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上午,中印边境的乃堆拉山口迎来了首批印度官方香客。中方为印度香客入藏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中国驻印度大使乐玉成专程从新德里经锡金邦辗转至乃堆拉山口出席仪式,代表中国外交部和驻印使馆对首批印度香客表示欢迎。
西藏阿里地区的冈仁波齐峰、玛旁雍错被印度教尊为“神山圣湖”,传说湿婆神的诞生地就在那里。每年夏秋时分,印度香客便会前往这里朝圣印度教湿婆神。由于过去中国只在西藏与印度北安恰尔邦的强拉山口向印度香客开放朝圣线路,印度香客们不得不跋涉20多天才能抵达朝圣地点,一般年龄较大或者体力不支的香客都无法完成。中国开放乃堆拉口岸后,印度香客可乘坐汽车途经西藏高速公路抵达山下,随后用较短时间爬上山峰。朝圣之路将缩短到8至10天左右,节省了一多半时间。
乐玉成在致辞中表示,朝圣新线路的开通是两国领导人达成的一项重要共识,对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心灵沟通、促进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印度驻华大使康特的委托代表在书面致辞中称,新路线的开通将进一步巩固两大文明古国历经多个世纪形成的深厚关系。印度外长斯瓦拉吉此前曾说,中国给印度香客开放乃堆拉口岸是中印关系改善的一个标志。印媒则称赞其为“两国关系史上的里程碑”。
不论如何界定中国开通这条朝圣新线路的意义,我们所能看到的是,乃堆拉见证了中印关系的大历史。
乃堆拉:见证中印关系大历史
乃堆拉山口处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和印度锡金邦的交界处。山口南面是锡金邦,北面是西藏自治区的亚东县,东面则是不丹。特殊的地理位置,彰显出它的战略重要性。山口海拔高达4730米,翻越山口下到亚东县后,海拔陡然降到2800米。这里气候湿润,森林茂密,全然不是高原地貌,更像是西藏的“小江南”。离开亚东,顺着亚日公路往日喀则方向走,很快就来到帕里镇,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小镇。这样的地理构造,使得紧邻乃堆拉山口的亚东县宛如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切开的一个小口。
由于这一地理特点,1888年英国殖民者选择从这里入侵西藏。1894年,清政府屈从英国的压力被迫开放亚东,设关通商。此后,亚东逐步发展成中印陆路贸易上最重要的通道。1954年,新成立的中印两国签署了《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取消了印度在亚东的一些非法特权。1957年达到鼎盛时期,当时经乃堆拉山口进出的货物量达到1.1亿银元,占所有进藏物资的80%以上。
1962年,时任印度总理尼赫鲁拒绝了周恩来总理的要求,即通过谈判缔结一个新的通商和交通协定来代替将于1962年6月3日期满的1954年协定,导致乃堆拉山口被迫关闭。
在中方看来,此举是尼赫鲁要“逼退”解放军在西藏的存在,因为这是当时进藏物资主要依赖的陆路通道。这更加强化了中国对于双方争议的边界西段的立场,甚至因此刺激了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的爆发。
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后,为了支持“巴铁”的需要,同时鉴于印军在乃堆拉山口一带大肆修筑工事,中国除了作出一些军事安排外,还向印度发出了“最后通牒”式的照会:限印度在三日之内拆除乃堆拉山口附近的工事(即保障军队作战的建筑物),停止对中印、中锡边界的骚扰和入侵。印度当时迫于两面作战的压力,按期拆除了大量工事。
1967年,中国进入文化大革命不久,中印又在乃堆拉山口发生过短暂的流血冲突。随后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以及锡金内乱中,印度成功肢解了巴基斯坦,“吞并”锡金。当时的中国由于内部政局动荡,已经无法作出有效应对。至此,锡金作为独立国家不复存在,原先的中锡边界也变成了中印边界。
直至2003年,在中方“委婉”承认锡金属于印度的前提下,双方重新开放乃堆拉山口作为贸易过境口岸。2006年7月,这条中断了40多年的边贸通道再次开启。根据协议,乃堆拉的边贸交易每年只开放四个月——从6月1日至9月30日。重新开放的仁青岗临时边贸市场,位于距离乃堆拉山口16公里左右的山路上。
乃堆拉山口重新开放后,浓重的乐观情绪充斥在中印两国的媒体报道中。部分人士甚至认为,乃堆拉山口将恢复到上世纪50年代的景象,中国西南地区与印度锡金邦、东北地区,都将受惠于整个边贸交易成本的下降,最终中国西南与南亚连成经济一体化的局面。
十年后再回头看,当时显然是过于乐观了。
敦促印度加强边境地带建设
2014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印度,两国签署的《联合声明》提出,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宗教交往,为印度朝圣香客提供便利,中方决定增开经乃堆拉山口的朝圣路线。
印度香客赴西藏朝圣有着悠久的历史。1982年起,中国开始接受印度官方香客进入西藏阿里地区朝拜,最初每批香客仅有十几人。1990年中印双方商定,每年印度官方香客固定为16批,每批规模为四五十人,入境时间集中在每年6月-9月。而过去的朝圣线路需翻越海拔5200多米的强拉山口,沿途山高路险,高寒缺氧,常年积雪。
因此,印度政府一直希望能够扩大朝圣的人数规模并降低费用,但考虑到“神山圣湖”本身脆弱的生态环境,以及可以容纳的接待规模,中方一直没有同意增加朝圣规模。另一方面,印度要求能够开放其他山口作为朝圣新线路,但是提出的很多山口位于中段、西段的边界争议区域,因而遭到了中方的拒绝。
开放乃堆拉山口的朝圣路线,确实出乎很多观察家的意料。相比强拉山口的朝圣线路,乃堆拉的路线更加舒适、便捷和安全。但是,它是双方军事战略要地,靠近连接印度东北部的西里古里走廊——俗称“鸡脖子”。山口两侧的重兵把守,说明了其重要性和敏感性。因此,这次的开放也足以显示出中国对印度的善意。据新华社报道,印度香客从今年起分成两路上山:东路通往乃堆拉口岸,约250名香客将在印度政府的组织下从东路前往朝圣地;西路仍然是1100人左右,由政府和私人同时组织。
此外,鉴于中印边界战争的经验,印度过去一直在边境地带采取所谓“焦土”政策,坚持不发展道路基础设施,目的是为了在战争爆发时能够借此阻碍中国军队的推进速度。可是,随着西藏的基础设施的发展,特别是青藏铁路开通,印度认识到这一政策的严重不足,开始强调要发展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
未来,随着成千上万的印度香客入藏朝圣,他们将亲眼见到西藏的道路设施之好,反之会刺激印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紧迫感。乐玉成大使在最近的随笔中写道,“启程离开甘托克市赶赴乃堆拉山口,54公里的山路,竟然走了近4个小时,我也是‘醉了’。”显然,这种情况在中国一方是不可能存在的。笔者2014年曾在亚东调研,当时能够强烈感受到中印边境地带基础设施的差距。
辛格政府时期,印度曾宣布要建设七十多条边境公路,但由于环保等部门的阻碍,使得工程进展大大延误。莫迪政府上台以来,重新提出加强边境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
对印度来说,一个可能的消极影响是,印度香客将亲见中国边境地带的繁荣。印度边境区域的民众原本就属于非主体民族,政治认同弱,离心趋向也较强。印度媒体此前甚至报道过,靠近中国边境的一些村子曾威胁印度政府,如果不加强发展建设,它们将要求“加入”中国。因此,开放乃堆拉山口必然会敦促印度政府加强边境地带的建设与发展。事实上,莫迪政府已经出台了这方面的政策措施,但由此给中印关系带来的影响尚未可知。
『本文节选自《开启中印关系新阶段?中国开通印度香客朝圣路》,原文刊载于《凤凰周刊》2015年第20期总第54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