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
冷战,指的是从1947年至1991年之间,以美国和北约为首的西方集团,与以苏联和华沙为东方集团两者之间的长期政治和军事冲突。在二战结束后,原先结盟对抗纳粹德国的美苏两国成为世界上仅有的两个超级大国,但两国持有不同的经济和政治体制:美国及北约代表了自由民主制的资本主义政体,而苏联和其他铁幕国家则代表了一党专政的共产主义政体,两方也因此展开了数十年的对立。冷战的名称来自于双方从未正式交战的特点,因为在冷战期间,美苏双方所持有的大量核子武器,为两国带来相互保证毁灭能力。在数十年的冷战中,双方的关系和冷战的激烈性也不断变化。重大的几次冲突事件包括了柏林封锁(1948-1949)、朝鲜战争(1950-1953)、苏伊士冲突(1956)、古巴导弹危机(1962)、越战(1959-1975)、苏联入侵阿富汗(1979-1989)、苏联击落大韩航空007号班机(1983)、以及北约优秀射手演习(1983)等等。苏联最后在1991年年底彻底解体,宣告冷战结束。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最新文章
- 洪宇 陈帅:“数字冷战”再审视:从互联网地缘政治到地缘政治话语2023-02-28
- 田飞龙:戈尔巴乔夫的政治童话与冷战的继续2022-09-06
- 刘胜湘 陈飞羽:大国竞争关系生成与传导机制论析2022-06-17
- 赵学功:美国是冷战始作俑者2022-05-25
- 田飞龙:新冷战、软脱钩与21世纪秩序模式2022-04-03
- 倪峰:避免“新冷战”是中美关系的必答题2022-02-10
- 陶文钊:中美关系不是新冷战2021-06-26
- 杨震:后冷战时代中国的海权发展与海军战略2021-06-23
- 田飞龙:制度变迁视角下的中美新冷战、西方缺失与世界秩序重构2021-03-19
- 温铁军:迟到但不会缺席的“新冷战”2021-01-20
- 田少颖 李倩瑗:德国统一进程中的安全架构研究述评2020-11-28
- 汪晖:冷战的预兆:蒋介石与开罗会议中的琉球问题——《琉球:战争记忆2020-08-25
- 温铁军:新冷战的前世今生2020-08-06
- 赵继珂:志愿自由队:冷战初期美国利用逃亡者的特殊尝试2020-08-05
- 姚洋:千万不要误以为中国冒头的时机已到,去挑世界的大梁2020-07-24
- 沈志华:历史的转折——美苏冷战起源的经济因素2020-07-09
- 理查德·哈斯:切勿挑起和中国的新冷战2020-05-17
- 赵可金:为什么新冷战是不可能的?2020-05-03
- 于海洋 马跃:新铁幕抑或新冷战 :中美关系现状及中国应对之道2020-05-03
- 韩召颖 黄钊龙:对冷战后美国大战略的考察:目标设置、威胁界定与战略2020-03-19
- 沈志华:从档案看东欧各国社会制度转型2019-11-18
- 赵学功:核武器、美苏关系与冷战的起源2019-11-11
- 沈志华:东欧各国冷战时期档案收集和整理2019-10-29
- 田少颖:冷战后期东西方裁军进程与德国统一关系研究2019-07-29
- 葛腾飞:美国战略稳定观:基于冷战进程的诠释2019-07-19
- 吕迅:冷战逆行者:1957年台北刘自然事件始末2019-05-09
- 周乃蓤:美國冷戰“蘇聯通”比亞勒飄逝2019-03-19
- 谢国荣:冷战与黑人民权改革:国际史视野下的布朗案判决2019-01-30
- 沈志华:1990年代,我到俄罗斯搜集苏东档案2018-12-29
- 傅莹:是狐狸还是刺猬? ——从加迪斯《论大战略》看美国后冷战时期的2018-11-17
- 田飞龙:中美新冷战的困境与出路2018-11-07
- 沈志华:斯大林是如何掉进“修昔底德陷阱”的?2018-10-28
- 赵明昊:特朗普执政与中美关系的战略转型2018-10-27
- 崔丕:美苏冷战背后的意识形态之争:乔治·凯南与美国现实主义的遏制政2018-10-10
- 田飞龙:12点看法:彭斯讲话折射中美关系质变 2018-10-07
- 蒋华杰:国际冷战、革命外交与对外援助2018-09-28
- 沈志华:《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前言2018-09-07
- 葛腾飞:工具理性主义的困境与美国冷战决策模式的批判 2018-08-03
- 林晓光:冷战鼻祖、遏制之父——乔治·凯南2018-07-06
- 牛军:东亚冷战视野下的中美关系2018-06-05
- 郑永年:技术冷战与中美冷战的序曲2018-04-26
- 郑永年:西方对中国的新“冷战”思维2018-03-27
- 刘中民:中东地区格局的冷战化趋势及其影响2018-02-26
- 杨光斌:论意识形态的国家权力原理2017-09-18
- 张建:冷战时期的美国战略思想家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2016-07-31
- 刘宏周:简论冷战后美国在中亚的软权力运用2016-03-29
- 刘国柱:后冷战时期和平队的历史走势2016-03-05
- 刘国柱:和平队与肯尼迪政府的冷战战略2016-03-05
- 郑永年:中国必须避免和西方的意识形态冷战2016-01-12
- 王义桅 倪世雄:均势与国际秩序:冷战后时代的思索2016-01-11
- R·萨科瓦:乌克兰的未来2015-08-27
- 沈志华:事与愿违:冷战年代中国处理陆地边界纠纷的结果2015-06-10
- 袁鹏:“后后冷战时代”观的思考2015-05-29
- 袁鹏:美俄关系的变与不变——兼议美俄“新冷战”说2015-05-28
- 张志刚:宗教与国际热点问题——宗教因素对冷战后国际热点问题和重大冲2015-01-24
- 牛军:中美关系与东亚冷战2015-01-22
- 梅兆荣:东西方冷战对中德关系发展史的塑造2015-01-20
- 丁礼庭:也谈所谓“新冷战”的本质含义2015-01-16
- 刘擎:2014年西方知识界回顾 2015-01-12
- 周栎枫:世界正面临新一轮冷战威胁2014-11-25
- 丁礼庭:美国政府到该清醒的时候了 2014-05-28
- 殷之光: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问题与新冷战的结构2014-04-27
- 鲍盛钢:冷战又回来了吗?2014-04-06
- 王义桅:俄美欧新冷战的幽灵与中国的福音2014-03-20
- 铁风:从故土到新乡2014-02-14
- 辜学武:对美外交的“去冷战化”战略2013-11-08
- 牛军:东亚繁荣——冷战的一个非预期遗产2013-10-31
- 杨维东:新冷战思维下美国大政府趋势及对中国的影响2013-10-29
- 唐翀:从敌对到正常化: 冷战时期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外交关系2013-10-15
- 陈兼:冷战时期的中美关系2013-08-27
- 沈志华:共产党情报局的建立及其目标——兼论冷战格局形成的概念界定 2013-08-25
- 蒋华杰 刘阳:冷战背景下新中国内部发行制度的演变与影响2013-07-08
- 刘晓原:“蒙古问题”和冷战初期的美国对华政策2013-06-22
- 余伟民:“冷战”的起源与终结——世界历史的视角2013-05-19
- 戴超武:斯大林、苏联外交与冷战的起源2013-05-17
- 马骥远:沈志华谈冷战2013-05-12
- 牛军结盟与战争——冷战时期毛泽东、邓小平的战略决策2013-04-26
- 任东来:冷战史中的苏联解体2013-04-08
- 鲍盛刚:失误与衰退——全球化与冷战后20年2013-03-24
- 鲍盛刚:冷战,后冷战与新冷战2012-08-04
- 孙歌:冷战初期的“民族”与“民主”2012-07-20
- 钟声:美国涉华动作频现冷战思维2012-05-21
- 孙景峰 王淑姣:后冷战时代世界政党意识形态的嬗变2012-05-02
- 鲍盛钢:冷战没有结束,而且又回来了2012-01-11
- 鲍盛刚:中美将爆发新冷战吗?2012-01-09
- 曾健民:内战冷战意识形态的新魔咒──评龙应台的19492011-12-06
- 就反导针锋相对 俄美冷战阴影或重现2011-11-25
- 丁咚:中美新冷战为何难成形2011-11-21
- 沈志华:关于中苏条约谈判研究中的几个争议问题2011-11-13
- 许静:“心理战”与传播学2010-08-17
- 沈志华: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冷战国际史”海外研究状况简介2010-06-13
- 沈志华:“冷战国际史”海外研究状况简介2010-06-06
- 袁伟时:从后冷战时期中日关系看冲突与融合2008-11-10
- 李君如:冷战思维抹杀不了中国人权事业上的成就2008-04-21
- 龙应台:我们记得谁?——献给冷战中所有的牺牲者2007-06-03
- 储昭根:美俄要打“新”冷战?2007-04-06
- 顾宁:评冷战的文化遗产:中美教育交流(1949~1990)2006-09-19
- 郑羽:后冷战时代中美俄三角关系的演变2006-09-13
- 沈志华:中苏同盟、朝鲜战争与对日和约——东亚冷战格局形成的三部曲及2006-05-04
- 孔寒冰:冷战并没有真结束2005-04-16
- 王缉思:中美可以避免新冷战2005-03-05
- 王绍光:中央情报局和文化冷战2004-09-14
- 王福春:科索沃战争与冷战后的中国外交战略200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