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峰:写给那些质疑韩寒的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746 次 更新时间:2012-04-09 23:34

进入专题: 韩寒  

邓峰  

自知名博主麦田在1月15日发表《人造韩寒:一场关于“公民”的闹剧》这篇质疑韩寒的博文以来,一时之间,中国舆论界仿佛陷入了一种集体狂欢,从春节前到现在,如同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永不停歇地争来争去。在这股质疑风潮中,有人欢喜,有人哭泣,有人得利,有人倒霉,有人机关算尽,有人为人利用。

作为一个90后的后生,无论是质疑韩寒的主角方舟子,还是韩寒本人,都是我心中特别尊敬的公众人物。换句话说,这两个人,虽出生在不同年代,从事不同的工作,但是却都有着一颗不屈服于世俗的心,能够在道德大滑坡的今日社会独守一份良知,切实不易。

方舟子,有着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的光辉头衔,本来海归后完全可以找到一份安逸的工作,过着自己的富贵生活,但是一腔热血的他却放弃了这一选择,竟然从事“招人生厌”的学术打假,而且刚开始还是凭借一己之力。十年来,多少冒牌的名人名流,从基因皇后陈晓宁、“昏教授”肖传国、到国学天才李一道长等等,都被“打假斗士”方舟子揭开虚伪的面纱。在这个打假历程中,方舟子树敌无数,背负各种危险,甚至在2010年险遭“昏教授”肖传国雇来的凶手杀害。

韩寒,一个叛逆于世俗和权力的80后青年,一个敢于发出自己声音,活出自我的时代偶像。自出道以来,韩寒还有不少争议,或许还有不少偏见,可是韩寒依然自我,有着新一代青年的典型特点,叛逆却合乎良知,独立而有理性,勇敢又不失于腼腆。一身才气的韩寒,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不畏于权势,不畏于传统偏见,一篇篇文章,不知取得了多少人心灵的共鸣。或许弱小的个体无法改变日益颓败的社会,可是却可以像韩寒一样做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倘若有更多的人像韩寒那样活着,那么这个社会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可以肯定的说,这次事件的两位主角都是人民心中历经检验的当之无愧的时代英雄。倘若最终事实告诉我们,是方舟子错了,可是依然不能由此掩盖方舟子的贡献和人品。倘若假设是韩寒错了,固然应该向读者道歉,可是韩寒的才华和独立人格依然值得称赞,只要他愿意重新来过,就像当年的余秋雨一样,照样可以为世人承认,乃至彪炳史册。

当然,根据我个人以及身边广大90后群体来看,韩寒代笔门这件事是方舟子判断有误,理应向韩寒道歉,让此事暂且告一段落,不要再进行无谓的争论和情感发泄。下文中,我将把方舟子以及所有质疑韩寒的人的主要观点拿来进行一番分析,以期给人们一个清晰的答案。

一、麦田的质疑

麦田质疑韩寒的理由有三条:第一条,韩寒的成名作《杯中窥人》不是一个17岁的少年在现场所能写出来的;第二条,路金波是韩寒背后的重要推手,让韩寒在博客中不断骂人,从“骂教育”到“骂文化”,再到“骂社会”,把韩寒包装成为一个批判性的公共知识分子;第三条,一个人不可能一边进行着非常专业的赛车比赛,一边还能用空暇时间写时政博客。

先来看第一条质疑,认为《杯中窥人》不是一个17岁少年所能写出的。对于这一点,真是不敢苟同,纵观整个人类历史,各个时代从来都不缺乏惊才绝艳的少年天才。明朝第一内阁首辅、著名政治家张居正,自幼天资过人,年仅12岁就考中秀才,13岁时参加乡试,只因时任湖广巡抚的封疆大吏顾辚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练几年,才未中举。可是,张居正依然仅仅16岁就高中举人,23岁中进士,其困难度远超韩寒的一篇《杯中窥人》。还有,同样是明朝著名内阁首辅的杨廷和,12岁举于乡,19岁就进士出身,更是常人所不敢想象,可是麦田为什么不去质疑这些人呢?或许,有人会说那是古代人,可是不要忘了,华人世界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杨小凯,当年19岁的时候就写出了著名的《中国向何处去》,震动全国,乃至中央高层。韩寒是一个才子,对于一个才子来说,写出《杯中窥人》并不是一件难事。当然,普通人或许写不出,麦田同样如此,可是你并不能因为自己做不到,寻常人做不到,就去攻击别人做不到,倘若真要坚持如此,是不是显得有些滑稽?

再来看第二条质疑,认为韩寒的批判历程是包装的结果。在麦田看来,韩寒的批判,从教育开始,一路走来,直到社会,如同一个拟定好的程序。在反驳这一观点之前,我可以进行一个反问,年轻时的鲁迅和老年的鲁迅,其思想存在不同,而且批判的问题同样存在差异,难道我们可以就此判断鲁迅是别人包装的结果吗?一个人的成长是漫长的,随着年龄的增加和判断力的成熟,其思维肯定存在差异。可是,按照麦田的逻辑,一个人一辈子就该按照同一个思想路线走下去,如果变化了,肯定存在猫腻。如此之逻辑,实在有些不通,况且路金波如果真有造韩寒的能力,与其造一个人人怀疑的假韩寒,还不如自己直接成为韩寒。

最后,第三条质疑,认为韩寒不可能一边赛车一边用空闲时间写作。这一点又有一个问题,难道赛车的间隙真的挤不出一点时间写几篇博文吗?时间是挤出来的,对于热爱写作的人来说,更是会想办法挤时间。还有,每个人从事赛车的动机都不一样,倘若对于一个将赛车当作爱好而非功利的人来说,自然不会因为一场比赛机关算尽,用尽心血。韩寒正是这样一个人,因此只要他想,完全是可以一边赛车一边写作,哪怕这样做会非常辛苦。

经过这些分析可以得出,麦田的理由有失偏颇,其逻辑不够严密,质疑是不成立的。现在麦田由于证据不足,已经退出质疑,并作了道歉,其负责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

二、对《求医》和《三重门》的质疑

方舟子发了一篇长微博,认为《求医》一文非韩寒所写。根据方舟子的分析,韩寒在《求医》中,大量引用屠格涅夫小说细节描述,“那是必须熟读整部小说才能知道的。还有,在方舟子眼中,更蹊跷的是,《求医》中有这么一句话,‘我曾见过一个刚从大学出来的实习医生,刚当医生的小姑娘要面子……’韩寒那一年为17岁,而一个刚从大学出来的实习医生年龄应为23岁左右,一个17岁的人怎么可能称呼别人为小姑娘?只有像韩仁均这样的中年人或者更年长者,才会这么叫。”

方舟子的质疑存在明显的漏洞。其一,韩寒在《求医》中大量引用屠格涅夫小说细节并不一定非要熟读整部小说才能做到。每一个正常人,在写作的初期都会先去模仿一些优秀的作家,唯此方能有效提高写作水平。在阅读那些优秀作家的作品时,我们自然会碰到这些作家文中的引用,倘若这句引用非常在理,而且形象,那么我们同样会把这句引用借鉴过来,而不一定非要熟读原著。例如,很多中小学生都习惯在写作文时引用这样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可是,有几个学生知道这句话是但丁所说的?这些学生之所以会用这句话要么是听到别人说过,要么是作文选上出现过。其二,一个17岁的少年完全可以在自己的作品中称一个比自己长6岁的女孩为小姑娘。一个优秀的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只要必要的话,完全可以将自己的角色变换不停,既可以是一个童年的小男孩,又可以是一个迟暮之年的老妇人。李敖在写作《北京法源寺》之前,从未去过法源寺,可是人家照样写出这篇名作,乃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现代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凭借自己非凡的想象力,随意变换角色,《海底两万里》、《地心游记》等等这些著作接二连三地诞生。作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素质是想象力,倘若按照方舟子先生这种逻辑推下去,一个人只能在作品中准确体现自己的身份,那文学的发展怎么可能达到今天这个水平?

质疑《三重门》的人,认为一个17岁的孩子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所以推测一定是背后有人在代写和操纵。同时,网上还出现一个很牛的技术帖,一篇叫作《文体学和韩寒作品分析》的文章,通过分析韩寒、韩仁均(韩寒的父亲)、郭敬明和南派三叔文章里“的”、“得”、“地”这些词的出现频率,然后由此得出结论:韩寒父子的文字风格差不多。

上文在反驳麦田质疑韩寒的时候已经谈到,对于一个自小便有一定知识积累和文学训练的17岁少年来说,写下《三重门》这本书完全是可能的。质疑者认为《三重门》的文字风格老辣而犀利,非一个少年所能为之,可是《三重门》纵是比较难写,也没有《滕王阁序》这么困难和深沉。王勃,一生只活27岁,这么小的年龄,不仅为世人留下了《滕王阁序》这样的名篇,而且还有80多首诗,90多篇文,可是怎么没有人去质疑呢?当年,19岁的中学生杨小凯写完非常深刻老辣的《中国向何处去》后,同样被人质疑。康生当时就曾断言:“我有一个感觉,他的理论,绝不是中学生,甚至不是大学生写的,他的背后有反革命黑手!”

对此,我想说一句话,你不是天才,可你不能就认为世界上没有天才,你做不到的事,可你不能就认为别人同样做不到。

至于网上出现的技术贴,表面上看起来合乎逻辑,实际上同样非常荒谬。常用字的出现频率存在相似处,完全是情理之中的。发出这份帖子的人,倘若不信的话,还可以将韩寒、钱钟书、梁实秋等等这些人拿来比较,说不定发现这三个人的文字风格十分相似,难道就能以此断定钱钟书和梁实秋为韩寒代笔吗?

三、质疑韩寒不读书、语文基础差

杜君立先生在《韩寒与韩寒逻辑》一文中指出:“一个不读书的、语文基础极差的人不仅成为大作家,而且成为思想家,当这种反逻辑已经难以用“天才”二字解释时,人们对作品与韩寒之间的关联产生质疑。这种质疑完全是基于常识的判断。”

当我第一次在中国选举与治理网见到杜君立先生的这篇文章时,心中颇感奇怪,总觉得像杜君立先生这样富有批判意识和理性思辨能力的作家,不至于没有看到人们批判韩寒不读书这句话的漏洞。

自韩寒于阳历2012年前后在其博客里推出“韩三篇”以来,由于博文中出现一些知识上的小缺陷,批判韩寒“读书少,学术差,不专业”的声音便从未停止过,甚至有人认为韩寒反智。对于这些批判的声音,我实在难以接受,仅仅由于几个错误,难道就能否定韩寒的才华吗?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的十二卷本鸿篇巨制《历史研究》自问世以来,迅速成为世界经典之作,为全世界的专业研究人员和广大历史爱好者所景仰。但是,如此经典的《历史研究》同样出现一些在旁人看来非常简单的知识性错误,可是整个世界上有谁敢就此认定汤因比“读书少,学术差,不专业”?估计这样的人永远不会有,为什么呢?汤因比的著作虽然存在一些知识上的小缺陷,可是就整部著作来看,其庞杂的知识和深邃的智慧,放眼全世界,有几人可以企及?

麦田在质疑韩寒的时候忽略了天才的存在,方舟子在质疑韩寒的时候忽略了作家的想象力,可是这些被忽略的东西都是基本常识,难道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点就能断定麦田和方舟子没文化吗?同理,韩寒的博文纵是存在这些缺陷,可是我们并不能否定韩寒的才华,更不能否定韩寒的担当精神。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像韩寒这样只读过高一的人,怎么可能会有才华?关于这一点,更是忽略常识。沈从文先生,仅仅小学毕业,年纪轻轻就成为了现当代的一位杰出作家。梁漱溟先生,只有中学文凭,却被蔡元培先去请到北京大学教印度哲学,后来成为著名的国学大师和思想家。高尔基,仅仅上过两年小学,贫民窟和码头成为其“大学”,还不是照样成为伟大的作家。

在《昨日的世界》这本书中,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写道:“我认为好的书籍胜过最好的大学,这个爱默生的公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以我至今仍然坚信:尽管一个人没有上过大学,甚至没有读过中学,但他仍然可以成为一名杰出的哲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法学家或其他什么家。我在实际生活中曾发现过无数这样的事实:一个旧书店的店员对于书的了解常常胜过有关的教授;一些经营艺术品的商人总是比研究艺术的学者更懂艺术;各种领域里的大部分重要建议和发现通常是由外行人提出来的。”作家这种职业更是如此。中国现当代所有的杰出作家,有几个是从中文系毕业的?

一个人完全可以不读书,只要记得学习,哪怕跟课本没多大关系,依然可以成才,依然可以成为顶尖的思想家。中国的教育是一种应试教育,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出现韩寒这样的人,更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韩寒虽然只读过高一,但是却懂得自己去学习,广泛地阅读,常常进行批判性思考,有今天之成就,是完全合乎逻辑的。

四、对质疑者的分析

每一个有成就的人,其成长或者前进的过程,总是难免招来争议,甚至是别人有意的攻击。今日韩寒质疑韩寒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杜君立先生这样的有良知人,之所以质疑韩寒,纯粹出于个人判断;第二类是一些乘机泼冷水的投机者;第三类自然是主角方舟子。

第一类人的质疑精神挺可贵的,不管最后结果如何,依然还是值得人们尊敬。第二类人,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乏,可以看作是社会垃圾。韩寒的成功让很多人眼红,因此当韩寒处于劣势的时候,嫉妒韩寒的人往往会乘机推波助澜,乃至于污蔑。方舟子是质疑韩寒的主角,虽然和杜君立先生一样,都是有操守有秉性的人,但是方舟子质疑的逻辑和一些质疑用语显得比较偏激,十分偏执。

在这场方韩之争中,不管韩寒这一方出现什么自证清白的行为或者言论,方舟子都一概不予相信,从来没有看见方舟子检讨自己的质疑逻辑,却只看见方舟子一味怀疑甚至用语攻击支持韩寒的报刊和相关人士。

《南方周末》于2012年2月17日发表文章《差生韩寒》,可是方舟子在微博中指责到:“文体是报告文学,性质是软文。采访对象应该都是韩寒方提供的。从发社论力挺韩寒的那一刻起,《南方周末》就已铁了心要给韩寒陪葬。”看到方舟子的指责后,心里颇为《南方周末》感到不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就算假设《南方周末》错了,《南方周末》仍然是当代中国最值得尊敬的媒体,将会不朽于历史的长河中,如同当年台湾的《自由中国》一样。一份报纸完全可以拥有自己的立场, 不管支持谁,只要讲事实、摆道理就值得人们尊敬,可是方舟子竟然这样无理指责人人尊敬的《南方周末》,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韩寒在博文《写给每一个自己》中说道:“收获在很多谋面和未曾谋面的朋友仗义执言:虽然都被打成利益集团;收获在十几年前的同学为我说话,虽然因为回忆太远往事,细节互相有偏差被打成诈骗团伙;收获在我看到太多人心和各种面目,以后写小说刻画人物会更加精彩。”韩寒所言满含一种无奈和心酸,不管怎么证明,哪怕找出当年的证人,都无一例外招来方舟子的攻击。

通过方舟子的言论和分析可以看出,在这场方韩之争中,方舟子的逻辑存在一个明显的漏洞,即有罪推定。古人云: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按照有罪推定的逻辑,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是清白的,哪怕是忠诚如岳飞,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大汉奸,平日里善良老实的人,也可以成为一个十恶不赦的杀人犯。文革是一个有罪推定的年代,于是全国除了毛泽东外,没有一个人是绝对清白的。方舟子质疑韩寒所用的手段正是有罪推定。自加入韩寒代笔门事件以来,方舟子的全部分析无不是在假设韩寒代笔的前提下展开,因此才会出现一个略带滑稽的场面——只要韩寒的作品中出现一些小疑问,方舟子立马就往代笔方向推定;不管韩寒本人以及支持者怎么做,方舟子一律朝阴谋论处设想。方舟子的所作所为给人一种感觉,即在方舟子眼中,只要反对他、支持韩寒的人都不是什么好人,背后肯定都有阴谋。如此之逻辑,如此之推定,让我想起了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卢梭由于长期批判社会,坚持特立独行,常常遭受一些人的陷害和恶意污蔑。时间久了,卢梭的身心受到摧残,以至于患上了受迫害狂想症,仿佛满世界的人都可能要迫害他。当时,英国著名哲学家大卫·休谟看到卢梭在法国备受迫害,便帮助卢梭离开法国,前往英国,并给予足够多的关怀。可是,在英国还没带多久,卢梭的病发作了,误将休谟的善意当作恶意,坚持认为休谟要伙同自己的论敌来陷害自己,便气愤地离开英国,指责休谟陷害他。今天的方舟子跟卢梭有些相似,虽不是受迫害狂想症,却带有一种偏执,一种对别人不信任的偏激。

针对方韩之争,作家慕容雪村指出:“有一种质疑无法自证:你怎么证明文章是你写的?这个真没办法,即使拿出手稿,也可以说是抄的。所以法律强调‘谁主张,谁举证’。你认为文章不是他自己写的,那好,请出示证物证言,并请证人上堂。这些一概没有,只说一堆疑点,这事就像在没有亲子鉴定的时代,怀疑某人孩子不是亲生的,总是有失厚道。”此话十分在理!作品是否是自己写的,作者自己是无法进行证明的。更确切地说,方舟子在质疑韩寒的时候是否想到,假若有一天别人攻击自己代笔,自己又该如何自证呢?别人是不是可以用自己攻击韩寒的那一套来攻击自己呢?

韩寒代笔门,从年末吵到现在,每次上网都会看到这方面的信息,给人一种真够折腾的感觉。在此,我希望包括方舟子在内的所有那些质疑韩寒的人,能够让自己冷静些,反思一下自己的逻辑,不要陷入集体无意识,不要浮躁,有几分根据说几分话。法律上强调“谁主张,谁举证”。那些质疑韩寒的人,不应该再进行这种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测,而是要么找出可靠的证据,要么就安静些,一味的无根据分析不是一种浪费,就是无谓的情感发泄。期待韩寒代笔门事件告一段落!

山东省泰山学院管理学院大二学生

    进入专题: 韩寒  

本文责编: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民权理念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2055.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