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雪峰:农村老年人的退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63 次 更新时间:2018-06-12 22:52

进入专题: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三农问题  

贺雪峰 (进入专栏)  

按当前职工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一个工作人员到了60岁就应当退休,拿退休金生活。当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城乡差异,城市社会保障,退休金比较高,最低也有上千元/月。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当前水平大多为70元/月。在城市务工农民工若能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连续缴纳15年社会养老保险且工作企业也同时缴纳应担部分,到60岁就可能拿到每月上千元的养老金。上海市前几年推出上海特色的“镇保”,即凡是将承包土地退出的农户,到60岁就可以每月领到1500元左右的“镇保”。苏州也推出类似上海“镇保”的失地农民保险,到了60岁可以领到810元/月的养老金。

一般农业地区农民,到了60岁可以领到每月70元的养老保险,与过去一分钱没有相比,还是很不错的。这当然是最低保险,农民自己一分钱都不用交。若之前自己缴了养老保险,这个保险金就可以提高。从无到有,农村老年人每月都有一笔现金收入,虽然不大,意义却很重大,尤其是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农村老年人普遍“有饭吃无钱花”的问题。也是因此有农村老年人称“新农保是半个儿子”。

仅靠新农保肯定是不够的。农村老年人还得靠家庭这样一种传统养老方式。养儿防老,古已有之。中国一直是靠家庭来养老的。新中国对于没有儿子的老人则是通过“五保户”制度由集体和国家来养老。

靠儿子的家庭养老与国家制度性养老有很大差异,即家庭是一个共产主义单位,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在老年人身体很好的时候,他们不能说自己已经60岁了,应该退休了,所以就不再劳动了,就该儿子养着。一般情况下,农村老年人只要身体好,甚至只要能动,他们都会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包括种田、种菜养猪、捞鱼摸虾。尤其当前中国农村普遍出现半工半耕的家庭结构,年轻人务工去了,年老父母务农,他们的劳动收入足以养活自己,而且可以支持子女。农村老年人都有土地,还有庭院等空间,他们的劳动力就可以与土地结合起来形成产出,这些产出不仅可以养老,而且可以有所积蓄。当前机械化的普及、电力的普及,使农业生产也不再是重体力劳动,年龄大的老年人也可以进行农业生产。这个意义上讲,除了家庭养老以外,每家农户都有的承包地以及他们住房的庭院空间也为农民提供了养老保障。

农村老年人只要能动,他们就可以进行力所能及的农业生产,就有能力自己养活自己。只有当农村老年人年事已高不再有劳动能力时,他们才需要子女赡养。一般情况下,农村老年人从丧失劳动能力到去世的,时间都不会很长,所以,一般情况下,赡养父母对农村子女并不是很大的压力。反过来倒是,因为超过60岁的老年人普遍从事农业生产,可以为农民家庭提供农业收入,这些老年人就不是负担而是财富。所以农村也有这样一说“家有一老是一宝”。

相对来讲,宗族地区的农村老年人,尤其是客家男性老年人比较懒散一点,他们到了60岁,或子女结婚了,就开始改变心态当起老年人,退休了。在广东清远和江西赣州客家地区调研发现,这些地区的老年人普遍比其他中西部地区老年人更为休闲逍遥。这些客家农村,老年人认为,子女已经成家了,就应该由子女来承担家庭重任,子女就应该赡养好父母,父母完成了人生任务,剩下的就是要享受人生的休闲与退养时光了。客家宗族地区,老年人普遍地位较高,且更少从事农业生产,这与宗族地区强有力的结构性力量的存在有关,并且,这个结构性力量的话语是有利于老年人的,是站在老年人一边讲话,为老年人在家庭中较高地位来讲话的。客家宗族地区,包括老年人也包括年轻人都认为,子女成家了父母就应当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子女赡养且养好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子女养好父母的这种天经地义,在原子化程度很高的洞庭湖平原和江汉平原,可能就是完全反过来的。两湖平原,村庄中的舆论是老年父母应当多为子女考虑,年轻人在社会上立足真是不容易。所以,父母只要能劳动,就一定要劳动,以最大限度地为子女提供更多积蓄。若父母年龄大了,生了重病,不能动了,也千万不可以拖累子女。一个瘫痪在床的老年人竟然不自杀,那一定是老糊涂了。这样一种明显偏向年轻人而对老年人不利的舆论,当然也有结构性的力量在支撑,只是这个结构性力量太不利于老年人了。


上海农村老年人60岁退休,每月可以拿到1500元的“镇保”,夫妻两个,每月3000元养老保险,再加上有自己住房,可以在庭院种蔬菜,农村的生活成本很低,每月养老金就有很大的节余。但上海农村老年人也是只要能动,他们都会想方设法打零工。上海正规就业都要求交“三险一金”,超过60岁了已经拿“镇保”,当然就不需要缴“三险一金”了,所以这些超过60岁的老年人主要是非正规就业,比如村办企业,他们上班,工资都是现金结算。上海农业需要雇佣季节性劳动力,每天80元,也是现金结算,上海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是这些季节性劳动力的绝对主力。上海农村老年人之所以60岁以后还仍然从事各种非正规就业来获得收入,是想帮衬子女。

前不久在苏州农村调研,发现苏州农村,超过60岁老年人除810元/月的养老保险外,他们几乎都在想方设法赚钱,根本就没有年龄大了该退养休息的概念,调研的望亭镇,超过60岁老年人每年所获收入普遍比年轻人要高,超过60岁老年人同时兼三份工作绝非个别现象而具有相当普遍性,典型是早上四点起床当清洁工,八点上班,晚上当保安,甚至七十多岁了也要到工厂,照顾孙子也可以在家干各种手工,比如折锡纸一年可以有7万元收入。苏州农村老年人只要能动就一刻也停不下来,苏州农村发达的工商业也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了远多于中西部农村老年人的就业与收入机会。这样一来,一对老年夫妇一年可以有10万元以上的收入是不难的事情,一对年轻夫妻却很难有10万元的年收入。

总体来讲,苏州农村,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务工,苏州本地年轻人也只能与外来农民工竞争,所以年轻人的工资收入就不可能太高。苏州本地年轻人的消费却要远高于外来农民工,尤其是本地年轻人之间存在着攀比,最典型的就是买车和衣着消费。买房子也是大笔开支。好在江苏省计划生育十分彻底,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得到严格执行,苏州农村年轻人都是独生子女,年轻人的中产阶级生活水平仅靠他们自己的收入当然是无法维持的,他们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都可以通过广泛存在的各种获利机会来获得收入。正是通过代际剥削,年轻人可以过上与他们收入不相称的中产阶级化了的生活。

代际剥削中,最典型的是婚礼期间的彩礼与叫礼。望亭镇年轻人结婚,男方父母要出高额彩礼,这当然是归新婚年轻夫妻的。此外,结婚的年轻人还会得到由长辈送的“叫礼”,即年轻夫妻在婚礼上开口叫人所可以获得的礼金,当前时期,叫礼很昂贵且男女双方亲友都要出叫礼,一场婚礼下来,由男女双方亲友所送叫礼就有二三十万元。这个叫礼以及彩礼都是长辈对晚辈的转移,是典型的代际剥削。苏州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更多的获利机会导致老年人更加全天候地工作,以至于一个人同时做三份工作成为普遍现象。这些老年人显然不是在为自己养老而战,而是在为保卫家庭荣誉、保卫自己尊严而努力。

相对来讲,中西部农业型地区,因为农业存在着季节性的特征,大部分时间都是农闲,因此,虽然中西部地区老年人只要能动就会劳动,但他们大部分时间却都是农闲,都是与村庄熟人一起聊天打麻将。



珠三角农村绝大多数土地上都盖了厂房,农民因此可以从集体收入中获得较多分红,而且,几乎每个农户都建有面积很大的房子出租,每年可以获得不低的租金收入。集体分红和租金收入,再加上就业收入,珠三角农户收入水平不低。望亭镇农民每人每户只有微乎其微的集体分红,自家住房出租收入也很少。珠三角老年人因为有租金收入和分工,他们到了60岁就很少再去工作以获得收入,而愿意含贻弄孙,每天喝早茶,过快乐的老年退养的日子。珠三角的年轻人与苏州年轻人存在着同样的与外地农民工竞争工作岗位的困境,不过,珠三角年轻人似乎很难象苏州那样剥削父母。甚至本来是按人均分的集体分红,以及家庭住房出租租金,年轻人一般都不会向父母要回自己一份,因为集体分红是以户为单位直接分给户主的,户主仍然是虽然退休却仍然掌握财权的父母。家庭住房当然也是父母所建,租金也是父母掌握着。也许,正是依靠着租金收入,珠三角的老年人才有了一个真正退养与休闲。


当前中国农村情况十分复杂。农村老年人状况如何?他们能安度晚年吗?国家如何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保障?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认真的讨论。不理解当前中国农村老年人的生存状况,就不可能形成真正有针对性的保障农村老年人的政策。

2016年8月14日下午



进入 贺雪峰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三农问题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公共政策与治理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044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新乡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