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新:适当放开代孕禁止与满足合法代孕正当要求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78 次 更新时间:2017-01-16 11:53:37

进入专题: 代孕  

杨立新 (进入专栏)  

   摘要:  “全国首例人体冷冻胚胎权属纠纷案”终审判决生效后,直至今天,判决并未得到执行,究其原因,是保存当事人享有权利的冷冻胚胎的医疗机构拒绝返还,更不会用当代生殖技术为当事人实现代孕的愿望。在国家治理层面上,应当在坚持禁止代孕的原则下,适当放开合理的、确有必要的代孕要求,以满足某些家庭传承后代的愿望。对于本案的生效终审判决,当事人和第三人都应当执行,卫生行政部门以及有关医疗机构应当特事特办,满足本案当事人的合理、合法的传承后代的愿望,不能认定当事人实施主张代孕的行为为违法行为。

   关键词:  禁止代孕 适当放开血缘传承 终审判决效力 代孕协议

  

   “全国首例人体冷冻胚胎权属纠纷案”终审判决生效后,对于冷冻胚胎的法律属性和权属的争论,虽然有了发生效力的判决,似乎有了一个结果,但在实际上争论并没有结束,我在有关文章中对此也表明了看法。[1]不过,该终审判决引发的另一个有关生殖的法律问题,即代孕是否合法,讨论更为热烈。这涉及本案的后续法律问题即代孕合法化。就此问题我写本篇文章,说明自己的观点。

  

一、“全国首例人体冷冻胚胎权属纠纷案”终审后有关代孕的法律动向

   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全国首例人体冷冻胚胎权属纠纷案”生效终审判决引发的有关代孕合法化的争论,出现了两个值得注意的法律动向。

   一是,在中央放开二胎决策之后,立法机关决定修订《计划生育法》。对于卫生部《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因遭该案终审判决否定其援引效力的现实,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利用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计划生育法》修正案的机会,加进了禁止代孕的条款,意图改变从国家法律层面以及行政法规层面没有禁止代孕规范的状况,强化禁止代孕的力度。但是,这个修正案一经出台审议,就立即受到舆论和舆情的广泛反对,不论纸媒还是网媒,反对声一片。我也接受了《光明日报》采访,提出了“代孕原则上应当禁止,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应当予以照顾”,不应当急急忙忙制定这样的法律规范的反对意见,建议删除该修正案的上述内容。[2]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立法机关认为这些意见是正确的,在最后通过的修正案中,删除了这一条文,最终没有做出代孕违法的法律规定。这是一次人民群众坚持立法意见的胜利,立法决策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心声。

   二是,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否定了《计划生育法修正案》有关代孕违法的条款之后,2016年3月14日,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专门召开了两个会议:一个是代孕的法律问题研讨会,另一个是研究对非法代孕活动开展专项打击行动的动员会。我参加了前一个会议,对于《计划生育法》修订中否定禁止代孕立法建议的问题,与会专家进行了深入讨论。多数专家的意见是,采取适度灵活的法律政策,原则上禁止,对于确有需要的适当放开,作为特例处理。少数医学专家和婚姻法专家持反对态度,坚决不同意放开禁止代孕的立场,坚持代孕一律违法的态度。不过有一点与会者是有共识的,即禁止代孕,目前确实没有法律和法规层面的规范,原卫生部的规定只是行政规章,不具有限制人民权利的效力,不能作为禁止代孕的法律依据。至于禁止医院开展代孕服务的政策,则只能约束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行为,不能依此规章限制人民行使权利。至于对代孕进行的集中整治行动,也只能是整治医疗机构,并不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约束力。

   我的看法是,在“全国首例人体冷冻胚胎权属纠纷案”中,表面上争议的是当事人去世子女遗留的冷冻胚胎继承权或者支配权,但在深层次的问题是,双方当事人力图保持对该冷冻胚胎的支配权,继而在适当时候进行代孕,使双方家庭的血缘关系得以延续。这才是该案争议的实质。不过,无论是在该案的判决上,还是在我们写的文章中,都隐蔽了这个问题,不去明说,而在实质目的上,就是为了通过对冷冻胚胎权属纠纷案的判决,给当事人留下延续血缘、传承后代的机会,而不使争议双方当事人的家庭血缘关系就此终结。因而,由于该案引发代孕是否合法的问题,是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在本案结束之后,争议双方当事人必然提出的要求。涉案第三人即鼓楼医院在当事人提出执行判决、医院返还保管的冷冻胚胎的主张时,该医院婉言说明,执行判决只是对争议的冷冻胚胎无限期保存,但坚持不能将其交还当事人监管和处置,因而使当事人无法实现对冷冻胚胎的监管权和处置权,进而无法实现在近期通过代孕繁衍后代的目的。为实现这个作为人类的最基本的繁衍要求,当事人或者申请强制执行生效判决,或者待国家法律明确规定适当放开代孕限制时,才能够实现,对于实现人的最原始的,但也是为民族繁衍后代的基本愿望采取这样的结果,是公平、理性的吗?

  

二、为什么要适当放开对代孕的禁止性限制

   迄今为止,我国法律和行政法规并没有对代孕做出明确的禁止性规定,仅仅是卫生部《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第3条关于“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用应当在医疗机构中进行,以医疗为目的,并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伦理原则和有关法律规定。禁止以任何形式买卖配子、合子、胚胎。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不得实施任何形式的代孕技术”的规定,以及第22条关于“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医疗机构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3万元以下罚款,并给予有关责任人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买卖配子、合子、胚胎的;(二)实施代孕技术的;……”的规定。

   关于严格禁止代孕的理由,多有不同见解。不过,2015年4月3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等12个单位在《关于印发开展打击代孕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3]中说的比较清楚:一是为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维护正常计划生育秩序,着力解决代孕突出问题;二是为认真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打击代孕的系列批示精神;三是净化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服务环境,维护正常的生育秩序,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和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这样的说法是不是有道理?值得研究。如果是打击非法代孕,当然是正当的,但是把所有的代孕都作为非法活动予以打击,则存在严重的法律适用问题,不仅是对人的权利的限制问题,甚至于涉嫌以言代法。事实上,对代孕的强烈需求是世界性的问题。社会发展到今天,由于严重的空气质量恶化、严峻的食品安全、重大的工作压力以及疾病高发等原因,在世界范围内,不孕不育夫妇在育龄夫妇中的比例逐年增高,已经成为全球化的趋势。当今世界范围内,每7对夫妇就有1对夫妇有生殖障碍;我国国内的不孕症占已婚夫妇人数的10%,目前这个数字还在增加。[4]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医学界发生了生殖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代孕技术应运而生,使不孕不育夫妇为血缘传承和繁衍后代的梦想成为了现实,也使国家和民族的传承和延续得到更好的保障。特别是在严重自然灾害中,大量灾民的生育能力受到伤害,子女在灾害中丧生,急切盼望通过代孕生育子女,[5]更说明了适当放开禁止代孕的必要性。

   在学说上,批判代孕技术应用的反对之声一直存在。在不同的反对意见中,最重要的理论依据是“子宫工具论”,认为代孕使女性子宫成了生育的容器和机器,“无异于以冷酷的人性和冰冷的科技贬低了人性的价值”。[6]这样的意见显然是片面的。代孕是通过生殖技术手段帮助那些无子宫或子宫有病灶而无法生育,又急切希望做母亲的女性实现她们做母亲的夙愿,以及繁衍后代,传承血缘的人类需求。即使那些为了报酬而代孕的做法,实际上也并非毫无理由,其产生的后果只是血缘关系的确定,以及子女抚养的争议,并非女性因用自己的子宫为他人孕育子女,而使其人格受到侵害,更不是对人格尊严的贬低。代孕之所以屡禁不止,就是因为有善于助人的代孕母亲的存在,只要需求还在,代孕就会以更隐蔽的其他形式出现。[7]在我国汶川地震后,网上就曾经见到过明确表示愿意帮助失去所有孩子的灾民代孕生子的自愿者。[8]这实际上是造福于人类、造福于社会的高尚行为。我国法律之所以没有禁止代孕的规定,而仅仅是行政规章对医疗机构有所限制,也是这样的道理使然。各国立法正在出现由全面禁止代孕向有限度地合法化转变的趋势,我国立法在这个问题上更没有必要作出禁止代孕的规定,应当遵从人民的意愿,更好地保护人民的权利。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关注的不是禁止代孕,而是代孕出生的子女的亲属关系认定问题。如代孕母亲怀胎十月,与孩子相处时间较长,感情基础较厚,子女对母亲依赖性较强,代孕母亲难舍子女而引发纠纷。对此,究竟是否认定孕母为法律意义上的母亲,确实是较大的难题。但这不是否定适当放开代孕禁止的理由,而各地法院由于没有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处于法官对代孕自由裁量状态的事实,正说明在部门规章层面禁止代孕,但是实际上现实生活中存在代孕的现象,需要法律予以解决。故代孕问题仅仅禁止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三、应当采取何种政策对待代孕问题

   显然,完全放开代孕政策,使代孕在全国范围内大量展开应用,会出现很大、很多的法律问题,不仅仅是亲属关系的认定不易处理,而且出现大量的非法、商业性的代孕,不法商人借人体牟利,导致伦理混乱,孕母的人格尊严受到损害,损害社会的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因而应当予以禁止。

   但是,对代孕完全禁止又显然不行,因为社会确实有部分人群存在代孕的需求。例如“全国首例人体冷冻胚胎权属纠纷案”中,4位当事人面对“绝后”的现实,向法院、向医院恳切求助取得自己子女留下的冷冻胚胎,就是明显的例证。因此,应当采取适当的灵活措施,在禁止代孕的原则下,采取适当放开政策,允许有迫切需求的家庭,能够通过代孕而使血缘关系存续下去,同时也使民族的繁衍得到保障。

   综合观察我国学界对代孕问题的基本意见,就是原则禁止、适当放开。[9]这样的法政策是立法机关在审议《计划生育法》修正案时,对是否规定禁止代孕条款所依据的基本思路,同时这也是学者、专家和全国人民的基本见解。对此,必须进行法律论证。[10]我的基本意见如下。

   (一)严格界定代孕的概念

   代孕原本是一个医学概念,是指将受精卵子或者胚胎植入代孕母亲的子宫,由孕母替他人完成孕育子女的过程。即借腹不借卵而实现现代性代孕目的。[11]其关键技术,是为代孕母亲植入他人的受精卵或者胚胎,精子与卵子在人体外的结合时须实施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概而言之,代孕是指这个技术和这个过程。在法律上确定代孕的概念,则是一个亲属法律行为,即委托方将具有合法夫妻关系双方的精子和卵子或者至少有一方的精子或者卵子在体外受精,成为合子或者胚胎后,与代孕母亲双方合意,将受精卵或者胚胎植入孕母体内,由孕母孕育该子女,该子女与孕母不发生亲属关系的亲属法律行为。那种认为妻子同意,丈夫与孕母发生性行为或者不发生性行为,用孕母的卵子受孕并生产的所谓基因型代孕,即借腹又借卵的借腹生子,并不是严格法律意义上的代孕。

   (二)适当放开代孕的范围

适当放开代孕政策,最主要的问题是放到什么程度。例如有人主张,一是不孕不育夫妻,二是单身人士,三是同性恋者,等等。事实上,更为有迫切需求的,是“全国首例人体冷冻胚胎权属纠纷案”中的4位当事人这种类型,以及在自然灾害中丧失子女又丧失生育能力的人群。有的主张不适宜对单身人士和同性恋者放开代孕,(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 杨立新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代孕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02833.html

0 推荐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