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书:过头与不过头

——评摩罗的过头文章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229 次 更新时间:2012-08-10 11:29

进入专题: 毛泽东   摩罗  

恨书  

昨天我刚刚去小溪里摸螺丝回来,就在网上看到了摩罗的一篇文章,看了一下文末,竟然还是发表在《环球时报》上的。于是我明白了,这是一位耻辱者新的手记,而且为了显出这“耻辱”的高级与进化,就索性直接发表在了一份耻辱报上。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在过去的许多许多年里,中国人对毛泽东的肆意美化已经超越了一个民族应有的理智界限。我想这个判断是人人都可以做出的,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在这一点上都达成了“共识”。所以不需要什么“美国”“哈佛”“著名”“专家”某某某来提醒我们。但我也承认,现在的确有很大一部分右愤对毛泽东的批判过于情绪化,乃至故意地丑化妖魔化;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还需要看到,在右愤之外,还有一群针锋相对的左愤,他们继续在对毛泽东进行美化神化圣化。我对摩罗先生的这篇文章做了一下鉴定,这一篇《批判毛泽东,一些人过头了》可谓是一篇颇具代表性的左愤文章。不但内容很有左愤的味道,连文章的用词句式文风情绪也十分左愤,在此随便摘出几句供大家鉴定:

“毛泽东作为大战略家,有指引和统率之功。最后他成为一个历史符号,集中体现了那几代救国救民者的心愿、品德、功勋和历史意义。很多语境中,我们谈论毛泽东,实际上是在谈论千百万有识之士救中国的那个时代、那个英雄群体、那段谋求民族解放的悲壮历史。”

“世界史上这场重大变革,是从毛泽东那一代人的胜利开始的。毛泽东作为统帅,代表这种历史巨变的文化符号。他代表了对一场持续500年对殖民运动进行否定的正义力量,代表了全世界被掠夺的所有民族谋求解放与发展的坚定意志。这就是毛泽东的世界史意义。”

看到以上这些文字,让我们不禁联想到了当年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林副主席。尤其在我引的第二段里,摩罗同志还私自提出了他的“三个代表”理论,简直大逆不道与中央唱反调。这种典型的社论文风,通篇都是虚话,没一处说了点实事。

也正因为有这样“肆意美化”的文章存在,所以我想那些“肆意丑化”的文章也是有同样存在价值的,那是为了酸碱中和。当中国不再有摩罗先生这样的左愤时,中国的右愤数量也一定会大大减少,因为自然界是平衡的,不会倒向任何“肆意”的哪一边,除非是有人为的强制禁言,不过这种剪人舌头难服人心的做法,摩罗先生一定是深以为耻的。如果真有这种事情发生,也希望摩罗先生能在《南方周末》上说几句公道话。

摩罗在文章中屡次都提到毛泽东是一个“符号”,的确的,正是因为他作为一个官方的符号,不但是历史的,也是政治的,国人对于此人的肆意美化或丑化,恐怕跟“理智”如何没多大干系,更多的还是要官方反思,民间为什么会对官方的宣传产生这样矫枉过正的逆反心理。对于“肆意丑化”的背景分析才是我们需要的。

毛泽东在网络舆论环境里,很大程度上已经由一个严肃的历史学家的研究对象变成了网民们宣泄现实不满或寄托社会理想的一个符号对象。人们或对他极尽调侃挖苦之能事,从披露的各种资料文献及野史轶闻中无限制地放大他丑陋、自私、残暴、荒虐乃至愚蠢的一面,在这部分人心中,毛泽东代表了新中国的合法性,批判咒骂毛泽东就是在间接表达他们对现政权的不满。这部分人中大多是颇有些知识修养的,多是一些在校大学生或平时比较关心时事的一群年轻人。

而另一部分对毛泽东进行缅怀歌颂乃至继续造神的人,则是同样对现实怀抱不满,不过他们的不满针对的不是现政权,而是现政策,他们对于改革三十年来的种种腐败与不公产生极大的不满,于是将毛泽东作为一个为民做主的公正无私的英雄颂扬,以间接表达他们的不满。这一群人的组成恐怕是中老年人居多,他们头脑中的很多观念还停留在毛泽东时代,改革开放后涌进的各种思潮并没有对他们的世界观造成多大的变革,然而对于前一部分人却恰恰相反,用官方过去的说法,就是受“自由化”影响,思想观念都带着自由主义倾向。

就是这样的两个群体,一者“肆意丑化”,一者“肆意美化”,由于都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所以语言表达上都极为情绪化,两者“肆意化”的一个共同结果就是,毛泽东越来越被“符号化”,在不同人群里各有不同的然而却是极为单调的一维的形象,却没人去关心这个符号真实的立体多维的历史模样到底如何。

摩罗的文章,只批评了“肆意丑化”,却对相反的“肆意美化”的现象视而不见,甚至还自己接着就做起了“肆意美化”的文章。不但有失偏颇,而且是否别有用心呢?而且无论是“肆意美化”还是“肆意丑化”,“毛泽东”这个名字对于当下都是一个讽刺,毛主席许下的诺言太多了,也难怪三十年后的国人还时时惦记着他。如果说时下国人对于毛泽东的肆意美化或丑化“已经超越了一个民族应有的理智界限”,那么到底是谁让中国人失去了“理智”呢?

    进入专题: 毛泽东   摩罗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众生诸相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5704.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