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雪峰,武汉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68年生,湖北荆门人,法学博士。兼任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第三届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成员,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资深研究员,湖北省深改组专家组成员等。被多个部委聘为专家或顾问。主要从事乡村治理研究和乡村建设实践,长期坚持实地调研,学术研究上主张“田野的灵感、野性的思维、直白的文风”,在城乡治理、农业政策、农村经济、土地制度、社会政策、乡村文化、社会理论、基层政治、城市化等研究领域发表了大量著述,发表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100余篇次,是“华中乡土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新乡土中国》、《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乡村研究的国情意识》、《乡村的前途》、《什么农村,什么问题》、《村治的逻辑》、《村治模式:若干案例研究》、《地权的逻辑》等。主编《中国村治模式实证研究丛书》一套16种。主编《三农中国》。
贺雪峰
贺雪峰,武汉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68年生,湖北荆门人,法学博士。兼任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第三届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成员,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资深研究员,湖北省深改组专家组成员等。被多个部委聘为专家或顾问。主要从事乡村治理研究和乡村建设实践,长期坚持实地调研,学术研究上主张“田野的灵感、野性的思维、直白的文风”,在城乡治理、农业政策、农村经济、土地制度、社会政策、乡村文化、社会理论、基层政治、城市化等研究领域发表了大量著述,发表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100余篇次,是“华中乡土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新乡土中国》、《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乡村研究的国情意识》、《乡村的前途》、《什么农村,什么问题》、《村治的逻辑》、《村治模式:若干案例研究》、《地权的逻辑》等。主编《中国村治模式实证研究丛书》一套16种。主编《三农中国》。
论文
- 基层乡村治理中的责任共同体——从 “上面千条线 ” 到 “上面千把刀 ”
- 论城乡差异
- 市场-社会二元体制模型与“三农”政策
- 村级治理现代化与治理有效
- 大城市的“脚”还是乡村的“脑”?——中西部县域经济与县域城镇化的逻辑
- 国有农场对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启示
- 珠三角地区农民的地权意识
- 乡村治理现代化:村庄与体制
- 精准扶贫与农村低保的制度绩效问题
- 如何应对农村老龄化——关于建立农村互助养老的设想
- 乡村建设的重点是文化建设
- 东西中国:中国区域差异的经济视角
- 浙江农村与珠三角农村的比较——以浙江宁海与广东东莞作为对象
- 全国劳动力市场与农村发展政策
- 农村社会结构变迁四十年
- 共同富裕与三轮驱动的中国式现代化
- 积极应对农村老龄化的村社养老
- 立足城乡差异的共同富裕之路——关于共同富裕的社会学命题
- 区域差异与中国城市化的未来
- 农民组织化与再造村社集体
- 贺雪峰 桂华:行政激励与乡村治理的逻辑
- 贺雪峰 桂华:农村公共品性质与分配型动员
- 如何理解现阶段中国城乡差距
-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思考
- 贺雪峰 王文杰:乡村振兴的战略本质与实践误区
- 城乡关系变动与乡村振兴的阶段
- 宅基地、乡村振兴与城市化
- 如何再造村社集体
- 社会科学研究生培养中的两个不等式
- 农村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前提吗?
- 农民行动逻辑与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
- 农村宅基地不仅仅是土地资源
- 精准扶贫的评估难题
- 说说乡村振兴规划中的四类村庄
- 国土空间规划的几个问题
- 要防止乡村振兴变成折腾乡村
- 农村是应对老龄化的重要阵地
- 本土化与主体性: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方向——兼与谢宇教授商榷
- 未来十五年乡村振兴的时空维度、社会条件及预测
- 论农村宅基地中的资源冗余
- 从新冠疫情认识中国农民退路的重要性
- 农村互助养老值得重视
- 论农民收入断裂带
- 行政还是自治:村级治理向何处去
- 城乡融合发展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
- 乡村振兴与农村集体经济
- 规则下乡与治理内卷化:农村基层治理的辩证法
- 贺雪峰 桂华 夏柱智:激进的改革主张为何不被采纳
-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逻辑与谬误
- 现行土地制度与中国不同地区土地制度的差异化实践
- 论乡村治理视域下的农村基层中坚干部
- 仇叶 泛福利化:农村低保制度的政策目标偏移及其解释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防止的几种倾向
-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变迁
- 过于复杂的土地制度是土地乱象的重要原因
- 评湖北监利县的“合村并组”
- 贫穷的村集体不能承担治村之责
- 乡村振兴战略要服务老人农业
- 村庄类型及其区域分布
- 鲁豫农村社会之异同
- 缺位的福利与失效的“养儿防老”:老无所依在中国
- 农村生活秩序的生成机制
- 小农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经济
- 中国社会结构的弹性
- 家庭规模和家庭财产的性质
- 农村老年人的退养
- 中国农村反贫困战略中的扶贫政策与社会保障政策
-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问题
- 如何理解征地冲突——兼论《土地管理法》的修改
- 如何理解贫困
- 在熟人社会中激活阶层研究
- 经济发展与社会分层
- 乡村治理现代化:村庄与体制
- 论村级治理中的复杂制度
- 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基本保障不能市场化
- 农村低保与扶贫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 应对老龄社会的家庭农业
- 为什么说中国土地制度是全世界最先进的——答黄小虎先生
- 当前农村扶贫工作中的几对辩证关系
- 中国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类型、误区及对策
- 中国城市发展应三个轮子一起转
- 论熟人社会的人情
- 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优势
- 中国是倒丁字型社会结构吗?
- 不宜过分强调土地经营权
- 中国社会为何可保持稳定?
- 王海娟 贺雪峰“:资源下乡与分利秩序的形成
- 为谁的农业现代化
- 贺雪峰 谭林丽: 内生性利益密集型农村地区的治理 ——以东南H镇调查为例
- 论土地资源与土地价值——当前土地制度改革的几个重大问题
- 中国若搞激进城市化有可能翻车
- 论利益密集型农村地区的治理
- 饱和经验法:华中乡土派对经验研究方法的认识
-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涉农条款解读
- 中国土地制度的宪法秩序
- 桂华 再论中国农村区域差异
- 南北中国:村庄社会结构视角的中国区域差异
- 就地权逻辑答周其仁教授
- 就地权的逻辑答周其仁教授
- 论中国农村的区域差异:村庄社会结构的视角
- 贺雪峰 郭俊霞:试论农村自杀的类型与逻辑
- 乡村的去政治化及其后果
- 农村法制社会及其盲点——以河南周口市郊调研为例
- 农村文化的实践与变迁——以河南周口农村调查为例
- 论熟人社会的竞选
- 论熟人社会的人情
- 国家与农民关系的三层分析——以农民上访为问题意识之来源
- 取消农业税后农村的阶层及其分析
- 论农村基层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 土地不能私有化
- 中国城市化之忧
- 贺雪峰 刘岳:基层治理中的“不出事逻辑”
- 农村土地的政治学
- 中国农村社会转型及其困境
- 当代中国乡村的价值之变
- 贺雪峰、魏华伟:当前三农问题中的十个辩证关系
- 熟人社会的治理
- 农民外出务工的逻辑
- 贺雪峰 刘金志:土地何以成了农民的权利问题
- 乡村选举中的派系与派性
- 如何做到耕者有其田
- 农民工返乡的逻辑——以贵州湄潭县聚合村调查为例
- 贺雪峰 何包钢:民主化村级治理的两种类型
- 贺雪峰 董磊明:农民外出务工逻辑与中国城市化道路
- 试论二十世纪中国乡村治理的逻辑
- 农村的半熟人社会化与公共生活的重建
- 土地问题系列评论
-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最大经验是保持了农村的稳定
- 乡村治理一百年
- 为什么要强调农村文化建设
- 为什么土地承包制会有效率
- 从社会基础到价值基础
- 乡村治理研究的现状与前瞻
- 农民价值的类型及相互关系
- 人民公社的三大功能
- 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
- 农民公共品需求偏好的表达问题
- 退出权、合作社与集体行动的逻辑
- 农民价值观的变迁及对乡村治理的影响
- “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一个问题意识,一种思考路径
- 税费改革的政治逻辑与治理逻辑
- 经验研究与中国社会科学本土化
- 论村治模式
- 村治研究的共识与策略
- 论社会关联与乡村治理
- 徐勇:贺雪峰 邓大才:中部复兴:中国第五增长极——中国区域统筹发展的战略思考
时评
- 两种不同的互动模式
- 如何激活村庄治理资源?
- 不会有第二次约谈
- 为什么农民不愿缴医疗保险了?
- 乡村干部为什么这么忙?
- 行政村应不应该变成一级政府?
-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前提是适度规模经营
- 中西部地区扩权强县要慎重
- 农村医保为什么难收?
-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向何处去?——对农村二轮土地延包的思考与建议
- 乡村振兴为了谁?
- 东部农村并非中国农村未来, 片面推广将误入歧途
- 基层工作经历不等于基层工作经验
- 权力收放的周期
- 基层治理中的安全隐患排查工作
- 关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 资源密集与基层治理的两极
- 督查下乡及其限度
- 警惕地方政府的创新冲动
- 乡镇晋升定律
- 发展集体经济不能想当然
- 空心村不整治,新农村难振兴?
- 乡村产业兴旺不能靠政府主导
- 乡村振兴是让穷人进城富人下乡吗?
- 从不出事到争第一:基层治理为何内卷
- 东部农村并非中国农村的未来
- 国土空间规划不要打农民宅基地的主意
- 村级治理有效如何可能?
- 农民素质变差了?
- 秸秆焚烧与环境污染
- 反租倒包与农业现代化
- 如何达到村庄善治?
- 未来15年,乡村振兴关键在保底
- 乡村振兴要避免新的不平衡
- 农民收入太低,并不是当前农村最严重的问题
- 农村化现代化与中国现代化谁是前提?
- 县级资金整合权的收放
- 思考问题要有结构视野
- 乡镇干部为什么心累
- 不把亿万农民组织起来,乡村振兴将很难实现
- 村干部是不是干部?
- 最后的农民
- 通过农田灌溉的治理
- 美丽乡村建设不能超越历史阶段
- 论经验质感
- 屋场会与坝坝会
- 党建领航与村庄善治
- 死钱与活钱:让村级治理运转起来
- 基层困在系统里
- 县城买房:未完成的城市化
-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十五个判断
- 村级治理应当治什么
- 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农民问题
- 村庄建设的目标是什么
- 何必与农民宅基地过不去
- 基层体制过热是个大问题
- 以搞活宅基地撬动乡村振兴是否可行
- 国家不缺钱?
- 三农政策的内卷化
- 废止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 如何“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十四五规划建议》学习体会之一
- 请不要再为难农民宅基地了
- 关于人的城市化的三种主张
- 农村基层工作为什么会那么忙
- 要警惕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卷化
- 贺雪峰 桂华:山东省大范围合村并居可能造成系统性风险
- 粮食是不是问题?
- 城乡关系重组下的乡村建设
- 当前农村存在的6个问题
- 被打破的传统通婚圈——农村一些地区性别失衡下的代际关系
- 解决三农问题不仅需要情怀,而且需要智慧和耐心
- 大数据比对与农村低保
- 农村正经历史无前例的巨变
- 要防止乡村振兴造成更大的不平衡
-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20条
- 农民工的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
- 推动农业转型的教训
- 谁的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前提
- 振兴乡村不得不直面的现实
- 精准扶贫最大的问题是识别不精准
- 巨变中的乡村向何处去
- 无理上访的道理
- 贫困地区产业扶贫为何容易失败
- 农村基层治理的精准难题
- 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的若干问题
- 农村彩礼差距大,妇女地位提升了
- 没有村庄政治,给农民做好事都难
- 农民进城了,农村宅基地怎么办?
- 珍视中国社会结构弹性
- 当前中国需要稳健的三农政策
- 当前农政变迁的主要动力
- 土地私有化搞不得
- 村官贪腐空间有多大
- 熟人社会中的阶层分化
- 农村社会结构已发生重要变化
- 村干部的角色
- 基层治理的活力在哪里
- 关于“人的城市化”的三种主张
- 当前中国三农政策中的三大派别
- 中国需要再造一个土地食利者阶级吗?
- 如何理解习近平关于农地的最新讲话
- 当前三农政策的重点
- 谁是农民?
- 农业还是农民?
- 三农决策中的错位现象
- 农村价值体系严重荒漠化
- 当前三农领域的路线之争
- 农村价值体系严重荒漠化
- 老无所依在中国——湖北京山农村老年人自杀中的养老问题
- 澄清土地流转与农业经营主体的几个认识误区
- 农村建设要有底线思维令
- 不能全盘否定城乡二元结构
- 我们需要劣质的城市化吗?
- 周其仁的地权观点为什么是错的
- “中坚农民”盼望耕地规模化
- 温岭钉子户的补偿问题
- 提高征地拆迁补偿,冲突会少吗?
- 土地财政不应当彻底否定
- 警惕乡镇房地产热
- 警惕资本下乡
- 海南征地模式?
- 深圳土改述评
- 评华生关于土地财政的观点
- 不应彻底否定土地财政
- 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财政问题思考
- 政府不应鼓吹农民工返乡创业
- 地利共享是中国土地制度的核心
- 谁来养活中国
- 老人农业有效率
- 不必过于担忧“谁来养活中国”
- 农民为什么盼拆迁
- 评“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
- 当下中国亟待培育新中农
- 低保户为何变成了低保人
- 失地农民补偿不能高得离谱
- 赔偿失地农民,须防出现土地食利集团
- 农村边缘群体在快速崛起
- 农民如何组织起来?
- 应做好“小农户”与“大水利”组织对接
- 浪漫主义想象误导土地制度改革
- 中国农村的代际间“剥削”
- 也说农民盼拆迁
- 为什么会“菜贱伤农”?
- 农村:中国现代化稳定器与蓄水池
- 产业升级才能让农民工在城市安居
- 农民组织起来的陷阱
- 也说民工荒
- 为什么要警惕“土地换户籍”
- 谨防新的城市剥削农村
- 农村发展方向:土地平等使用权+民主合作自治
- 土地平等使用权+民主合作自治——农村发展的方向
- 回到土地是农民最基础的人权
- 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迁——从“操心”说起
- 乡村治理中的搭便车问题
- 取消农业税对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影响
- “以钱养事”的改革不宜推广
- 成为问题的中国乡村研究
- 反对积极城市化战略
- 农村土地何以成了问题
- 给大学生村官计划泼冷水
- “打工潮”背后的深层根源
- 土地流转就能解决三农问题吗
- 土地流转要慎重
- 酒席的性质
随笔
- 最传统的中国农村
- 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出现了平庸的精致
- 我也说说华中乡土派 ——对一起网络暴力的回应
- 中国城市化应告别激进——《城市化的中国道路》自序
- 村庄像欧洲,集镇像非洲
- 到底是没有人种地,还是没有地种?
- 慢半拍的农村现代化
- 农民没有“乡愁”,只有“城愁”:《大均衡》后记
- 中国研究中的学风与文风问题
- 村支书的大田梦
- 基层治理中的小概率事件
- 乡村振兴应该如何推进—学习《十四五规划建议》的九点体会
- 办案与抹平
- 社会动员的三种模式
- 基层治理的三重境界
- 基层治理需要有自主权
- 农地私有化行不通——刘守英教授错在哪里?
- 中国学术呼唤野性的思维——我写《新乡土中国》的心路历程
- 村庄熟人社会中的养老模式值得鼓励
- 关中农村的分家与养老
- 鲁中农村的分家与养老
- 赣南农村的收入与分层
- 进城务工是手段还是目标
- 农民上访为何会成为问题
- 农村老人为何不喜欢与子女同住?
- 巨变中的乡村向何处去
- “可逆的城市化”是城市化政策的底线
- 当前城乡二元结构是对农民的保护
- 重新认识小农经济
- 农民进城不可“激进”
- 关于中国式小农经济的几点认识
- 为九亿小农说话——《小农立场》前言
- 现行土地制度是中国的制度红利
- 中国要有“低成本的城市扩张”
- 农村:中国现代化稳定器与蓄水池
- 农地征收的利益博弈
-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价值的释放?
- 经验研究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前途
- 人情变异中的红白事分离
- 农村老年人为什么选择自杀——湖北京山农村调查随笔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