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风:从故土到新乡

——萧燕摄影作品评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43 次 更新时间:2014-02-14 17:42

进入专题: 摄影   移民   美国   战争   冷战  

铁风  

从故土到新乡 ---萧燕摄影作品评论


铁风


    想了一阵也不知道怎么给本文开头,干脆就先来段偷懒的,录上一些美国观众在Rutgers Busch Center参观萧燕摄影展後留下的精彩评论。

    距展览结束还有一周,十多页的留言簿已经写满。其中有引为知音、热情细心的,如:

"精彩的展出! 我尤其喜欢每一幅作品的标题,他们使作品风格完美,并使我会心微笑。" Ioanna K.,1/27

"你的摄影反映了你对某些被摄目标的自然、永恒本质的幽默和消遣,如最高法院的大人们也要可口可乐(指<<嗜好>>),等等。你的作品表现了多数人极少、或从未注意到的瞬间。我并建议你将你的每一作品注上创作日期,这样观者可以体会你的进程。" Antrea W.,1/31/97

 也有简单明了的:

"震了! (Stunning!)" Amy G., 1/29

 或直讲大实话的:

"说真的,我嫉妒你的作品。" Dorg K., 1/29

 更有心服口服的:

 "您照的照片令人肃然起敬,并让人喘不过气儿来(breathtaking,或译成'令人目瞪口呆')。作为一个干艺术的、和艺术的爱好者,这些作品激动、感动了我。谢谢!" Peter T., 1/29

 另外还有出"洋"相的。大概是两个学生妞留言相问:"作品31号中的水是条河呢,还是发了洪水?"

旁边则是另一观者按奈不住的批语:"什么洪水,那是中国江南水乡!" -- a visitor

 

 也还别说,大部分老美还真是看出了一些门道。艺术本来没有国界,无分种族,心有灵犀,不点自会相通。事实上,萧燕大作中的精妙之处,不但一般"俗"者可以心领神会,堂堂"雅"者也不敢稍有怠慢。

 这不,以前的还不算,第64届Wilminton国际摄影大展的评委会又刚刚(1/30/97)寄给萧燕一张通知,告诉他世界最大的摄影组织之一"美国摄影协会"(PSA/Photographic Society of America)已将本次大展的"写实彩照"类金牌最高奖(Gold Medal for "Best Photojournalism" prints) 授予萧燕的参展作品<<鉴>>。要知道,这是一个具世界性的、每届有来自约40个国家的近千名参赛者的大展,而PSA区区五枚分类金牌的得主,要从三千多幅参赛作品中细细挑出,难度之大绝非儿戏,拿奖的如非三头六臂,至少也得有个面壁十年八年的功夫。萧燕谦虚,电话中称"蒙上的"。我则觉得他这回大可来个牛年吹牛:这次咱不小心把大奖给拿了。


 当然,笔者尚未属专家之列,不敢对萧燕先生的专业成就多加评论。在此仅能就看到的一些作品,写点一家之言。 本人以为,萧燕的东西,好在庄谐相济,雅俗共赏。


 "庄"的一面,为本次展览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作者最高功力之所在。牵头之作<<距离>>,其构图之洗练、雄奇,一见便给人非同凡向、难以置信的感觉,另外色调和晰度的掌握也属上乘。难怪当时评委们一看,以为是在暗房中耍的把戏,直到萧燕拿出前后所拍共六张照片和底片,他们才不得不认了。然而,要不是题了个神来之笔般的标题,这幅作品也可能大为失色,甚至落入"故弄玄虚"之嫌。而<<距离>>之题之妙,直蓄得当,一石数鸟:  

---直接看得到的,是显而易见的画面上两部分之间的醒目距

离,加上真人与假人的距离,人与地面的距离。再仔细看还有明亮与黑暗的距离,写实与剪影的距离......;

---含蓄看不见的,并可依观者不同而自己意会的,尚有悠闲与艰辛之间的距离,英雄与小民的距离,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劳心者与劳力者的距离,政府和民间的距离......。 如此种种,故称此作为大师级手笔,再得个世界级大奖什么的也不为过。

  刚获PSA首奖的<<鉴>>,同时也是萧燕自己和作家好友郑义先生的最爱。场面之触目惊心,画面之细致精彩,奖属名至荣归。该作英文题名为<鉴>,为"反射"、"折射"之意,而古文中"鉴"、"镜"同义。画面为一坐轮椅的美国老兵,正在指点华府越战纪念碑如镜子般的黑色大理石阵亡名单。不过如果实话实说,笔者并没有非常地喜欢它,想来多是内容上的缘故,初看此作感觉不免有点说教意味,有几分象当年在大陆看惯了的英雄现场做报告的场面。现在看来,美国评委一定是觉得这种教育在大洋这边可是不多,故借萧燕来大力提倡---当然这是在说玩笑话。然而郑义先生由这幅作品而对越战感到内疚,则有几分令人难解。战争让各方青年送死,绝对应当一律谴责,但当初美国如在越南处处得意,中美、苏美、在日后某地很可能还会大战不止,故当年的牺牲,至少换来了其后的冷战局面,于今日人类所享受到的和平不无贡献。本人倒觉得在国内看到过的两幅画对我等才更具震撼力:一幅题为,画的是当年文革一场武斗后的血腥惨景,其中有一断了腿的男青年正被另一女青年扶着出场;另一幅画则是画着多年后一展览厅正挂着这幅画,而一位男人拄着双拐,正背对画面、呆看着那幅画!这种牺牲是不是才更为不值? 自然这些已都是艺术题外的话了,就此打住。


 萧燕在国内拍的黑白写实作品,许多看了也使人难忘。它们大都使人感到沉重,但正如郑义先生所说,作者在背后"寄托了一股深挚的爱意",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是也。<<秋后>>中,陕北老农脸上的那个愁云惨雾,和手中几张数了又数的钞票,应让那些失职的当政者都睡不着;<<作业>>中负重的孩童在美丽山麓上蹒跚的反差,一定让不少观众脑中浮现了昔日童年自己的心酸,并想到今日尚有多少儿童仍在为生计失去书本和欢乐。<<头儿>>是幅少有的传神之作,那位"队长"或"村长"的形象之准确,入木之三分,我看使天下所有的演员都相形见拙,简直是绝了。即使是幅破败长城的风光作品,而面对<<脊梁>>这个题名,不单使人有"故国不堪回首"的联想,进而也许能给人带来几分"从头收拾旧山河"冲动。


 不过,"沉重"的东西太多了,教作者和观众都太累的慌。萧燕嘴上的调侃、夸张本事有目共睹,加上他乐天的天性,于是必定也要用镜头带给人们以轻松和微笑。<<俺闺女>>、<<洋玩意儿>>、<<羡慕>>、<<龙梦>>和<<兔崽子>>等等自不必多说,那幅<<股"视">>更是展现了咱中国文字的天下无对:世上大概不会有另一种文字,把"股票"和"屁股"用同一字来表达。而<<嗜好>>中表现的牵强附会之能力,已经令美国人也吃惊不已了。


 如果说"庄谐相济"还不是太难的话,那么真正做到"雅俗共赏",则是难上加难了。而事实已经证明,萧燕却有这个神奇能力。我想这一定与他的做人、为人有关。只要与他有过一两次交往,立即便可清晰地感觉到他为人的豪爽、热情、随和与实在竟然和他的聪敏同在,这对于在美国这等自由世界中摸爬滚打了十多年之后的人来讲,犹为难能可贵。他了解艺术的精髓,同时也理解小民的情怀。自古艺术和为人相辅相成,今日这仍是萧燕和多数成功艺术家的魅力之所在。执着耕耘多年,他已经开始收获,这样下去,美国这块洋"广阔天地",应该才是他这样的真可有所作为的地方。


 说到这儿,想起来了,对萧燕为他自己摄影展览所起的这个名字,我总觉得似乎不尽人意。<<从故土到......>>,立意不错,看上去也还行,但说起来则不免有点儿象"从故土到...吞吞吐吐"? 有人意属<<从故土到它乡>>,或谓<<从故土到天涯>>,本人则认为,不妨干脆说<<从故土到新乡>>更为恰当。

 笔者越来越强烈地感到,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在美国绝不会再仅仅是浪迹、飘流、或旅居,他们将迅速成为美国的一部分;而与此同时,美国也正在被众多的华人所拥有,正象她早已被部分英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南美人、和黑人所共同拥有一样。我们的故土无法改变,故国也仍旧是故国; 而美国好就好在,她在相当程度上是属于全人类的。在让别人承认你拥有她的一部分之前,你自己当然要把她当做自己的家乡来住、来生活,是不是?

 环顾四周,我想诸如主办影展的<<华光>>等许许多多的华人团体,不恰恰正是为此而在不懈地努力?


(1997年2月2日于新州爱迪森)


                       

    进入专题: 摄影   移民   美国   战争   冷战  

本文责编:tiefe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民权理念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2268.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