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平:学校教育要重视人文内涵和民主底蕴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236 次 更新时间:2008-07-22 12:58

进入专题: 民主  

杨东平 (进入专栏)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路线下,对教育的政治功能不适当的突出和夸大,达到了荒谬的程度。教育从“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发展为到文革前夕“阶级斗争应当成为学校的一门主课”,最后发展为文革中提出的“学校应当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当时学校进行的道德教化,我称之为“玫瑰色教育”。在完全否定个性的封闭环境中进行无“我”的教育,在培养单纯、善良之时,却使青少年对社会和人生的真相一无所知。它不仅与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道德隔绝,也与人类文明的成果——人道主义、人性之美、人类之爱绝缘,因而其道德基础非常空洞和脆弱,不堪政治冲击。当时中小学生典型的道德困惑,是在公共汽车上为一位老人让座时,安知他是否阶级敌人?这种完全不谙世事的单纯和善良是可怕的,许多人为之付出惨重的代价。

痛定思痛,今天,我们仍应从历史悲剧中汲取必要的教训,反思和改进学校教育。虽然阶级斗争的时代已经过去,在社会转型的价值调整中,青少年生长的社会、道德环境更为复杂,学校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面临更大的挑战。一些青少年出现对人类基本文明准则认知模糊,对生命的漠视、硫酸泼熊和虐猫事件、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等等,都透露了值得高度重视的信息。

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功能的弱化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方面,无论在家庭还是学校,激烈的应试教育极大地冲淡了人格养成,考试至上、分数至上、智育至上成为普遍的价值,压倒了教育培养“人”的目标,造成教育的人文内涵和民主底蕴的流失。另一方面,尽管德育被强调到很高的高度,其实效却一直成为问题。我们至今仍然习惯于用政治教育取代广博、生动的人文教育,并缺乏按照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而施行科学有效的道德教育。它突出表现为人们所调侃的这种倒错现象:对中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教育,对大学生进行便后冲水、人走关灯的修身教育,对研究生进行珍爱生命、预防自杀的生命教育。当教育者仍在争论“最高理想”还是“共同理想”之时,文明的基石却如流沙。一些青少年的失当行为或不良行为,往往被提到政治观的高度;但其实很多只不过是缺少教养、缺乏正确的行为能力。如果我们不是努力去恢复教育的人文内涵,使学生在人类优秀文化的广阔视野中构建坚定的内心世界和衡量是非善恶的价值标准,发展精神上思考和探索的能力,发展文化鉴赏和批判的能力,以及在现实生活中正确行使各种权利和义务的能力,从而正确地认识历史和现实、自己和他人,那么,教育就会造成“只有技术,没有文化”的人格分裂,就会继续产出缺乏伦理价值基础的政治狂人、科技怪人或经济动物,生产出穿西装的现代野人!

据研究,目前中小学思想政治、德育教育效果不理想,内容过于政治化仍是一个主要的原因。同时,偏于知识教育而非判断能力、参与和行动能力的培养;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内容重复,缺乏目标层次,内容分散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等课程中,目标定位是一种先进性教育而非基础性教育。

综观世界,在中小学开展“公民教育”,以《公民教育》课程整合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社会、历史教育等,形成有机协调的课程结构,是一个具有建设性的方案。公民教育是指培养公民参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价值、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从而将社会成员培养成合格的社会公民。它包括公民道德、公民价值观、公民知识、公民参与技能等四个主要领域。培养青少年形成仁爱、进取、自尊、合作、宽容、礼仪、诚信、责任、追求真理等道德品质;建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正义、平等、人权、自由、人民主权、法治、和平、环境保护、跨国理解与交流、多元化等公民价值;认识和了解我国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运作过程;学习正确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学习交往和社会参与、维权和求助、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行为能力。这种面向青少年的基础性的公民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相一致,是一个民主与法治社会的真正基石。最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公民读本》,对此作了有益的探索。

进入 杨东平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民主  

本文责编:zhangch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学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558.html
文章来源:原载学习时报,作者授权天益发布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