三日晒网,消磨掉自己进取的锐气,错失掉最佳的战略机遇,最后与胜利失之交臂;而缺乏忧患意识,则十分容易滋长骄傲自大的情绪,沾沾自喜,踌躇满志,得意忘形,忘乎所以,最后在阴沟里翻船,在顺境中毁灭。由此可见,人们在逆境中奋斗不易,但在顺境中奋斗更难。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真正的危险,往往不是发生在逆境之中,而更多的是出现在顺境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勤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乃是千古不易的真理。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孔子在信念确立上,眼睛是向上看的,以完美的君子人格养成为最高目标;但是,在行动实施上,眼光则是朝下看的。因此,他决不排斥普通的社会实践活动,恰恰相反,他是以从事最基本、最烦琐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树立信念、坚定意志、磨砺情操的基础。为此,他坦率承认曾做“鄙事”的人生经历,“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也欣然表示以拥有“形而下”的技艺为光荣,“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不试,故艺”。他更特别强调传承与弘扬文化的重要,“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总之,套用一句社会上广泛流行的话来说,这就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总而言之,在孔子身上,“内圣”与“外王”是达到和谐的统一的,所体现的是完美君子人格的典范。这种君子人格,就是知、行、勇的浑然一体、焕然天成。有睿智,即可明辨是非、深谙取舍;有仁德,则能心底无私,宽厚海涵;有勇气,乃可担当责任,一往无前。用孔子自己的话说,这就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的这种伟大人格魅力,具有最大的感染力,拥有最大的号召力。在它面前,权势的威胁,无所施展;金钱的诱惑,黯然失色。这样的精神力量是永恒的,也是无敌的。相形之下,我们这些芸芸众生,是那么的渺小卑微,那么的后知后觉。颜渊的感慨,可谓道出了千百载来所有为孔子伟大君子人格所鼓舞、所感动的人的共同心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尽管如此,我们仍没有任何理由松懈自己的信念,放弃自己的追求,丧失自己的理想。大道不远,它本身就存在于我们的不懈追求过程之中,“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孔子的崇高境界,固然无法企及,但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更应该成为我们永恒的信念,成为我们永恒的愿景!


来源:中华读书报


进入 黄朴民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论语   子罕篇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中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947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