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启贵:全面深化改革视野下的评价机制设计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考评体系的思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86 次 更新时间:2014-12-12 10:07

进入专题: 评价体系   社会管理  

朱启贵  

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考核评价体系是“指挥棒”,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我国现行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其明显的缺陷是考核评价指标过于偏重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不能全面反映经济增长的全部社会成本、经济增长方式的适宜程度以及为此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不能全面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效益和质量,不能全面反映社会财富的总积累以及社会福利的动态变化,不能有效衡量社会分配的公平性和不同社会群体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性,不区分考核评价对象的差异,使用统一的指标体系、统一的权重,对众多评价对象实行“一视同仁”的考核评价。①由于“指挥棒”的这些缺陷,导致了一系列经济、社会、环境问题,加剧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

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明确强调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2013年6月28至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

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提出:“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③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任务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在考核评价体系中,要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以反映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的统一;第二,要突出以人为本,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切实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改善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三,要加快建立统一的经济核算制度,推进统计制度和方法创新,完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合理设立和调整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统计数据信息共享机制,为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创造基础条件;第四,要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增强政府统计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科学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重要价值与作用在于考核评价发展的水平、发展的质量、发展的节奏、发展的进程、发展的潜力、发展的成本、发展的生态影响,引导全社会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综上所述,构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相适应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属于制度建设和顶层设计,是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的重大课题,我们必须全力以赴研究。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由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指标体系和综合考核评价方法三部分组成,因此,我们需要综述与三方面相关的研究成果。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的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SNA)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4个版本:SNA-1953、SNA-1968、SNA-1993和SNA-2008。SNA-2008涉及当今世界社会、经济、科技、环境、政治等重要的国民经济核算前沿领域,力求与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方法论研究的改进和用户的需要更加协调一致。④SNA-2008对SNA-1993的修订,在基本核算框架和基本核算原则方面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主要是针对若干具体内容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主要集中于政府和公共部门、非金融资产、金融服务和金融工具、国际收支等问题上。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居民收入和国民总收入等重要指标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引入“知识产权产品”概念,将研究与开发支出等计入GDP。SNA-2008最主要的变化是将研究与开发支出由原来作为中间消耗不计入GDP修改为作为固定资本形成计入GDP。第二,引入“经济所有权”概念,使核算结果更加反映实际。当经济所有权与法定所有权分离时,SNA-2008建议按经济所有权核算,这样,可以使核算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第三,将雇员股票期权计入劳动者报酬。近年来,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雇员股票期权作为激励员工的重要形式,因此,SNA-2008建议对雇员股票期权价值进行估值,并将其计入劳动者报酬。第四,开发系列卫星账户解决国民经济核算全面性不足问题。与以往相比,SNA-2008明显的一大变化是对卫星账户的内容进行了扩展与补充,纳入了SNA-1993之后开发的卫星账户。

传统的SNA以市场交易为原则,主要核算经济领域活动,难以全面核算经济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因而存在一些问题,如不能准确反映社会福利状况,不能反映发展的真实环境成本,等等。为了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设计“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 SEEA)作为SNA的卫星账户。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SEEA不断修改完善,设计了SEEA-1993⑤、SEEA-2003⑥和SEEA-2012⑦。2012年3月,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第43届会议通过的《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中心框架》(System of Environmental-Economic Accounting 2012-Central Framework, SEEA-2012)是首个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国际统计标准。它是一个多用途概念框架,用于考察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描述环境资产存量和存量变化。通过SEEA-2012,人们可以获得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等指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经历了恢复期、改革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有力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转轨与发展。目前,《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⑧不仅滞后于国际新标准,而且满足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因此,我国要参考SNA-2008和SEEA-2012,建立国家统一的经济核算制度,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完善收入核算、R&D核算,建立全社会房产、信用等基础数据统一平台,开发卫星账户,细化和扩展国民经济核算的范围,完善与发展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

综上所述,为了创造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基础条件,我们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格局为指导,借鉴SNA-2008和SEEA-2012,完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拓展核算的范围,丰富核算的内容。

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国外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数(HDI)。该指标体系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量三项变量为依据,综合反映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⑨。

联合国统计局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FISD)。联合国统计局以《21世纪议程》为指导建立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的分类上较好地反映出了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⑩。但该指标体系对环境方面反映得较多,社会方面反映较少,应用面较窄,而且有些指标的安排不尽合理。

英国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英国筛选了147个指标来评估国家的发展,评价英国的进步是否落后于其他国家。英国政府选择的15个头条指标涵盖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三大支柱,分别为经济增长(产出、投资和就业)、社会进步(贫困和社会排斥现象、教育、健康、住房和犯罪问题)及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空气质量、道路交通、河流的水质、野生动物保护、土地利用和废物处理)11。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经济全球化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3类指标:核心环境指标体系、部门指标体系、环境核算类指标。12

其他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有:国际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IMD,2002)13、经济福利测度指数(MEW)14、可持续经济福利测度指数(ISEW)15和真实进步指标(GPI)16等。这些从不同目标出发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引起了较大范围的关注。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

国家统计局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科教等6大部分,主要分为描述性指标和评价性指标两部分17。描述性指标共有196个,评价性指标共有100个。

中国统计学会的地区发展和民生指数。该指数包括了6个方面的内容: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科技创新和公众评价,共42项指标。18 通过一定的权重合成了综合指数,对我国的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四个地区进行了比较分析。

国家发改委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从经济发展、科技教育、资源环境、人民生活四个层面进行设计,成为评价政府履行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的重要依据,也是作为评价国家治理绩效的客观依据。19

国家统计局的和谐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将和谐社会统计监测评价的总目标——“社会和谐指数”,分解为6个层次的子目标——“分层指数”,每个子目标又由若干个具体指标构成,得到包含25个指标的和谐社会监测评价指标体系。20

中组部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该考核评价体系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和党风政风等6个层面进行设计,涵盖26个指标,旨在评价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成效。21 但部分指标没有细化,导致指标难以量化。

人社部的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该体系分为3个维度:3个一级指标(影响指标、职能指标、潜力指标),11个二级指标,33个三级指标。22 影响指标从经济、社会、人口与环境三个最重要方面进行宏观把握;职能指标立足于地方政府的职能,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国有资产管理五个方面来考核政府在其职能范围的绩效水平;潜力指标反映政府自身信息,如人力资源状况、廉洁状况、行政效率,从而衡量政府对经济及社会发展表现出的潜在动力。但是,该考核指标体系中并没有提出各项指标的权重,部分绩效指标较笼统,有些指标可操作性不强。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林业局的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县选择评价指标体系。2011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林业局联合发布了《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县选择评价指标体系》,从资源生态、发展方式、消费模式和体制机制四个方面建立了25个评价指标。23其中,体制机制层面包含的4个指标是该指标体系的一大创新,但同时也带来了该层面的指标难以量化的缺陷。

国家环保部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体系共包含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制度、生态文化等5个系统,共29项指标。24

中国科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牛文元课题组提出并逐步完善了一套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分为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和要素层五个等级,采用五级叠加的层次性指标,逐层收敛,规范权重,以此来达到指标精简、提炼的作用,对中国各省市区可持续发展作系统评价。25

国家环保部王金南等学者的美丽中国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以迈向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目标,提出可从资源节约保护、自然生态保育、环境质量改善、地球环境安全四个维度构建美丽中国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4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25个四级指标。26

大连理工大学迟国泰课题组建立的基于科学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从经济、生态、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和科学技术五个层面设计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一共包含79个指标。27

北京师范大学李晓西课题组构建的中国绿色发展指标体系。该体系由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政府政策支持度3个一级指标及9个二级指标、60个三级指标构成。28

总的来看,以上这些指标体系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指标体系的基础不牢。指标一般包含指标名称、计量单位、核算方法、时间限制、空间限制和指标具体数值等6大要素。统计指标的理论设计主要是制订和规范前3个要素,而具体的统计调查和数据搜集工作,则是要准确核算后3个要素,这也是具体统计工作所要承担的繁重任务。指标体系具有科学的逻辑体系,它是若干个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组成的整体。指标和指标体系建立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上。现有的研究成果或制度在指标选择时,删掉了无法获取数据的指标,主要原因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难以支撑。因此,必须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指标体系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指标体系难以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目前的研究没有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生态红线、生态安全等指标纳入到考核评价体系中,这不利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难以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正确的考核评价。

第三,指标体系的代表性不够。评价体系过多关注经济领域,对其他领域的关注度不够,指标设置的数量不够,难以全面反映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领域全面协调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评价方法的研究。指标的标准化方法。评价指标往往都有着不同的量纲,为了确保评价的可比性和评价结果的一致性,对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的标准化处理很重要。正确合理的无量纲化处理是科学评价的关键。目前,指标标准化的方法主要有效用函数法和极差法。效用函数法对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的弊端:一是比较基数的确定存在不确定性;二是常数的经验选择会影响特殊指标标准化的准确性;三是标准化过程没有对指标属性进行判断,从而无法对适中指标、区间指标进行科学的标准化处理。极差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标准化的弊端:没有区分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的处理,对负向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难以体现指标的真实作用,从而削弱了综合评价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以上标准化方法没有针对不同类型的指标采取不同的打分方法,单一评分方法不能适应给不同指标类型打分,导致指标数据标准化结果不准确,无法真实反映指标信息。再者,对众多标准化方法哪一种能保证指标标准化后的稳定性也没有相关的研究。

赋权方法的选择。权重的确定一直是多属性综合评价中核心的研究问题。权重是多属性(指标)信息集结过程中最为灵活且灵敏的一环,它的变化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评价结果的变化。因此,综合评价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是确定指标的权重。虽然现有的评价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目前综合评价还是以定性研究或者简单的单一赋权方法(主观赋权或客观赋权)评价为主。

主观赋权法是研究者根据主观价值判断来指定各指标权重的一种方法。目前,学者们主要采用的主观赋权方法是专家判断法、层析分析法(AHP)和序关系分析法(G1法)等。客观赋权法主要有变异系数法、复相关系数法、熵值法、均方差法、离差最大化法等。单独的主客观赋权法都不能准确反映评价指标的真实权重,主观赋权法主观性较强,权重缺乏客观性,而客观赋权法没有体现专家的智慧和经验判断,确定权重有时与实际重要程度相悖。因此,组合赋权被越来越多的学者采用。组合赋权主要有乘法合成法和线性加权组合法。线性加权组合权重的大小取决于每种方法的权系数分配,常用的方法有:一是基于主客观权重偏差最小的组合赋权;二是基于主客观评价结果差异最小的组合赋权。

从现有研究来看,主要缺陷表现在:一是不同的单一方法对相同的对象进行评价得到不同的评价结果,这如何处理?二是即使采用不同的组合赋权方法对同一对象进行评价得到不同的结果,这如何解释和处理?哪种组合赋权方法是最好的?即综合评价方法的优良判断标准是什么?这都是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的总结。通过上文的梳理和分析,我们明确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主要缺陷和问题,而这些缺陷和问题是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要突破解决的重点内容。

第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需要完善。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还难以为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提供诸如生态环境、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指标数据,因此,必须要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第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健全。一是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不全面,一些关键指标因数据可获性问题而被随意删除,导致了考核评价结果的不科学。二是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没有将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等系统之中,难以全面反映“五位一体”总格局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第三,考核评价方法需要深入研究。一是指标无量纲化处理过程中,究竟选择哪一种方法可以保证指标观测数据标准化后的稳定性?二是赋权方法的优良判断标准是什么?这些都是目前研究没有解决的问题,而这正是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需要解决的。

第四,考核评价体系要重应用。目前,理论方法研究同实际应用之间的衔接还极为薄弱,大部分研究还停留在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的阶段,没有充分应用于实际,未能有效服务于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和经济社会发展评价。

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研究的框架

研究内容。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十八大和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民生为本的理念,完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改革与发展现行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构建与“五位一体”总格局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全面考核评价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情况,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倾向,引导全社会更多地注重发展的结构、质量和效益,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本文认为,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研究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的基础条件,而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满足不了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完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主要包括:基于SNA-2008和SEEA-2012的理论和方法,完善生态资源环境指标核算,填补经济社会考核评价中有关生态资源环境指标的空白;完善与发展服务业核算、R&D核算、城镇居民自由住房服务价值核算、居民收入核算、居民实际最终消费核算、雇员股权核算和资产负债核算等;建立社会资本核算,以获得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指标;分析研究国家统一核算制度建设。

第二,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在完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的基础上,获取生态环境、R&D、文化、政治、社会资本等指标及数据,秉持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目标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的原则,按照“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层级模型方法,构建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一是经济建设指标,主要包括经济水平、经济结构、产能状态、经济效益、安全生产、收入分配、绿色工业、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城镇化、经济创新能力、清洁生产等;二是政治建设指标,主要包括法制建设、反腐倡廉建设、政府文明行政和管理、新增债务、国民参政议政、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政府环保投入、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能力、生态政绩等;三是文化建设指标,主要包括社会诚信度、民族凝聚力、思想道德素质、文化创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宣传等;四是社会建设指标,主要包括社会管理机制、社区治理、社会组织、群众权益、劳动就业、物价水平、房地产价格、食品安全、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社会信用、社会稳定、公众参与环保和社会满意度等;五是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主要包括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生态产品、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清洁能源、新能源、生物多样化、大气污染、水污染、环境保护和生态效率等;六是科技创新指标,主要包括科技投入、科技水平和能力、科技发明、信息化水平、科技贡献率和环境友好技术等;七是教育发展指标,主要包括教育投入、教育公平、教育普及、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科学文化素养、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知识教育等。

第三,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方法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方法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指标标准化处理、指标权重的赋权和评价模型的构建。指标无量纲标准化是实现信息综合集成的先决条件,各项指标经过无量纲化处理之后才能进行加权集结。正确的无量纲化处理是科学评价的关键,其过程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最终结论的合理性。因此,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需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处理问题,具体包括指标无量纲标准化方法的归纳及优良判断标准、不同无量纲化处理方法的稳定性检验问题。

指标权重的确定问题一直是多属性综合评价中的核心问题。由于单独的主客观赋权法都不能准确反映评价指标的真实权重,因此,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要对指标的赋权方法进行系统研究,探究出综合评价方法的特征及优良判别标准,从理论上解决“多方法评价结论的非一致性”问题。在此基础上从静态和动态双视角确定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指标的权重。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关键的一步是评价模型的构建,即通过一定的数学模型(或集结模型)将多个评价指标值合成为一个整体性的综合评价值。合成的集结方法较多,但要根据考核评价的需要来选择较为合适的合成方法。因此,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设计一种兼顾功能性和协调性的评价模型集结方法。

第四,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应用。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不仅在于记录与评价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更在于应用考核评价过程获得的信息,为国家科学发展提供参考,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提供依据,从而推进“五位一体”总格局的协调科学发展。因此,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应用研究十分重要。首先,利用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对国家、区域、省际、主体功能区的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价,找出其突出特征及关键因素。其次,应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省际间经济社会发展效率的差异状况。再次,建立数据可视化平台,实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监控分析,以及对国内不同地区际间发展效率的测度比较,全面监测国内总体及地区层面综合发展状况,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直观表示,服务于政府、研究机构、高校、企业和社会公众。最后,提出推进“五位一体”和谐发展的对策建议。

研究目标。第一,完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还难以为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提供诸如生态环境、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指标核算方法和数据。因此,我们需要完善和发展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为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创造基础条件。

第二,遵守“五位一体”,凸显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完善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要特别凸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增加反映资源消耗、生态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并赋予它们较大的权重。

第三,遵循国家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差异化设计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主体功能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建设是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创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目前,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考核评价的共同点是:不区分评价对象的差异,使用统一的指标体系,统一的权重,对众多评价对象进行统一综合评价。这种评价在特定的战略和特定的时期下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不适应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战略。我国需要根据主体功能区的功能不同分类,建立不同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第四,解决综合评价方法优良标准问题,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科学性。综合评价的最终结论有赖于评价方法的选择,即结论是方法敏感的。评价结论的敏感性意味着评价结论的多样性,这样便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方法滥用行为找到一个“正当”的借口,这是综合评价理论中不可回避的一个共性问题,从理论上给予解释并提供切实可行的优良判别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再者由于人为决策的不确定性,方法结构、信息选用的差异性,以及分析视角的不同,多种逻辑上可行的评价方法针对同一评价对象集会得到不同的评价结果,即“多方法评价结论非一致性”问题。那么,方法的优劣判别自然就成为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

综合相关研究成果,国内研究的注意力往往放在评价的方法与模型的改进上,但却没有深入理论论证综合评价方法的优良性。当前评价实践中的一个认识误区是,把排序或归类当成综合评价直接最终目标,常常是“一排了事”,评价方法的优良性缺少理论论证。另外,综合评价方法近年来在解决经济管理问题时仍然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综合评价方法及其优良性标准研究是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第五,应用“大数据”,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数据可获性。“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统计工作的理念、生产流程以及价值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并由此诞生了“大数据”背景下的“大统计”。“大统计”是政府的统计工作在“大数据”冲击下进行统计业务的再造,使数据采集智能化、数据整理科学化、数据分析专业化,从而带来了统计理论与方法的变革。应利用“大数据”的理论与方法,提高数据的可获性,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研究思路。我们要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出发,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有机统一中,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思路如下:

一是基于中国国情,借鉴SNA-2008、SEEA-2012的理论和方法,拓展国民经济核算外延,丰富国民经济核算内容与方法,完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核算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生态红线和社会资本等指标,改革与完善国民收入、消费等经济指标。

二是在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完善的基础上,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综合考核评价方法,应用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系统考核地方政府政绩、评价全国和区域(包括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探究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和问题,提出推进“五位一体”和谐发展的对策建议。

其中,前者为后者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完善、数据来源提供理论与方法基础;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构建符合“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需要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并将考核评价体系应用于实际,科学如实考核评价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结构和潜力,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完善政绩考核制度,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这是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研究过程,它包括:

其一,核算体系。借鉴SNA-2008和SEEA-2012的理论方法,考虑资源有限性、环境承载力、污染负外部性、生态红线等多重影响因素,研究生态环境指标核算方法;完善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相关的服务业、R&D、住房价值、居民收入、雇员股权等核算内容;研究法律、道德、民主、文化、凝聚力等社会资本指标的核算内容与方法。

其二,指标体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不全,判断标准不统一,缺乏对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和非经济价值的定量化研究,特别是对生态系统和社会资本系统的定量化研究。我们要在完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经济社会统计制度方法的实际,推进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政治—科教等要素综合核算统计体系建设,构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科技、教育等多领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全面系统考核评价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能力和潜力。

其三,考核评价方法。坚持系统性、科学性、突破性,系统研究归纳既有文献的综合评价方法,科学比较各种综合评价方法,突破现有综合评价方法研究框架及不足,在对指标类型的判别和一致化处理过程中,将研究处理评价指标无量纲化及敏感性分析,系统研究主客观赋权方法,最终确定适合的指标权重,不仅适用于静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也能够处理动态综合评价过程中的跨区域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综合评价模型构建的集结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其四,实践应用。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应用,发现并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和突出问题。一是通过对国民经济再生产过程、环境变迁、资源利用、生态保护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衡量、测定和描述,揭示经济社会各环节、各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经济社会环境变化的规律性;二是通过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评价、地区评价和关键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及评价体系数据可视化设计,实现对考核评价指标数据的变化纵横比较,为建立健全经济社会发展制度、政绩考核制度和宏观调控体系提供依据。

结论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是服务型政府施政的最终目标。完善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能充分反映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幸福感,切实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改善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必将引导政府职能转变,支撑行政体制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经济社会考核评价体系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坚持“五位一体”,夯实基础条件,设计指标体系,优化考核评价方法,重视开发应用。

一要完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引入国民经济核算前沿理论与方法,改革与完善经济指标的核算方法,为构建与“五位一体”总格局相适应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创造基础条件。

二要贯穿生态文明建设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全过程。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系统,构建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全面、准确考察“五位一体”总格局的发展和变化规律。

三要确定综合考核评价方法的优良标准。从理论上给予解释并提供切实可行的优良判别方法,解决“多方法评价结论非一致性”问题。

四要创新“大数据”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应用“大数据”的理论与方法,提高数据的可获性及质量,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五要考核评价国家及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系统研究国家及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结构、潜力以及影响因素,推进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制度改革,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六要构建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数据可视化平台。目前尚无针对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的直观的数据可视化平台,我们基于理论研究、基础数据核算、考核评价体系设计、应用分析,构建数据库及可视化平台,以满足多层次用户需求,扩大应用领域,推广研究成果。

    进入专题: 评价体系   社会管理  

本文责编:郑雷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公共政策与治理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123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民论坛·学术前沿,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