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雪峰:农村老人为何不喜欢与子女同住?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88 次 更新时间:2015-07-25 11:38

进入专题: 农村老人   农村社会  

贺雪峰 (进入专栏)  

农民居住的空间社会学是个有趣的话题。2008年,我到沈阳郊区一个农村调研,一位老人对我说,他不喜欢与儿子媳妇住在一起,因为不自在,相反,他很喜欢住在嫁到城里的女儿家,因为住在女儿家自在。住在女儿家自在,是因为老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用看女儿女婿的脸色,自由所以自在。而与儿子媳妇住在一起,担心儿子媳妇不高兴,看不得儿子媳妇的脸色。谨小慎微,寄人篱下,难受得很。

沈阳郊区农村这个老人的感觉放在全国都有普遍性。

2010年在广东番禺农村调研,农民经济条件都不错,都建有两到三层的楼房,但很多农户,年老父母不愿与子女一起住在楼房内,而愿意自己搭个丛皮屋单独住,也自己独立开伙做饭。按老人的说法是,子女们吃硬的,他们要吃软的,口味不一样,还是分开吃方便。当然,老年人与子女作息时间也不一样。在湖北农村也普遍存在老年父母住旧房、偏房甚至搭个棚子单独住,也不住子女楼房的情况。老年人觉得,自己住自己房子,咳嗽吐痰无所谓,与子女住在一起,咳嗽吐痰不自由。

看来,老年人为了自由自在,愿意降低居住质量,住到旧房偏房,而不愿意受到太多约束。老年父母受到约束,是因为他们已经退出生产领域,在家庭中的角色由生产者变成了消费者,由之前的家长变成了依附子女的配角。他们在家庭中地位的变化会反映到他们的内心,反映到他们的行为上。尤其是在年轻媳妇地位强势的地区,父母与儿子媳妇住在一起,看不得媳妇的脸色。相反,住到女儿家中,女儿往往在家中强势,女方父母住在女儿家,不大会看女婿脸色,因此就比住在儿子家中更自在了。

在农村调查,普遍会发现农民一户多宅的情况。建了新房却未拆旧房。为什么要一户两宅?因为年龄大的父母不愿与子女一起住到新房,而愿意与子女分开住,分开吃,住旧房就是最好选择。农村户的概念本身也很模糊。按同居共财作为家庭的基本特征,老年父母与成年子女是一户还是两户?是分了家还是没有分家,往往很难说得清楚。从共财上,父母往往有相对独立的收入,从吃饭上,父母也与子女分开吃饭,甚至也是分开住的。但父母与成年子女之间有着无限的责任连带。与其说父母与成年子女分了家,是两户,不如说是父母与成年子女为了各自的自由自在而相对分开,又相距不远,可以相互照顾,从而在空间上形成了不错的均衡。

如果父母很强势,甚至如建国前土地房产都是父母的,子女继承必须要有父母的允许,则老年父母即使退出生产领域,成为消费者,父母仍然可以住在房子最重要的空间中,与子女一起吃饭,饭菜口味当然要以老年父母为准。在当前的农村,父母很少有自己的财产,也失去了过去在家庭中的强势地位,传统的支持老年父母的家族结构也早已解体,因此,与成年子女住在一起的老年父母在家庭空间中发生家庭关系的紧张甚至冲突时,他们可以援引的资源很少,他们难以承担与子女关系紧张的心理代价。

因此,若能相对分开,父母与子女各自有相对独立的吃住空间,甚至老年父母还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收入来源,他们过自己的日子,这样反而容易与子女保持亲密关系。在自己的旧房子里,村庄中的其他老年人来说说话,大家都自由,都高兴,不可能有谁来干预。而在村庄熟人社会这个广袤的空间里,老年父母可以自己种田,可以养鸡养猪养狗养猫,可以搞庭院经济,当然也可以捞鱼摸虾,还可以随时到老伙计那里串串门,唠唠家常。只要身体尚好,农村老年人的日子就可以过得不错。

当前中国农村普遍已经解决温饱问题,农民家庭的基本物质条件都是不错的。关键是在能动时,有地可种,有力有处使,有伙伴讲话打发时间,从而可以有较好度过时间的办法。与其与成年子女挤在一起,缺乏边界,被年轻人随便就呛白一顿,不如自己自在地过日子哩。黄冈农村民谣:老米酒,篼子火,除了皇帝就是我。劳累了一辈子,已为子女操心建房娶媳妇生了孙子,是过自己逍遥小日子的时候了。

当前子女已经成年的中老年父母,大多数子女到城市务工经商去了,而留下中老年父母种田,这个时候,因为子女进城,一年往往只在春节回家十天半月,父母就没有必要非得住到旧屋偏房,而要请到子女的楼房里,帮助看房。过去一度相对分得清楚的户在自然而然合在了一起。子女在城市发展得好,买了房,年老父母也绝对不会轻易离开农村的家到城里去住。到城里住几天是可以的,时间稍长就不习惯,因为根本就没有可以自由腾挪的空间。

不仅老年父母不愿进城与子女住在一起,现在在城市买房的年轻人,当他们的子女逐步成年娶回媳妇时,他们已经年老,开始退出生产领域,成为纯消费者,他们与已经成年的儿子媳妇一起生活,在家里不大的空间中,就容易生出嗑嗑绊绊来,就可能要听儿子的怪论,看媳妇的脸色,就会感到不自在。如果儿子媳妇工作比较差收入比较少,家庭中因为经济困难而带来的关系紧张就会让已经年老的他们度日如年。

这个时候,如果可以回到农村的家中,过田园牧歌般的生活,这样的日子虽然与子女不一起生活,家庭有点分离,却很自由很自在。这样的日子就是好日子。回到农村,可以种点田,可以种点瓜果蔬菜,可以养鸡喂猪,他们就可以经常将新鲜的有机的农产品送到城市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子女家里,他们因此就觉得自己有用,就有成就感。这样一来,虽然一家分住两处,关系却反而更加亲密。

农民是中国当前最大的弱势群体,进城农民即使可以在城市买房,也最多只能在家乡附近的县城买房,在县城买的房子,子女成年成家后,有了孙子,孙子已到上学年龄,一家人再住在县城的单元房内,往往就会引起距离太近造成的冲突问题。在城市失去就业机会的已经年老的父母若可以回到之前农村家中,农村广袤的空间和自家独立的住房就可以让他们再有一个自由自在的农耕的幸福生活,他们开始了在农村安度晚年。若他们回不到农村,而不得不留在县城与子女面对面,他们的日子就可能整天战战兢兢,就可能无路可走。

因此,在未来很长一个时期,我们仍然要为进城农民保留返乡的退路。


进入 贺雪峰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农村老人   农村社会  

本文责编:luodame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分层与流动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074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澎湃新闻,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