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三定:以学术研究积极关注时代

——编辑“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的回顾和体会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85 次 更新时间:2016-09-13 00:42

进入专题: 当代学术史研究   云梦学刊  

余三定 (进入专栏)  


【摘要】本人十多年来担任《云梦学刊》主编,自觉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在《云梦学刊》开办“当代学术史研究”特色栏目,“当代学术史”由“学术史”和“当代”两个要素组成;发挥学术刊物编辑的自主性,实现研究方法的自觉,展开“以问题为中心”的当代学术史研究,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约稿,围绕栏目建设编辑出版专题论文集;作为高校学报的主编(编辑),努力将编辑工作与科研、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使三者互相促进,良性互动,产生了较好地效果。


【关键词】云梦学刊  当代学术史研究  特色栏目  以问题为中心  编辑科研教学互动


从1986年起,我在湖南理工学院(当时校名为岳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99年起校名为岳阳师范学院,2003年起至今校名为湖南理工学院)中文系任教文艺学的同时,开始以业余时间兼任《云梦学刊》的责任编辑,为《云梦学刊》编辑稿件,前期主要是负责编辑“美学文学艺术研究”、“当代学者研究”栏目。1998年至今,我一直担任《云梦学刊》主编,也一直同时兼任上述两个栏目(其中“当代学者研究”栏目从2003年第1期开始改版为“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的责任编辑。我在担任《云梦学刊》主编、并兼任“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责任编辑的十多年里,热情投入,积极探索,用功甚勤,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我觉得,现在很有必要作一初步的回顾和小结。在下文中,我将重点讲我们编辑《云梦学刊》2003年第1期以来“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的情况,但由于“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与“当代学者研究”栏目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前者是承接后者而来),所以在叙述时有时候可能会自然涉及到“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之前的“当代学者研究”栏目。


自觉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设置特色栏目


高校设置特色栏目是许多高校学报努力去做的,但各自考虑的角度不一样(即不同的学报是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从总体上看便是从多种角度考虑问题),据笔者观察,主要有如下一些考虑角度:或者是基于学校所在地的历史和地域文化特色,或者是基于学校的学科和人才优势,或者是基于学校所依托的行业特色和自身的专业特色,等等。《云梦学刊》开办“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与上述的种种出发点不尽相同,主要是考虑学术研究、学术刊物要自觉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笔者在《当代学术史研究:新兴的学科》(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中写道:“我们知道,十年‘文革’期间,学术受到政治的干扰和压抑,学者甚至丧失了自我,实际是中国学术的断裂期。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学术发展,从时序上来看是承接‘文革’而来,因此,从总体上可以说,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学术发展是中国学术发展由接续断裂、全面复苏到空前活跃、硕果累累的繁荣期。改革开放三十余年这一时期,学术研究的成果、经验是非常丰富的,学术发展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与此同时,其负面因素和教训(如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的学风浮躁、学术不端乃至学术腐败行为)也是不可小看的。如果从整个‘当代’的角度出发,将视线从新时期再往前推移,当代前十七年的成果与问题、经验与教训,‘文革’十年的学术断裂,同样值得我们认真回顾和反思。因此可以说,为推进学术不断前进、健康发展,学术应该总结自身,学者应该回瞻自我。于是当代学术史研究引起了诸多学者不约而同的关注,带有必然性地成为了学术研究的重要主题和学术热点。从这样的角度看,可以说,当代学术史研究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是应运而生,顺时而出。”由此可见,我们在《云梦学刊》开办“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真正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真正是适逢其时。


我们在这里先对“当代学术史”概念做一个简要的辨析。“当代学术史”是由“学术史”和“当代”两个要素组成的。我们先看“学术史”这个要素。 “学术史”就是关于学术研究的学术研究,或者说是关于研究的研究,即研究过往学术发展的成就、历程和轨迹。我们知道,学者是作学术研究的,当学者作学术研究时,学者是主体,学术研究的对象是客体(如文艺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文艺现象,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等等);但是在学术史的视野之下,学者(如文艺学学者、历史学学者等等)也成为了学术研究的对象,即学者的研究背景、研究活动、研究成果、社会影响和研究经验等成为了研究对象,甚至学者的学习过程、治学经历和乃至整个生平也成为了研究对象,这个时候,学者就由研究主体(研究者)变成了研究客体(研究对象)。简言之,学术史就是学术对自身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反思、分析和研究,从而总结出学术发展的成就,描绘出学术发展的轨迹,寻找出学术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来。学术史与思想史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学术史往往离不开思想史,“学术”如果没有“思想” 就没有了内藴,就没有了灵魂,就无深度和魅力可言;反之,“思想”如果没有“学术”作支撑也就没有了根基,没有了力量,就会显得苍白、肤浅。但学术史与思想史又有区别,思想史与社会现实、与人生、与人的情感、与人的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联系得更紧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思想史人文精神更浓,学术史科学精神更重。笔者在《当代学术史研究:新兴的学科》(同上)中说:“如果要从学科定位的角度对学术史进行学科归类的话,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即从三个方面作出假设):一是将其归于‘历史学’(作为一级学科的‘历史学’其所属的学科门类亦称‘历史学’)内的‘专门史’这个二级学科,那就可以将其作为‘专门史’这个二级学科下属的一个三级学科来看待;二是在‘历史学’这个一级学科内将‘学术史’增设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假如这样设定的话,‘学术史’就成了和‘专门史’相并列的二级学科;三是考虑到其涉及的范围甚广,从经验的角度可以将其划归入‘社会科学总论’类,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办的‘复印报刊资料’系列专题刊物中,有一种刊物名为《社会科学总论》,不少当代学术史研究方面的重要论文都被该刊选入。只是这‘社会科学总论’没有其能对应从属的一级学科,它似乎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所有一级学科都相联系。总之,在这个问题上还可进一步探讨。”上面是笔者三年多前关于“学术史”的学科定位所作的初步分析,今天关于这一问题也仍然处在探索的过程当中。


我们再看“当代”这个要素。 “当代”作为“学术史”前面的一个限制词,是一个时间概念,具体说是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至今。当然1949年只是一个大致的时间界限,因为学术的发展往往表现出连贯性,“当代”与此前的“现代”、乃至更早的近代之间有着多方面的承续性。由上述简要分析可见,“当代学术史”有一个大致时间上的起点,但暂时还不能确定时间上的止点,其还是处在动态的、开放的发展过程中。


当代学术史研究的主要内容也需要作出辨析和概括。笔者以为,大致说来,当代学术史研究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宏观的学术史的研究。包括对当代某个时期、某个时段或整个当代阶段的重要学术活动、学术思潮、学术争鸣、学术流变、学术发展、学术成果、学术积累、学术影响、未来的学术走向等等的整体、系统的综合性研究。如关于20世纪50年代前期新的学术范式的确立的研究,关于20世纪50年代对各种学术思潮的批判与斗争的研究,关于“文革”期间政治对学术的干扰、遏抑甚至扼杀的研究,关于新时期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对新时期学术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的研究,关于新时期西方学术思潮引进历程及影响的研究,关于新时期学术规范讨论与建设的整体研究,关于新时期反对学术腐败的综合研究,关于新时期学术评价问题的研究,关于新时期“科研项目制”及其对学术发展影响的研究;当然也包括“中国当代学术发展史”、“中国新时期学术发展史”这样更为宏观、宏大的研究题目;等等。二是关于学科史的研究。比如当代社会学学科史、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史、当代史学史、当代文艺学研究史、当代自然辩证法研究史、当代鲁迅学史、当代红学史等等。学科史研究既可以是关于当代某个一级学科发展的研究,也可以是关于当代某个二级学科发展的研究,还可以是关于当代某个三级学科(具体学科方向)的研究。三是关于学者个案的研究。学者个案研究是当代学术史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关于胡乔木、郭沫若、胡绳、冯友兰、朱光潜、杨晦、刘大杰、齐思和、周谷城、周扬、周一良、陈寅恪、钱钟书、季羡林、任继愈、李泽厚、汤一介、陈鼓应、叶朗、刘纲纪、陈平原、吴福辉、洪子诚等当代知名学者的研究。四是学术评论,或称学术批评。学术评论有点类似于文学评论,主要是针对当下的学术动态、学术现象展开分析、研究和评论,学术评论往往既有对正面现象的褒扬,更有对负面现象剖析和批评。基于上述的分析,我们认为,我们把"当代学术史研究"界定为研究当代学术的发展,即是关于当代学术研究的学术研究,是完全能够成立的。


发挥学术刊物编辑的自主性组稿


笔者认为,学术刊物编辑的自主性就是作为学术刊物编辑的自觉性,就是能自己把握自己、自己主宰自己,就是能独立思考、实事求是,一切为了客观真相、一切为了追求真理,绝对不会盲从、绝对不会迷信、绝对不会被流俗和时风牵着鼻子走。笔者在《“学术刊物编辑的自主性研讨会”发言选登?引言》(载《长沙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中说:“怎样做到具有学术刊物编辑的自主性。 我以为,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学术刊物的编辑一方面要对抗流俗、时髦;另一方面,要主动关注时代、社会和学界发展动态,要主动和作者、读者联系、沟通、互动。”具体来说,我认为如下几方面是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 首先,学术刊物编辑要坚持从学术立场、从学者立场出发办刊。作为学术刊物编辑应该在整个办刊过程中坚持学术的独立和尊严。真正的学术研究就是发现规律,追求真理。这种追求真理的学术立场是从根本上符合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是有利于社会发展和前进的。”“ 其次,学术刊物编辑要在栏目设置方面做出特色。现在的学术刊物以综合性期刊居多,刊物栏目往往按学科设置,容易出现‘千刊一面’的现象。一个学术刊物要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和风格,在当前的情况下,设立特色栏目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再次,学术刊物编辑要在选题方面做出探索。学术刊物编发稿件不能‘望天收’,而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根据社会和学术发展的需要,自主提出专题讨论的选题,主动约稿、组稿。”“其四,学术刊物编辑要在单篇论文的约稿方面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在编辑“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学术刊物编辑的自主性,我们注意从下面三个方面作出努力。


首先是研究方法的自觉。在开展"当代学术史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从研究对象和我们研究力量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自觉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当代学术正处在动态的发展、变化、行进中,目前情况下如果我们想要对整个当代学术发展作一全面、系统的研究,进而写出一部有关当代学术发展的"通史"性的著作来,暂时还不具备条件,所以至今我们没有提出过要写“中国当代学术通史”的说法。但我们认为,我们可以先研究当代学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时段、重要争鸣、重要现象、重要问题、重要成果,这就是"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


那么,如何对当代学术史具体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呢?我们在具体实施中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采用每年举办一次专题论坛(专题学术研讨会,每个研讨的专题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的方式进行。从2004年开始,我刊每年举办一次有关当代学术史研究的专题论坛,每次集中讨论当代学术发展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至今我刊已经连续举办了11次论坛。每次论坛我们都邀请重要学术单位(高校、社科联、社科院、重要媒体等等)的知名学者参加。为方便不同地区的知名学者参加论坛,各次论坛我们都选择在不同的地方举行。下面我们依时间顺序对各次论坛作一简要叙述。2004年5月,在岳阳(湖南理工学院)举办了“学术期刊发展战略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安徽省社科联、河北省社科联、湖南理工学院等学术单位的近二十位学者参加,会上签署了《岳阳宣言——遵守学术规范、推动学术发展》;2005年6月,在北京大学举办了“‘当代学术史学科建设’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教育部、光明日报社、中国教育报社、南京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安徽省社科联、河北省社科联、湖南理工学院等学术单位的近三十位学者参加,会上提出要把“当代学术史”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和建设;2006年5月,在中国社科院举办了“当代学术史研究论坛”,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光明日报社、中国教育报社、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安徽省社科联、河北省社科联、湖南理工学院等学术单位的近三十位学者参加,该次论坛列出了当代学术发展中(也可以说是当代学术发展史上)10个需要讨论的重要问题(此后的各次论坛大致是每次讨论其中的一个问题);2007年5月。在上海(与上海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了“当代高等教育与当代学术发展” 论坛(该次论坛讨论的主题即是2006年在中国社科院“当代学术史研究论坛”中提出的重要问题之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中山大学、《高校文科学术文摘》、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政法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社科联、安徽省社科联、河北省社科联、湖南理工学院等学术单位的三十多位学者参加;2008年5月,在广州(与《中山大学学报》联合)举办了“改革开放30年学术史研讨会”(这是为庆祝改革开放30年而举办的带有宏观性的当代学术史研讨会)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华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安徽省社科联、河北省社科联、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东社科院、广东省社科联、湖南理工学院等学术单位的四十多位学者参加;2009年5月,在北京清华大学举办了“中国当代学术与传统学术论坛” (该次论坛讨论的主题亦是2006年在中国社科院“当代学术史研究论坛”中提出的重要问题之一),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社科规划办、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教育报社、南京大学、《高校文科学术文摘》、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安徽省社科联、河北省社科联、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理工学院等学术单位的四十多位学者参加; 2010年6月,在天津(与《南开大学学报》联合)举办了“知名学府与当代学术发展论坛”,来自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市作家协会、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社科规划办、《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南京大学、《高校文科学术文摘》、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安徽省社科联、河北省社科联、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理工学院等学术单位的四十多位学者参加;2011年6月,在合肥(与《学术界》联合)举办了“学术大师与当代学术发展论坛”, 来自安徽省社科联、安徽社科院、安徽大学、北京大学、《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社科规划办、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高校文科学术文摘》、复旦大学、上海大学、河北省社科联、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理工学院等学术单位的四十多位学者参加;2012年5月在石家庄(与《社会科学论坛》联合)举办了“学术管理与当代学术发展论坛”, 来自河北省社科联、河北社科院、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民日报》、中央党校、中国文联、全国社科规划办、南京大学、《高校文科学术文摘》、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北省社科联、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理工学院等学术单位的四十多位学者参加;2013年6月,在武汉(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联合)举办了“学术评价与当代学术发展论坛”, 来自湖北省社科联、湖北社科院、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中国文联、全国社科规划办、乔治福克斯大学(美国)、《北京日报》、南京大学、《高校文科学术文摘》、复旦大学、上海大学、河北省社科联、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湖南理工学院等学术单位的五十多位学者参加;2014年5月,在上海(与《上海大学学报》联合)举办了“科研项目与当代学术发展论坛”, 来自上海社科联、上海社科院、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高校文科学术文摘》、上海建为集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民日报》、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全国社科规划办、《北京日报》、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湖南理工学院等学术单位的五十多位学者参加,会上与会部分学者签署了《上海共识——改革科研项目管理,推进当代学术发展》。


从上述列出的各次论坛的主题可以看出,我们每次论坛所选择的研讨主题都是当代学术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各次论坛举行之前,我们在多方面征求学界人士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主题,主题确定后,我们还会列出与主题相关的具体的“讨论参考题目”(最多的一次列出了10个讨论题目,最少的一次列出了6个讨论题目),如2014年5月在上海举的“科研项目与当代学术发展论坛”我们就列出了如下6个“讨论参考题目”:科研项目的基本特点、种类和在新时期的发展过程;当今科研项目对当代学术风气、学术发展的正面推动作用;当今科研项目对当代学术风气、学术发展的负面影响;科研项目的评价机制分析;如何改进科研项目的管理机制;关于《云梦学刊》“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的评论和建议。我们每次都尽可能早地将研讨主题及讨论参考题目告知应邀与会学者,让应邀与会学者提前做好研讨发言准备。论坛举行时,应邀参加论坛的学者都能围绕主题认真研讨,畅所欲言,讲出自己的真实看法和见解,绝对不讲空话、套话。每次论坛结束后,我们会以最快的速度在当年的《云梦学刊》第4期(每年的7月15日出版)“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开辟专辑,刊登参加论坛学者的发言稿及开幕式、闭幕式的“录音剪辑”。《云梦学刊》每年第4期“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的论坛专辑都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每次都会被重要文摘刊物转载和转摘,其中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科学总论》最多的一次同时转载了8篇文章,《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最多的一次都是同时转载了3篇文章,《高校文科学术文摘》也先后转载过多篇文章。论坛结束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人民政协报》、《中国艺术报》、《北京日报》、《社会科学报》、《高校文科学术文摘》、《学术界》、《社会科学论坛》等重要媒体都发表过多次专题报道。其中《人民日报》自2010年以来连续5年在“理论?学术”版发表专题报道(例如《人民日报》2014年7月18日“理论?学术”版发表的该报记者李林宝撰写的关于我刊上海论坛专题报道,题为《学术评价应突出创新性——“科研项目与当代学术发展论坛”述要》),上海的《社会科学报》版面最大的一次用了第1版的上半版和第2、第3两个整版刊登专题报道、摘登发言。


努力发挥学术刊物编辑的自主性,除了上述的每年组织一次专题论坛外,在单篇论文的约稿方面,我们也一直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我们先后约到了任继愈、张岂之、陈平原、杨义、刘纲纪、王先霈、李剑鸣、贺卫方、黄颂杰、陈洪、程郁缀、陈跃红、张耀铭、许明、蒋寅、董乃斌、吴承学等数十位知名学者的论文发表在“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任继愈的论文在“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发表后,他还专门写信致谢。李学勤处,我曾先通过写信的方式约稿,然后登门约稿,他当时答应一定写稿,后来因为他太忙未能给我刊写稿,但他在电话里对“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提出了很好的看法和建议。陈平原对“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尤为给予了大力支持(为“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事我和他主动联系甚多),陈平原不仅多次为《云梦学刊》的“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撰稿, 参加《云梦学刊》 围绕“当代学术史研究”举办的论坛,还先后4次组织他与夏晓虹指导的博士生们进行专题研讨(每次选择一个主题组织6到8篇文章一同发表于《云梦学刊》的“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当代学术史研究已引起了在读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们的关注和参与,《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已连续5年在其每年的最后一期刊登《云梦学刊》的“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当年的总目录。《云梦学刊》的“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几乎每一期都会刊登由博士生撰写的水平较高的相关专题论文。《云梦学刊》的“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是完全开放的学术界的公共平台,这些年发表的论文外稿大概占到95%以上,其中主要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上海社科学院、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学术单位知名学者的来稿。


围绕栏目建设编辑出版专题论文集,是我们努力发挥学术刊物编辑自主性的第三方面的表现。我们先后编辑出版了两部“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的专题论文集。2008年,我和《云梦学刊》的几位编辑在众多作者的支持下,将2004年至2007年发表在《云梦学刊》“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的文章精选出三分之一,编成《当代学术史研究》(全书计670千字)一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年2月第1版)。2011年,我和《云梦学刊》的几位编辑又在众多作者的支持下,将2004年至2011年(计8年)发表在《云梦学刊》每年第4期“当代学术史研究” 栏目的论坛专辑全部文本(包括参加论坛学者的发言稿及开幕式、闭幕式的“录音剪辑”)汇编成集,取书名为《当代学术史研究八年论坛》(全书计670千字)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12年6月第1版)。后一书我们还选登了8次论坛的彩色照片。上两书出版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学术界》、《社会科学论坛》、《东方论坛》、《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等十多家重要媒体发表了书评。此外,我们编辑部还编辑出版了当代学者个案研究的文集《何光岳研究》(团结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编辑、科研、教学三者良性互动


本人认为,科研、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师的主要任务,因此高等学校学报的主编(包括编辑)在作编辑工作的时候,要将编辑工作与科研、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使三者互相促进,良性互动。本人也是这样努力去做的。


正是基于本人认定的当代人文学者的学术研究一定要有时代性、现实性的价值观和高等学校学报的主编(包括编辑)要努力将编辑工作与科研、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的理念,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的主要研究方向除了原来的文艺学(包括文学评论等)外,增加了当代学术史,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人民政协报》、《中国教育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北京日报》、《社会科学报》、《北京大学学报》、《复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学术界》、《社会科学论坛》、《云梦学刊》等发表了近百篇有关当代学术史研究和当代学术评论的论文,其中较有影响的有:《新时期学术发展的回瞻与展望》(原载《光明日报》2004年2月24日,《新华文摘》2004年第10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3期分别作论点摘编,《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科学总论》2004年第2期分别予以转载);《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读<新华文摘>改版后的前八期》(原载《文艺报》2004年5月15日,《新华文摘》2004年第13期转载);《论高校学报的特色栏目》(原载《云梦学刊》2004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科学总论》2004年第3期转载,《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摘要);《当代学术史著作评述》,(原载《学术界》2004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科学总论》2005年第1期转载);《新时期学术规范讨论的历时性评述》(原载《云梦学刊》2005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6期、《高校文科学术文摘》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科学总论》第2期转载);《学术史:“研究之研究”》(载《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从学者自述类图书看学术大师的风采与神情》(原载《中国教育报》2006年6月29日,《新华文摘》2006年第18期转载);《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问题讨论的评述》(原载《云梦学刊》2007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12期、《高校文科学术文摘》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第5期同时转载);《关于整治学术腐败讨论的评述》(原载《云梦学刊》2008年第2期,《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3期转载);《故宫学:故宫研究的新阶段》(原载《学术界》2009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7期转载);《我的快乐读书观》(原载《云梦学刊》2009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9年第11期转载,《书摘》第8期、《教育文汇》第8期等转载);《接续断裂·空前繁荣·追求深化——回眸中国新时期30年学术发展》(原载《复旦学报》2009年第4期,《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5期转载);《岂能“只认衣裳不认人”——“CSSCI”风波引发的思考》(原载《人民日报》2010年7月30日,《新华文摘》2010年第21期转载);《当代学术史研究:新兴的学科》(原载《中山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新华文摘》2011年第3期转载);《反思当今学术管理与学术发展的若干关系》(原载《云梦学刊》2012年第4期,《新华文摘》2012年第21期转载);《关于当今学术管理所存在问题讨论的评述》(原载《云梦学刊》2013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科学总论》2013年第3期转载);《做学问莫买椟还珠》(原载《人民日报》2013年4月16日, 《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13年第5期转载);《藏宝不若藏书》(原载《人民日报》2014年1月21日,《新华文摘》2014年第7期转载)。我关于当代学术史研究的论文总计有9篇被《新华文摘》转载,还有十多篇被《新华文摘》作论点摘编。


当代著名学者的个案研究,也是我用力甚勤的一个方面。自上世纪80 年代后期以来,我先后撰写、发表了有关胡绳、叶朗、陈鼓应、陈平原、温儒敏、王富仁、罗成琰、李元洛、王一川、郑欣淼、董京泉、刘纲纪、王先霈、万俊人、易竹贤、张玉能等近二十位学者的专题研究论文。上述论文约有一半发表在《云梦学刊》的“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另外一半则分别发表在《学术界》、《文艺报》、《创作与评论》等报刊,其中有1篇为《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有多篇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的不同专题转载,还有多篇为《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光明日报》、《文摘报》等摘登论点。


在当代学术史研究方面,我先后出版了(学术的自觉与学者的自立:当代学者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许诺纪念文集》(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这是一部当代学者个案研究的文集)、《新时期学术发展的回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中国新时期学术热点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等相关著作,前述的《当代学术史研究》、《当代学术史研究八年论坛》两书均由本人担任主编。上述各书出版后在学术界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中国新时期学术热点研究》出版后二十多家重要学术媒体发表了书评。其中《人民日报》(2013年4月25日)发表了《〈中国新时期学术热点研究〉简评》(作者余晶),余晶书评指出“该书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关注新时期重大学术热点问题。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国学术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对其中的重大学术热点问题进行梳理和评析,是对新时期学术发展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环节和重要方面。该书瞄准新时期学术热点,对学术规范、学术评价、学术大师、研究生教育、反对学术腐败、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力求客观反映新时期学术热点的整体面貌。”其次,“该书注重从总体上进行当代中国学术史研究,不仅做了大量的资料查阅和文献整理工作,而且对这些资料和文献进行了深入的甄别和评述。比如,该书第四章‘关于学术评价的讨论’中关于学术评价的界定、学术评价的基本内容、改进学术评价的建议等,资料翔实、论述全面,注意兼顾各方观点。”再次,“提出了一些当代学术史研究的新观点。比如,该书对改革开放30多年学术发展的轨迹进行梳理和界定,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段:第一时段为1978年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特点是‘接续断裂,学术研究全面复苏’;第二时段为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后期,特点是‘空前繁荣,学术成就硕果累累’;第三时段为上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特点是‘追求深化,学术事业在反对浮华中向前推进’。这些观点,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把握当代中国学术史分期及各自特点。”本人还注意组建当代学术史研究方面的学术团队。由本人担任首席专家的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基地”于2007年1月获得批准(该基地在评估检查多次被评为优秀基地),我以此为平台组织了一支由多人组成、多学科方向结合的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团队。


本人还将当代学术史研究的成果引人高校课堂,与锺兴永、李灿朝、朱平珍等位同仁在十多年来连续在湖南理工学院中文系本科生和湖南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生中开设了“当代学术史”课程,该课程于2006年6月被确定为湖南普通高校省级精品课程,我们的教改项目“‘当代学术史’课程的创设与建构”于2007年1月获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因此,《人民政协报》、《社会科学论坛》、《高教研究参考》等报刊先后以“研究、编辑、教学三者良性互动”等为标题刊登了对我的访谈录。2012年下学期,我在给湖南师范大学2011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讲授完“当代学术史”课程后,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处主办的报纸《研究生在线》(2012年11月3日)以整版篇幅发表了《坐而论道   起而行之——湖南师大2011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与余三定教授对谈录》(整理:杨水远),并配发了照片。


结束语


在结束这篇文字的时候,我要告知一个情况:《云梦学刊》“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于2014年上半年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名栏工程”。 教育部第三批“名栏工程”是2014年1月6日开始公示,2月25日正式公布(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第三批入选栏目名单的通知》教社科厅函[2014]4号),共计25家学报主办25个栏目入选)。6月26日,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第三批名栏建设座谈会在教育部召开,会议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出版管理处调研员田敬诚主持,教育部社科司张东刚司长与25家入选名栏建设学报主办单位的主管校领导签署了《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建设协议书》,我作为我们学校分管学报的校领导(我与《云梦学刊》是三重关系,即分管校领导、主编、栏目责任编辑)在“协议书”上签字后,委托《云梦学刊》副主编锺兴永呈交张东刚司长。我们有充分的自信,《云梦学刊》“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未来一定会越办越好。


(原载《社会科学论坛》2016年第7期)


进入 余三定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当代学术史研究   云梦学刊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术规范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1336.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