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炜光:改革尤须言路畅通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77 次 更新时间:2013-07-29 23:55

进入专题: 改革   言路畅通  

李炜光 (进入专栏)  

公元前538年某日,郑国出大事了。

国都新郑,大夫子宽急匆匆来到执政(相国)子产的官邸,告诉他,现在大街上人们都在骂您呢,说您是“虿尾”(蝎子尾巴),还顺带“问候”了您的父亲,执政大人打算怎么办呢?

子产听了没动声色,缓缓说道:还能怎么办?原则问题我是不会让步的。执政官意志坚定,一句传世名言脱口而出:“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子宽却不以为然,直言道:作为一个君子,应以廉洁为据制定政令,您却以敛财为动机,后果将会如何呢?“政不率法,而制于心;民各有心,何上之有?”说完,拂袖而去。

子宽走后,子产默默沉思了许久。郑国“国小而逼,族大宠多”,地理上,夹在晋楚两大国之间,属于受气包型的小国。国内政局也颇复杂,贵族势力强大,郑穆公N个儿子,先后上台执政的就有七个,争权争得昏天黑地。在子产执政前的23年中,就发生过五次宫廷政变。这样的国家若不经历一场制度革新,万难应付危局,所以推行了“作丘赋”改革。可是改革刚刚起步就很较劲,由于开罪了既得利益集团,政策实施遇到强大阻力,有人在光天化日之下咒骂相国,甚至扬言要买自己的项上人头,一时间,大有黑云压城之势。

所谓“作丘赋”,就是按丘(井田单位)收取军赋,除了井田的部分收获物要上交,私人开垦并实际占有的土地也都要征收军赋。春秋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等新型生产工具的普及,小农自行开垦处女地蔚然成风,“公田共耕”制难以维系,从而传统的以“彻”为名的赋税制度也就实行不下去了,一些诸侯国被迫在田制、赋税方面实行改革,如齐之“相地而衰征”、鲁之“初税亩”、楚之“量入修赋”等,不分公田、私田,一律“履亩而税”,这相当于在客观上承认了私有土地的合法性。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占有土地较多的贵族阶级,交的税也就比别人多一些,这是他们反对改革的原因。

郑国的作丘赋稍晚于其他诸侯国的改革,但基本精神是一样的,只是子产做得更巧妙些。一方面,他注意不过分激怒旧贵族,另一方面,对拥有私田的农户采取宽和政策,使“庐井有伍”,即把土地连同居民以“伍”的形式编制起来,允许其正常生产,对其征收赋税,这就使郑国跟上了其他诸侯大国的改革步伐。此外,税制改革还扩大了军赋的课征量,增加了国家的财政实力,小小的郑国很快拥有了七百乘以上的战车,成为一支不可小觑的军事力量。

在税制改革的同时,子产还积极促进市场的繁荣。他认为,在市场流通中,商品价格的贵贱不应由政府预先规定,而应随行就市,依市场供求由买卖双方自由拟定。他一反西周以来由官府监督商品价格的做法,坚持“市不豫贾”,还下令禁止贵族干涉商业活动,从而给民间经商开了绿灯。《韩非子》里那些有趣的故事,如“郑人买履”、“买椟还珠”等,就发生在郑国的大街上。

从当时多数中小土地占有者对新法的态度来看,丘赋的征收量似乎并不很苛重,这应该是经济发展、税源丰裕的结果,也是子产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的原因。反对改革的,是一些占据土地数量较多的贵族,他们与政治权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这些人,子产也采取了容忍的态度,并未大开杀戒,给他们接受改革的时间。

春秋时,“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乡校,是休闲聚会的公共场所,人们常在这里议论国事,有人要骂娘,也在这里。郑国大夫然明以乡校“谤国政”为由,主张毁“乡校”。子产道,让大家有个场所议论朝政得失是好事啊。乡校,“吾师也”。禁乡校、阻言路很容易,但这样做必然伤害很多人,反倒增大改革的阻力,不如“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他问然明,既如此,“若之何毁之?”然明听着,心服口服。

从史料来看,子产治理下的郑国,是一个相当开放的社会。开放社会和不开放的社会,最大区别就在于政治家是不是听得进别人的议论、批评以至谩骂,老百姓是不是在批评、咒骂了领导人之后不被追究报复,而免除恐惧和享有安全感,原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古今一理。

一个国家能否实现善治,最重要的是保持政治清明,广开言路,这对古今统治者从来都是一道难题,2500年前的子产却实实在在地做到了。他以宽广的胸怀接纳社会舆论监督,人们也逐渐从改革实效中体会到好处,对他的看法也从怀疑、指责,转向了信任和称颂。史载,子产执政第一年,坊间传言曰:“取我衣冠而褚(贮)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过了三年,人们的态度就改变了,流传的已是:“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一个即使放到现在也不失色的政治家形象,在这种开明和谐的政治环境中逐渐清晰起来。唐代文学家韩愈读到1600多年前的这段往事,心潮难平,特撰四言古体诗《子产不毁乡校颂》,曰:“维是子产,执政之式(榜样)”。可惜子产生不逢时,他的善政只能用在一个小国里,如果推广到天下,那该多好啊!

秋水长天,星转斗移,两千五百年时光流逝。如今您外出旅行,别忘了去黄河南岸的新郑市看看,现在那里仍然保留着一座“郑韩故城”,残存有20公里长的古城墙,虽已化为座座黄土坡,却依然萦绕着强烈的历史感。这里就是子产当年改革大显身手的地方。

在新郑西南17公里处有个陉山村,偏僻的荒野中有一座孤坟,那就是子产墓。献上一束野花后,你或许还能听到子产先生于半空中甩过来一句河南腔:“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

作者系天津财经大学教授

来源:南方都市报

进入 李炜光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改革   言路畅通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读史札记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623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