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齐勇:析字句义理 求正本清源——《论语新诠》读后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574 次 更新时间:2022-12-25 17:54

进入专题: 论语   论语新诠  

郭齐勇 (进入专栏)  


《论语新诠》 唐翼明著 岳麓书社


唐翼明的《论语新诠》新近出版,拜读之后,深为佩服。

本书分类导读了《论语》,把孔子倡导的核心价值、重要理念为主线,予以梳理与讲解,纲举目张,深入浅出。全书抓住了二十余主题:仁、义、礼、智、信、学、孝、命、天、道、德、忠、士、中庸、鬼神、为政、教育、交友、君子与小人、修养与观人、孔门弟子、孔子自述等。作者选取了《论语》六成的内容,按以上主题,以类相从,予以梳导。这是一部十分优秀的讲解佳作,可供学术界与读者作为学习《论语》的入门书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书。

字句细究

作者对《论语》重要章节、段落的诠释,通常分为“释词”“大意”“导读”三部分。“释词”,即先从认字开始,紧抠字、词、句的训释,把相关的某实词、虚词的知识或语法讲得十分清晰且简明扼要,这是准确理解每章、每句经典的基础。“大意”,即用流畅的白话文把本段古文的意思传达出来,不一定是字对字的直译。“导读”,则意在引导读者全面理解本段古文的意义,尤其是作者以创造性诠释,贯通经典的义理与现代社会人生,对读者很有启发。

作者在《自序》中指出:“一百年来的白话文运动和几十年来厚今薄古的应试教育,已经让我们的青年对古文、古事产生了意想不到的隔膜,从前不是问题的问题现在都成了问题,从前注者认为完全没有必要注的东西,对现在的青年却成了非注不可的东西。”本书对虚词、实词都依文作了简单又准确的解释,特重古汉语与白话文的区别,对难字都用汉语拼音与汉字注音,为读者提供了方便。

作者是教育家,比较熟悉今天青年人易犯的错误,随文指点。我特别有同感的是作者对“其”字的辨析:“其为人也”中的“其”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大多数情况下是代词,有的时候是语气词,这里是代词。“其”作代词的时候一般是物主代词,而不是人称代词,可译作“他的”而不是“他”,用英语来比较,“其”相当于his,而不是he,现在很多人分不清楚这个区别,把许多白话文中该用“他”的地方也写成“其”,这种错误的用法现在充斥在报刊书籍中,念起来非常别扭,特别值得我们注意。

从对字句的细究,可知本书的严谨可靠,绝非时下一些误人子弟的所谓“经典导读”,望文生义,信口雌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义理的阐释

本书的中心是义理的阐释,作者以“仁”为中心,分类解读,十分深刻,又取互见互释法,各章各段相互补充,便于读者触类旁通,把握孔子思想的全貌,并深度理解其原始意义与现代价值。

作者在导读“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义理时指出:“‘仁’是一个道德概念,本质上是一种主观的精神境界,跟客观条件和行仁者的能力无关,因此也就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孔子说‘仁’没有那么难,只要能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行了。每一个人都希望做一番事业,能在社会上好好立足,最好是事业发达,声名远播,也就是‘己欲立’、‘己欲达’。一个人这样想是应该的,但如果这个人不仅自己这样想,还希望并且帮助别人也能立足,也能发达,这就叫‘立人’‘达人’。这样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就是行仁的方法。可见行仁并不是那样困难,也不一定要建立丰功伟业,只要有爱人之心,平等待人之心,视人如己之心,就可以了。”

这种解释十分平实,娓娓道来,又抓住了重点,把经典与读者当下的生活世界联系了起来,真正是“极高明而道中庸”。

本书每一章前有一段重要的话,我体会是本章的章旨,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智慧。如第七章《论学》,作者特别点醒:“孔子最看重学习,对学习的重要性反复强调,《论语》中‘学’字几乎是除了虚词和个别常用名词以外出现最频繁的词之一,据杨伯峻《论语译注》,‘学’字一共出现了64次,《论语》第一个字(‘子曰’不算的话)就是‘学’。孔子说自己并非生而知之者,他的知识是靠不断的学习累积起来的,他描述自己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称赞别人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由于孔子的影响,好学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最突出的特点,这一点在全世界可能只有犹太民族能够同我们相比。但令人感叹的是,这一传统在今日的中国似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扬,现代中国人的学习热忱在全世界显得并不突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虑与警惕。

清源的解读

作者在本书中随处对数十年来似是而非、习以为常的流行看法予以批评,因此这也是一本正本清源的好书。

例如“樊迟请学稼”章,“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作者解说道,孔子这段话遭到误解,说孔子瞧不起农民,其实是因为完全不了解当时的背景。孔子教学生,就是要把他们教成社会的管理人才,而不是教成普通百姓。当时的社会条件并不允许所有人都受到教育,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社会状况去套古代社会。樊迟要么就是不懂老师的理念,要么就是受到当时另一个思想流派“农家”的影响,而跟老师的理念有分歧,向老师请教“稼”“圃”,多少有一点不敬。其实即使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孔子的反应也很自然,比方说,今天有人偏偏要向比尔盖茨请教种田,向杨振宁请教种菜,比尔盖茨和杨振宁会不会不悦?

作者唐翼明是学富五车的学者,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位硕士学位获得者,此后于中年负笈北美,苦读十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文学博士学位。他一生对《论语》情有独钟,把自己曲折人生的生命体验融进到本书的解读之中,尤其能与孔子精神相往来。

作者多次说:“哪怕在美国留学十年,我的书架上也总有一本《论语》。那些年我读了许多西方哲人的名著,也从他们那里学到很多东西,但我从来没有认为他们比孔子更高明。”“如果说信仰基督教的人用《圣经》来教育自己、团结自己,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用《古兰经》来教育自己、团结自己,那么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用《论语》来教育自己、团结自己呢?”

唐翼明学贯中西,他的独见与诸多讲解,深得我心,启我良多,我将把此书作为今后读、讲《论语》的重要参考书。我建议读者找来认真地读一读,慢慢地品味、消化,相信能从中获得养分与教益。

来源:光明日报


进入 郭齐勇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论语   论语新诠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哲学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952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