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进入专题: 东北振兴
当前,东北振兴正处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广受全国关注。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东三省包揽人口流出前三强,关于东北的话题再次引起了全网热烈讨论。
近日,辽宁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常修泽先生的新书《中国东北转型通论》。该书凝结作者40年80余次东北深度调查的心血,用四年时间潜心写作完成,是一部试图以21世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战略思维,探讨和阐述中国东北全面转型、寻求“新变局”的学术巨著。
常修泽教授在对现实的审视和未来探索基础上,系统地梳理了东北的历史起伏、现实处境与优劣条件,开创性地提出了“东北转型新思维”的“三重锈带突破”说,并进一步指出,东北要真正实现振兴,必先实现“三个转型”,即体制转型、结构转型、文明方式转型。
为帮助暂时看不到书的朋友尽快领会书中精髓,一乘文化视频专访了常修泽教授。本文为根据视频整理的采访实录,爱思想受权发布。
一乘:十四五提出“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您觉得最需要突破的是什么?实现这个“突破”面临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常修泽:“十四五”规划对东北作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决策,一共11个字——“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第一,“东北振兴”;第二,“新突破”,还有一个重要的关键词“推动”。这里面值得研究的就是 :“突破什么” “怎么新突破”?我们应该把这个“突破点”精准聚焦,好像“打靶”一样,“靶心”瞄得精准。
我个人对东北有特殊的感情。东北人当中有很多是山东人“闯关东”的后裔,我去东北调研的时候,有些当年“闯关东”的后人还保留着齐鲁人的口音,因为我是山东滨州人,所以听到乡音很亲切。
我第一次去东北,是1979年参加国务院财经委员会的“东北调查组”,冰天雪地调查了70天。此后四十年当中,因为工作的需要,我大约去了八十余次,对东北做比较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最近这8年,我季节性住在长白山脚下一小镇,扎下根来,隐居在那里写书,包括用了四年的时间完成这部《中国东北转型通论》。
这部书,在“东北”前面为什么加“中国”呢?因为要从整个全球格局来着眼。中国要应对国际的挑战,东北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方,而且要考虑国外的读者视点,所以是“中国东北”。关键是“转型”,要害是“转型”。至于“通论”是否把这个事情搞通了,争取吧,为鞭策自己,叫“通论”。
这本书从开始写作到编辑出版历经四年,前不久刚刚正式出版问世。问世后,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关注,包括新华社所属的《经济参考报》,在2021年6月8日发了一篇比较重要的阐述文章。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看,题目是《用新思维推进东北转型取得新突破》,也就是您问的这个题目。
东北转型取得新突破,突破什么?按照我个人多年持续的调查研究、探讨,我认为应主要突破三个点。为了让读者能够比较形象地把握我的理论观点,我把它比喻成东北现在外边裹着“三重锈带”,“生锈”的“锈带”。
“锈带”这个词是国际上通用的术语,是一个“中性”的概念,本意指的是衰落的资源性城市或老工业基地,叫作铁锈地带,像美国的底特律、英国的伯明翰、德国的鲁尔以及法国的洛林地区,这些都曾被称过“铁锈地带”,这个地方生锈了,不转了,简称为“锈带”。
中国的东北,有一些问题和国际上这些“锈带”的特征差不多,但是我深入研究后发现还有一些独特的特征。因为国际上现在通用的“锈带”指的是“经济增长的锈带”,意思是它增长乏力了,资源枯竭了,产业接续跟不上去了。但,中国的东北,除大家熟知的“增长的锈带”以外,我在这本《中国东北转型通论》提出另外三重锈带,总的观点是——“三重锈带突破说”。
具体来说,第一,体制的锈带;第二,结构的锈带(包括内部结构和对外结构);第三,文明方式的锈带。最需要突破的就是以上这三个锈带。这是我的一个独立探索,是个人的“一家之言”。愿与大家共同讨论。
一乘:实现这个突破面临的最大障碍体现在哪里?
常修泽:最大的障碍在哪里?问得好。我也在书中一再的追问。有些问题,比如体制的问题,结构的问题,为什么一直生“锈”,转不起来呢?尽管大家探讨了多年,可能未触及深层,我个人认为掣肘的因素,或者说更深层的东西,是一种旧的文明方式在支撑。
我用“旧的文明方式在支撑”要表达一个什么东西?是想说,这里面残存着一些跟人类现代文明不相符的地方,比如说:
第一个,“官本位”。这点在东北体会比较深,“官本位”比较严重。注意:在《中国东北转型通论》一书中,我用了一个“比较级”——“比较严重”。因为中国整个社会当中,都残留着这种“官本位”的意识和行为,根深蒂固,到今天还在作祟,东北只是“比较严重”而已。这是第一个文明方式中的问题:“官本位”。
第二个,我书中提出自己的一个词,叫做“契约精神淡薄”。因为人类现代社会文明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就是讲究契约——搞现代市场经济,要遵守契约规则,要有一种契约精神,这样才能打造一个诚信社会,整个社会这方面有欠缺,东北也只是“比较严重”而已。
第三个,旧的文明思维方式,恐怕更多的还停留在传统的工业文明这么一个思想阶段。而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比工业文明要更高一级,但是现在普遍还是在工业文明思维,即蒸汽机以后的文明。鉴于现在人类已经进入到生态文明阶段,中国在研究怎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一类的情况。
总之,文明的问题,思想的问题,依然是今天的一个障碍,这个问题要是不克服的话,前面我们讲的“三个锈带”难以突破。
一乘:您提出的“三重锈带”,体制、结构和文明方式各自所占的权重是多少?是体制决定了后两者吗?
常修泽:各自所占的权重是多少?我没有计算过。关于“三重锈带”之间,是不是体制“锈带”决定了后两者的问题,我要展开分析一下。
第一个锈带,我称为“体制锈带”,表现在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所有制结构之“锈”,一个是资源配置方式之“锈”(或叫运行机制之“锈”)。这两个,一个是所有制,一个是运行方式。
所有制表现在两部分:一个是国有企业,一个是民营经济。国有里面主要问题是“国有企业活力不足”,说“活力不足”根据在哪里?《中国东北转型通论》第一篇第一章第一节,就用了18张表(是正式报给财政部门的),来反映东北近年来国有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就不详细的说了,值得关注的点是什么?东北的国有企业数量比较多,资产量也比较大,地位也很重要,都是事实,但是有一个很令人忧虑的问题:“效益太差,活力不足”。
活力不足有什么根据呢?我写书的时候是2017年,2017年以前我掌握的是2016年的《中国会计年鉴》向国家财政部门报的会计财务报表,这个东西是比较扎实的,能反映盈利情况怎么样,我从那里边查阅了相关资料,在我写书的前几年,整个东北有多少国有企业?有几个重要的数据:
第一,整个东三省,国有企业是7076家,有多少资产?这些企业自己所有的净资产(自有的资产)1万个亿左右,同时另有银行贷款,或找其他单位借的款等债务(以信贷为主要的债务)是1.8万亿元。自有1万亿元的企业自有资产,另加1.8万亿元的银行贷款和其他负债,合起来的总资产是2.8万亿元。
我专门追踪这2.8万亿元的“总资产”经营一年效果如何?我告诉大家,总的是亏损的,没有利润,或者是说得好听点叫“负利润”,负利润多少?负52.7亿元。从这个数据就可以明显的看到效益不好,活力不够,有点“生锈”。要是民营企业的话,就不会导致亏损。是啊,民营企业亏了后,谁给你补贴?这是2015和2016年的情况。
后来我又追踪2017、2018年的情况,一直追踪到去年2020年。我看到最新的情况是,去年(2020年7月份)的一份数据,东三省其中的一个省,调查的国有企业数是159户,这159户中,亏损户是112户,亏损面占70%,从而形成一个概念,到去年(2020年),十个企业七个亏,当然,这不是东三省的全部,只是一个区域的情况。其中省直属的国有企业集团(就是省政府国资委直接投资的一级企业集团)据资料,这个省是17个省级的国有企业集团,其中亏损9户,占53%,这个数是2020年7月份的数据。
我想用这些数据说明什么?从2015年开始看《会计报表》,一直到去年的情况都不太理想,我感到所有制结构的“锈蚀度”比较高,或者说经济效益比较差,反映的是企业的“活力不足”,这是国有这一块。
跟它相对应的民营经济这一块,我也给诸位朋友提供一些重要的数据。
先从全局来看。
2020年公布了“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名单。民营企业500强里头,其中,浙江省一个省占96户,接近1/5,东三省比它大的多,任何一个省拿出来都比浙江大(比如说黑龙江省4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浙江省才10万平方公里),浙江96户,黑龙江省只有1户(东方集团)。吉林比黑龙江稍微好一点,有2户(包括修正药业这样的企业)。辽宁比黑龙江和吉林又好一点,有8户,是三个省里最多的。黑龙江1,吉林2,辽宁8,加起来整个东三省是11家民营,而人家浙江一个省就是96家,东三省相当于浙江的1/9。不比不知道,一比真是吓一跳。这是不是能反映东北这个地方民营企业的不发达?
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经过改革开放这40年的实践,民营经济在东北虽然有所萌生,也有一定发展,但是进展不理想。总的评估为民营经济不发达,这是它的所有制结构之“锈”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民营经济的张力不强,民营经济数量少,就难以支撑起经济的大厦。总之,在所有制结构的国有、民营这两方面都存在着各自的问题。
再一个问题就是资源配置方式。资源配置方式指什么?是指资源是靠哪种机制来调节配置的。简言之,是靠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去调控,还是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去调控?两只手都需要:政府,市场;看得见的手,看不见的手。问题是,如何摆正“两只手”关系?何者“决定”?何者“辅撑”?如何协调运作?
中共中央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中国的资源配置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重要”作用。中央决定是两句话:一个是市场起决定性的作用,第二,政府也要发挥重要作用。这是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要决定,资源配置要向“市场决定论”转型。
转型转得怎么样呢?在这本《中国东北转型通论》里,从引用的资源配置市场化的数据可以明显看出,东北的市场化程度比较低,在整个国家居于中下等水平(当然不同指标的位次不一样)书中从五个系列指标来测算市场化程度的,包括到底商品和要素资源怎么分配,劳动者在哪种企业就业(外地的农民工也好,(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学人访谈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7815.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