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小惠 杨羽茜:法国国民阵线的转型及原因探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20 次 更新时间:2018-08-03 14:54

进入专题: 法国   国民阵线  

田小惠   杨羽茜  


内容提要:自2011年以来,玛丽娜·勒庞领导下的法国国民阵线从政党理念、政治影响力、对外政策、宗教民族政策四个方面对国民阵线进行了全面改革,实现了政党转型,被称为“新国民阵线”,并在2017年法国总统大选中异军突起,对法国乃至欧洲政坛产生了深远影响。国民阵线的转型,一方面与欧债危机后欧洲经济复苏乏力、恐怖袭击频发以及难民危机紧密相关;另一方面,经济恢复缓慢导致社会福利缩减、社会阶层的矛盾与对立、日益严峻的移民问题和传统政党应对危机的无力等是主要的国内原因。但国民阵线的转型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其带有民粹主义、新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色彩的极右翼政党的性质。国民阵线的崛起在法国国内遭到社会各界和主流政党的警惕与抵制,其政治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或上台执政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法国国民阵线(Front National)成立于1972年,经过40多年的发展壮大,已成为法国国内仅次于社会党(Parti Socialiste)和人民运动联盟(Union pourun Mouvement Populaire)的第三大党并成为法国及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极右翼政党,对欧洲一体化和全球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成立至今,法国国民阵线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初创、突破、勃兴、分裂,衰落和复兴六个发展阶段。1969年成立的法国极右组织“新秩序党”(Ordre Nouveau)是国民阵线的前身。为摆脱政治边缘化的境地,让·玛丽·勒庞(Jean-Mariele Pen)创立了国民阵线并开始积极参与政党选举活动。1973年到1982年,是国民阵线在法国政治舞台上初步探索与适应阶段,被喻为“穿越沙漠”的十年。1984年,国民阵线在欧洲议会选举中以10.9%的得票率获得十个议席,标志着国民阵线开始在法国政坛占有一席之地。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民阵线内部勒庞和布鲁诺·梅格雷(Bruno Mégret)的分歧日趋尖锐,并导致该党1999年初正式分裂,梅格雷成立新党“国民阵线—国民运动”(Front National-Mouvement National)。分裂后,国民阵线的政党议席虽大为减损,但随着“9·11”事件后国家和社会安全议题的凸显,国民阵线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并在2002年法国总统大选第一轮中以16.9%的选票进入第二轮,标志着国民阵线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此后,国民阵线一方面遭到法国其他政党的联合抵制,另一方面还面临着党内再次分裂的危险。

2011年1月,新任领导人玛丽娜·勒庞(Marine le Pen)上台后,开始着手对国民阵线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并成功实现了政党转型,标志着法国国民阵线开始进入复兴阶段,法国各大媒体也开始用“新国民阵线”(le Nouveau Front National)来概括该党的转变。


1法国国民阵线政策转型的背景


从国际层面来看,2011年以来,法国国民阵线的转型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不断凸显的背景下展开的。冷战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有效促进了各国之间的资本、人力、服务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推动了经济的增长与生产力的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际竞争,导致部分国家国内经济问题开始显现。对西欧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的威胁不仅来源于国家和地区认同的缺失,而且也源于全球经济竞争威胁加剧了国内的经济问题,使得西欧国家被边缘化。自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的衰退以及国内市场的逐步饱和使得法国经济陷入长期滞胀和低迷,失业率高居不下。进入21世纪后,进一步发展的经济全球化令法国原本就脆弱的经济体系在国际竞争中愈显脆弱,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欧洲经济造成沉重打击,也让法国经济再次陷入困境。同时,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进一步加大了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和社会阶层的分化。在这一进程中,未受过良好教育、缺乏职业技能的普通劳动者不断被边缘化,成为经济全球化负面效应的主要受害者。社会贫富差距大一直是法国社会长期存在的问题。此外,法国社会的高福利制度在全球经济恶化的背景下也陷入两难境地。高福利制度有利于保障中下层民众的利益,但又成为法国政府财政支出的沉重负担。法国政府所采取的削减福利开支的政策进一步加深了法国民众对于经济全球化的抵制与不满。

从地区层面来看,欧洲一体化在深化与扩大的进程中不断遭遇危机和挑战,使得质疑一体化的声音开始显现。作为最成功的地区一体化,欧洲一体化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成就斐然。在经济领域,从关税同盟、统一市场到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建立,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超国家治理。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一体化从经济领域向外交与安全、司法与内务层面扩展。此后,欧元的诞生、《里斯本条约》的签订、欧盟成员国从12国扩增至28国,标志着欧盟在一体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但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弊端开始不断暴露出来。欧元的早产和欧盟共同财政政策的缺乏、外交与安全一体化建设的先天不足、司法与内务合作的滞后,使欧洲难以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一个声音”。同时,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欧洲文化多样性和欧洲认同在磨合中逐渐产生了隔阂和矛盾,随着欧盟经济陷入低潮,欧盟机构改革推进缓慢,各种矛盾被不断激化。由于缺乏文化认同与内聚力,成员国之间的摩擦逐渐增多,共同抵御外部困难时互相推诿,使得成员国逐渐产生“脱离欧盟的国家会发展得更好”的设想,欧洲一体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欧洲一体化所遭遇的困境和挫折,特别是欧债危机的大背景以及对欧盟成员国经济所造成的多重消极影响,为国民阵线的重新崛起和复兴提供了土壤。


2 2011年以来法国国民阵线主要的政策转型


自2011年玛丽娜·勒庞担任国民阵线领导人以来,与老勒庞时期相比,“新国民阵线”在更新—151政党理念、提升政治影响力、改革对外政策、调整宗教民族政策等方面均采取了一系列行动,试图全面改变政党形象,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2017年法国总统大选中,国民战线获得1/3的选票并成功挺入第二轮。

首先,更新政党理念,大力实施“去妖魔化”(dédiabolisation)的策略,以改变极右翼政党的传统政治形象,增强政党合法性。多年来,国民阵线作为极右翼政党的政治形象根深蒂固,并多有极端主张与言论。例如,老勒庞曾多次声称,“毒气室只是二战中的一个细节”“种族之间不平等是无可争辩的”等。与其父不同,玛丽娜·勒庞在公开场合避免过激言论,用“国家先行”(prioriténationale)、世俗化(la?cité)、共和国(République)等温和的字眼来争取更多政治支持。2011年11月,玛丽娜·勒庞在党代会上明确提出,要“以前所未有之努力改造国民阵线”,建立一个“革新的、开放的、高效的党派”,以此作为“夺取政权的有力工具”。此后,“去妖魔化”不仅成为玛丽娜·勒庞革新国民阵线的策略描述,同时也被视为“能够解释国民阵线近年来发展的一个神奇概念”。此外,为了彻底重塑政党形象,玛丽娜·勒庞甚至将矛头对准老勒庞。她曾公开表示,老勒庞“不应继续以国民阵线的名义发表不合时宜的讲话”,并在党内会议中决定取消老勒庞的党员资格,并剥夺其“终身荣誉领导人”的头衔。玛丽娜·勒庞认为,国民阵线应致力于从一个边缘的在野党发展成一个有影响力的执政党,因此,必须实现从极右翼政党的“非正常”到“正常”的转型。

其次,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的宣传和社交功能,扩大国民阵线的政治影响力。虽然早在1996年和2006年国民阵线就已分别注册了官网和脸书(Facebook)账号,但内容多为对该党的简单介绍和宣传,形式单调,更新缓慢。自玛丽娜·勒庞接手国民阵线后,对党的官网进行大幅改版,使内容更加多元化,旨在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更多地吸纳新成员,广泛动员大众,筹集资金,表达政党观点,这完全超越了老勒庞时期的政治宣传方式与途径。2012年初,玛丽娜·勒庞在官网上发布了“我的规划”(“Mon Project”),并将其称为“人民的声音,法国的精神”(Lavoixdu peuple,l’espritdela France)。2017年初,玛丽娜·勒庞再次在官网发布了《玛丽娜144条竞选承诺》(Engagements Présidentielles Marine 2017),为参加2017年总统大选造势。此外,玛丽娜·勒庞还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粉丝效应”,扩大选民基础,特别是吸引了众多年轻选民。2016年3月,玛丽娜·勒庞在脸书上的关注人数已超过23万,随着大选开始,她的粉丝数量再次实现了快速增长,到2018年2月已达到204万人。国民阵线官方账户的关注人数也达到21万。与老勒庞时期的国民阵线相比,“新国民阵线”的选民具有年轻化的特点。这一特点在2015年的大区选举中最为明显,34%的18—24岁的年轻人支持国民阵线,所占比例远高于其他年龄段。与此同时,为了减少民众对国民阵线的误解,国民阵线领导层在各自媒体账号上发布的信息都最大限度地保持规范和统一。除了玛丽娜·勒庞,包括玛丽安·马雷夏尔-勒庞(MarionMaréchal-LePen)、弗洛里安·菲利波(Florien Philippot)、路易·阿里欧(LouisAliot)等在内的国民阵线领导层的脸书和推特(Twitter)的内容高度一致,且内容多为事实陈述,而非观点论战。

再次,在对外政策上主张全面退出,实施极端的排外政策。玛丽娜·勒庞提出脱离欧盟和欧元区等主张,不断强调“法国优先”,主张大力限制移民人数。虽然老勒庞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批判欧盟和传统左右翼政党并主张“法国第一”在1997年国民阵线的纲领中也公开指出:“布鲁塞尔和马斯特里赫特的欧洲是一部碾碎国家和人民的机器,它制造失业、征税主义、政治官僚和经济衰退,权力被掌握在一小撮陌生的和不负责任的公务员手中。”但玛丽娜·勒庞的批评更为坚定、公开且朝着制度化的方向发展。玛丽娜·勒庞在党的经济政策规划中明确提出,要“脱离欧盟的束缚”,要“重获货币自由”,只有“社会需求才能推动法国企业的发展”,要彻底抛弃欧元,欧元是“欧盟插在法国民众背上的一把刀”。在2011年国民阵线的党代会上,玛丽娜·勒庞批评“布鲁塞尔的欧洲就是专家政治和集权的象征,不利于我们的自由,欧盟应该为公共服务的破坏和国民经济的倒退承担责任”。在2012年法国总统大选前,玛丽娜·勒庞出版了专著《为了让法兰西继续下去》(Pour que vivela France),批判法国左翼政党是“置平民、普通百姓和受剥削者于不顾的反动势力”。2013年,她进一步呼吁应在2014年1月组织“法国退出欧盟”的全民公投。此外,她还主张退出申根协定和北约,以使“法国不会被牵连到不属于自己的战争中”。总之,国民阵线主张脱离一切超国家组织,建立“法国人的法国”。在2017年法国大选中,玛丽娜·勒庞称“法国所有政客都是腐败的”,只有国民阵线才能打破法国腐败的政党政治,从而拯救法国。

最后,在文化与宗教上将矛头直指伊斯兰教。玛丽娜·勒庞接任国民阵线领导人后极力渲染“伊斯兰威胁论”,将穆斯林等同于恐怖分子,指出“法兰西的民族和文化特征正在伊斯兰移民的侵蚀下陷入危险的境地,钟楼和小咖啡馆将消失在清真寺和伊斯兰快餐后面”。她进一步要求“禁止或解散所有和伊斯兰理论研究相关的机构”“关闭所有极端主义的清真教堂,禁止一切宗教地点和文化活动的社会资金支持”“和圣战分子团伙做斗争,驱逐并禁止一切有双重国籍的圣战分子入境”等.在2017年法国总统大选中,国民阵线还提出,要限制穆斯林移民入境人数,法国的合法移民人数应缩减至每年一万人,要驱赶在法国居留的无证移民和与激进伊斯兰教有关联的外国人。另外,国民阵线还十分重视保护法国文化,提倡“在法国所有公共建筑悬挂法国国旗”“坚持政教分离、反对社群主义”“保护法语”“巩固国家团结”“反对平权法案,重建真正的平等和量才录用的领导体制”,强调民族认同。法国人始终对自己的民族和文化拥有强烈的自豪感,而国民阵线更为极端地将本民族与其他民族作出明确区分,划清界限。这些具有浓厚种族主义和排外主义色彩的言论成功吸引了法国社会中长期被边缘化的下层民众。从职业结构来看,国民阵线在教师,学生、信息技术工作者、艺术工作者等以文化资本为基础的职业人群得到的选票最少,而对工人群体最具吸引力。在2012年4月法国总统大选的第一轮选举中,有近30%的工人投票给玛丽娜·勒庞。

从表面上看,上述政策调整虽在老勒庞时期也曾提出过,但玛丽娜·勒庞对这些政策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整合,使各项政策更加系统化、制度化,真正实现了国民阵线的政策转型,因而被称为“新国民阵线”。整体而言,国民阵线实施上述政策转型的原因与外部欧洲形势的发展和内部法国国内形势的恶化密不可分。


3 法国国民阵线转型的原因探析


(一)国外因素

法国国民阵线的转型始于2011年,与当时欧洲所面临的欧债危机后经济复苏的乏力、恐怖袭击频发以及难民危机密切相关,这三重危机也成为国民阵线转型的重要外部原因。

1.欧债危机后欧洲整体经济复苏乏力

2009年欧债危机爆发后,欧洲经济一体化遭受重创;经过短暂恢复后,欧洲经济很快陷入衰退后复苏的疲软;2013年,欧元区国家陷入经济停滞,欧洲经济一体化陷入困境。对于这一困境的原因,欧盟内部始终存在两种声音:一种认为是由于欧盟联合得不够彻底所导致的,并主张进一步深化各国在经济、政治、安全、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另一种则认为是由于欧盟各国主权让渡过度和欧盟超国家机构忽视成员国的利益所导致的,并主张放缓欧洲一体化步伐。同时,2016年6月的英国“脱欧”公投、12月的意大利修宪公投,更加剧了欧洲一体化所面临的困境,导致欧盟内部产生了严重的分裂倾向,使得成员国逐渐认为“脱离欧盟的国家会发展得更好”,“反一体化”“逆一体化”喧嚣一时。

反欧盟、反欧元是法国国民阵线一贯的主张。它认为,全球化和欧洲化的同质化发展会威胁到法国的国家认同。玛丽娜·勒庞在《玛丽娜144条竞选承诺》开篇便强调,“一旦选举获胜就要发起退出欧盟的公投”,并“根据公投结果和欧盟展开谈判”。事实上,早在2010年,她就在党内发表反欧盟言论,认为“面对一个失败的欧洲,法国要作出彻底的改变”,并呼吁“萨科齐在下一届的欧盟委员会中团结其他国家尽快脱离欧元区,以便于法国可以从已偏向的木筏上脱身,重获货币自由”。此后,这一口号被多次提及,并公开出现在国民阵线于2012年和2017年参加总统大选的宣传语中。在2014年5月的欧洲议会选举中,国民阵线提出,必须“叫停所有失败的教条式欧洲建设的计划”,在欧盟范围内建立“主权部”(Ministèredes Souverainetés)来管理欧洲各国的主权恢复工作。国民阵线的其他政策还包括:退出欧元区、不再参与欧洲融资计划、限制申根区内自由流通等,并称这些都是为了使法国能在更封闭、更安全的环境下实现复兴。

2.欧洲恐怖袭击频发

自2015年1月起,法国、德国、比利时等国多次发生恐怖袭击事件,而法国恐袭事件发生得最为密集。持续不断的恐怖袭击不仅使萎靡不振的法国经济雪上加霜,而且还对社会稳定产生了直接冲击。此外,法国接收的移民和难民中有大量穆斯林,由于缺乏共同的身份认同,他们本身就容易遭到社会歧视,加之经济形势恶化导致的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恐怖袭击频发导致的社会恐慌,法国民众的排外、“反穆斯林”情绪渐长,极易导致个别极端的穆斯林采取更为激进的手段制造暴力事件甚至新的恐怖袭击,从而引发更大的社会恐慌,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在恐怖事件发生后,国民阵线第一时间往往会对政府进行激烈的抨击,指责其在反恐政策和行动上的无所作为,并适时提出“切断法国与欧盟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拒绝或遣返移民和难民”“使法国成为只有法国人生活的世界”等主张。因此,正是在欧洲及法国国内安全形势不断恶化的背景下,国民阵线的影响力才得以逐步加强。

3.欧洲难民危机扩散

2015年爆发的欧洲难民危机逐步演化为一场深刻的社会危机。一方面,难民数量的不断激增给欧盟各国带来沉重的压力,大部分难民选择前往德国、瑞典、奥地利、法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导致难民在欧盟国家的分布极不均衡,从而引发了包括法国等国民众的不满;另一方面,难民危机进一步拖缓了欧盟的经济复苏步伐,对欧洲国家社会福利体系造成了巨大危害,进一步刺激了欧盟内部的分裂倾向,导致“反移民的民粹主义、新纳粹主义和排外主义的社会思潮沉渣泛起”。在接纳难民这一问题上,法国民众的反对异常强烈,认为法国只应承担经济能力范围内的难民份额,而国民阵线则利用民众的不满,适时提出建立“法国人的法国”,这一理念因而逐渐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同时,全球范围内民粹主义的兴起也对法国国民阵线的发展势头起到了助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民粹主义在欧洲、美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兴起也为法国国民阵线的复兴和转型提供了遥相呼应的更为广阔的大背景。

(二)国内因素

在上述多重外部危机之下,法国国内所面临的经济恢复和社会福利问题、社会阶层的矛盾与对立、日益严峻的移民问题、传统大党应对危机的无力是促成国民阵线转型的主要国内原因。

1.经济长期低迷及社会福利问题凸显

法国经济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衰落,近年来,面临着高赤字、高逆差、高失业、低增长率的困难。其中,高居不下的失业率是困扰法国社会已久的顽疾。据统计,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法国社会的失业率从7.8%上升到2015年的10.5%,2016年虽略有好转,但仍然徘徊在9%左右。同时,因大量外来移民的涌入以及经济危机的影响,法国福利制度也陷入窘境。法国的社会福利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社会保障体系复杂,成为政府财政的一大负担。欧债危机的爆发使得福利问题愈加严峻和紧迫。在“公正的法国”口号下,玛丽娜·勒庞“承诺保障所有法国人的社会保险制度,对疾病保险机构承包的所有的疾病保险项目提供报销,并且创立第五个‘生活不能自理’保险项目”。可见,玛丽娜·勒庞所界定的福利对象为法国公民,而非在法居住的外国公民或非法移民,因此,她的主要逻辑就是将社会有限财富集中分配,优先服务法国人民,不仅能减少财政负担,还会避免公众福利水平下降。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法国民众的心理。

2.社会阶层分化愈加明显、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法国社会内部结构在欧债危机、恐袭危机和难民危机的不断冲击下面临重重困境。其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是2010年抗议退休制度改革的罢工。法国民众认为,欧债危机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的贪得无厌和政府的疏于管控,可后果却要由工人承担。但实际上,政府的退休制度改革只是无奈之举。有学者指出:“这场罢工是整个法国的错,政府以往以过高的福利把工人宠坏了,现在只剩下减少开支这一招,但法国工人似乎只想与国家同甘,却不愿与国家共苦。”在此背景下,国民阵线宣称自己是“各行各业中普通人的代表”,并借助社会矛盾的激化来不断扩大选民的基础。2011年,玛丽娜·勒庞成为国民阵线的领导人后,其选民基础呈现出年轻化、无产阶级化的特点。事实上,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国民阵线就将自己界定为“介于现有的中右翼政党和左翼社会民主党之间”的政党。90年代中期以来,国民阵线的选民基础进一步转变为以全球化中新产生的下层工人阶级为主。此外,玛丽娜·勒庞在2012年和2017年总统大选时均对就业问题提出了明确主张,指出国家和政府部门有义务支持法国企业,应在重建小企业和扶持超级企业之间寻求平衡,主张企业在员工能力相同的条件下优先雇佣法国籍员工,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支持法国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这些政策看似偏激,可对于深处水深火热之中的法国底层民众而言,犹如救命的最后一根稻草。

3.外来移民融入问题激化

法国是西欧国家中穆斯林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目前已达7.5%。法国政府长期以来实行的“共和模式”并未达到移民融合的良性结果,反而激化了文化冲突和民族分歧,再加上大批欧洲难民的涌入,使得法国国内的移民问题愈加复杂和尖锐。穆斯林的社会融入问题困扰法国已久,在希拉克任总统期间,法国政府就试图通过设立《面纱头巾法》等法案来巩固法国社会的世俗化特征,但该法案的通过与执行一直备受争议,难以发挥积极有效的文化融合的作用。

玛丽娜·勒庞上台后也注意到了穆斯林移民这一老问题,并对此提出具有两面性的移民政策。一方面,她将老勒庞时期倡导的反犹太教的主张调整为反伊斯兰教,提出“禁止或解散所有和伊斯兰理论研究相关的机构”“关闭所有极端主义的清真教堂,禁止一切宗教地点和文化活动的社会资金支持”“与圣战分子团伙做斗争,驱逐并禁止一切有双重国籍的圣战分子入境”等。除了强调外来人口抢夺了法国人的工作机会和社会资源外,她还宣扬伊斯兰激进主义的普遍性和危险性,认为这会危及法国文化和身份认同。另一方面,国民阵线也注重获得来自中下层穆斯林的支持。中下层穆斯林在法国社会移民中往往处于经济结构的底层,最无力抵抗社会危机,被主流社会边缘化的一些穆斯林也寄希望于国民阵线能够改变现状。

4.传统政党无力应对国内危机

法国传统左右翼政党在解决经济问题、难民危机和恐怖袭击等问题上的举措无法令民众满意,尤其难以保障社会中下阶层弱势群体的利益。因此,广大民众在大选中将选票投给国民阵线,以此作为对传统大党的“抗议”和“惩罚”。奥朗德虽然在当选总统后推出了全面的金融改革和减赤计划,提出对富人增税、修补社会保障制度的碎片化等措施,但这些改革措施并未从深层的法国社会结构入手,非但没有使得法国经济和社会危机达到明显改善,反而恶化了法国经济形势,奥朗德甚至成为法国历史上最不受欢迎的总统。

在难民问题上,法国政府的政策摇摆和不作为表现得更为明显。与德国政府坚决而开放的立场完全不同,法国政府既缺乏接受难民的积极态度,也没有显示出坚决抵制难民或遣返非法移民的决心,甚至对希望前往德国或英国的难民采取半放任的姿态。一方面,法国政府试图通过一些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来缓解难民问题,如2016年10月下令清理法国加莱附近的非法难民聚居地,疏散并遣返难民;另一方面,在难民审核和救助方面又缺乏行政效率和人道主义关怀,法国难民身份申请的流程漫长,往往会持续几年时间,而在确定难民身份之前,只发放很少的物资以保障基本生活,政府不提供保障性住房、职业培训和社会保险等。这种做法导致法国民众对政府产生了信任危机,甚至认为这是政府因为拿不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而采取的拖延战术。

恐袭事件频发是对法国社会治安的重大挑战。对此,法国政府投入了大量警力,并时刻保持高度警戒状态,但这些并未阻止恐怖袭击的接连发生。2017年2月22日公布的法国参议员调研小组阶段性报告指出,法国政府为预防“圣战”所开展的感化辅导工作也被认为是失败的,因为政府只依据自愿原则接待未被任何司法程序追究过的年轻人。

法国政府在解决上述问题时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以及传统政党政治日益精英化和政治体制的僵化造成的信任危机,使得法国人开始“质疑国家的能力,不信任法律和社会秩序,甚至很多人害怕法国的国家认同会屈从于社群主义”。“在法国,有越来越多的民粹主义者参加投票,民众对经济、社会和文化衰退的恐惧是产生此现象的基础,当今世界正在快速变化,人们感到焦虑。他们认为传统政党不能解决上述问题,值得尝试新事物。”而早在2012年总统大选前,传统两大党的轮流执政在国家治理和解决危机方面鲜有成效,因此,越来越多的法国民众试图通过支持国民阵线或其他新兴政党来表达自己的愤怒或对当前政治的失望,而国民阵线的转型恰好迎合了法国民众这一预期。


4 结 论 


综上所述,法国国民阵线在玛丽娜·勒庞上台后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转型具有广泛而深刻的背景和原因。从欧洲层面和法国国内层面来看,欧盟所面临的多重危机的挑战以及法国社会内部新旧问题的叠加与发酵,成为促成国民阵线不断修正和调整原有政党理念的客观因素。此外,还有法国国民阵线经过40余年的发展所面临的政党转型的迫切需求,特别是党内分裂和反对的声音不断加强等,这几大因素的合力使法国国民阵线进行了全方位的政策转型,在短短几年收获了大量选民的支持,获得了更大的政治影响力。

玛丽娜·勒庞上台后,国民阵线的转型是全方位的。一方面,选民结构更加多样化、年轻化,成员的职业阶层扩大,女性选民显著增加;另一方面,政党政治影响力不断提高,在总统大选、国民议会、地区议会和欧洲议会的选举中得票不断攀升。2012年,国民阵线在法国总统大选第一轮获得17.9%的选票,位居第三,比2007年增长了7.5%;在第一轮国民议会选举中获得13.6%的选票,比2007年增长了9.7%;在2014年欧洲议会选举中的得票率为24.9%,超过法国两大主流政党,比2009年增长了18.5%;在2015年法国大区选举第一轮的得票率为27.7%,比2010年上升了16.3%。在2017年法国总统大选中获得了1/3的选票并顺利进入第二轮。国民阵线这一极右翼政党逐渐走入法国政治舆论的中心。

玛丽娜·勒庞领导下的国民阵线虽已实现了较为成功的转型,并对法国传统的主流政党形成了较大的政治冲击,但其政策的混沌性和摇摆性仍然存在,且往往与经济危机、政治动荡和社会矛盾密切关联。玛丽娜·勒庞所提出的“新国民阵线”,是谋求将国民阵线从边缘性的在野党向常规反对角色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它逐渐抛弃了以往的过激姿态,转而采取更为温和的、传统的方式来赢得广大民众的认可和支持,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和新媒体的力量来达到扩大政治影响力的目的。有学者指出,新民粹主义和新法西斯主义的结合,证明了极右翼政党在政党体系内存在的可能性。应该说,国民阵线自2011年以来的转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上述目标。

但事实上,国民阵线的转型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其政党性质的内核。从其党的纲领中不难发现,国民阵线始终是带有民粹主义、新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色彩的极右翼政党,它主要通过利用欧盟成员国与法国国内经济、政治、社会所面临的多重危机,不断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力。虽然在短短几年内国民阵线提出了“深层次改革”和“自我革新”的口号和目标,力图达到重塑自身形象的目的,事实上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并成为法国最大的反对派,但其基本的政党理念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它难以真正转型成为正常化的政党。

一方面,国民阵线内部矛盾重重,党内分歧进一步凸显。2017年国民阵线败选后,作为“去妖魔化”战略主要策划者的弗洛里安·菲利波宣布退党,玛丽娜·勒庞指定的继承人玛丽安·马雷夏尔·勒庞(Marion Marechal-LePen)也宣布退出政坛,充分暴露出国民阵线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另一方面,由于新国国民阵线并未改变其极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性质,国民阵线的复兴与进一步发展遭到了法国社会各界和主流政党的共同抵制。在2002年和2017年的两次总统选举中,当国民阵线进入第二轮时,法国多地爆发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和抗议活动。在2017年法国大选第二轮选举前夕,中间派前进运动(En Marche)领导人埃马纽埃尔·马克龙(Emmanuel Macron)严厉斥责了国民阵线利用民众的愤怒情绪来散布流言、制造分裂,彻底违背了法兰西共和国的价值观。此外,法国传统的中左翼和中右翼政党的政治影响力近些年虽有所下降,但仍是法国政坛的主导力量。国民阵线一旦有抬头之势,就会遭到主流政党的强烈抵制。菲尼斯泰尔省(Finistere)议员马埃尔·德卡朗(Maёlde Calan)对国民阵线给予了猛烈批评:“国民阵线是使法国社会陷入混乱的罪魁祸首,民众的投票只是猎奇心理和对执政党的惩罚,必须尽快戳穿国民阵线的伪善和谎言。”由此可见,新国民阵线的发展受制于多方因素的制约,法国国内对国民阵线的崛起也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意识和强烈的警惕。可以预见,国民阵线在未来继续进一步扩大政治影响力的可能性并不大,对法国政治生态的影响力也是有限的。

(本文注释略)


    进入专题: 法国   国民阵线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世界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136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年03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