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东陆:再论科学的定义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031 次 更新时间:2012-03-16 21:10

进入专题: 科学   定义  

时东陆 (进入专栏)  

本文发表于<<科学>> 2007,59(5):23

自本人<<科学的定义>>在2007年五月刊的<<科学>>杂志刊登之后,读者评论很多,众说纷纭,褒贬不一,这是十分自然的。科学界任何事物都可以质疑,不过真理是唯一的。这里引出一个小小的的思绪和插曲,也是笔者思考科学问题时的一点考虑。在这里与读者分享。

对于人间事物,自然世界,我们认知的方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信仰型的,比如基督教。世间所有认知,基督教都有教诲。在宗教的殿堂里,对于世间万物,圣经已经有精密的总结。这种圣经的知识和理论由牧师和神父宣告人间。他们大多经过良好的神学教育,口才极佳,风度翩翩。在神圣的教堂里宣讲人类知识时,教徒们洗耳恭听,心领神会。这种知识的传播是一种权威性的,不允许人们质疑和讨论。中世纪就是教会的社会。人们无法怀疑神的旨意。所以,圣经知识是唯一的,永恒的,不可质疑的。现代宗教似乎有些松弛,允许教徒们至少可讨论圣经, 探讨个人对神的解释,称为“查经。” 是一种人类认知上的进步。

科学的方式正好相反。自笛卡尔创立“质疑说” 之后,现代科学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要求对任何人为的认知进行质疑。比如科学研究的结果在没有发表之前,不被科学界认可(仅仅为少数人接受) 。如果希望得到人类的接受,必须在科学会议上宣讲。与圣经的布道截然相反,无论科学界多大的权威还是泰斗,只要是学术报告,必需在同行面前受到质疑,质问,考察,检验,思索,怀疑,推敲,甚至激烈的批判之后才有可能被接受。文章如果送交学术刊物,也必需经过同行严格的审议和批评之后才可能发表。一个研究结果即便发表之后,还往往要等到众多同行们用不同的方式得到相同的验证之后才真正可能被接受。而最终的接受是在学术界重复检验之后写入教科书里才似乎可以施教人类。但是无论知识是出于哪种状态,只要它作为知识而存在,永远会受到科学界的质疑,这就是科学的真谛。在科学面前,普天下没有权威,宇宙中只有真理。

主题

科学是什么?它如何定义?我们做科学的人好像从来都没有认真的考虑过。但是如果我们考虑了,科学的定义就徒然变得如此严谨和神圣。科学应该由科学家来定义。任何人都没有科学家更有资格。就像神父与主教才能够定义神的旨意一样。这一点你必需接受。

我们先来看维基对科学的定义:

“Science is a system of acquiring knowledge based on the scientific method, as well as the organized body of knowledge gained through such research. Science as defined here is sometimes termed pure science to differentiate it from applied science, which is the applic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o specific human needs. ”

“科学是一个探寻知识的系统。而探寻知识的途径必需依靠科学方法。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所获取的结果才能成为一个知识体系。科学可以分为纯科学与应用科学。应用科学把学术研究运用到人类具体的需求中”

在以上定义中出现:系统,知识,研究,方法这几个关键词。其实,我们应该在这些词的前面加上“科学”两字。然后我们发现,科学是通过以下部分来组成并且定义的。它们是:

科学语言,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规范,科学系统,科学知识,科学道德,科学精神。

如果我们离开以上这些方面,是无法定义科学的。我们必需对以上科学定义的关键词出发,“科学地” 定义“科学。”

科学语言

在本人<<科学的定义>>一文中已经清楚的指出:自有人类一来,世界上就发生了许多对自然的认知过程。即便是在远古,人类也对自然和宇宙有过许多正确的认知。比如潮汐,历法,天文,农耕,冶炼,等等。但是,正因为“科学” 仅仅是一个近代和现代的定义与概念,那些历史上对自然的认知都不属于科学。

我必需拿出使人信服的证据。

本人首先要例出的证据是:那些古代对自然的认知不用现代科学语言描述,没有运用科学概念,不通过科学方法,不具备科学的规范和系统,所以得出的不是科学知识。例如,那时的“知识” 无法用科学语言来描述,因而不构成科学知识。人类的认知都属于知识,但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科学知识。如果是科学知识必需用科学语言描述,通过科学方法获得。比如圣经知识,宗教知识,古天像知识,易经知识都不是科学知识。因为首先它们不是用科学语言描绘的。这是一个最为基础的科学识别。

举例说明。先用中国古代的易经中的第一部分。

“《易经》第一卦 乾 乾为天 乾上乾下

  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再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很显然,这段易经的描述用的不是科学语言。所以,这段文字可以是一种知识。但绝对不是科学知识。因为这段描述里任何概念都不是科学概念,在科学里毫无定义。而得到这种知识的方法是易经自己的方法,也绝对不是科学方法。

科学语言有自己的规范。组成科学语言的词汇必需是具备严格科学定义的。它们是科学词汇。例如对于万有引力的描述:

“万有引力定律是艾萨克?牛顿在1687年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上发表的。牛顿的普适万有引力定律表示如下:

任意两个质点通过连心线方向上的力相互吸引。该引力的的大小与它们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两物体的化学本质或物理状态以及中介物质无关。

用公式表示为:

F = G m1m2/r2

其中:

F: 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

G: 万有引力常数

m1: 物体1的质量

m2: 物体2的质量

r: 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

依照国际单位制,F的单位为牛顿(N),m1和m2的单位为千克(kg),r 的单位为米(m),常数G近似地等于6.67 × 10?11 N m2 kg?2(牛顿米的平方每千克的平方)。

可以看出排斥力F一直都将不存在,这意味着净加速度的力是绝对的。(这个符号规约是为了与库仑定律相容而订立的,在库仑定律中绝对的力表示两个电子之间的排斥力。)”

这段描述所用的是科学语言。里面所以的关键词汇都有严格的科学定义;比如重力,质量,力,电子,库仑,矢量,距离,等等。科学语言最精练的部分是数学语言。因为数学语言的定义最为严谨。因而,在纯科学里,组成科学语言的主要部分来自数学。科学里最纯粹,最严谨的部分是数学,其次是物理。另外,得到万有引力知识的途径显然是通过运用科学方法。

综上所述,只有用科学语言描述的知识才有可能是科学知识。这是科学最为基本的判据。

科学方法

所有科学知识的获取一定是通过科学方法而得到。任何其它的方法所得到的知识都不是科学知识。那么什么是科学方法呢?这里我们还是利用对比来说明科学方法与其它任何方法的本质区别。首先科学方法是经过数百年现代科学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它不仅有自己特殊的逻辑推理基础,更有严格的方式和步骤。在科学论文里,首先必需向读者(科学研究者) 交待的必需是非常严谨的科学方法。任何不是通过科学方法而得到的结论都不是科学的结论,显然无法被认为是科学知识。

比如中医治病诊断时所用的号脉方法。

“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产生于晋朝,其中的诊脉方法和理论已相当完备。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仔细观察,大家可以发现: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如此,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实脉,三部脉举按皆有力,脉来盛而坚实,为一切有力脉的总称。是实证之象,提示邪气实而正气不虚。 促结代脉,即促脉、结脉、代脉,均为节律异常、有间歇的脉。促脉为脉来急数而有不规则的间歇,促而有力者为阳热亢盛之证,促而无力者多为气虚将脱之象;结脉为脉来缓慢而有不规则的间歇,有阴盛、气结、寒痰、瘀血等多种主病;代脉为脉来缓慢而有规则的间歇,间歇时间较长。为脏气衰微或气滞血瘀之证。”

从以上描述中得知,中医号脉的方法不是科学方法,而是中医方法。因为号脉的所有步骤和概念在科学里面毫无意义。所以,中医号脉所得到的结论也仅仅是中医结论而不是科学结论。比如通过号脉,得到结论,某人阳热亢盛,而某人气虚将脱。这些结论显然不是科学结论,也不是科学描述,因而不可能是科学知识。

我再看科学方法。

以下文章摘自学术刊物:<<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3):405-407,411

大鼠肝卵圆细胞增殖模型的重建及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摘要

目的:拟改良常用的大鼠肝卵圆细胞增殖模型Solt-Farber建模方法,并对肝卵圆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免疫组织化学定位进行分析。

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9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完成。①分组:选用体质量180 g左右的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5 mg/kg 2-乙酰氨基芴处理组,20 mg/kg 2-乙酰氨基芴处理组及空白对照组,每组40只。②造模及给药:对Solt-Farber造模方法进一步改进:5 mg/kg,20 mg/kg 2-乙酰氨基芴处理组分笼饲养1周后通过胃管灌喂2-乙酰氨基芴,1次/d,连续3 d,按20 mg/kg 剂量给予,第4天行2/3肝切除(手术当日不灌喂2-乙酰氨基芴),第5天继续灌喂,剂量分别按5 mg/kg,20 mg/kg给予,术后连续灌喂7 d。空白对照组除给予生理盐水灌喂外,不予以其他任何处理。③分别于术后第2,5,8,11,14天处死大鼠。观察大鼠肝脏标本的大体变化,留取肝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肝卵圆细胞增殖情况和肝卵圆细胞定位。

结果:①5 mg/kg,20 mg/kg 2-乙酰氨基芴处理组大鼠术后肝脏均表现为明显充血,肝脏边缘圆钝。从术后第5天起处死的大鼠肝脏表面可见针尖样细小颗粒,呈局灶性,偶见肝脏有小出血点。②5 mg/kg,20 mg/kg 2-乙酰氨基芴处理组大鼠肝组织内可见明显的卵圆细胞增殖。两组肝卵圆细胞增殖数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 0.05)。空白对照组大鼠肝组织内未见到肝卵圆细胞。③肝卵圆细胞形态学特征:细胞体积小于肝细胞,体积相当于肝细胞的1/4~1/3;细胞大小及体积不均一,差异较大;形态多为卵圆型,多排列成小腺管样结构或成簇或散在分布。④肝卵圆细胞OV6,CK19,AFP,C-kit,CD34染色呈阳性。

结论:①采用术前短时间大剂量,术后长时间小剂量的实验设计方案可以使建立模型所需时间进一步缩短,动物的耐受性明显好转,增殖效果却同样理想,证明大鼠肝卵圆细胞增殖模型改进成功。②在肝卵圆细胞主要位于肝实质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相结合部或其附近。

沈建伟,王继亮, “大鼠肝卵圆细胞增殖模型的重建及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3):405-407,411

[http://www.zglckf.com/ejournal/upfiles/07-3/3k-405(ps).html]

以上列出的科学方法是在生物医学界严格规范,标定的基础上实施的。这种规范和标定应该是在世界生物医学界完全统一的。该文章送交学术刊物之后,审稿者必需按照世界生物医学界的规范严格检查作者所得结论是否是经过这种统一的实验标准,并提出尖锐的质疑和评判。或者说,每一个对自然问题的探索,实验,结论并不是都可以被接受为科学结论和知识。科学研究者本人就是严守科学大门的卫士。在任何成果没有被学术杂志通过并发表之前,无论实验者如何认为,都无法成为公认的科学结论和知识。

十分显然,科学的实验方法与中医有本质的区别。科学方法是建立在生物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药理学、遗传学及临床检验学等现代科学的基础之上的。离开了这些现代科学的基础就不可能建立科学方法。而中医的方法远远古老于科学的诞生。中医的诊断方法不需要任何现代科学的方法,也不依赖与任何现代医学理论。科学的方法是统一规范的,可重复的;而中医的方法是个人经验的,无法完全重复的。也正是因为此,中医得到的结论不可能被科学界接受。所以,我们无法定义其为科学。

科学规范的意义在于,个人的方法是不能被采纳的。科学的方法是科学内部界定的。任何人都必需采用这个方法。无一例外。如果你采用个人的方法,就不会被学术界接受,也不能称为科学。

科学概念

在以上科学语言和科学方法中一个最为基础,也是十分重要的元素就是科学概念。科学概念是通过用科学方法所进行的科学实验中得到的科学知识中提炼出来的精华。科学概念构成科学知识的基础元素。离开科学概念,我们无法建立任何科学知识系统。任何受过即便是小学教育的人都具有科学概念的认识。比如数学里的基本概念:指数,平行,倒数,平方,微分;物理概念:电子,质量,压力,密度,温度,速度;化学概念:反应,化合,分子量,化学键,生物概念:细胞,病毒,炎症,癌变,传染。这些概念已经在科学系统内完整的建立起来。它们的定义是范普的,唯一的,严谨的,不容置疑的。世界上任何关于自然的知识系统,如果不是建立在这些概念之上的,绝对不能称为科学。但是并不是说其它的知识没有意义,或者不是知识。比如中医知识,易经知识,宗教知识。只不过它们不是科学知识。因为这些知识里面的没有科学概念建立起来的基础元素。

我们甚至可以来反正。从名词的定义上,我们还更具体的进行逻辑推论:经济学中的概念与建筑学有本质的不同。所以,经济学不是建筑学。哲学里面的问题与概念与化学不同,所以哲学不是化学。这些推论是很容易建立起来的。而这种反正和推论的基础就是组成这些学科的基本元素是本质不同的。我们无法把它们随意的混为一谈。由此推论,我们可以认为:科学不是易经,科学也不是中医。

科学规范

最能够说明科学与其它方法之间有本质区别的就是科学规范。笔者已经指出过: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早已在远古出现。其中许多方法都十分成功和有效。比如冶炼和农业。但是自现代科学产生之后,科学自身有一种十分独特的区别于其它方法的基础标志:科学规范。

我们知道自然界有许多现象不是通过科学而发现的。比如潮汐,星象,重力,滑轮,等等。这说明世间万物可以用许多方法去探寻。科学,仅仅是其中之一的方法。举一个例子:硬度。

我们知道,物质都有不同的硬度,比如鸡蛋和石头。在实际经验中,很容易发现石头的硬度大于鸡蛋。于是民间有:“鸡蛋碰石头” 的说法。“石头比鸡蛋硬” 是一个客观真理。这个真理与爱因斯坦的时空相对论具有同等的真理性。但是,自然界的事实和规律有许多很容易识别和认识,比如硬度。但是还有许多是复杂与神秘的。比如微观世界的物质:电子,微波,病毒,等等。人类无法依靠经验和直觉来认识它们。即便对于硬度,人的直觉只能得到大致的量度,而无法精确的测量。这就是科学与经验的区别。

所以,自从人类掌握科学之后,就把那些以科学规范中得到的结论称为科学结论。而把其它的结论排除之外。值得指出的是,科学方法往往可以与其它方式得到相同和相似的结论,但是仅仅是那些科学规范下得到的结论才可能称为“科学。”

现在利用这个广为人知的结论:“石头比鸡蛋硬” 来说明这个道理。这是一个有些极端的例子,但是很容易说明问题。我们假设,人类还不知道鸡蛋和石头的相对硬度 (事实上文献里真没有它们硬度比较的记载)。于是我们有两种途径来探索这两种物质的硬度 。一种是经验,一种是科学。而两中途径所得到的结论是相似的。但是我们无法把经验方法得出的结论称为科学。

我们先来看经验途径得到的结论。中国古代就有石头与鸡蛋硬度的记载。比如“以卵投石” 的典故。这个典故出于《墨子?贵义》:“ 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犹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 不可毁也。释义“以卵投石”也称“以卵击石”,意思是鸡蛋碰石头。比喻自不量力,自取灭亡。天下的人不论是用自己的经验还是从别人那里听说,都接受了这个客观事实(自然真理) 。这个结论应该是正确的,符合自然规律的。

但是我们不承认它是科学,或者认为它是科学结论。因为这个结论的得出不是通过科学方法,没有遵循科学规范的步骤和途径。它仅仅是把鸡蛋投向石头,发现鸡蛋碎了。如果要将这个结论归于科学,就必需严格按照公认的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方可得出科学结论。下面列出科学测试硬度的方法。

关于鸡蛋与花岗岩硬度的测量

取鸡蛋样品十枚。鸡蛋购于北京市家乐福超级市场。每枚鸡蛋重25克,椭圆形。直经35毫米,长轴50毫米,各方向误差小于2毫米。花岗岩购于北京奥运建筑公司。样品尺寸为:80 X 40 X 20 立方毫米。花岗岩经超声波无损探测仪鉴定无内部微裂纹。测硬度表面(80 X 40 mm2 平面) 用研磨粉抛光。最小抛光颗粒为1/4微米。

硬度测量采用洛氏硬度计。由上海君达仪器公司提供。

洛氏硬度试验是现今所使用的几种普通压痕硬度试验之一,三种标尺的初始压力均为98.07 N,最后根据压痕深度计算硬度值。标尺A使用的是球锥菱形压头,然后加压至588.4 N;标尺B使用的是直径为1.588 mm(1/16英寸)的钢球作为压头,然后加压至980.7 N;而标尺C使用与标尺A相同的球锥菱形作为压头,但加压后的力是1471N。因此标尺B适用相对较软的材料,而标尺C适用较硬的材料。

由于鸡蛋和花岗岩硬度差距极大,本实验用标尺B做鸡蛋硬度,用标尺C做花岗岩硬度测量。对于鸡蛋的硬度,压痕值在鸡蛋横轴直径和纵向长轴两个方向取,然后取平均值。实验样品用十枚鸡蛋,最后取平均值。花岗岩样品的硬度值在抛光平面上任意取十个点进行硬度实验。然后取平均值。实验结果表明:花岗岩的硬度大于鸡蛋硬度xxx倍。

如果需要把鸡蛋和花岗岩的硬度作为科学事实写入教科书,那么必需遵循如上所述科学规范的方法进行实验,并得出结论。但是仅仅用以上方法得出的结论还无法完全被科学界接受。在文章送交学术刊物时还必需受到同行的审评。对于以上描述,审评完全可以提出以下质疑:

1. 对于鸡蛋的规格应该标定鸡的种类,和养鸡公司的名称

2. 花岗岩的产地,显微结构,以及成分应该标出

3. 洛氏硬度计不适于测试鸡蛋的硬度,因为鸡蛋硬度极低

4. 可采取北京美泰科技有限公司的果实硬度计

5. 应该采用12毫米半球形压头,并选择1公斤最小压力进行弹性硬度测试

6. 对于系统数据,应该测量多种鸡蛋并对各类硅酸岩材料进行统一测试和比较

7. 单一鸡蛋和花岗岩硬度测试无科学意义和价值

谨此,本审评认为,该论文不能予以发表。除非作者能够完成以上提到个项内容。

从以上范例可以看出,对自然现象,我们可以有多种观察方法,可以用直觉,经验,易经,阴阳术,中医,甚至玄学和预言。当然也可以用科学。而且各种方法都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和知识。但是,如果不是按照科学规范得出的结论就不是科学结论。以上步骤,就是鉴定哪些是科学,哪些还不是科学的标准和规范。因为科学是极为严谨的,所以任何不符合科学标准的东西就无法进入科学的范畴。而科学就是这样发展的。

请主意,即便人们小心翼翼的试图用所谓的“科学方法” 进行实验。他们的结果也不一定被科学界接受。每年被学术杂志拒绝发表的文章非常之多,尤其高级刊物。试想,哪怕是科学界内部的工作都不被完全承认,何况科学之外的工作,例如中医。因此,笔者曾宣言:那些仅仅为学术界科学刊物发表的工作才属于科学的范畴。当然,如果文章被拒,只能够说明你的工作还不够科学的标准。不够科学标准的工作不一定不科学,也不一定不是客观真理。但是许多人误解了,这恰恰是科学的核心:科学规范和科学标准。另外,在英文里,科学作为名词:Science (科学),和形容词:scientific(科学的) 含义有本质的不同。具有“科学性的” 的东西还不一定是“科学。” 比如有许多古典工程技术的发明 (鲁班的锯子,滑轮车) 都是很“科学的,” 但是还不是“科学。” 因为科学需要规范和标定的方法。

以美国物理学会为例,每年三月在美国举行年会,声势浩大,传统称为“三月会议。”所送论文数以千计。据统计,每年都有人试图向美国物理年会送交那些所谓的“科学论文” 但是都被拒之门外。因为这些论文报导的都是不被科学界认可的“学术研究。” 例如:星外人,UFO,自然怪异现象,等等。这些研究者都希望自己的工作被称为科学。但是科学的殿堂不是随便出入的。科学的大门威严而冷酷。它的门口布满严守阵位的士兵:科学研究者们。他们眼光犀利,思考冷静,标准统一,坚信科学,蔑视迷信,任何不符合科学规范的东西都会被他们严然拒之门外。这就是科学的真谛。

科学道德

科学道德近年来甚为令人关注。这显然与今天的社会文化紧密相关。在哥白尼和加利略时代,科学的先驱们是为了执着的追求真理。他们在宗教的压抑下寻找更伟大光明的人类之路。在他们的时代,探索科学不仅没有荣耀和光辉,甚至是人身危险和冷漠无情。因为那个时代还不是科学的时代。工业革命和现代科学诞生的时候,许多科学家坠入科学的爱河。对于学术,不仅是发自内心的好奇,而且是人生快乐的真谛。20世纪初欧洲的现代物理学家们:迪拉克,波尔,薛定愕,海森堡,泡利,爱因斯坦是在酒吧间休闲时,在桌布上写下量子力学的波动方程。那个时代,思考物理问题就是最大的乐趣和满足,探寻宇宙奥秘就是人生致上的追求。那时的科学道德就是在数学严谨的规范里找到自由,在孤独的思想空间中遇到同类。

21世纪的今天,科学一方面寻到新的光明,比如克隆与基因,同时也遭遇人类的亵渎,比如<<自然>>发表的伪作。因为科学已经不再完全是对真理的追求,而成为一种职业。笔者至今记得八十年代末在斯坦福大学超导大会上,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安德森教授的讲演。他指着在座的几百位科学工作者说:“这里有一大半的人不应该在这里,物理哪里需要这么多人哪?” 的确,科学研究,尤其基础学科不需要那么多研究者。我知道安德森的意思,因为创造整个现代物理的科学家就那么几个人,何须一个硕大的兵团?

对自然真正好奇的人应该很少很少。从古到今,这些人就是那么零零星星的一些,不可能是成千上万。如果今天百万雄师攻学术,有多少人真正是以志向和兴趣为基本出发点的呢?如果他们仅仅把学术看成是一种职业,甚至是一种商业,或者企业,那么所谓的社会文化,企业文化就会卷入科学研究。谁能保证商业里面没用虚假和诈骗?

科学精神

因为中国没用科学的传统,所以中国社会仍然缺乏科学精神。对于科学定义的讨论,在西方世界并没用很深的意义。因为自笛卡尔开始,西方世界已经通过300多年的努力解决了许多基本的问题。在加利略时代,人们还徘徊于科学与宗教之间,科学与玄学之间。但是到了达尔文时代这些问题已经在西方社会基本搞清楚了。达尔文时代,科学社团已经诞生。如果从事科学,必需在科学规范的方法中获得知识。玄学和迷信虽然仍然在社会存在,但是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已经深入人心。中国近代的传统,没用科学的洗礼。于是对于人间事物便会人云亦云,指鹿为马,模棱两可,云里雾里,朦朦胧胧。理性主义的思想在社会的层面上还没用生根。即便是21世纪的中国,玄学迷信当道,算命风水盛行。评论界缺乏冷静和逻辑,判据多基于情绪和感觉。对事先对人,在情绪的主导下失去对事物本身理智的评判。

所以,21世纪的中国,我们更加需要一种强烈的科学精神。

谁是权威

为科学下定义的权威只能是科学界。不可能是个人。比如对于科学领域内最为杰出研究的认可肯定是世界上最为权威的杂志<<自然>>与<<科学>>。诺贝尔委员会肯定是对个人学者评定贡献大小的权威之一。同样的道理,为体育项目下定义的一定是体育协会,为中医理念定论的也一定是中医协会。自世界上的科学家们成立了各种协会之后,比如物理学会,化学学会,和医学学会,科学的定义就在这些协会中自有定论了。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包括最伟大的人,如果试图宣称某种东西是科学,那么他必需经过科学界的质疑和验证。只要科学界通过自己规范的方法检验并认可了,就可以被接受。否则,无论任何人怎样宣称,都毫无意义。许多人希望中医被接受为科学,这是一种可爱的愿望。但是,很遗憾,不是这些人可以决定的事情。如果哪一天科学接受了中医,可以把阴阳学说发表在世界学术界的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的杂志上,那么中医也可能成为科学。

结束语

近20年来,中国高等院校高速发展。大学和研究所迅速庞大,训练出一大批“科学工作者。” 其实我们做科研,都已经知道什么是可以发表的,什么是值得怀疑的。我们对科学规范已经十分清楚,尤其在我们写学术论文的时候。但是就在繁多和精彩的数据之中,我们很多人也许还未搞懂科学的真正意义。

现代科学应该是一个真空的世界,一个应该在咖啡馆里讨论的课题,一个如同宗教般神圣的殿堂,一个比诗歌还要美丽的童话,一个属于那些能够在深奥数学里找到美感的学者。

无论应用工业的研发多么发达,多么重要;无论企业有多么雄厚的资助和近乎“粗暴的” 科研导向与干涉,但是最起码,你应该有这种对科学的向往和认识。这就是一种科学的信念。

笔者深知许多读者无法认同本人关于科学的定义,但这正是令我感到欣慰的。

进入 时东陆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科学   定义  

本文责编: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科学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1327.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