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知常:生活在别处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85 次 更新时间:2014-11-10 18:54

进入专题: 生活  

潘知常 (进入专栏)  

"生活在别处"——捷克著名作家昆德拉的这句名言,无疑也可以借用来表达人们购买别墅时的心理状态。

年少时同学好友在一起说笑,经常会开的一个玩笑就是把"别墅"故意说成"别野(墅)",现在想来,尽管那个时候对于"别墅"为何物实在是若明若暗,但是"别野(墅)"这两个字却实在传神。别墅之为别墅,其实真的就是"别"与"野"的二位一体。所谓别墅,谁都知道就是"另一套房子"也就是"第二居所"的意思。然而,它却绝对不能是"第一套房子"或者"第一居所"的重复,不能是"第一套房子"或者"第一居所"的简单放大(例如客厅无穷大,卧室无穷大,等等)。这意味着,它绝对不能是日常生活空间的重复,而必须是日常生活空间的转换,这,就是所谓的"别"。《新唐书·王维列传》说:"别墅在辋川、地奇胜,有华子岗、欹湖、竹里馆、柳浪、辛夷坞,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显然,"赋诗相酬为乐"的诗意空间已经完全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空间。中国古人所赞誉的"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待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以及"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更是这一"赋诗相酬为乐"的空间的写照。至于"野",则意味着不能是日常物理空间的重复,而必须是日常物理空间的转换,曹植《泰山梁甫行》云:"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晋书·谢安传》说:"土山营墅,楼馆竹林甚哉",或者傍水,或者依山,《宋书·谢灵运传》干脆说:"修营别业,傍水依山,尽幽居之美","傍水依山"都有了,而且是"尽幽居之美"的必不可少的前提,这就是别墅的日常物理空间的转换。

因此,从表面看,不能排除由于别墅无疑是一种稀缺资源,而物恰恰以稀为贵,因此成功人士往往以之作为身份、品位、地位的象征。在此意义上,人们常说,买的不是别墅,而是身份、品位、地位。这当然不无道理,传统的"我思故我在"的时代已经转变为"我买故我在"的时代,因而"购买"也已经成为人们的身份、品位、地位的一种辨认方式、区隔方式,购买别墅者因此而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购买行为来建构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认同,也建构自己对于自己的自我认同,并且在这种双重认同中获得满足。尽管,别墅本身实际并改变不了一个人的真实身份,但它却可以构成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认同,拥有House与拥有Villa,又岂可同日而语?联想到传统社会人们是"从物到符号"的思维,而当今已经是"从符号到物"的思维,应该说,这一切也并非全无道理。

然而,这还仅仅只是表象,其实,在身份、品位、地位的背后,是心灵领地的占有。成功人士的买别墅,也不仅仅是买身份、品位、地位,而更是买心灵的自由。人所共知,在当代中国,从社会学的角度讲,从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对所属群体的归属感,以及对特定价值和独特资源的认可(例如权利资源、智力资源、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经济资源、武力资源)的角度来考察,应该说,成功人士所隶属的所谓中产阶级显然还正在成长、壮大之中。但是从消费的层面而言,在当代中国,应该说,确实已经出现了一个新的中产阶级(阶层),它包括企业家、歌星、球星、制作人、技术专家、部分高级知识分子、部分高收入的个体户、部分海归人士、外企中高级人员、部分国企的管理者、部分银行人员……等等。这些人在当代中国并非最有钱者、最有地位者,也并非最有权者,但却确实是最为成功者。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社会中消费权的开放性与社会地位群体方式的封闭性,使得他们更多地在消费方式上与西方中产阶级相趋近,而且更多地去在消费方式上去体验在现实社会中所无法获得的自由感觉。

这样一种消费方式可以称之为"中产阶级趣味",更形象的说法则是:"白领趣味"。它来自一种超前的消费想象。掌中宝手机的广告声称:"身份不同,需求不同。"就正是着眼于这一群体。这就是所谓"中产阶级"或者"白领",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消费偶像、时尚生活方式的师范者、日常生活意识形态的承载者,换言之,所谓人生,就其根本内涵而言,无疑必然包含着与时下社会的对抗性质,包含着生命的渴望、精神的郁结以及一种悲天悯人的终极关怀。因此,往往与心满意足、知足常乐之类的舒适无法对应。这一点,我们在历史上已经屡有所见。克莱夫·贝尔在《文明》中就说:"雅典人的思想和感情生活极其丰富而多样,但他们的物质生活连体面都顾不上……文艺复兴时期豪华富丽、宏伟壮观的东西有的是,但人们对生活的舒适从未用心。舒适的生活是伴随中产阶级的出现才出现的。"确实,在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成功固然是一件好事,然而它同时也意味着代价。最大的失败也就莫过于成功。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西方的贵族身上看到:他们的生活条件越是优越,就越是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战争、动乱……一切的突然灾难来临之际他们无不必须奋勇当先。这正如社会学家帕雷托的那句名言所概括的:历史是贵族的坟墓。而中产阶级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贵族,他们只是社会的附庸,没有政治权力、没有根本立场、没有独立地位、没有历史责任……正是这一切,造就了他们的自我与社会之间的虚幻意识。而他们的选择,则是在失去重心的世界中无忧无虑地去诗意生活,而且放弃与社会之间的任何对抗。甚至,不去承载太多太重的情感,也不去付出太多太重的代价,而是自觉保持一种面对现实的驯服的退让姿态,刻意追求快活、轻松、潇洒、闲适、恬淡的生存策略。特里·伊格尔顿指出:"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如果不恰恰是在其他各阶级心目中造成一个统治阶级自我经验的似是而非的形象,它怎么能指望继续存在下去?"而中产阶级"或者"白领"的职责正是成功地虚构这样一种"似是而非的形象",毫无疑问,他们成功地作到了这一点。

而这也就是成功人士购买别墅时的更为深层也更为隐秘的真实心态。问题与身份、品位、地位有关,但是并不仅仅与身份、品位、地位有关,更为重要的是心灵领地的回归。领地意识是连动物也禀赋的,何况是人。在这些成功人士,别墅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由岁月的憧憬和对时尚消费的追求,并且是自身最为深层的欲望、意愿的完美表达。虽然无法征服现实,但是可以守望心灵,别墅,就是这守望的象征。尽管,这只是一种符号消费,只是一种虚拟的生活,但是,"虚拟"也未尝就不是一种真实。我们知道,所谓"虚拟"不但有其"好像是,但毕竟不是"的含义,但是更有"实质上的"含义,它区别于"实际的",但是却与"实际的"有着类似性和替代性的关系。我们知道,《牛津高阶英语学习词典》就是这样阐释"虚拟的"(virtual)一辞的:实质上的,但尚未在名义上或正式获得承认。当代大师鲍德里亚在剖析时尚生活时也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虚拟"一词的,而这也正是成功人士购买别墅时的心理动机。他们购买的是一个生活梦想、一块心灵领地。是高于生活的生活、"实质上的"的生活,也是比生活更加生活的生活,是现实中所没有也不可能有的,但却是梦想中所渴望有而且必须有的。倘若House是现实的,那么Villa就是理想的,倘若House是散文的,那么Villa就是诗歌的,倘若House是物质的,那么Villa就是精神的,倘若House是住的,那么Villa就是玩的。倘若在House里只能做凡人,那么在Villa里则是赛神仙。

也因此,成功人士的购买别墅就并不只是对于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是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别墅生活实际是成功人士真实生活的开始。成功人士的对于别墅的某些在生活功能之外的另类功能的追求(因此任何别墅都需要一个适应新生活方式的、具有新空间体验的全新的高质量的设计),对于别墅的低密度与高私密性的追求,对于别墅的享受郊外阳光、呼吸清新空气的追求,对于别墅的文化属性的追求(只有文化才是别墅的出生证),都无不与此相关。而我的一些朋友在住进别墅以后,几乎毫无例外地都乐于充当私家花园的园丁,道理也在这里。有少数人,别墅是给保姆买的,也是给家里的狗住的,他自己则从不莅临,则实在不能算是别墅的知音。只能生活在心灵里的成功人士,是把自己的心灵投射成为别墅。别墅生活,因此而成为成功人士心灵生活的全面展现。试想,又有谁会去花巨资去换回一堆无法做梦的建筑躯壳,尽管这个建筑躯壳也被取名为"别墅"?也是出于这个原因,某些盲目追求唐装、中国结、仿古一条街这类伪民俗文化的"富家大院版",或者被人们所普遍诟病的那种"笨重的混凝土坡屋顶、溜薄面砖贴成的'青砖房'、胡乱堆砌的'苏州园林'",或者只是生硬地贴上"院"、"间"、"堂"、"坊"一类中国字眼儿的中国式别墅,象风靡一时的"欧陆风情"潮流中的石膏希腊柱、大卫、维纳斯像与"堡"、"邸"、"滩"、"谷"等洋名儿一样,并不真正具备美学的魅力。

当然,还有更为重要的,就是成功人士的购买别墅所期待的还是一个开放的圈子,开放的人群,开放的生活方式。人们注意到,欧洲古典美学别墅特别提倡密度适中,其中的深层原因,就在于特别强调私密的需要与人际交往的需要之间的张力的存在。而中国别墅的"围合"定势则必须打破。因为一个院子被所有的人共享,看来看去看到的都是墙里风光,其结果自然是:无法做梦,也无梦可做。我的一个博士生在他的博士论文中介绍说:德国的社会学界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尝试以新的概念例如"社会生活圈"、"生活组合"、"生活风格"、"生命历程"等来取代阶级、阶层等传统的思考。布迪厄甚至根据这种"社会空间的相似位置",以及由"相似消费实践"导致的"相似性情倾向",将阶级定义为:具有相同习性的生物个体的集合。而且因此认为,不是客观的物质利益的一致构成阶级,而是同一种习性制造了阶级。别墅也在以自己的社会圈子制造着"阶级"。而成功人士的购买别墅也恰恰因为他(她)正是这一社会圈子的渴望者。在西方,我们常常看到的是,在别墅中居住的可能人数很少,也就是自己家的两三口人,但是这个家庭却会常常举办各种聚会,并且以此来享受邻里的交流、朋友的沟通。无疑,这才是别墅的知音。而在国内,我看到有人声称:住别墅就应该是养四条狗,就应该是天天和朋友在一起,无疑,这也才是别墅的知音。

别墅不同于"第一套房子"或者"第一居所"之处,就在于它是诗意的栖居之所,是梦想开始的地方,对于别墅的主人而言,别墅永远是一种诗意的存在,永远是一种成功梦想的诗意传达。"生活在别处","别处"是诗,"别处"有梦,而别墅,就是这"在别处"的"生活"的见证,或者,就是这"在别处"的"生活"本身!

进入 潘知常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生活  

本文责编:张容川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9882.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