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世鹏:中国社会科学现代化:困境与路径

——纪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35周年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58 次 更新时间:2013-07-16 09:20

进入专题: 社会科学  

史世鹏  

[摘要] 找准中国社会科学现代化的历史方位,以中国梦为精神支柱开启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从独立性、多样性、动态性、复杂性世界本身出发创立中国社会科学的学术主权,把中国梦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革故鼎新意识、反腐治权意识、心灵安康意识转化成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众当家、社会祥和的学术框架、国家精神和国际话语权,开创遵循历史演化逻辑、华人情感归宿和理论创新规律的社会文明新境界和社会科学新纪元。这是实现中国社会科学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中国梦; 中国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现代化; 学术主权; 困境与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深情论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追求与抱负。坚持中国实践创造中国道理,把中国梦当做中国社会科学现代化的价值立场,把创立学术主权作为战略重点,吸收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构建中国深度、世界广度、古今中外会通超越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华民族应对三千年未遇之世界大变局的神圣使命。

中国社会科学现代化的现实困境

有神论系统的神本国家与无神论系统的人本国家具有不同的演化轨迹。中国是无神论系统的人本国家,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历史背景和进化路径,不同于有神论系统的欧美国家,使得中国实现社会科学现代化面临特殊挑战。

(一)基本概念不明确。一是社会科学的定义存在分歧。有时称为哲学社会科学,有时称为人文社会科学,使用和表述不尽统一。二是社会科学的来源存在分歧。“主流看法”认为,当代中国的社会科学理论几乎全部移植自西方。其中,多数又是从欧美国家引进和翻译的。三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存在分歧。“主流专家”否认社会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同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是同一个级别的规律。由此产生一系列思想束缚、理论禁区和实践困惑。四是对社会科学本土化的认识存在分歧。许多学者认为,本土化就是套用西方理论研究中国现象、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五是对中国社会的转型实践进行理论升华过于模式化,甚至简单地把创新成果表述为西学东渐、由浅入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价值立场不清晰。在解答李约瑟难题的过程中,泰西之学、体用之争、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等学术争论,使得价值立场的表述成为核心问题。实证主义倡导价值中立,认为只有摆脱个人的主观偏见,排除价值判断,社会科学才能够真正名副其实;人本主义主张价值理解、价值关联与价值判断,认为必须从人的情感、意志、选择和创造性来理解人类社会,必须运用自己的价值观念考察被研究对象,才可能真正揭示其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批判社会的种种异化、物化现象,引导自由、幸福等人类价值和革命实践,寻求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类彻底解放。社会科学的客观、规律和可检验的理论性决定价值中立的必要性;社会科学的求真、求实、求善、求美、求和谐的实践性决定价值引导的现实性;实证主义范式向自然主义范式之转换强化价值立场的多样性。由此而来,如何表述中国社会科学现代化的价值立场,如何确定中国社会科学现代化的价值标准、伦理义务和道德责任,至今仍是没有获得充分共识而又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本土化进程不顺畅。引进西方知识创建中国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也带来了西方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在中国的“学术霸权”。中国社会科学表面繁荣之下,实际上却处于尴尬甚至荒谬之境地:用来观察、分析、指引中华民族实现社会转型的理论,“中国”一直处于“缺席”状态。尽管社会科学的知识和理论具有全球意义,但其本土性是第一位的。毛泽东说:“俄国的问题只能由列宁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解决”[1-1]。引进西方社会科学而迷失其中、失去自我的主体性危机,使中国社会科学的本土化理论构建严重滞后于中国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许多贴上外国标签的理论创新成果难以发挥简化认识、指导实践的作用,有时反而成了中华民族解放思想、深化认识、创新实践的障碍。

(四)学术话语体系不独立。近代以来,西方大国所创造的主流社会科学理论,将武力为基础的实力问题转化成价值问题,将强弱的事实问题转化成价值上的是非问题。为了获得国外资助、在国外发表文章(增加SSCI分数而扩大个人利益)、“国际化”或者其他企图,国内一些“著名专家”总是选择西方学术界感兴趣的中国话题作为研究课题,总是以西方创造的概念和西方话语体系为学术研究的框架,致使其理论研究沦落为巩固西方学术主权的工作。就某种意义而言,以引进、复制、接轨为特征的中国社会科学理论,是以西方社会科学的标准判定理论创新,并演化成西方理论的“留声机”,导致中国社会科学许多方面的发展陷于经济追赶、文化失落、价值沦丧的迷途之中:深层上忽视研究中国规律,表层上难以同西方国家进行实质交流,在中华民族大变革时代“失语”。由此可见,中国社会科学现时遇到的最大挑战,既不是学术腐败,也不是政府控制,而是中国社会科学被整体边缘化、殖民地化所产生的学术主权危机。

中国社会科学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在中西方文化并置的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科学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创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古今中外会通超越的学术主权。

(一)找准中国社会科学现代化的历史方位。一是从宏观上把握历史方位。中国社会科学中的“科学”作为思想、学问和知识的综合体,其含义不同于自然科学中的“科学”。它既不是西方的“scientism”(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机械地照搬至社会科学),也不是西方的“humanism”(以人为中心的主体哲学,把人作为万物的尺度)。它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历经春秋战国和隋宋两个发展高潮,达到当时世界社会科学的顶峰。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科学进入第三个思想解放、理论创新的高潮时期(至少持续几百年),经过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真正实现现代化,直接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二是从微观上把握历史方位。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新中国经过两个30年的伟大实践(30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和30年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产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本土化的社会科学理论。中国深度、世界广度、中西合璧将成为中国社会科学现代化的时代特征。三是从走向上把握历史方位。21世纪的第1个龙年,新一代中央领导将中国梦确立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并深入人心。龙文化主体精神(兼容与综合)与中国梦行动理念(共创共享成功出彩机会)的完美融合,激活并释放出中国社会科学阶梯式发展、会通式超越的历史底蕴和内生活力。

(二)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中国梦作为社会主义社会(shehuizhuyi society)之愿景,把社会主义(shehuizhuyi)作为实现中国梦之思想体系和制度设计,以中国梦为精神支柱开启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世界在变化,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当代中国人的头脑不应当被先人的思想所禁锢。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不能让死人拖着活人前进,用列宁的话说就是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的言语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我的这些东西,甚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东西,在一千年以后看来可能是可笑的了”[1-2],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中国社会形态的进化越来越复杂多样,所对应的理论形态越来越丰富多彩。面对五千年的文明史和新一轮伟大的全球化,自主地推进中国社会科学理论形态的多样性,必须拥有中国梦这个统一性。只有以中国梦为精神支柱,才能在挣脱思想束缚、焕发思想活力、实现创新驱动的过程中真正确立中国社会科学的主体地位,坚持中国实践创造中国理论,从过去、现在、未来的关联中把握理论创新的脉络,使在不同时空中都能做正确的事情并正确地做事情,成为中国社会科学现代化的实践根基、内在气质、本质规定和思想灵魂。

(三)以创建中国学术主权为战略重点,把中国梦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革故鼎新意识、反腐治权意识、心灵安康意识转化成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众当家、社会祥和的学术框架和国际话语权。学术主权是特定研究领域内国家的最高学术权力,从某一特定方面反映国家的软实力。在世界范围内,大国崛起无一例外地要通过创立和扩大学术主权来强化其影响力。而其中的学术话语权指学术领域的话语资格、说话权利与话语权威、说话权力,它们都是学术主权的重要表现形式。作为话语资格、说话权利的学术话语权,表现为创造更新权、意义赋予权、学术自主权等;作为话语权威、说话权力的学术话语权,表现为指引导向权、鉴定评判权、行动支配权等。创立学术主权、构建学术话语体系,必须强化创新能力、打破学科壁垒、扩大研究视野,创建以中国实践为根基、以中国经验为依据的中国理论,实现中西交汇、古今承续、历史演变、逻辑分析相统一,在透彻解释现实、正确引领未来方面具有掌控权,为社会主义实践提供理论武装、世界眼光、战略思维,为发展世界主流社会科学理论作出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四)把中国梦作为社会科学现代化的价值立场,全面推进“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①伟大实践,依靠体制机制的力量实现顶层设计与乡间小路融会贯通、本土化与国际化交相辉映。通过创立古今中外会通超越的学术主权,开创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新境界[3],开创遵循历史演进逻辑、华人情感归宿、理论创新规律的中国社会科学新纪元[4]。一是把社会主义社会(shehuizhuyi society)定义为无神论系统的中国从产品经济社会演进为商品经济社会的表现形式。二是立足现实国情,创立多元化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建立以中国学术主权和话语体系为主体、以中国实践为检验标准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三是确立会通超越的主体精神和沟通行动的实践理念,将顶层设计的理性主义与乡间小路的自发学术研究统一起来,以多元化研究范式打破“明知有问题偏要绕着走”的实践困惑和“皇帝新装”的评估悖论。四是以中国问题为研究对象,扬弃西方社会科学的概念、范畴和话语体系,杜绝削中国实践之足适西方理论之履,将研究视角转向中国社会深层,运用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与政治伦理主张,阐释中国道路的轨迹特点和未来走向。五是上下贯通、团队作战、联合攻关,不断在兼容综合与兼收并蓄的过程中实现顿悟,以期获得新视角、新概念,构建站在世界学术制高点、具有学术主权的理论,为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贡献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和久远思想影响力的学术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8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1],406[-2].

[2] 史世鹏.精神状态至关重要[J].北京: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1):35-36.

[3] 由佳田.中国梦开创社会文明新境界[J].北京: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3):39-41.

[4] 由佳田.中国梦开创社会科学新纪元[J].北京: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4):44-45.

    进入专题: 社会科学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术规范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576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年3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