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涌:北大为何掉到了二流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866 次 更新时间:2012-06-27 23:15

进入专题: 招生  

薛涌  

招生冲击波揭去“皇帝”新衣

几个月前,我写了《香港的大学将把北大清华扫为二流》一文。随后,北大清华就和香港诸校展开了激烈的高考状元争夺战。如今尘埃落定,刚刚进军大陆的香港诸校显然胜出一筹。

虽然北大方面声称北大清华的调档分数高于香港的学校,但他们忘记了,高考分数是北大清华录取的唯一标准,对香港的大学则是参考分数。香港的大学敢拒绝大陆的状元,北大清华则以多招状元作为还击香港高校的武器。香港一个学校最多招200人,北大清华则招几千。在这种条件下,状元却几乎大家平分。其实,眼下几个状元的走向还不能说明太大问题。大陆学生,还对北大清华的百年传统很迷信,看不清其牌子底下的货色。对香港,则仍然有“文化沙漠”的偏见。

但是,再过五六年,今年入学的孩子们毕业就职,去北大清华的和去香港几个大学的可以比一比,那时才看得出高下。我可以预言,等大家看到结果以后,香港高等教育的优势就会显示得一清二楚。五六年后,大陆最优秀的考生,会以压倒的优势选择去香港读书。

其实,这次的香港冲击波,只不过是揭去了皇帝的新衣。中国的优秀考生如果被哈佛耶鲁所录取,会毫不犹豫地放弃北大清华的机会而留美,也没有人会为此感到什么尴尬或危机。毕竟人家是世界一流大学。北大清华知道自己无法与之竞争。香港则不同。在一些人情绪化的认识中,香港这么个弹丸之地,怎能和中华文化的中心叫板?北大清华这样官定的最高学府,怎会输给香港的学校?

而这也恰恰是香港冲击波的意义所在。香港这几个大学,除了个别领域外,在世界高等教育界不是一流,甚至达不到二流。但也足够把北大清华比下去。更重要的是,香港已回归,是中国的一部分。人家的大学比你好,那就说明你关起门来也别想冒充一流。这才是最大危机。

因为关起门来的“一流”,在封闭的国家还是硬招牌,是北大清华用来寻租,向国家要财政拨款的摇钱树。香港几个大学,这次不由分说打破了封闭,把摇钱树给砍了。以前国家给北大清华十几个亿,是值得大张旗鼓正面宣传的新闻;以后再这么来,恐怕就得偷偷摸摸了。国内各大学,也许因此地位可以更平等些。这也是香港冲击波的意外收获吧。

“临时教授”彰显北大二流

那么,为什么国家投巨资建设的“最高学府”会成为二流?这里不妨只谈北大。一来北大是我的母校,比较熟悉;清华则以理工科为主,在我的专业之外。二来清华似乎更有危机感,暗示明年可能在奖学金上有所动作,以应对来自香港的竞争;北大招办则出来驳斥我的“二流说”是无稽之谈。因此,我有责任澄清北大是二流的理由。

大学不是块牌子,而是个教书育人的地方。丘成桐这次炮轰北大,正是点中了这一死穴。有些人对他“外聘教授大部分是假的”的判断进行质疑。他的话真实性的程度,可以进一步调查。但我们不能忽视主要问题:确实有不少教授没有教够课时。《新周刊》调查就证明了这点。北大还煞费苦心地修改了网站。其实,这一纠纷暴露的更重要的问题往往被忽视:就算高薪引进的人才都是真的,花那么多钱,引进那么多只能教三个月书的教授,这能说明学校的什么品质呢?

懂得高等教育的人都知道,大学水准要看其正式教授。比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大学排名,要统计每个学校正式教授的情况。在教师中终身教授的比例高,学校就得分。临时教授比例高,学校就失分。道理很简单:大学学科的发展,学生的培养,是长期过程。教授并非教完课就走,而要为学校长期战略目标而操心,随时回答学生问题,给学生必要的支持。

终身教授一个作用,就是让教授以大学为家,像家长一样为大学办事。举个简单例子,你在一个学校读学位,根据导师专长和自己特点选择了题目,可是,刚刚开始做,导师就走了,你所受的教育就大打折扣。再如,一个明星教授暑假来讲三个月课,其中许多时间是学校假期。他怎么和学生建立密切关系?学生春天时有问题该去问谁?他会给学生写推荐信吗?即使写了,别人会把这样的信当回事吗?

所以,一般美国的大学,很少花巨资请临时教授。相反,人家雇佣刚刚起步的博士却非常认真,悉心地把一个年轻学者从助理教授培养成终身教授,这样才会有人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大学质量反映在课堂上,反映在十几个人的讨论班上,也反映在师生互动上,而不是反映在大礼堂中的讲座。一个临时教授,只讲三个月,能对大学有多少贡献呢?北大支付给这些人的钱,比刚刚起步的讲师要高多少?丘成桐说北大数学系的许多教授不认识一个本科生,还是说的正式教授。至今也没见有人敢挑战他的说法。那么,那些暑期讲三个月课的教授会认识学生吗?这是在办教育,还是在做广告?

请个临时的明星容易,反正人家的成就已得到世界的承认,会追星的人都知道找这些人;但相中刚刚起步的博士却很难。美国许多博士毕业时,一篇论文也没有发表过,所有功夫全在博士论文中。许多这样的“白丁”,就这么进了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成长为学术领袖。不先默默无闻做基本的学术建设,请几个明星弄出些动静来,这种热热闹闹的办法,像是赶集唱戏,而不是办教育。

北大为什么会这样干?道理简单。丘成桐是行内人,点得也很到家。你雇个没有发表过任何东西的讲师或助理教授,不管是多有前景的学者,上面没人会注意,没有人会为此拨给你钱。但是,聘个国际学术明星,哪怕是临时教教,情况就不一样了。你可以借机弄出个项目来,和上面说:这可是国际一流学者领衔的项目呀!这是我们最有希望达到一流的突破点!这样,大笔拨款可能滚滚而来。其实,人家只要在美国那边的学校不辞职,怎会全身心投入这里的项目?如今国际学术竞争这么激烈,诺贝尔奖得主也要使出吃奶的力气和人拼,不全身心投入,怎可能搞出一流的东西?

什么叫“规规矩矩办大学”

北大一位教授酸兮兮地评价香港的大学:教授多在西方受过严格训练,可惜少有大师。其实,这也恰如其分地说出在中国的境内为什么香港的大学是一流,北大是二流。

大学间的竞争是个长期过程。所谓国际级大师,谁不愿意往一流名校跑?你想拿几个诺贝尔奖得主装门面,除非给人虚职,或请人来开两三场讲座,否则就别想风光。其实,光让学生听名教授的课,到美国一些教育公司买几张光盘就行了,哪里用聘什么教授?

而香港的大学,特别是最近十年左右,建设教授队伍非常规矩。在那里,你找不出一大堆特聘教授,但助理教授的选拔则非常规范,基本是公开登广告进行国际竞争。结果,年轻一代的助理教授、副教授阶层、美国名校的博士一大堆。正是这些人,每天呆在学校,给学生上课,答疑,咨询,和学生一起做项目,给学生写推荐信,把他们推上工作岗位。你不能说这就叫一流,但这是规规矩矩办大学的方法。和北大所代表的赶集式的教育一对比,优势立显。

中国的学生很快就会明白,高等教育已经全球化了。真要得到一流专业训练,本科后,最好还是留学。在美国大学许多系里有个公开秘密:大陆教授的推荐信,绝大部分是废纸一张。但是,香港大学教授的推荐信,是有基本信誉的。这不仅仅是因为人家更有诚信,还因为人家确实在教书,了解学生。这也是香港的大学把北大比下去的基本理由。

本文为《市民》杂志版权所有,授权天益转载。

    进入专题: 招生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高等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16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