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陈述角度,比如一个人死了,家属说:“走了。”朋友说:“死了。”恨他的人则说:“嗝儿屁了。”这是因为,即使是陈述,也很难避免立场和态度,这或许就是汤因比提醒人们注意“历史学家在描述历史的时候往往会对历史材料有意进行取舍”的原因之一。
相比较,自然科学就比较精准,比如数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倘若有一个家伙宣布说:“一不一定就是一,二也不一定就是二。”那么,数学除了说明这个家伙有些“二”之外,还有什么意义呢?
“走了”、“死了”和“嗝儿屁了”体现的是陈述者对死者的态度,有一种家庭或社会的伦理特征,而作为自然科学的医学描述一定是避免伦理介入的,医生绝对不会在死亡鉴定书上写“病人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某分嗝儿屁”这样的话,否则病人家属非跟医生玩儿命不可。
自然科学之所以有很多原理和定律,就是因为它们必须遵从于可以解释宇宙万物运行的自然规律,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如果黑白不辨,上下不分,我们还怎么活着呢?
我们开头说的“死亡”,在自然科学范畴的描述应当表述为“生命终止”,或者如医生所言:“生命体征消失。”这种严谨表述深得人们的喜爱,所以描述社会事物时人们也喜欢使用自然科学概念。
最近人们就在说“不改革就会亡党亡国”,就在说“不改革一定亡党却不一定亡国”,就在说“中国的改革已死”,就在说“腐败是社会肌体的溃烂”……这里的“亡”、“死”、“溃烂”等词汇,就是在引申的意义上使用的,准确生动地传达了使用者的意指。
其实还可以更精确一些:无论自然事物还是社会事物,一切形式的死亡都是时间造成的,时间是造成一切形式的死亡的原因。
医学意义上的死亡,是因为医疗介入太晚,在与病毒做斗争的过程中,丧失了宝贵的时机,没有发生有效的抑制作用,结果给病毒创造了进一步繁衍的机会,是时间最终吞噬了死者的生命;社会意义上的死亡,是因为真正意义上的政治改革启动太晚,在与反改革势力(特殊利益集团)进行斗争的过程中,丧失了宝贵的介入时机,没有发生有效的抑制作用,结果给他们进一步坐大创造了机会,他们最终一定会吞噬社会,一定会造成社会爆炸即社会死亡。
我们几乎可以听得见时间在滴答作响。
2012-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